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一場夢到另一場“夢”

2024-04-20 10:05吳雨桐
中國音樂劇 2024年1期
關鍵詞:鑄劍人民文學出版社音樂劇

吳雨桐

一、誰是“宴之敖”?

宴之敖原本是魯迅小說里的一個角色。在這部劇里,一個著重安排之處便是宴之敖從魯迅的筆下“走出來”,變成了有思想的活人。其中需要處理的關系有三種:一是宴之敖與全劇的關系。敘事雙線的其中一條是魯迅與學生們的故事,另一條是宴之敖的故事。宴之敖作為劇目的“敘事人”和貫穿全劇的線索角色,也承擔著領唱開場曲的任務?!爸v故事的人同樣也是戲劇性角色之一”的設置在音樂劇和戲曲中很常見。就像昆劇《桃花扇》的開場,老贊禮戴上胡須,高聲說道:“老夫也是戲中之人?!彪S后走入戲劇情境。

二是宴之敖與劇中角色的關系。雖然宴之敖是魯迅創作出的角色,但兩人并不能局限于誰創作誰、誰依附誰的關系,宴之敖需要真正走出魯迅的筆下,與魯迅建立起真正的人物關系和戲劇聯系。起初,宴之敖代表著純粹的極端的理想主義。他是每個時代的局外人,見證大廈一次次傾倒,高樓一遍遍崩塌。在過去的時代,宴之敖無數次被殺死。每個時代因追逐他而死的都是同一批人。所以他在睜開眼見到魯迅的那一瞬間,說:“你像他,你的學生也像他?!?/p>

像誰?像兩千年前那個為了時代而獻上頭顱的眉間尺。兩千年前,眉間尺十六歲,有一天,有人交給他一把寶劍,告訴他:“你要去打破黑暗,不然你就會死?!贝蚱坪诎档馁€注也是死亡,有些人生來就已經預見了自己的結局。魯迅大抵也是一個雖看遍世態炎涼,可仍心懷理想主義底色的人,他和這個行走夜路的黑衣俠客有相似之處——他學習新思想、他到海外去、他寫《狂人日記》喚醒國民……是否有那么一瞬間,他會以為自己就是宴之敖這樣的俠士?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就算他再像宴之敖,也不是宴之敖。人的文字里總會帶著自己的影子,惠特曼曾說過:“你所寫下的文字里,沒有一樣東西是你沒有的?!比欢瞬粌H是自己寫下的概念,生活也未必見得有那么多理想化的情境。哈姆雷特在夜晚徘徊,心想自己該不該殺死自己的叔父,沉思著究竟該選擇生存還是毀滅。上帝視角的旁觀者可能會想,哈姆雷特為什么不一劍下去,快意恩仇?他不能,因為他在面對自己的生活,并且和戲中的那些人有著真正的人物關系。戲劇不僅要講故事,還要寫人。音樂劇更要剖開人物的內心,讓他們去唱歌,唱出無可比擬的情感。某些熱愛寫作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感受:當一個角色被你創作出來時,它就具備了自己的精神和思想,不再受創作者控制。魯迅創作出宴之敖也是如此,宴之敖在他的筆下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三是宴之敖的自身象征。雖然宴之敖是一個獨立個體,可與魯迅的狀態相關聯。編劇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是與角色共情。魯迅《野草》里有一句著名的話:“希望之于虛妄,正與絕望相同?!边@句話似乎更多的代表的是一種虛無的精神狀態。什么叫虛無呢?舉個例子,有時候人就是會認為自己的人生很沒有意義,即使去努力做點什么,也會覺得做那些事沒有意義。比如某個人某天對我說:“天吶,我覺得我寫小說沒意義,我寫出來的故事都是假的!”這種狀態下就算是悲傷也很困難,人會覺得悲傷也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哭不出來,笑,笑不出來。整個人“空蕩蕩的”,這就是陷入了虛妄。虛妄該如何在戲劇情境里表現?劇里有一段側面折射出了魯迅當時的內心斗爭。第六場戲里,宴之敖“瘋了”,質問魯迅做這些有什么意義、在為誰寫作。起初劇中的魯迅也怔住,喃喃道:“我在為誰而寫作?!钡詈筮€是努力振作精神走了出來,這里的處理手法表現為“殺死宴之敖”,實際上也是魯迅擺脫了某個瞬間陷入虛無低谷的自己。

二、詞作的構思

《鑄劍》劇本的詞作靈感來源比較多樣化,和作者平時一貫婉約柔和的文風不同,《鑄劍》這部劇本盡可能地在適應和符合魯迅冷冽的風格。以下是作者在創作時的某些思考,與大家分享。

當在歌詞中化用魯迅作品的某些片段時,不代表只是把魯迅使用過的詞匯放在歌詞里,而是需要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加以情境結合。結合的基礎是讀懂,讀懂的前提是共情。就像前文所提到的共情一樣,不僅僅是對于情緒的感悟,更應該把自己放到角色的身份里去。將自己代入角色身份的那一刻意味著編劇身份在某種意義上的消解。比如在角色面對兩難困境時,作為編劇想到的并非“假如我是他”,而應是“此刻我就是他,我承載著他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在這樣的情境下,他就該說出這樣的話”。

賦予中文歌詞以詩化特征會讓人覺得更“美”。中文擅長含蓄化表達,歌詞的詩化會令觀眾產生更多聯想,也有助于意境的升華。在第七場戲,韋素園對朋友和老師唱道:“拙筆繪螢火,挑燈看山河?!彪S后他握著朋友的手說:“我們會活下去的?!笔堑?,僅僅是活下去,讓所有人活下去就夠了。契訶夫在《萬尼亞舅舅》里寫道:“萬尼亞舅舅!我們要活下去呀!我們要活下去!”可是誰都沒能熬過那個寒冷的冬天。韋素園還是走了,沒有死在他所期待的文學戰場上,沒有死在敵人的刀槍下,而是死在北京的一家醫院里。在后來的尾聲里,他們一起唱:“我停駐在這風中/看溪水明澈/何必刻意追憶我/在泛黃史冊?!睗撆_詞是,別為我們難過呀,看到你們過得好,那我們的犧牲也都值了?!惰T劍》的故事還沒有結束,“你的影子就是我”。

最后一首《為了忘卻的紀念》的合唱,所有之前的戲劇角色從既定的身份中抽離,轉為一種回望過去的、既是參與者也是旁觀者的視角。這里也帶有作者個人的些許觀念。作者向來反對將歷史人物符號化、平面化。寫歷史劇不是撰寫百度百科,也不該局限于某段別人的歷史評價。在符合人設和邏輯的基礎上,劇作固然有藝術虛構,但一定要“情真意切”,努力去傳達人物最細微的情感。沒有其他原因,只因為他們都曾是在世間真正活過的人,也曾是和我們一樣活生生的人。

三、結語

當今中國音樂劇依然缺少編劇人才和對音樂劇編劇人才的培養。中國音樂劇領域應當有自己的編劇教程,以及更多優美的歌詞和具有知名度、傳唱度的曲目。

《鑄劍》作為一次編劇嘗試,注定不完美。但作者認為一切嘗試都具有價值,經驗和感悟總會通過不斷實踐慢慢總結出來。

謹以此文與全體音樂劇愛好者、創作者共勉。

(作者為南京藝術學院在讀本科生)

(音樂劇劇本《鑄劍》是江蘇省劇本創作孵化中心2022年戲劇大綱征集入圍作品)

參考文獻:

[1]魯迅.故事新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

[2]魯迅.野草[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

[3]魯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

[4]魯迅.吶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

[5]魯迅.朝花夕拾[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

[6]魯迅.魯迅演講全集[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

[7]李霽野.魯迅先生與未名社[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8]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

[9]黃源.憶念魯迅先生[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10]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1]蕭紅.回憶魯迅先生[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21.

[12]徐昭武.尋求別樣的人們——魯迅在南京[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

[13]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文學論文集及魯迅珍藏有關北師大資料[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猜你喜歡
鑄劍人民文學出版社音樂劇
“立德樹人 育警鑄劍”
——廣西警察學院偵查學院
近期國內歌劇/音樂劇演出預告
音樂劇新聞
近期國內歌劇/ 音樂劇演出預告
張潔主要作品目錄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從鑄劍到亮劍的奮斗歷程
愛撫與復仇——魯迅小說《孤獨者》《奔月》《鑄劍》人物形象心理探源
老馬
爆笑音樂劇的成功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