?

新質生產力: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動能與新路徑

2024-04-18 22:08周文何雨晴
財經問題研究 2024年4期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創新驅動

周文 何雨晴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中國式現代化;西方現代化;社會生產力;創新驅動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24)04-0003-13

一、現代化的共同特征:生產力的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18世紀出現了蒸汽機等重大發明,成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歷程”[1] 。以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和經濟的快速增長為主要特征,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率先走上現代化道路,形成了西方現代化的思想與理論體系。由于西方現代化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很多西方學者認為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然而,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規律,表明西方現代化并不是現代化的唯一模式?;趯Y本主義社會的觀察,馬克思提出了關于現代化社會的思想。盡管現代化的模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生產力的持續發展。

(一) 西方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工業化與技術進步

人類社會現代化的進程是從西方國家開始的,在二百多年的西方現代化的發展歷程中,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工業化帶來的經濟持續增長??梢哉f,西方現代化與工業化是緊密聯系的。西方現代化是由工業革命驅動的,每一次工業革命均推動了西方傳統社會向工業化和都市化轉型,最終形成了以工業社會為代表的現代社會的整體結構[2]。

18世紀60年代,英國爆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為英國工業帶來了機器化大生產方式,深刻改變了英國國內的社會結構和生產關系。在英國工業革命的帶動下,法國、美國、德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爆發工業革命,進入了現代化的歷史進程。19世紀60年代后期,人類社會迎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的發現和廣泛應用帶來了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使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邁上了新的臺階,也使資本主義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更廣泛的傳播。19世紀70年代后期,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身存在的矛盾加劇,資本主義世界頻繁爆發經濟危機,加速了生產和資本集中,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極大地推動了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二戰結束后,第三次工業革命爆發,人類在科技領域實現了又一次重大飛躍,科學技術的進步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出現了全球性現代化的大浪潮。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工業革命累積的強大實力順利完成了戰后的政治經濟秩序的恢復,出現經濟持續增長的繁榮局面;另一方面,第三世界國家在殖民體系瓦解后以西方現代化模式為學習的藍本,逐漸加入世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關于現代化研究的熱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起的。學者們從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視角對現代化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現代化研究的核心是經濟發展。有不少西方學者認為“現代化”就是“工業化”,如列維將衡量工業化的指標“非生物能源與生物能源的比率”作為衡量現代化的標準[3]。發展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認為現代化本質上就是以工業化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因而其主要研究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進而推動經濟發展。劉易斯[4]提出了“二元經濟結構”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并存著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的農業部門和以現代制造業為主的工業部門,應把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工業部門,使二元經濟結構逐漸消減,才能使發展中國家實現社會經濟穩定增長。在他看來,現代化的過程就是現代工業部門相對于傳統農業部門擴張的過程。羅斯托[5]提出了經濟成長的“五階段”理論(后補充為六階段),認為人類社會發展都會經歷這五個階段。其中,起飛階段是經濟由落后到先進的過渡階段,也是現代化進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工業化是其最突出的特征,實現起飛后,經濟就可以實現自動持續增長。在他看來,社會發展變化是單線式的,任何社會都會經歷同樣的現代化過程,既然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起飛,那么落后國家只要沿著西方現代化的道路去追趕,就能實現經濟持續增長進而實現現代化。

圍繞經濟增長這個現代化的核心命題,經濟學家們展開了豐富的理論研究,從西方現代化的道路中探索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刻畫理想的經濟增長模型、提煉和總結最能促進一國經濟增長的方法和路徑。哈羅德和多馬以凱恩斯理論為基礎建立了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強調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6],而Solow[7] 認為,經濟增長不僅取決于勞動力投入和資本投入,技術進步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他創立的新古典增長模型表明,在長期中,技術進步才是經濟增長的源泉。Arrow[8]也認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并在Solow模型的基礎上,將技術進步內生化,提出了“干中學”模型。Romer[9]認為,知識具有非競爭性,因而具有外溢效應,知識的積累不僅能促進科技進步,而且能使勞動、資本等其他要素具有遞增收益,因而長期經濟增長依靠的是知識的不斷累積。

由此可見,隨著現代化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經濟學家們從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中發現了科技進步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從西方現代化的發展歷程中也可以看到,科技進步是西方現代化的基本內涵。但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增長、推動西方現代化只是現象層面的,從本質上來看,推動現代化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提升。

(二) 馬克思文本中的現代化:科學力量推動生產力變革

馬克思在其論著中雖然沒有直接使用過“現代化”這一概念,但是早在西方現代化理論提出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已經闡述了其關于現代化的思想。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他明確指出,“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10] 10。特別要注意的是,馬克思所指的“現代社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而是特指19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并且生產方式的工業化是現代社會區別于傳統社會的本質特征。

關于現代化的動力,西方現代化理論將其歸結于科學技術、觀念思想、知識積累等因素,而馬克思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得出,生產方式的變化才是社會形態變化的根本動力。首先,在馬克思看來,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人類的首要歷史活動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1] 531,唯有如此,人類才能生存,才能創造歷史。隨著滿足人類物質生活需要的生產力的發展,與之相適應的交換和消費也就產生了,更進一步地,社會制度、政治國家等也建立于其上。因此,社會關系、政治制度等上層建筑發生變革的根源都在于生產方式的變革。其次,馬克思認為,現代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產生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將生產方式的變革視為劃分不同社會形態的標準,他指出,“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12] 413?,F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機器大工業為本質特征,為適應這種機器大工業的生產,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不斷集中,社會關系也不斷現代化??梢?,在機器大工業的物質生產力基礎上,“現代生產關系”“現代生產方式”“現代工業”“現代的經濟關系”乃至“現代社會”才得以形成。再次,馬克思強調了科學技術對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作用。馬克思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13] 188,“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4] 602。例如,英國正是在蒸汽機和加工機器的技術基礎上引發了工業革命,才推動了英國的現代化進程?!罢羝托碌墓ぞ邫C把工場手工業變成了現代的大工業, 從而使資產階級社會的整個基礎發生了革命。工場手工業時代的遲緩的發展進程轉變成了生產中的真正的狂飆時期”[14] 533。最后,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生產方式會不斷發生變革,推動產生新的社會形態。馬克思指出,“現代工業從來不把某一生產過程的現存形式看成和當做最后的形式”[10] 560,物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會推動產生新的社會形態,從而使政治、法律和文化等亦隨之發生變化。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設想,現代化是分階段的:第一階段是資本主義現代化階段,第二階段則是共產主義現代化階段[15]。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滅亡是歷史必然,人們必將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先進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向共產主義現代化階段過渡。

(三) 生產力的持續發展是現代化的共同特征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因而,始終必須把‘人類的歷史同工業和交換的歷史聯系起來研究和探討”[11] 533。在人類社會邁入現代化以前,社會生產力水平長期低下且發展緩慢,直到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才帶來了人類生產力的一次質的飛躍。正如馬克思所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 還要大”[16]。因此,工業革命創造出的生產力是引領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社會生產力的持續發展是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盡管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呈現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但就其本質而言,現代化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遵循著生產力發展的自我邏輯[17]。從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可以看到,經濟增長是各國邁入現代化的突出標志,而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指出,“發展社會勞動的生產力,是資本的歷史任務和存在理由”[18]。生產力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落后的生產方式被新的生產工具和手段所取代[19]。18世紀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應用使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推動人類社會逐漸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20世紀四五十年代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實現了生產的自動化,引領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邁入了信息社會??梢?,隨著現代的、先進的生產力不斷替代傳統的、落后的生產力,人類社會逐漸走向了現代化。

科技創新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每一次生產力的重大躍升都以一系列開創性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為先導。生產力發展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首先,每一次工業革命都以重大科技創新為起點,新的科學技術對傳統生產工具進行改良,形成新的生產方式,導致生產力發生量變。其次,工業革命總是伴隨科技革命出現,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實現生產力的質變,推動了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的提升。第一次工業革命以“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和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為標志,機械力全面取代生物力,機器大生產推動生產效率極大提升;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器的發明和使用為標志,大規模集中的生產使社會生產力水平躍上新的臺階;第三次工業革命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生物科技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信息技術革命推動形成了更先進的生產力??梢哉f,每一次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都會加速舊的生產力體系瓦解和新的生產力體系形成。因此,現代化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歷史,特別是促進落后生產力向先進生產力轉變和發展的歷史[20]。

二、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世界現代化的潮流中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中國式現代化作為現代化的一種模式,具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生產力的持續發展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優先發展重工業促進生產力水平提高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仍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國民經濟尚未恢復,全國上下百廢待興,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偉大探索。為了恢復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毛澤東同志提出“一化三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明確工業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主要目標。在學習和借鑒了蘇聯現代化模式的基礎上,黨中央制定了以大力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一五”計劃,采取計劃經濟模式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時期,在蘇聯的援助下,中國興建了一大批大型工業企業,優先發展重工業,依托156個重點項目開展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改造與工業化建設齊頭并進,黨中央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1954年,黨中央首次提出了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四個現代化的建設目標。然而,到了“一五”計劃后期,隨著蘇聯現代化模式的弊端逐漸暴露以及中蘇關系的變化,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科學技術對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中國必須獨立自主地走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1957年,毛澤東同志提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21],把“現代科學文化”納入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構想中,體現出對科學技術的高度重視。1963年,毛澤東同志再次強調,“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22] ??梢?,科學技術發展對提高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性。在1964年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同志根據毛澤東同志的指示,正式宣布“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要“把我國建設成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23]。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以“四個現代化”為目標,尤其以發展重工業為著力點,進行了現代化道路探索。中國人民自力更生、集中力量辦大事,“在三十年間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24] 167。盡管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過程,但中國成功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生產力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這一時期,中國迅速完成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工業化原始積累,走出了適合自身國情的工業化道路[25]。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中國主要工業制成品產量增長驚人。1949年中國鋼產量僅有15. 8萬噸,經過不到三十年的重工業發展,1978年中國鋼產量突破了3 000萬噸,躍居全球第五位。中國工業化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1952年中國工業產值僅有119. 8億元,到1977年已經達到了1 372. 4億元,且工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也大幅提升,占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17. 6%上升至1977年的42. 9%。工業化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1952—1978年,中國農業總產值翻了一番,農業機械總動力由25萬馬力增至15 975萬馬力,機械耕種面積由13. 6萬公頃增至4 067萬公頃。1978年,中國成為世界第八產油大國,糧食產量位居世界第二,棉花產量位居世界第三。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主要依靠優先發展重工業推動社會生產力大幅提升,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 改革開放后通過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生產力的高速發展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仍處于較低水平,由于底子薄,中國依然是世界上較為貧窮的國家之一。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吸取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現代化建設教訓,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最根本的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同志首次提出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24] 163。1987年,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26]的總目標,并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而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必須要依靠科學技術,他也反復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7],“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24] 86。

1978年以后,中國改變了長期實施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轉為依靠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在城市,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為主要內容的經濟體制改革也逐步在全國各領域推開。在所有制結構方面,打破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結構,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從無到有,外商投資規模不斷擴大,非公有制經濟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適應所有制結構的變化,中國的分配制度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為了更好地激發勞動者生產的積極性,黨中央打破了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提出“繳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充分調動了各類經濟主體的積極性,生產力迅速發展。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國有企業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中國式現代化進入“快車道”??傮w來說,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為生產力的高速發展提供了關鍵性的制度保障,成功帶動了中國經濟的騰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生產力的高速發展是這一階段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特征。1978—2012年,中國經濟實現了持續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達到10%。從經濟總量上來看,中國GDP連上新臺階,2000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12年達到53. 7萬億元。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先后趕超法國、英國、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產業結構上來看,中國實現了從主要由工業拉動向由三產協調拉動的優化轉型,逐漸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中國三大產業增加值從1978年的27. 7%、47. 7%和24. 6%轉變為2012年的9. 1%、45. 4%和45. 5%,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建設中,中國科技水平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1995—2012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從兩萬多項增長至65萬多項,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從100. 91億美元增長至6 011. 7億美元??萍紕撔鲁晒粩嘤楷F,如超級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神舟系列”飛船的成功發射,自主研發的高鐵頻頻刷新世界紀錄,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研制成功等,一大批重大創新成果躋身世界前列。由此可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究其根源在于經濟體制改革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了有力的制度條件,科技創新對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性愈發突出。

(三) 新時代以來堅持創新驅動生產力持續升級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了中高速增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中央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8]。因此,新時代以來,中國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生產力的持續升級開拓空間,以創新驅動引領現代化建設。立足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并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29]。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中央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兩步走”的戰略安排。黨的十二大全面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命題,深刻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標志著中國式現代化進入新的歷史征程。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改革也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過去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走的是外延型、粗放型增長模式,而隨著工業化即將完成,出口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逐漸弱化,中國必須轉向依靠創新為主的內涵型增長模式。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針對產能過剩、庫存積壓、杠桿率攀升等問題,黨中央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而破除了束縛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障礙,推動各行各業向技術進步方向轉型升級。中國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動員各類創新主體和創新要素投入創新研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30] 13。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中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工業化與信息化加速融合。工業互聯網廣泛運用于鋼鐵、石油和機械等傳統產業,制造業整體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工業和出口中的比重不斷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31]。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也是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新時代以來,中國經濟平均增速達到6. 3%,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了100萬億元大關,經濟實力實現了歷史性躍升。2021年,中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的問題,這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取得的階段性成功。在這些經濟發展成就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國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源泉則來自于科技創新。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新興產業不斷發展,生產力持續升級。2012—2022年,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年均率達到11. 3%。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下,中國取得了豐碩的創新成果,“天眼”探空、“蛟龍”入海、“墨子”傳信、“北斗”組網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人工智能、5G通信技術、光電芯片技術等智能化技術引領全球,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加速向前,助力中國實現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三、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動能和必然選擇

回顧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生產力的持續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突出特征,科技創新始終是推動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提升社會生產力的關鍵因素。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他指出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32]。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而產生的生產力[33]。新質生產力的產生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是在傳統生產力的基礎上實現的一次生產力的躍遷,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一) 理論邏輯: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發展和創新

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研究范疇。馬克思指出,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時從事實踐活動的生產能力”[34]。生產力是由很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10] 53??梢钥吹?,生產力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概念,其基本要素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另外,自然、管理和科技等要素在生產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還把協作作為生產力的要素,指出“結合工作日的特殊生產力都是社會的勞動生產力或社會勞動的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是由協作本身產生的”[10] 382。

馬克思尤其重視科學技術及其運用,認為科學技術屬于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強調,“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13] 188。首先,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力不僅以物質形態存在,而且以知識形態存在,自然科學就是以知識形態為特征的一般社會生產力??茖W技術也可以直接參與生產過程,成為直接生產力,其主要通過轉化為勞動者的勞動技能,物化為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的方式實現。正如馬克思所說,“固定資本的發展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么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12] 102。其次,根據對工業革命的深入考察,馬克思揭示了科學技術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改變并指出自然科學和現代科技正“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11] 193,“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10] 698。恩格斯指出,“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4] 602。

在唯物史觀的視域下,生產力是會發展和變化的,且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物質基礎, 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因為“ 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 [11] 533。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態,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時,就會出現矛盾,引發社會形態的變遷。因此,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構成了社會形態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規律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遵循,新質生產力正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運動中產生的。

新質生產力在理論上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同新時代中國生產力發展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首先,新質生產力的產生符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運動規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生產力無法突破技術制約繼續提供經濟發展的動能,而隨著中國在大數據、人工智能、5G通信、量子科技、生物技術等領域不斷取得顛覆性技術突破,新質生產力應運而生。并且,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必然要求生產關系的重塑,圍繞創新驅動推進體制機制變革,使生產關系更好地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其次,新質生產力繼承了馬克思“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的觀點,更加強調科技創新為引領,突出技術、信息和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中的核心作用??萍紕撔伦鳛橐环N滲透性要素,是新質生產力的內生動力,必須融入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并與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萍寂c傳統生產要素的融合可以進一步提升勞動者的技術水平、豐富勞動資料的內容、擴大勞動對象的范圍,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最后,新質生產力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將協作視為生產力要素的觀點,強調對科技創新資源的整合,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萍紕撔鹿倘皇切沦|生產力的核心,但資源的整合協作也是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通過對信息、設備等科技創新資源的優化整合,可實現科技創新成本的降低和科技創新效率的提升[35]。

(二) 歷史邏輯:新質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又一次躍升

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歷史就是一部生產力發展的歷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的生產力會不斷取代舊的生產力,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每一次新生產力的躍升都以傳統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為基礎和條件,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下新的生產力終將被未來更新的生產力所取代。羅雪爾[36] 15提出,歷史上社會生產力主要受到自然、勞動和資本三種因素的支配,正是這三種因素決定了歷史發展中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自然生產力為主導。在原始社會,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無論是狩獵、采集,還是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都依賴于自然環境。農業革命的發生使人類能夠更好地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打破了原始社會末期人類生存的自然界限。在農業社會,人們逐漸開始利用畜力、風力和水力等自然生產力進行生產活動,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得到顯著提升。整體來說,從原始社會一直到封建社會中期,社會經濟發展主要依靠自然生產力。

第二階段以勞動生產力為主導。在中世紀中期以后,勞動生產力逐漸取代自然生產力,成為占支配地位的發展動力。配第最早提出“勞動是財富之父”的觀點,將商品價值的源泉歸于勞動,隨后,斯密和李嘉圖深入研究和發展了勞動價值論,明確了勞動決定商品的價值。勞動價值論深刻反映了在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的社會中,勞動對社會財富創造的重要性。在這一階段,勞動生產力成為人類社會主導的生產力,標志著人類社會生產力實現的一次巨大跨越。

第三階段以資本生產力為主導。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后,人類步入了現代化社會,資本取代勞動成為影響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要素?!百Y本將彼此分開的自然和勞動結合在一起,使它們共同發揮作用” [36] 18。在資本逐利性的驅使下,人們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被充分調動,社會財富被不斷創造,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升。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不斷積聚和集中,形成了壟斷資本,更進一步推動了世界現代化的進程。在這一階段,科學技術已經成為影響生產力的一種要素,但尚未成為主導因素。

由于受到時代的限制,羅雪爾只看到了上述三個階段的生產力特征,但歷史的腳步是不斷前進的,后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導人類社會走向了以科技生產力為主導的第四階段。隨著現代化的推進,科學技術迭代加速,新的科技發明層出不窮,不斷顛覆著傳統的生產方式,推動著產業的變革。電力、內燃機、計算機、原子能等的發明發現和廣泛應用使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速度和高度都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萍忌a力已然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是推動現代化的主要動力。

當下,新質生產力已經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初步形成,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的又一次躍升,人類社會將進入以新質生產力為主導的新階段。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其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在科學把握和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等一系列前沿技術的基礎上,新質生產力擺脫了傳統經濟的增長方式,極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來看,新質生產力將取代傳統生產力,成為推動現代化的主要力量。因此,新質生產力必然成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

(三) 現實邏輯: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31]。近年來,中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日益顯現,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然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錯綜復雜的內外部環境,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因素還大量存在。從外部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西方發達國家加速推進產業鏈的“去中國化”,企圖使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體系脫鉤,在一些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領域將中國排除在外。從內部來看,工業化的傳統發展模式導致高資源消耗和高碳排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壞,不具有可持續性。過去中國依靠資源投入為主的產業體系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增長新動力。中國正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的關鍵期,亟須創新增長方式,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力量,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隨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技術的大規模發展與廣泛應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迭代,為生產力的躍遷提供了技術支持,使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成為可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勇于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37]。從現實條件來看,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于中國把握發展新機遇、培育競爭新優勢、蓄積發展新動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支撐。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而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新質生產力。因此,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第一,新質生產力以關鍵性和顛覆性技術突破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原動力。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興起,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從要素驅動的粗放型增長轉向以創新驅動的集約型增長。新質生產力包含的關鍵性、顛覆性創新突破能夠順應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突破技術“卡脖子”難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產出質量和數量。

第二,新質生產力通過生產要素升級和培育新型生產要素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伴隨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智化技術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應用,傳統生產要素與數智化技術的融合使傳統生產要素的質量得到極大提升,從而提高產出效率,促進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在數字技術快速迭代和強力催化下,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數智化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發展,成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第三,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業態不斷升級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主體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載體,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成果也最先體現在這些產業上。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中國產業結構將逐漸走向高端化,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逐步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正是以知識技術密集度高、產業鏈條長為突出特點,具有帶動整個產業體系效益提升的潛力,因而能夠成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體力量。

四、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新路徑: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生產力的躍遷,是突破發展制約點、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遵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規律,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競爭新優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不竭動力。

(一) 堅持市場與政府有機結合,協力推動科技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取得了輝煌的經濟發展成就,可以說,市場和政府的有機結合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最成功的經驗之一。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生產關系也必須相應進行調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38]。因此,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宏觀上必須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并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使市場與政府協同助力科技創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

第一,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必須尊重市場規律,使企業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下不斷迸發活力和創造力。在原始創新的初始階段,重大的原創性認識突破主要依靠自由探索式的科研活動。這類科研活動處于具有較強不確定性的前沿技術領域,需要大量企業在市場的激勵下不斷試錯、相互競爭,難以通過政府作用進行規劃設計,而市場依靠價格、供求、競爭機制,在資源配置、促進效率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能夠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因此,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動員各類市場主體自由、公平地參與競爭和探索,在市場規律中實現科技創新的優勝劣汰。在原始創新的初始階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應是為各種創新資源的結合以及市場主體的競爭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更多地發揮倡導、保護和鼓勵的作用。

第二,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必須依靠政府引領,推動重大基礎性、關鍵性技術的研發攻關。在新領域、新賽道上進行重大技術攻關需要巨額資金投入,具有研發周期長、收益見效慢、風險大和不確定性高的特點。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一般私營企業沒有動力和能力投入此類科研活動。因此,必須依靠政府,展開有組織的研發攻關。一是要加強頂層設計,引導科研方向。政府在組織協調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強原創性研究和基礎研究的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通過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引導企業的科研方向。尤其是對于原創性研究的重點領域和重點方向,政府需要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資源傾斜等方式加大力度予以支持。二是要加大研發人才的培養力度,保障人才供給。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培育新質生產力最關鍵的要素。因此,在人才培養方面,政府需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38]。同時,也要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對承擔基礎性、關鍵性、戰略性重大攻關項目研發的科技人才予以充分的物質和精神獎勵,這樣才能保障創新型人才隊伍的持續壯大。

(二) 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增強發展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39]。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主要載體。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是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要通過科技創新加快產業創新,以產業現代化轉型升級增強發展新動能,構筑競爭新優勢。

第一,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前沿技術突破為核心,以國家重大發展需求為導向,代表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各國經濟發展競爭的關鍵領域,也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的知識技術密集度高、產業鏈條長的突出特點,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和海洋裝備等行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是要加快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合,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制高點,構筑競爭新優勢。二是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健全產業集群組織、管理和規制,培育產業特色鮮明、產業鏈條完備、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此基礎上,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跨領域、跨產業、跨集群深度融合,形成強大的合力。三是構建新型平臺基礎設施,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快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平臺基礎設施建設,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更便利的方式將科技創新成果擴散并應用于相關產業,避免因信息不暢通而造成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第二,前瞻謀劃未來產業,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了使新質生產力有持久的發展動力,就必須立足當前,前瞻謀劃未來產業。目前,中國傳統產業面臨諸多困境,市場競爭激烈、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制約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亟須發掘新的增長動力,開辟新領域和新賽道,搶占未來競爭的制高點?!笆奈濉币巹澗V要提出,要“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仗扉_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30] 28。數字時代的科技創新迭代迅速,對當下而言是未來產業的產業,其可能在幾十年后會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謀劃未來產業就是在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儲備源源不斷的動能。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比,未來產業發展成熟度相對較低,產業成長不確定性更大,培育周期也更長。因此,布局未來產業更加需要政府前瞻性地統籌規劃和正確引導。盡管培育未來產業難度高、風險大,但是在未來產業這條新賽道上,世界各國都處于同一起跑線,未來產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誰能抓住未來產業的發展機遇,誰就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成為世界現代化的領跑者。因此,未來產業將是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實現“換道超車”的主陣地。

(三)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

任何一種生產力的革新在微觀上都需要通過承載主體來實現。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生產力,而企業是創新的重要微觀主體。因此,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企業作為主體的支撐。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29],意味著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也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打破創新主體單一的格局,使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產業鏈、科研攻關等領域分工協作,充分發揮各類企業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中的主體作用。

國有企業占據國民經濟的關鍵行業,應當發揮創新引領的示范作用。國有企業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力軍,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是國有企業肩負的重要使命與責任。近年來,中國的國有企業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測、5G網絡、高速鐵路、集成電路等領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創新成果,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礎,但仍然面臨諸多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國有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立足于國家戰略的功能定位與使命要求,推動國有企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關鍵領域集中,集中優質資源開展原始創新,在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方面發揮創新引領的作用。二是要深化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創新模式,在加大研發投入的基礎上,提高投資和創新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國有企業資金實力強大、研發基礎雄厚、技術人才聚集等優勢,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民營企業是科技創新和技術變革的重要力量,要充分釋放創新活力。民營企業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市場敏感性,能夠更好地促進產業技術進步和商業模式創新,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近年來,民營企業的研發投入不斷增加、專利產出數量不斷增長、新產品開發效益不斷提高,在高新技術企業中的先鋒作用越發突出。如今,中國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來自于民營企業,因而不斷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將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一是應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各類制度障礙,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動力。加強對民營企業創新的風險投資等金融支持,建立完善的政策協調機制,降低企業創新的風險,從而提升企業創新的意愿。進一步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使民營企業能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二是引導民營企業圍繞國家需求開展技術創新,推動關鍵領域的產業升級。民營企業具有較高的創新性和敏捷性,反應速度快,決策鏈條短,能夠更快地適應市場需求和技術變革。集中民營企業的創新力量投入關鍵技術攻關,能夠更加有效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三是鼓勵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提升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數字經濟的發展拓寬了科技創新的發展空間、提高了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效率[40]。推動民營企業數字化轉型有利于企業間的信息交流與合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創新驅動
論全面現代化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創新驅動”打造山東經濟新格局
關于創新驅動戰略的理論思考
創新驅動與我國創新生態研究
產業園區管理機構知識產權服務建設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