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物理生活化作業的設計與研究

2024-04-22 12:27季建
求知導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雙減初中物理

摘 要:“雙減”背景下,物理教師應結合生活化元素,落實減負增效的要求,給學生布置生活化作業,為學生提供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窗口,從而豐富作業的內容和形式,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主要從遵循物理生活化作業的設計原則、豐富物理生活化作業的類型、創新物理生活化作業的形式三個方面對“雙減”背景下物理生活化作業的設計進行探討。

關鍵詞:“雙減”;生活化作業;初中物理

作者簡介:季建(1975—),男,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中學。

“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生活化作業設計要求教師精準把握生活中的物理學科知識,從生活中選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素材進行作業設計,借助不同的生活現象和常見的生活問題豐富作業內容和形式,使學生在鞏固課堂所學的同時感受到物理學科與生活實際的關聯,從而實現減負增效的目的。

一、基于心理特征,遵循物理生活化作業的設計原則

教師應深入了解初中階段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和心理特征,結合生活現象設計具有趣味性、開放性以及人文性的作業,消除學生對作業的抵觸心理,從而強化作業對知識的鞏固提升作用。

(一)趣味性,加強學科融合

初中階段是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應通過學科融合、生活元素引入等方式設計趣味化作業,為學生提供觀察想象的平臺,從而幫助學生在作業完成過程中增強物理抽象意識。

在物理作業設計過程中,基于學科融合理念引導學生分析不同學科中與所學物理知識相關的內容,可以有效提升作業的趣味性。比如,在學習“光現象”這一課后,學生了解了光的顏色、光沿直線傳播以及平面鏡成像等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設計學科融合作業,讓學生回憶自己在語文課堂中學習的與上述知識相關的詩句,并利用物理知識進行詳細的解釋。在學科融合作業中,學生的積極性能得到有效激發,思維也能得到拓展,并能對相關知識形成更深入的認識。教師要提升作業的趣味性,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達成減負增效的目標,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與其他學科以及生活現象之間的關聯[1]。

(二)開放性,拓展個性思維

教師在生活化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應遵循開放性原則,不能拘泥于作業形式和答案內容,要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設計開放性的作業內容,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發展,以開放的生活化作業拓展學生的個性思維。

設計具有多種解決方案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素材自主探索驗證,可以有效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比如,在學習“大氣壓強”這一課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生活實驗,驗證大氣壓強的存在。這一開放性作業并沒有唯一固定的答案,需要學生根據已有的材料和生活經驗自主完成。有同學運用牛奶吸管和裝滿水的廣口水杯演示了虹吸現象,證明了壓強的存在;有的同學通過用一張薄薄的紙擋住一整杯水流出,驗證了大氣壓強的存在;等等。教師設計開放性的生活化實驗探究作業,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物理實驗操作能力,還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個性思維發展[2]。

(三)人文性,培養價值觀念

人文性原則強調在作業設計時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的人文特征,滲透物理學科的人文觀念,讓學生感受物理學科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在學生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階段施予正面的影響,促進學生科學觀念和責任態度的形成。

結合生活中各種物理現象所蘊含的人文內容設計課后作業,可以讓學生從物理的角度了解相關的人文內容,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例如,在學習“光的反射”后,教師可布置這樣的課后作業:最近,A同學家對面建造了一棟新的寫字樓,上面裝滿了玻璃,玻璃在太陽光下形成了? ? ? ,導致A同學家受到了強光刺激,影響了A同學一家的正常作息,這屬于一種? ? ? 污染。這一問題既能考查關于光的反射原理的知識,又能讓學生了解一種新的城市污染現象,引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科技的發展進步既會帶來便利,也可能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在完成人文性作業時,學生需要綜合運用物理知識和相關生活經驗去分析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塑造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指向綜合應用,豐富物理生活化作業的類型

在“雙減”背景下的初中物理生活化作業設計中,教師應基于物理學科的應用屬性,幫助學生建立物理抽象知識和實際生活問題之間的關聯,結合多樣化的生活資源豐富物理作業類型,以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作業的價值。

(一)實踐體驗型,發展邏輯思維

實踐體驗型作業強調作業環節的操作性和實踐性,能真正地將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獲得深刻的物理應用體驗,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實踐體驗型作業以生活小實驗為主,鼓勵學生在課后實驗探究中提升科學探究思維能力。比如,在學習“靜電現象”的內容時,教師可布置這樣的作業:如果在家不小心將胡椒粉和食鹽混合在一起,基于所學的物理知識,我們用什么方法可以將其快速分開?對于該生活問題,根據課堂中學習的靜電知識,學生能想到如下方法:用一個塑料湯勺在毛衣上快速摩擦幾次后放在食鹽胡椒粉混合物的上方,這樣細小的胡椒粉顆粒會被吸到湯勺上。教師設計生活化實踐體驗型物理作業,能調動學生的實驗積極性,充分鍛煉學生利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有效發展學生的物理科學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二)知識拓展型,強化辯證意識

知識拓展型作業不僅能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補充,還能鞏固學生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引領學生從多個角度對物理問題和生活現象進行辯證性的分析考量,從而完善學生的認知架構,強化學生的物理辯證意識。

知識拓展型作業往往緊跟社會熱點問題,能引導學生基于所學的物理知識辯證地對社會問題進行分析。比如,在學習“內能和機械能之間的轉換”相關內容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對傳統燃油車的內燃機效率及其對環境的影響進行調研分析,并了解新能源車的優勢和發展現狀,談一談自己對未來汽車能源發展趨勢的理解。在這樣的作業的驅動下,學生會積極地通過多種方式了解相關信息,從用車成本及尾氣排放等多個角度對兩種類型的機動車進行充分的對比分析,進而得出辯證性的結論。在上述知識拓展型作業中,學生不再需要機械地完成枯燥無味的習題,而是在調研過程中辯證地對相關信息進行分析論證,這能有效開闊學生的物理視野,提升學生的辯證分析能力。

(三)創新創作型,培養想象能力

創新創作型作業強調通過一定的引導,啟發學生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和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創作一些有趣的物理小作品,其既能鍛煉學生的物理應用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想象能力。

將文藝作品與物理知識相結合是創新創作型作業設計的常用方法。例如,在學習“聲音的特性”這一課后,教師可設計這樣的課后作業:根據物體發音原理、聲音高低等物理知識,利用身邊常見的素材制作一些樂器。在這一作業的引領下,學生會充分發揮想象力,利用橡皮筋、火柴盒、啤酒瓶、吸管等常見素材制作樂器。比如:有學生將橡皮筋纏繞在開口的火柴盒上,并用鉛筆調整橡皮筋的長度,制作了一個簡易的多弦樂器;有學生在啤酒瓶中灌入不同體積的水,敲擊啤酒瓶可以發出不同的聲調,制作了一個有趣的打擊樂器;等等。在學生完成作業后,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對自己制作的樂器的發聲原理進行分析,找出樂器的振動源,并且分析聲調變化的原理,進而加深學生對聲音特性的理解。創新創作型作業可以讓學生經歷自主設計、自主制作、自主驗證的過程,讓學生獲得強烈的成就感,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想象力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聚焦核心素養,創新物理生活化作業的形式

在“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生活化作業設計中,教師應充分重視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將課后作業作為課堂學習的延伸,通過創新物理生活化作業形式,達成減負增效的目的,實現核心素養培養的滲透,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自主實驗,建構理想模型

模型建構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之一。要想在生活化作業中滲透模型建構思想,教師應采用實驗探究的方式,結合生活情境為學生提供自主實驗任務,讓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實現物理知識的抽象概括,建構出理想的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包括具象的實物模型和抽象的概念模型兩種,讓學生結合實驗探究建構物理模型,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學習“物體的浮與沉”這一課后,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課后作業:利用家中常見的素材自主設計實驗,探究物體浮與沉的條件,并建構浮與沉的概念模型。在完成這一作業時,有學生利用可密封的玻璃瓶、水以及水桶等進行了相應實驗。其先將裝滿空氣的密封玻璃瓶放置于裝滿水的水桶中,然后將玻璃瓶灌滿水后再次放入水桶中,之后調整玻璃瓶中水的量并放入水桶中。通過對上述實驗的現象進行分析和總結,并且結合相應的受力分析,該學生得出概念模型:當F?。綠時物體上浮,當F?。糋時物體下沉,當兩者相等時物體漂浮或者懸浮。在自主實驗中,學生會將自己實踐得出的結論轉換為物理概念模型,經歷從探究概念到發現規律的過程,這對于學生物理思維和模型建構能力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主題活動,引導質疑創新

開展主題活動是創新物理作業形式的一種新方法,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習題類作業,而是以主題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討論思考,讓學生在交流中發散思維,從而促進其質疑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設計主題活動,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科技主題活動能發展學生的物理科學思維,激發學生的質疑創新精神。比如,在學習“電路分析”相關內容后,教師可設計“追求真知,大膽創新,勇闖電路分析小課堂”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多種電路分析方法,并比較分析其中的差異,提出創新方案。教師可先讓學生對典型的“去表法”進行分析,讓其明白用該方法分析電路時要遵循“電壓表連根拔,電流表變導線”的原則,以剔除不影響電路分析的次要元件,只留下電路主干,降低分析難度。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對已有的分析方法進行創新,依次運用“截點法”“生發法”等進行電路分析,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還表定歸屬”“等分心中有”等規律。在主題活動形式的作業中,學生不再局限于枯燥的習題訓練,而是在有趣的主題活動中開展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

(三)調查報告,形成社會責任感

物理學科是一門與社會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的學科,而社會責任感又是本學科重要的核心素養內容。在生活化作業設計中,教師應基于社會責任感的培育需求,創新調查報告作業形式,鼓勵學生在社會調研中形成社會責任感。

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物理應用背景為主題,讓學生通過多種手段進行全方位的調研并給出調研分析報告,可以使其從多個角度感受到物理學科的重要價值。比如,在學習“能源與環境”相關內容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調查自己家庭一周內的能源使用情況,包括電能、天然氣、汽油等,并計算出各類能源的消耗量,分析其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闡述其中應用到的物理知識,完善總結分析報告。通過全方位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學生會發現汽車尾氣對環境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改用新能源汽車則可以有效減少汽油燃燒對環境的影響。這樣的調查報告作業能有效促使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

結語

物理作業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應切實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積極設計生活化作業,摒棄傳統的重復訓練式作業,提升課后作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從而在作業環節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徐飛春.“雙減”政策下的初中物理作業設計探析[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2(22):50-52.

嚴超.“雙減”背景下基于學情的初中物理作業設計與啟示[J].廣西物理,2023,44(2):139-141.

猜你喜歡
雙減初中物理
“雙減”重構義務教育格局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談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藝術
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研究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切入生活,構建魅力初中物理課堂
微課對提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