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音樂劇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

2024-04-20 10:05蘇雅軍
中國音樂劇 2024年1期
關鍵詞:本土化

蘇雅軍

摘要:音樂劇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包括引進原版音樂劇的本土化、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本土化,以及音樂劇教育的“本土化”等多個層面。本土化需要對原版音樂劇以符合中國觀眾的文化背景和審美習慣進行改編,使其“本土化”,讓中國觀眾看得懂、喜歡看。同時,對中國原創音樂劇為了追求“國際化路線”的發展而模仿西方音樂劇所追求的大場面、大制作、大投資的“三大”心理進行反思并重新定位,本著中國音樂劇為中國人服務的創作方向,創作富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劇。此外,音樂劇教育的“本土化”不僅為音樂劇領域培養了專業人才,也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音樂劇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有利于促進中國音樂劇事業的持續繁榮。

關鍵詞:原版音樂??;原創音樂??;音樂劇教育;本土化

一、引進原版音樂劇的“本土化”

對觀眾來說,音樂劇這個“舶來品”是陌生而又新鮮的事物?!?0世紀70年代末,文化桎梏被解除,我國觀眾從《音樂之聲》《出水芙蓉》等影片中認識了解了音樂劇?!薄兑魳分暋分械摹抖邅磉洹贰堆┙q花》《孤獨的牧羊人》等歌曲一直流行到現在,這些好聽的歌曲影響著中國人,并使其開始初步認識音樂劇?!半S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北京天橋劇院和北京民族文化宮于1987年先后引進并上演了美國百老匯音樂劇《樂器推銷員》與《異想天開》,成為美國百老匯音樂劇進入中國舞臺的開端?!敝?,中國引進了大量歐美原版音樂劇,如《西區的故事》《悲慘世界》《巴黎圣母院》《貓》《音樂之聲》《歌劇魅影》《獅子王》《媽媽咪呀!》《茜茜公主》《大河之舞》《為你瘋狂》等。中國引進歐洲音樂劇的初心:其一是為了開拓中國音樂劇市場,其二是為了向國外音樂劇學習。學習的核心思路是模仿,從劇情、舞臺表演到戲劇理念進行系統模仿,“有音樂理論家把這種模仿行為形象地稱之為‘描紅”。無論是模仿,還是描紅,其實指向的是中國音樂劇初期的狀態基本是沒有自我的全盤復制,在經歷了大量模仿學習以及實踐之后,發現完全按引進原版音樂劇的模式演出,實際市場反應并沒有預期那么好,主要原因是語言和文化不對口。

對大多數中國觀眾來說,欣賞原版音樂劇會因為語言障礙而影響對音樂劇劇情以及所傳達的思想的理解。所以對原版音樂劇進行改編,使其“本土化”,讓中國觀眾看得懂、喜歡看成為中國音樂劇發展需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此思路下,一些原版音樂劇被翻譯成中文,并在劇情和戲劇理念上做了一些調整,使其更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和心理,能讓觀眾在觀劇時把更多專注力放在音樂劇本身上,而不是通過看字幕來理解臺詞和劇情。例如:中文版《媽媽咪呀!》在尊重原版的基礎上,將英文歌詞翻譯成中文,注意押韻的和諧,保證中文演唱時的流暢,表情達意保持歌曲的原味,使改編版音樂劇從制作水準、可看性和性價比的角度衡量并不弱于原版音樂劇。中文版《媽媽咪呀!》在上海大劇院成功上演是原版音樂劇在中國實現“本土化”的嘗試,其成功的模式為原版音樂劇在中國“本土化”的發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經驗。之后《悲慘世界》《貓》《歌劇魅影》等歐美經典音樂劇作被陸續改編成中文版,受到了中國人的喜愛,并使國人熟悉了許多歐美經典音樂劇,吸引了一批熱愛音樂劇的年輕人投身音樂劇的學習之中。

二、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本土化”

從1982年到1999年的17年間,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的原創音樂劇以北京和上海為演出中心,陸續上演了近百部作品,如《現在的年輕人》(1982年)、《芳草心》(1984年)、《風流年華》(1984年)、《搭錯車》(1985年)、《公寓十三》(1986年)、《小巷歌聲》(1986年)、《燈花》(1986年)、《特區回旋曲》(1987年)、《雁兒在林梢》(1988年)、《山野里的游戲》(1989年)、《請與我同行》(1989年)、《人間自有真情在》(1990年)、《鷹》(1993年)、《秧歌浪漫曲》(1995年)、《夜半歌魂》(1996年)、《四毛英雄傳》(1997年)、《白蓮》(1998年)、《中國蝴蝶》(1999年)、《玉鳥兵站》(1999年)等。

中國原創音樂劇值得關注的是1997年創作的《四毛英雄傳》,作品以觀眾為主導,走大眾化路線,是早期商業化觀念的體現,這部音樂劇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產生了很好的市場效益,彌補了之前《秧歌浪漫曲》《夜半歌魂》等國產音樂劇市場慘淡的境況,被認為是中國原創音樂劇里程碑式的作品。

21世紀是中國原創音樂劇產生大量劇作的黃金時期,如《新白蛇傳》(2000年)、《馬蘭花》(2001年)、《小河淌水》(2002年)、《日出》(2003年)、《花木蘭》(2004年)、《金沙》(2005年)、《花開的聲音》(2006年)、《香格里拉》(2007年)、《美猴王》(2008年)、《蝶》(2009年)、《電影之歌》(2010年)、《爺們三》(2011年)、《鋼的琴》(2012年)、《大紅燈籠高高掛》(2013年)、《元培校長》(2014年)、《花木蘭》(2015年)、《火花》(2016年)、《草原英雄小姐妹》(2017年)、《隱婚男女》(2018年)、《因為愛,所以愛》(2019年)、《在遠方》(2020年)、《趙氏孤兒》(2021年)等上百部作品。

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最初發展,其創作與演出是以劇院和劇團等文化事業單位為運作主體的集體行為,演員基本是來自劇團培養和院校畢業的學生,沒有實行社會選拔的聘用機制,而且創演經營管

理機制和版稅制度不完善,市場運作能力尚不成熟,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商業化運營,體現的是非個體盈利性的集體創作。隨著市場的變化和觀眾審美的追求,出現了多個專門進行中國原創音樂劇創作與整合營銷的公司和社會團體,如北京“蝶之舞”音樂劇劇團有限公司、北京“華夏樂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東莞“塘廈松雷”音樂劇劇團有限公司等,音樂劇制作開始走向產業化經營,為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同時,中國原創音樂劇市場化、產業化的高度發展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積極組織有關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學術研究和討論。例如,針對20世紀80年代影響面極大的“沈話現象”的研討(1985年,沈陽話劇團創作的《搭錯車》創下連演1460場、行程20余萬公里、觀眾達200萬、足跡遍布全國22省200余座城市的輝煌成就)。

“沈話現象”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問題上:第一,話劇團能否以自己的作品從事盈利性質的商業演出?第二,能否將“話劇加唱”的形式稱為音樂???爭論的結果是:對于第一個焦點問題,從現實情況來看,沈陽話劇團憑借一部音樂劇就贏得了市場,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取得了喜人的票房收益,使本來已經生存困難的文藝團體起死回生,并在全國刮起了一陣強烈的音樂劇旋風。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稱贊沈陽話劇團:“出戲出人出效益?!?/p>

由此可見,不僅話劇團,而且全國的文藝團體都可以向沈陽話劇團學習,創作出自己優秀的作品,從事盈利性質的商業演出,對于個人、集體和國家都是大好的事情。至于第二個焦點問題,前中國文聯副主席孟繁樹認為:“誠然,它是由話劇團演出的。但是我們沒有必要用話劇去框范它?!覀儾换乇苓@里有西方音樂劇的某些影子,但我們同樣也發現它們之間的不同。

如今歷經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國音樂劇人不斷反思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發展以及音樂劇“本土化”的問題。對創作中為了追求“國際化路線”,在主創團隊中著意大量引進國外音樂劇、聘請國外音樂劇專家或演員的行為進行調整,因為這些專家和演員所帶來的西方化的審美和文化使中國音樂劇在創作和排演過程中話語權和控制權旁落,導致劇目的原創性和本土化特質明顯不足,即便是將一些劇目進行了改編和翻譯,但這些國際化的音樂劇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原創音樂劇。

為此,在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本土化問題上,要本著中國音樂劇為中國人服務、為中國人喜愛的創作方向,有意識地借鑒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和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充分吸收中國傳統民族藝術的精華,在創作中注意體現中國民族化的特點,在實踐中創新,堅持創作富有中國特色、民族特色的音樂劇,尤其對中國原創音樂劇模仿西方音樂劇所追求的劇作、制作以及投資的大場面、大制作、大投資“三大”心理和市場定位要重新定位、重新認識,認真分析“三大”現象是否適合中國國情。中國原創音樂劇是在中國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是中國音樂劇藝術家根據中國國情而創作,并逐步走向成熟。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本土化”確立了以挖掘中國故事、融合傳統文化元素、創作深具中國特色的音樂劇作品的研究目標。

三、音樂劇教育的“本土化”

音樂劇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形式,融合了音樂、戲劇和舞蹈,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備受歡迎。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如何將音樂劇教育本土化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本土化的音樂劇教育不僅關乎傳承和發展中國文化,還涉及培養音樂劇專業人才、提升觀眾體驗以及推動本土音樂劇的創新與發展。

自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多所藝術院校相繼開設了音樂劇專業,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音樂劇人才,

積累了豐富的音樂劇教學經驗。從1995年北京舞蹈學院開設的中國第一個音樂劇本科專業起,之后,眾多音樂學院也相繼開始音樂劇的教學,在學院創設音樂劇系,或在戲劇系、表演系下設音樂劇專業、音樂劇班。

中國高等院校開設音樂劇教學對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高等藝術院校藝術人才集中,創作和排演場所相對固定,這些都是音樂劇發展的有利因素,其中很多原創的本土音樂劇就創生于校園。例如《藍精靈》《中國蝴蝶》《伍姑娘》《同一個月亮》《我為歌狂》《六祖慧能》等。由此可見,音樂劇教育旨在培養具有本土文化底蘊、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音樂劇人才,通過文化認同、創造性的表達和綜合性的教育模式,為音樂劇本土化發展注入更多活力和獨特性。而且,音樂劇教育的“本土化”注重培養學生對中國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促進了音樂劇在本土發展中更好地傳承和創新。

綜上所述,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發展從引進原版音樂劇的本土化、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本土化以及音樂劇教育的本土化,逐步實現觀眾對音樂劇的認知與認可。因此,需順應中國國情與高速發展的現代都市文化的要求,不斷在社會實踐和觀眾新的審美需求中調整標準,以便更好、更快地融入現代化的時代洪流,直接或間接地為我們所處的時代發聲,講好中國故事,演繹中國特色與文化。

(作者為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參考文獻:

[1]錢慶利.構建和諧共情的音樂劇生態——“音樂劇創作及理論評論人才”培養項目側記[J].人民音樂,2016(11).

猜你喜歡
本土化
論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發展
訴前強制調解的邏輯及其本土化建構
美樂家迎來本土化元年
美國立法授權理論及其演變的本土化思考
海外大學慕課的現狀與本土化策略
論電視節目的本土化
真人秀節目的本土化
論法律賦能診所教育的本土化
新時期歷史小說的本土化敘事
深化本土化戰略亞太仍是博世的主要增長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