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大眾傳播“過度娛樂化”現象探究

2024-04-22 13:06孟祥坤
國際公關 2024年4期
關鍵詞:大眾傳播批判大眾文化

作者簡介: 孟祥坤,男,漢族,山東東營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

摘要:互聯網的誕生帶動了媒介的變革,媒介從電視和廣播等以電子信號為載體轉變為以借助互聯網無限延伸,“三微一博”、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媒介平臺應運而生,傳播的格局和模式也因此產生巨變,人類社會進入新媒體時代。但是技術是把雙刃劍,帶來獲取信息便利的同時也催生 “過度娛樂化”現象,即大眾傳播普遍追求娛樂效應,以娛樂大眾為追求,營造享樂主義,威脅了社會層面精神生活的健康環境,對社會正常價值觀體系的塑造產生巨大沖擊。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不失為解決大眾傳播 “過度娛樂化”現象的一個新思路。

關鍵詞:大眾文化;“過度娛樂化”;批判;大眾傳播

進入互聯網時代,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發展、新興媒介的改革,人類社會進入大眾傳播新時代。受眾不再像紙媒介和電子媒介時代一樣局限于少數群體,傳播形式的多元化、傳播渠道的靈活多變、傳播范圍的全球性、傳播影響的深遠性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其中也存在弊端,大眾傳播出現 “過度娛樂化”現象,為了追求利益,大眾傳播只迎合受眾口味,大搞噱頭,宣傳享樂主義,內容生產以娛樂為中心,拋棄大眾傳播本身所肩負的弘揚正確價值觀、營造社會健康風氣的社會責任。本文借助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對當下大眾傳播內容的 “過度娛樂化”進行深入分析,批判其頑瘴痼疾,以期在媒介技術高速發展背景下為大眾傳播內容 “過度娛樂化”找到破局之路。

一、研究背景

(一)大眾文化理論及其批判性

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是法蘭克福學派極具特色的一項理論,大眾文化是其核心問題。大眾文化理論脫胎于眾多經典理論,逐步完善成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經典。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萌芽于集權主義的德國,而后隨著學者遷移到大眾文化繁榮發展的美國走向成熟。從20 世紀 20 年代開始,大眾文化作為新生理論,備受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法蘭克福學派所作的批判尤為激烈。[1]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理論基礎主要是來自盧卡奇的物化學說、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核心要義主要有:大眾文化的商品化、標準化和操縱性。首先,所謂商品化,即在物質逐漸被追求的環境下,大眾文化也像商品一樣成為逐利的工具?;艨撕D桶⒍嘀Z曾指出:“商品從來不是新奇的東西,然而新奇的東西已經完全變成商品了;藝術失去自主性淪為商品?!盵2]其次,大眾文化的標準化是對個性化和自由的束縛。文化產生之初就是借助與物質生產相分離成為獨立的精神生產,但大眾文化的商品化使其與物質再次聯系,從而束縛文化本身的個性化和發展的自由性。正如學者劉紅梅所認為的:“高層文化本來就與現實是疏遠的,因為它帶有批判性和理想性,高層文化與現實相區別的關鍵是它們的疏遠?!盵3]霍克海默也曾指出:“在文化工業中,個性就是一種幻象?!盵4]最后,大眾文化的操縱性使個體失去了超越既定框架的可能。隨著文化深度的縮減,娛樂成為主流,進而按照適合娛樂發展所需操縱受眾。以營利為目的的大眾文化逐步趨于刺激受眾感官享受,而受眾為了沉湎娛樂,失去了個體能動性。[5]當大眾文化逐步瓦解個體對自由的追求并沉湎其中,就會實現其統治工具的作用,進而控制社會。學者汪明峰認為,大眾文化在現代社會成為穩定社會和受眾內心生活的調節劑。[6]此外,學者李剛也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眾文化必然存在一種 “媚俗”的沖動。[7]

(二)“過度娛樂化”界定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大眾傳播也進入新的時代,新媒體技術日益繁榮,媒介已經擺脫了原有的電子信號載體進入數字時代,大眾傳播的受眾數量之多前所未有。然而大眾傳播在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下也產生了新的危機—“過度娛樂化”,即大眾傳播媒體制作的娛樂節目完全以娛樂為導向,漠視公序良俗,一味逐利。正如學者張劍光所說,過度娛樂就是 “靠臉吸粉嘩眾取寵、娛樂至上缺乏內涵、迎合小眾脫離生活、唯利是圖漠視底線”。[8]

“過度娛樂化”對大眾傳播的影響是極其嚴重的,適度娛樂可以為傳播效果助力,然而過度的娛樂會產生不良影響,學者李新元認為,媒體的 “過度娛樂化”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會引發倫理危機。[9]伴隨著網絡的普及,青少年接觸到此類 “過度娛樂化”內容,不利于其塑造正確的價值體系,對于 “追星”的過于肯定也是與正確價值觀形成相悖的。[10]

二、“過度娛樂化”現狀

(一)個人層面:“過度娛樂化”危害受眾精神健康

當下的大眾傳播為獲取流量及利益,其內容極盡 “媚俗”,將炫富、惡搞、丑相和噱頭作為制作根本,以其 “金玉在外,敗絮其中”的華美包裝吸引受眾眼球,借助實現窺私欲及虛榮感和追星滿足欲實現最大盈利。在 “過度娛樂化”下所生產的內容中,“欲望成了它自己的目標,而且是唯一的無可非議、不容置疑的目標?!盵11]在這種環境下,受眾對于自身所處現實空間進行理性思考的能力會逐漸變得微乎其微,正因此,“過度娛樂化”會使受眾淪為娛樂的附庸,失去其作為受眾本身所具有的能動性,逐步淪為只知道沉湎其中的 “工具人”。

(二)社會層面:“過度娛樂化”扭曲社會正常價值觀

在普遍追求 “過度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是否足夠 “娛樂”成為大眾傳播企業評判所生產內容成功與否的根本尺度。正如尼爾·波茲曼在 《娛樂至死》中所寫:“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盵12]如今,“標題黨”橫行,網紅直播為流量不惜扮丑演愚,各種亂象無不向受眾傳遞著是非顛倒、善惡不分的錯誤扭曲的價值觀念,更有甚者,明目張膽地沖擊社會公序良俗危害社會安定。而且這種過度的 “娛樂”使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各種價值遭到大幅削弱,所蘊含的深意也被簡易化,加之大眾文化本身所具備的操縱性,這種 “過度化娛樂”會借助 “娛樂”影響受眾價值觀,經過廣泛傳播影響會波及社會面,從而扭曲社會的正常價值觀念體系。

(三)思想層面:“過度娛樂化”滋生歷史虛無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現實的根源,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里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么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里去和不會往哪里去?!盵13]“過度娛樂化”對歷史事件及人物極不負責的解構無疑成為歷史虛無主義滋生的溫床,以穿越為題材的影視文化作品為追求利益,故意篡改扭曲歷史事實,只為突出 “愛豆”,流量明星成為收視率保證,還有各種文娛產業打著 “架空歷史”的幌子,實際是對歷史的惡意中傷,諸如此類無不助長歷史虛無主義的囂張氣焰。歷史是一個民族的根源,這種對歷史 “過度娛樂化”的虛無主義解構,勢必會造成對民族情感的削弱、對家國情懷的瓦解,對國家歷史積攢的深厚底蘊產生消減,嚴重威脅社會的長治久安和良好風氣營造。

三、新媒體時代大眾傳播“過度娛樂化”現象成因及應對措施

(一)新媒體時代大眾傳播“過度娛樂化”現象成因

大眾傳播的 “過度娛樂化”其實質是大眾文化發展的 “泛娛樂化”現象,是大眾文化所本質具有的教育功能產生異化的結果。文化脫離單一的精神屬性進入物質層面不可避免會逐漸 “商品化”,加入商品屬性后在逐利本能的驅使下喪失文化的深度反而不斷增加 “娛樂”的權重是必然結果。要從國家層面加以管制,對娛樂亂象加以整治,讓大眾文化的創作實現多元化發展,在合理范圍內適時適度消費,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進入商品范疇的文化,會受到行業標準的限制,只有瓦解受眾的個性化和對既定框架的超越性,才能將其束縛在資本刻意營造的 “娛樂”之中而無法自拔。大眾文化通過提供無限的娛樂消遣,消解了人們對現存社會的否認和不滿,使社會成了 “單向度的社會”。[14]

在大眾文化的操縱下,這種 “過度娛樂化”會使受眾成為安于現狀不知沉迷的單向度的人,在這樣的情境下,受眾成為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無法對事物進行判斷的 “大眾”,這正是 “過度娛樂化”想要的結果,只有這樣才會讓受眾對 “娛樂”無休止地追捧,成為接受單向秩序的服從者。正如學者王小巖所擔憂的那樣,當我們的創造性被不斷消解時,當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氣韻被大眾文化所掩蓋時,我們該如何區分通俗文化與高雅文化?文化事業又該如何為經濟建設服務?[15]

(二)新媒體時代大眾傳播“過度娛樂化”現象應對措施

1.把關機制與時俱進,守護媒介立場

在新媒體時代下,把關的主體、方式和對象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6]網絡的開放性使其成為用戶自由言論的集結地,加之生活節奏快和壓力大,成為當代生活的一大情緒宣泄口,極易引發輿論,產生負面影響。此外,傳統的把關模式并沒有實現轉型以應對新媒體傳播的挑戰,新的傳播模式和格局需要新的把關機制,把關人不只是媒介行業內部工作人員,用戶在網絡上的互動式參與使其成為 “新把關人”,由于受眾自主參與權的提升,網絡把關難度加大,但是讓受眾參與其中無疑為面對海量信息所需把關人員的數量提供了充足的支撐,當面對不實或未經證實的信息時能夠做到不去傳播就可以極大減輕專業把關人的負擔。

2.加強網絡監督管理,消減 “過度娛樂”滋生土壤

新媒體時代的網絡監督管理不能一刀切,要將正常節目和故意搞 “過度娛樂化”的節目區分開來。對于前者,管理者要有包容鼓勵之心,任何媒體的發布內容都不會是完美的,對媒介生產內容在合理范圍的解讀本身就不是唯一性的。此外網絡時代的算法推薦其實也助長了 “過度娛樂化”,因為這種推送會根據熱點進行推送,在有人惡意助推情況下會持續大范圍傳播?!傲愫筒┺摹崩碚撜J為,參與競爭的雙方,一方的利益增加如果以另一方的利益減損為代價,那么雙方的收益總和最終為零。[17]因此,對于 “過度娛樂化”現象的管理主要是加強監督,以理性引導為本,讓媒體在合理合法的框架內生產作品,以受眾體驗新媒體傳播的交互感為本,而不是大搞 “娛樂至死”,這才是新媒體傳播產生的本質追求。

四、結束語

網絡的出現帶來了傳播的嬗變,不只是技術層面上手機、電腦和平板等新媒介的產生帶來傳播的便捷性和聯網功能,還帶來了傳播思想上的改變,傳播者不再局限于專業媒介和官方機構,專業媒體壟斷傳播的格局被打破,同時也帶來了傳播格局、模式和思想的多方面巨變。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也帶來了大眾傳播的重大危機,大眾文化的發展不可避免帶來 “過度娛樂化”,這種 “過度娛樂化”雖然可以帶來一時的利益,但是喪失了大眾傳播的本質追求,拋棄了弘揚正確價值觀的任務,嚴重威脅社會的長治久安和良好風氣營造。遏制大眾傳播在 “娛樂”方向上的深陷、加大管理力度、實現內容生產多元化與創作靈活化是轉變單一 “娛樂”為導向的大眾傳播發展勢頭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李佳桐.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理論分析[J].安徽文學, 2011(05):253-273.

[2] 斯道雷.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9:79.

[3] 劉紅梅.技術控制與意識形態:從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解讀馬爾庫塞 《單向度的人》[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8(1):17-21.

[4] 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5] 魏郡,林美卿,侯愛萍.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研究[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21,36(05):73-80.

[6] 汪明峰.論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旨歸[J].社科縱橫,2020(4):38-42.

[7] 李剛,陳名財.法蘭克福學派關于大眾文化不同價值向度沖突的問題研究[J].世界哲學,2019(2):21-30.

[8] 張劍光.從 “避免過度娛樂化”論大眾媒體的傳播價值重塑[J].新聞愛好者,2022(03):103-105.

[9] 李新元.媒體過度娛樂化的倫理問題反思[J].大眾文藝, 2019(05):160-161.

[10] 李志強.媒體娛樂化及倫理失范現象探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35(6):91-93.

[11] 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代性[M].上海:三聯書店,2002.

[12]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3] 習近平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05):02.

[14] 林創.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探析[J].世紀橋, 2011(01):49-50.

[15] 王小巖.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及其啟示[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0(2):48-50.

[16] 趙芊.淺析新媒體時代下網絡虛假新聞的把關缺失及把關人的責任[J].數據,2022(04):38-41.

[17] 趙玉橋.受眾對抗式新聞解讀的社會學闡釋與引導策略[J].青年記者,2019(33):17-19.

猜你喜歡
大眾傳播批判大眾文化
中國當代大眾文化的觀察與反思
中國社會現代轉型與大眾文化的內在邏輯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廣播新聞創新性改革文獻綜述
用“批判”的思維解讀語篇的光輝
鮑德里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價值探討
新形勢下的主持人輿論引導力
19世紀現實主義美術
在批判中尋求解放
淺析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現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