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價值意蘊與路徑優化

2024-04-19 10:43劉雨婷
農村農業農民·A版 2024年4期
關鍵詞:價值意蘊實踐路徑紅色文化

摘 要:紅色文化是指以中國革命歷史和共產黨的理論思想為核心,弘揚革命精神、傳承光榮傳統、培育愛國情懷的文化體系。湖南省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明晰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價值意蘊,分析其機遇與挑戰、優勢與劣勢,探索新的實踐路徑,能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鮮血液,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關鍵詞:紅色文化;鄉村振興;價值意蘊;實踐路徑

黨的二十大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是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又一次重大部署。湖南是一方紅色文化沃土,進入新時代,以湖南省為例,深刻把握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價值,并對其進行SWOT分析(一種戰略規劃工具,通過評估組織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幫助組織更好地了解自身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從而制定更有效的戰略和決策),探究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價值意蘊

(一)經濟價值:促進業態發展,實現產業興旺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紅色文化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包括歷史遺跡、革命場館及烈士陵園等,為鄉村經濟的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湖南省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在推動旅游業發展的同時還促進了文化創意、觀光農業、鄉村農家樂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助推各產業相輔相成、同步增值,推動紅色文化的開發利用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有效融合,激活了湖南省鄉村振興的活力。例如,吃上“旅游飯”的韶山村,從“十戶人家九戶窮”的窮鄉僻壤,成為現在村集體經濟達1 100萬元的小康村。

(二)政治價值:促進社會穩定,提升治理效能

社會穩定、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在社會思潮紛繁復雜的新形勢下,西方存在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不可避免地侵蝕著鄉土社會。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紅色文化蘊含的寶貴精神內涵都能幫助人民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政治認同感。比如,雷鋒精神助人為樂、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干一行愛一行的品質仍是新時代的基本道德準則,傳承弘揚雷鋒精神,可以治理社會亂象、維護社會穩定,提高社會治理水平。

(三)文化價值:增強文化自信,培育鄉風文明

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和綜合國力的重要競爭因素。紅色文化是傳承紅色基因、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素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調研時多次去到革命紀念地,屢次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紅色文化所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能影響家訓家風、村規民約,推動法治、德治建設發展,促進鄉風文明建設。例如,“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郴州汝城,將有形的物質設施與無形的文化資源有效銜接相繼建成專題陳列館、民俗文化廣場、紅軍廣場等文旅景點和設施,充分弘揚了優秀革命傳統,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四)生態價值:美化生態環境,實現生態宜居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的融合發展,能夠從整體上對環境進行治理,提供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也能帶動鄉村交通、住房、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同時巧妙地弘揚紅色文化,潛移默化地激發農民的內在意識,使其積極投身生態環境保護中,推動鄉村生態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例如,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的花垣縣十八洞村,精準定位旅游品牌,在推動紅色旅游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配套設施的升級和生活環境的改善。

二、湖南省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現狀分析

(一)優勢分析

一是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湖南省地處我國中部,地理位置優越,具有得天獨厚的紅色文化優勢條件,擁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2 300余處、各種可移動革命文物40余萬件(套)、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80余處,其中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9處。

二是紅色文化分布廣泛。從地域上來看,湖南省的紅色文化遍布三湘四水,長沙、湘潭、衡陽分布最為豐富,常德、張家界等地也有許多革命歷史相關的遺址遺物。

三是紅色文化影響深遠。湖南這片紅色沃土走出了毛澤東、劉少奇、蔡和森、彭德懷等一大批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留下了汝城縣“半條被子”、陳樹湘“斷腸明志”等令人動容的紅色故事,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人民來說彌足珍貴、意義重大。

(二)劣勢分析

一是紅色文化產業動能不足。雖然湖南省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但部分革命老區對紅色文化挖掘不深,品牌效益不明顯、產業整合度較低。比如:矮寨奇觀景區與臨近的十八洞村、乾州古城、鳳凰古城等旅游景點,缺乏跨區域合作的全局觀,沒有構建連線成片、連片成面、優勢互補的開發格局,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對當地鄉村產業發展的帶動力和貢獻力較弱。

二是紅色文化宣傳不夠到位。部分地區在宣傳推廣紅色文化時,方式相對單調,過度依賴于傳統媒體,且同質化傾向凸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湖南紅色旅游產業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三)機遇分析

一是國家和政府的重視和扶持。湖南省十分重視對紅色文化的開發利用,2021年通過的《湖南省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條例》,是湖南首部關于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的地方性法規;2022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實施方案》,讓紅色文化的傳承開發利用有法可依。

二是經濟快速發展、市場需求的刺激。近年來,紅色旅游產業規模呈高速增長趨勢,據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統計數據,2023年湖南實現文旅產業總收入9 565.18億元,市場熱度攀升,多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三是科技的發展、展陳形式的創新。湖南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5G+視頻應用、大數據等技術,探索開發“瀟湘紅”App,推廣“清廉湖南 紅色文旅”電子地圖,探索形成的紅色文化生產線、數字基因庫和云上展館,讓寶貴的紅色文化煥發新生。

(四)挑戰分析

一是專業人才隊伍匱乏。湖南省內紅色文化發展呈現不均衡態勢,長株潭地區對于紅色文化的開發利用長期處于全省前列,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則面臨人才隊伍文化素質偏低的問題?;A設施建設不完善、人才引進機制體制不健全等因素,導致人才施展才華的平臺較窄,難以吸引人才。

二是如何保持紅色文化發展的可持續性。湖南紅色文化具有先進性和革命性,在時代變遷中,與時俱進保持活力是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面臨的另一大挑戰。因此,不僅要加強對紅色物質文化的保護利用,更要對紅色文化豐富的精神內涵加以詮釋傳承。

三、紅色文化賦能湖南鄉村振興的路徑優化

(一)發展紅色經濟,打造紅色文化產業鏈,賦能鄉村產業振興

第一,強化頂層設計,做實布局謀劃。積極貫徹落實有關政策,做好統籌規劃,讓紅色文化的開發利用有規可依。

第二,凸顯地方特色,打造紅色產業集群。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和新引擎,也是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動力。要充分利用、有效整合紅色文化資源,緊緊圍繞紅色文化主題,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和風土人情,挖掘其獨特內涵,使紅色文化與地方特色、農副產品、主題教育、鄉村振興等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紅色文創、紅色教育等,實現多元融合,打造多業態產業鏈,吸引紅色文化產業集群集聚。同時,要依托數字技術與平臺,加強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運用,開發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數字化產品,創新紅色文化活化路徑,使紅色文化資源真正轉化成紅色經濟,帶動產業發展。

(二)加快人才建設,搭建引才聚才大平臺,賦能鄉村人才振興

第一,重視紅色文化為鄉村“留才”。充分弘揚紅色文化蘊含的精神品質,宣傳紅色旅游產業發展前景和重要意蘊,如通過宣講“半條被子”“六十顆杏仁”等紅色經典故事,傳播韶山精神、陳樹湘精神等紅色精神,激發年輕人的歸屬感和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吸引更多人才為家鄉發展添磚加瓦。

第二,優化人才環境為鄉村“引才”。相關部門應建立健全人才引進機制和激勵機制,吸引高素質人才扎根鄉村,對優秀青年、產業能手及時進行表彰獎勵,構建穩定的工作環境和發展晉升空間。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搭建線上平臺,方便鄉村人才交流經驗、分享資源,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第三,加強文化熏陶為鄉村“育才”。深耕紅色文化,重視文化育人作用,組織各種技能交流培訓活動、邀請專家學者開設講座和授課,積極主動地與人才溝通交流,動態掌握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況,加強思想引導和感情聯絡,培育高素質人才隊伍。

(三)傳承紅色基因,提升紅色文化影響力,賦能鄉村文化振興

第一,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家風。以紅色節日為抓手,在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等節日舉辦“傳承基因——紅色演講比賽”“品味經典——紅色詩詞大會”等豐富多彩的慶?;顒?,加強對廣大群眾的精神文明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

第二,創新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提高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將紅色文化與新媒體融合,充分發揮互聯網時效性強、傳播速度快的優勢,大力推廣“互聯網+”傳播方式,增強紅色文化傳播內容的新穎性。利用數字化手段對紅色文化進行加工,使紅色文化“活”起來。創新傳播方式,彌補書籍、報刊這些傳統方式在傳播力度上的不足,采用紅色家書分享會、紅色故事演講會、情景表演、自己動手繪制文化宣傳墻等形式,把紅色文化傳送到廣大群眾身邊,形成“由點到面”的傳播模式。

(四)加強生態保護,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賦能鄉村生態振興

第一,改善人居環境。紅色文化(如塞罕壩精神)蘊含著豐富的綠色發展理念,要發揮紅色文化的教育、引領和凝聚作用,利用文藝演出、廣播宣傳、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影響群眾自覺參與“廁所革命”、垃圾分類、污水處理,改善紅色陣地周邊的人居環境。

第二,促進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融合發展。鼓勵和支持“紅色引客、綠色留客”及“以紅促綠”的發展模式,促進紅色文化與生態旅游產業有機融合,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五)加強思想引領,提升基層組織治理力,賦能鄉村組織振興

第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補足基層干部精神之鈣。在對基層干部的管理教育過程中,相關部門可以湖南省紅色文化資源為載體,深入挖掘紅色電影、紅色故事、紅色標語等,依托韶山干部學院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加強對基層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基層干部增強責任意識、牢記初心使命,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工作之中。

第二,借鑒紅色黨建經驗,提升鄉村組織治理能力。紅色黨建經驗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寶貴財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實踐指導意義。湖南的革命先烈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對規范黨員干部行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黨組織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毛澤東同志領導秋收起義時,在桂東縣沙田鎮頒布《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突出強調了政治紀律和群眾紀律。進入新時代,我們要深入總結、積極借鑒推廣,將湖南紅色黨建經驗融入基層治理,提高基層黨組織戰斗力。

“寸土千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湖南省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對于助推紅色文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具有獨特優勢。充分發展利用紅色文化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動能,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要求。面對現實劣勢與挑戰,要堅持問題導向,補短板、強弱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蔣睿,肖燕,毛波.偉人故里,奏響富民強村新樂章[N].湖南日報,2022-11-23(003).

[3]湖南日報評論員.傳承紅色基因匯聚紅色力量[N].湖南日報,2020-07-26(001).

[4]李珍珍,張辛欣.紅色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的多維價值與實現路徑:基于湖南省的調查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23(3):66-75.

[5]劉玉珂,胡笑笑.湖南省紅色資源賦能鄉村振興的多維價值與路徑優化[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6(6):120-127.

[6]張師莫,周軍.鄉村振興視域下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功能及傳承路徑[J].農業經濟,2023(4):139-140.

[責任編輯:朱松琳]

作者簡介:劉雨婷(2000—),女,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價值意蘊實踐路徑紅色文化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價值意蘊與模式建構
當前我國民歌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價值意蘊析論
以“大扶貧”理念開辟精準扶貧新路徑
論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
黨的作風建設科學化的實踐路徑和保障機制研究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訴求
紅色文化書籍的歷史及裝幀的特色審美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淺析高校黨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路徑
讀懂名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