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雅之文,行家之學

2024-04-20 04:45錢志熙
名作欣賞 2024年4期
關鍵詞:周先生宋詞詩詞

周篤文先生是新時期中華詩詞復興活動的主要參與者與組織者之一,其《影珠書屋吟稿》詩詞兼擅,風格伉爽雅健,傳播吟壇,蜚聲海內外,是當代詩詞創作的重要成果之一。這在詩詞界已有共識。周先生又是當代的詞學名家,早年撰寫《宋詞》,影響甚廣;近年主編出版《全宋詞評注》,并撰著大量的詞學論文。對于這些,詞學界的學者也是比較熟悉的。但相對于詩詞界,學術界對周先生在學術方面的具體成就與造詣,我認為還是缺少了解的。這次人民出版社出版《周篤文詩詞論叢》(以下簡稱《論叢》),由周先生自己精選其半個世紀以來陸續發表的作品一百余篇,包括論文、學術隨筆、序跋等多種形式,涉及文物、文獻、文學等多個領域,而以對古今詩詞創作藝術的探討為重心,可謂夥矣沉沉,有助于學界更好地了解其治學風格及全面成就。筆者正是本著這樣的目的,細讀一遍,感到獲益良多。不僅對周先生的學術有更深的了解,而且也引發了對學術本身的一些思考。試以“博雅之文,行家之學”兩點為中心述之,筆之于文,以求教于周先生及學界同仁!

中國古代史傳評價文學家,常有“博學善屬文”二字??梢娢闹c學,實為車之兩輪。讀周先生這部論文集,很自然就想起了古人的這個評價。他的這一百多篇文章,雖然我們說是以對詩詞藝術的探討為重心,但實際上涉及的文史典籍相當廣,有很深厚的國學功底做基礎。這與今天一些學者常常局限在一個狹窄的方向上,缺乏廣闊的學術基礎的作法不一樣,也與運用某種簡單的理論,構成一個看似宏大整齊,實際缺少真正的學術創見的作法不同。

欲了解這部論文集中體現出的作者廣博的文史學功底,要先對周先生的學術淵源與師承有所了解。這一點,他本人在《自序》中有很清楚的交代。概括地說,周先生出身于晚清以來學術氛圍濃厚的讀書舊家,在學問、詩詞方面,可以說有湘學的淵源;入大學后,正遇北京師范大學大家云集之盛時,受教于諸多名師,在語言文學、詞章考據方面都有良好的培養。中年以后,得遇當時寓居京中的諸多舊學耆宿如張伯駒、夏承燾諸先生,以詞學為專攻的治學方向更加明確。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傳統詩詞創作在學界與社會上重新開始活躍以后,周先生繼張、夏諸老之遺志,盡力于中華詩詞學會的工作,并且與當代詩詞界的創作者與批評者有大量的交流與碰撞,在這期間形成周氏的當代詩詞理論。我認為,周先生的博學善屬文的治學風格的形成,是與上述的學術經歷分不開的。這部文集所收的多篇回憶與評論當代學術名家的文章,如《詞壇泰斗,學海名師——夏承燾先生誕辰100 周年紀念》《侍讀札記》《師門瑣記——紀念張伯駒先生誕辰115 周年》《藝林呵護人——張伯駒先生瑣憶》《一個時代的謝幕》等,是我們了解周先生學術師承的重要資料。學問二字,如常言所道,有學有問。學者果然有受到條件、性格等限制,困于書齋,獨學無友,憑自己的努力與才具成就其學問的;但如能與前賢時修廣泛交流探討,游泳于當代學術的海洋,豈非人生一樂乎!并且能使學問的境界更加廣闊,且更能本色當行,避免走彎路。讀周老的書,以及平時與周老交談,對于后一點,印象很深刻。尊所聞,行所知。周先生在尊聞與行知兩方面的出色表現,是值得后輩學人借鑒的,唯此才成就其博學善屬文的風格。

周先生的博涉多通,最直接地反映在《論叢》的“考訂類”中。其早年所問學者,類多博學明辨的大師,尤其北師大原為章、黃學派的重要傳承之地,所以他自述早年治學,“性之所喜,尤在訓詁文字考據之學”。從現在所看到的文章來看,他最善于利用訓詁文字考據的方法來解決詩詞解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新見,發人所未發。如《知人論世》中,作者以孟子的知人論世為原則,認為《新編唐詩三百首》將鄭愚的《醉題廣州使院》收入其中,是因誤以此詩為一般的諷喻之作,具備人民性。作者認為是因為編者沒有弄懂詩中“石榴黃”實為“石硫黃”,并考證鄭氏此詩中“數年百姓受饑荒,太守貪殘似虎狼”,不是指一般的太守,而是指曾經自任廣州節度使的起義軍領袖黃巢。因此這一首是斥責黃巢而歌頌平定起義者即朝廷指派的地方官的善政。雖然文中對鄭詩的價值評價具有時代性,“人民性”也是特定時期的批評范疇,但通過文字訓詁考據所得到的對于文本內容的確切解釋,卻是知識上的定論??梢娬鎸W問是超越于時風、時論之上的?!杜稀芬晃?,通過古代樂器中笙簧在吹奏中要避寒吹暖這樣一個普通人不太知道的樂器常識,對李璟《浣溪沙》“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一句做了極為精彩的解讀。其基本觀點如下:笙片怕潮,天寒吹久易濕則聲不應律。故陸龜蒙詩句有“妾思冷如簧,時時望君暖”?!靶谴祻赜耋虾闭怯藐懯暇湟?。其中蘊含著詞中思婦對遠征良人的溫暖慰藉的渴望。并且“吹徹”之“徹”,并非形容詞,而是樂曲單位的名詞,與元稹《連昌宮詞》“逡巡大遍涼州徹”、與武陵《王將軍宅夜聽歌》“一曲聽初徹”是同樣的用法。文中還對文獻中有關“暖笙”的記載做了介紹。上述兩例,都可作為詩詞文本解讀之經典。

由于作者具有雅人深致,又曾親炙像張伯駒這樣的老輩文物大家,所以其考據文章有一明顯的特點,就是對于一些重要的文物與學界社會關注的文化事實具有濃厚的考索興趣。在這方面,周先生的敏感性與討論的興趣,是較一般謹守專業界域的學者要高得多的。如《敦煌卷中發現的王羲之二帖古臨本》一文,作者在向文物大家徐邦達先生請教后,確定即《十七帖》中《瞻近》《臨?!范?。作者基于其博學善鑒的學識,敏感地發現這是關于書法史的一個重要的唐人臨本墨跡,于是展開對其與傳世《十七帖》的精彩比較。對于學界紛紛關注的馬勒《大地》曲中李白《青春》的問題,作者以其豐富的文學史知識與詩詞創作方面的經驗,提出應該是跟中國文人學過漢詩的戈謝托名李白之作。這個觀點雖然不能成定論,但作者展開這個跨越中外多種文獻的考證,則是令人感到興味盎然的。不僅如此,作者還由戈謝而注意到其中文老師、晚清由中國入法的山西文人丁敦齡。并且在對丁敦齡進行一番考證之后,認為他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人物,希望引起相關研究者的注意。

周先生的治學,繼承湘學重視經世致用、重視當代的傳統。他對當代詩詞創作問題的探討,就是貫穿這一治學風格的。體現在考據方面,他對出現在當代文化中的一些事件與事實懷有高度的敏感,常常以文史家的博學主動為當代文化中的一些傳統事實尋找歷史信息。這也可以說是作者的治學有一種很積極的現實關懷?,F代學院中的學者,專業意識過于強烈,多專注于專業課題,而對當代文化、當代社會中存在的文化問題缺乏關注。從周先生的治學中,我們是可以得到一些反思的。

《論叢》中的考據類文章,雖然數量上不是很多,但涉及的文史范疇是相當廣的。其中如《屈原的首丘情結及屈氏封地考略》《屈原與臨湘補證》《李白與高力士》《毛東堂行實考略》等考證文學史大家、名家事跡之作,多發前人之未發,或是對前人的說法提出質疑,糾正以訛傳訛之說。眾所周知,考據學雖是解決一些具體的文史問題,但必須以豐富的知識積累為基礎,否則左支右絀,不易圓滿,甚至會出現有違常識的問題。如上述考證屈原的陵陽之行、臨湘為屈氏封地,以及認為高力士為李白脫靴只是一種傳說,為毛東堂翻案,其實都涉及大量的歷史背景與文學史問題。

《論叢》博雅之文的特點,并不限于考據類文章。周氏之文,常常是考據與論藝密不可分。他對歷代文學家創作藝術的研究,也都是注重考證基本事實的。只是作者往往行文簡潔,更從不做繁瑣考據。如其《論蔣鹿潭詞》第二節,數百字敘述蔣氏的版本,可謂簡而賅。但此數百字其實是經過長期的積累與調查的。今天學者遇到一些文史事實,有電子數據可以供檢索,而周氏這一代學者則完全是靠平時閱讀的積累。要真正成就博雅之學,還是必須憑借后一種治學方法。同樣是這篇《論蔣鹿潭詞》,其第三節辨析鹿潭早年詞作的時地,最能體現周氏博雅多識、隨處識斷的行文特點。

周篤文先生繼承夏承燾等一老輩詞學家的傳統,研究與創作兼長。其在詞學研究方面的一系列論著,堪稱行家之學。1980 年出版的《宋詞》,是一部在新時期詞學研究中有影響的著作。此書在詞的起源方面,從燕樂的起源來論詞的起源,認為詞起源于隋代。這與吳梅、夏承燾、任二北、吳熊和諸先生的觀點是一致的。書中在論述這個問題時,征引凌廷堪《燕樂考原》之說,以《望江南》《采蓮》《水調》等都屬于燕樂范圍,傳統的清商三調也已經燕樂化了。又其論溫庭筠詞,征引劉毓盤《詞史》之說,強調溫詞在造成詞的特殊格律及新創詞調方面的貢獻。又如對于填詞家四聲之說,歷來也有不同看法。本書中對此的論述十分精到,不但舉出李清照《詞論》“詩文分平仄,而歌詞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還提出“注意字調乃是我國歌唱藝術的共同特點”這個重要的看法。這方面作者引了三個重要的前人之說,一是《詞律發凡》中所說歌《千秋歲》的例子;二是張伯駒《京劇音韻》中“因為入聲短促,不能行腔轉調,平聲則用于收韻收腔。故全仗上、去聲起帶動、轉折、頓挫的作用”的說法;三是引用夏承燾關于去聲拗怒的說法??梢哉f,對于古人填詞嚴四聲做了十分有力的論證。而周氏治學之處處重視原始證據、重視前人已經得到的有價值的成果的嚴謹作風,也由此可見。在這種看似常識介紹的部分,其實是最見一個學者的治學功力的。當然,《宋詞》一書最具價值、最能見周氏行家之學的,還是其對兩宋詞史、詞派、詞家、詞藝的一系列論述,即書中《兩宋詞概述》《北宋詞壇》《南宋詞壇》諸章中的具體內容。其中如論柳永對詞的貢獻,論周邦彥格律謹嚴的特點并梳理格律詞派,論辛詞的多種風格,并論蘇、辛之不同,都有很精到的看法。其中對格律派的梳理,我認為尤具創見。書中既分析了在北宋詞壇上周邦彥格律詞風形成的原因,認為“宋詞在經過柳永與蘇軾兩次‘解放以后,途徑已經大開,現在是需要進一步整理與規范的時候,于是出現了集大成的周邦彥”。并且認為周氏作為音樂專家,其注重格律,是因不滿于蘇氏之“豪不就律”。我認為這個觀點是切中北宋詞壇的發展事實的。在論到南宋詞派時,作者提出“從周邦彥到姜夔構成一個嚴密的格律體系,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在具體論述周邦彥格律詞的影響時,舉出與其同時的萬俟詠、晁端禮、田為、晁沖之等人,認為他們嫻于音律,注重形式,但內容上多頌圣諛詞,成就無法與周邦彥相比。至南宋,姜白石以下,史達祖、吳文英、周密、張炎諸家大多學周,但能各具面目,卓然成家。至方千里、楊澤民、陳允平之學周,則亦步亦趨,甚至因為過重音律而使語言不通,走進了死胡同。個人認為,這一對南北宋格律詞派的梳理,是一個極具價值的詞史觀點,值得進一步探討。三十多年來,詞學極其繁榮,有很大的發展。但今天再看《宋詞》,我認為仍應該列為青年學人研習唐宋詞學的必備參考書。一本篇幅并不大,而且本來就定位為知識介紹性質的著作,經過三十多年仍有其學術價值,我認為其原因就在于作者所治的是行家之學。因為行家之學是功底與悟解兼長的。一個具體的學術成果,其觀點與方法也許會因為被后人吸收、否定或超越而失其價值,但其中體現著功底、悟解、鑒賞力的部分,卻是會作為一種更恒久的學術價值而存在下去。

《 論叢》中關于宋詞的多篇論文,可以看成是對作者自己對《宋詞》中提出的學術問題的繼續探討。如《宋詞流派說略》一篇,對前人關于宋詞流派的諸種說法做了很全面的評價。由于作者自己在宋詞流派的劃分方面有過長期的思考,所以總結前人與自己的分派經驗時,提出一個總的看法:“個人以為詞派的劃分,既不能太籠統,又不可太瑣碎。太粗,則一片混沌,看不出其中應有的區別;太細,則變成作家風格論了,泯沒了他們的共性特點。在考察詞派的時候,我以為應當緊緊把握兩點:一是作品中表現出來的藝術特點,一是這種特點的前源與后浪,即這種特點的繼承所自,以及它對后世創作所產生的實際影響如何。如果我們把這兩點搞清楚了,那么劃分詞的流派也就可以‘雖不中,亦不遠矣?!闭\如此言!不僅詞派劃分如此,其他文體中的流派劃分,也屬于同樣的問題。正是由于作者具有這樣高屋建瓴的分派理論,所以在對宋詞進行分派時,提出或許可以稱為“兩流六派”的宋詞分派法。兩流即婉約與豪放,其中婉約分這樣四個流派:以柳永、張先為代表的疏俊派,以秦觀、周邦彥為代表的典麗派,以姜夔、張炎為代表的清空派,以王沂孫為代表的隱秀派。豪放分為兩派,即以蘇軾為代表的清雄詞派,以辛棄疾為代表的豪邁詞派。這個分派說,是在吸收、斟酌傳統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作為概括宋詞全部的一種分派理論,應該是迄今為止比較完善的一種宋詞分派論。我想進一步提出,這種分派,其實主要是以詞作風格與創作實際為代表,并非簡單地按詞人分派。上述諸家,都是指他們的主要風格,并非指其全部風格。如蘇、辛以豪放為主,實亦不乏婉約之作。其他諸家也多如此。這種分派理論,再加上作者在《宋詞》中對格律派的梳理,構成周篤文先生的宋詞分派體系。同時,我們如果仔細研究,會發現周先生在詞史研究的方法與觀點上,對前面一些詞學大師是有所繼承也有所融合與發展的。

《論叢》對于兩宋及清、近代的一些詞家的藝術創造的探索富有新意,并相當深入。80 年代的詩人詞家研究,多以對作家的藝術特色與風格及意境等的整體把握為主,有時顯得籠統和不夠深入。所以90 年代的詩人詞家研究,開始選擇比較新穎的剖析角度做深入的專題性研究,但有時也只有點而缺少面,陷入線條化、單一化的探討。作為老一輩學者,周先生的詩人詞家研究,是以整體性為主的,但重視整體概括上的深度與新意。如《論叢》中《略論黃山谷的奇崛詩風》《吳文英述略》《論稼軒詞的原創性》《獨步詞場柳三變》《放翁詞的悲愴色彩》《論蔣鹿潭詞》都是這樣。這些論文并非泛泛而論,而是作者在長期思考的基礎上所做的探討,在把握住詩詞發展歷史的整體之后,對其中自己體察最深的詩人、詞家創作的特色與風格進行富有新意的闡述。所以,這樣的論文,并非初學者所能學樣,而是建立在行家之學的基礎上的。如《論稼軒詞的原創性》一文,在征引劉克莊、周濟、吳衡照諸家之說的基礎上,認為稼軒詞之開拓詞局、豐富詞藝、深化詞境,“如果從隋末算起,一千四百年間,不得不讓其獨步詞林,至今無人能及”,接著從大辟詞境、語言新妙、技法奇創等幾個方面來加以指證。又如《獨步詞場柳三變》一文,從“士大夫的另類”與“流行歌曲的大師”兩點入手來論述其詞場獨步的地位。這看似為習常之題,但作者從“ 家世儒雅”入手來把握其作為“士大夫的另類”這一問題,論述得富有新意。同樣,其論柳詞作為流行歌曲的特點,從創調、押韻、字聲安排三者入手,可謂簡賅而深至。其中論柳詞的字聲安排,在夏承燾《唐宋詞字聲之演變》、林子有《閩詞征緒言》的基礎上,分析柳詞別四聲之精及其與方言的關系。 當然,藝術的鑒賞與批評是屬于審美范疇的。審美范疇的研究,與一般的實證研究和邏輯思辨不一樣,是建立在康德所說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基礎上的。這種研究的真值,完全取決于鑒賞批評者(即審美活動的主體)的主觀條件。中國古代的詩詞批評,都是屬于這一類。在這里,我們又不能不說,行家之學是其基礎。

行家之學,與時下所說的專家之學實有不同。當今的文學研究領域,不乏專家之學的學者,但缺乏行家之學的學者。專家之學,其發言范圍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只就其進行深入研究的某些領域展開,其長處在于局部問題探討的深入,專門文獻與史料、史實掌握的豐富、翔實,但對于其所依賴的各層面的整體,則常有晦昧未明之處。行家之學,則具有專家之學之長,而能免其所短。就古代文學的研究來看,我所說的行家之學,是指對某一時代的文學、某一文體的文學有很全面的了解,對文藝的理論與研究方法也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研究,大概近乎行家之學。而對詩詞藝術不但能夠進行鑒賞與批評,而且具有豐富的創作經驗,這樣的學者,其對詩詞藝術的研究,就是行家之學。個人認為,周先生的詩詞研究,就是比較典型的行家之學。他對詩詞問題的思考,是就詩詞文體的整體而展開,并且是打通古今的。所以,《論叢》中的論文,是在比作家研究更大的范圍里概括問題的。如《宋詞藝術新探》就凝結了作者長期以來思考的結果,強調詞體是“一種與詩迥異,充滿樂感的新體式、新技法、新意趣和新的美學訴求”的詩詞新體裁。接著作者以實例舉證的方法,對上述問題一一進行論證。這種看似平面性的論文,卻堆上了作者在宋詞方面的全部的學養,其觀點與例證,都是親嘗所得。昔顧炎武論學,有采山之銅之說,說的就是這種學風。面對今天學術方法的新變、各種理論的流行、數據檢索的便利,采山之銅的治學方法,更有必要提倡。

《論叢》“詩話類”是周篤文先生長期從事詩詞藝術研究與詩詞創作的結晶性成果。它的內容主要由這樣兩個部分構成:一部分是論述中華詩歌的悠久傳統及崇高價值。作者對這個問題的論述并非純粹學術性的,而有為當代詩詞事業搖旗吶喊的熱情在其中。但其中仍然提出不少具體的學術觀點,如對上古歌曲《卿云歌》《南風歌》的鑒賞,認為的確是上古歌詞,有為中華詩歌重新溯源的意圖。其他如論風騷中的尚武精神、理性光輝,也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有價值的論題?!霸娫挕睂懽鞯闹饕康?,是為當代詩詞創作提供借鑒與指導,是繼承古人詩學傳統的作法,與今人所提倡的客觀研究有所不同。在這一部分,周先生拈出了“唱和”“平仄”“對仗”“錯綜”“押韻”“構思”“章法”“措語”“風致”“性靈”等重要的詩學范疇,意圖對詩歌創作與鑒賞的問題進行系統闡述。其中所包含的,正是作者在詩詞方面長期思考、研究、實踐所得的真知實解。當然,這些文章,也同樣體現了周氏博雅之文、行家之學的治學特點。

“詩話”對創作具體問題的闡述,多能斟酌古今,參以已意,并且立論明確,語不游移,為學習創作詩詞者提供很明確的答案。如關于古體聲律的問題,古人多有探索,但常難明白。作者在強調古體聲律立意在于與近體立異的基本原則下,概括了這樣幾點:“第一,押平韻之古詩,其出句以用仄聲為主;第二,七古中,如第四字為平聲,則第六字宜用仄聲;第三,避免律句式之平仄,如對句入律,出句必拗之;第四,不避孤平,蓋孤平為反律之體;第五,不避連仄,仄聲與平聲相比有上去入之變化,不似平聲之單調?!惫朋w詩本無格律規則,但自唐以來,由于與近體立異,所以古體寫作中的確存在著聲律處理的問題。如何最好地概括此種歷代的處理方法,并形成一種可供參考的古體寫作中的聲律處理辦法,對研究古人的古體詩與今人創作的古體詩,都是很有意義的。作者上述的概括雖不能視為金科玉律,卻為寫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作者又說:“古體詩務求與近體相異,然追求聲調的平衡與和諧之原則是一樣的,只有這樣才能造就拔奇領異的聲情境界?!边@個觀點尤其精彩。又如其論押韻之作用,認為“詩是特殊的語言,它無須語法的完足,可以省略、顛倒乃至變形。使許多松散物象一經韻腳系連,便構成一個完美的結構而妙不可言。如馬致遠《天凈沙》……這些互不關涉的景物,一經韻腳呼應,便嚴絲合縫,成了傾訴離情的絕唱,正如朱光潛《詩論》里說韻的最大功用,是把渙散的聲音聯絡貫穿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曲調?!边@樣談韻的問題,實是擊中要害,是歷來詩論中不太見到的。沒有對古代詩歌的深入研究與自身豐富的創作體驗,是難以做出如此精到而又平易的概括的。讀周氏之書,最要注意這些地方。至于談到詞學的一些問題,如詞的平仄、四聲、用韻等,更是如數家珍,精彩紛呈。

周氏治學的特點,是美學(即藝術學)與文獻實證、創作實踐三者的結合。其各類文章,不僅對藝術問題的概括很精到,有他自己的藝術觀點;同時重視文獻引證,尤其是對古今中外談藝論詩之說的廣泛征引,顯示出十分廣博的知識與文學閱讀經驗。他的文章,常以雄辯之氣行之,但注重出言有征,言必有據。在提出一個觀點時,總有具體的論據來佐證,并加以展開與深化,洽理饜情?!霸娫挕敝杏性S多知音識器的精彩之談,引人入勝。如“錯綜”一條中談轉折,引《懷古錄》分析唐人《醉公子》之論轉為詩法,已是精采。作者又舉陳師道的例子,尤能窺到作者用意:“陳師道《謝趙生惠芍藥》:‘九十風光次第分,天憐獨得殿殘春。一枝剩欲簪雙髻,未有人間第一人。詩言空有殿春之嬌花,惜無佩戴之人。意極曲折,格極高遠。其功在妙用轉語也?!?/p>

以上談藝之妙,不僅在“詩話”類中,在整個《論叢》中也比比皆是。

周篤文先生對當代的學術大師有廣泛的學習與研究,博取眾家,成其一家之學。其治學樸學與論藝兼長,并且注重實踐。在當代學壇、藝壇可謂獨樹一幟。其在繼承國學傳統而推陳出新方面的實踐經驗,我想是會引起學界與詩詞界的關注與學習的?!墩搮病芬粫?,我相信會是傳世之作。

以上是我讀了《周篤文詩詞論叢》后的一些淺見,不僅掛一漏萬,而且肯定有不少體會不到、理解不對的地方。懇請周先生與學界同人指正!

2014 年9 月19 日成稿

2024 年1 月17 日改定

作者: 錢志熙,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古代文體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古典學平臺負責人。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從事中國古代詩歌史及其相關文化背景的研究。出版《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漢魏樂府藝術研究》《陶淵明傳》《陶淵明經緯》等專著。

編輯:杜碧媛 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歡
周先生宋詞詩詞
宋詞里的中秋月
半小時漫畫宋詞
半小時漫畫宋詞
品讀宋詞
關注詩詞
關注詩詞
關注詩詞
戴著耳塞生活的人
歲月如歌,師恩難忘—紀念周小燕先生一百周年誕辰
細膩不等于多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