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20世紀30年代左翼科學小品創作再考察

2024-04-24 20:06常莉
紅廣角 2024年1期
關鍵詞:左翼大眾化革命

【摘 要】20世紀30年代,科學小品作為文學與科學相互滲透的一種特殊文體應運而生,它是科學化、大眾化、革命化三者交匯的產物,可視為左翼知識分子在城市文化斗爭中的一次創新性嘗試。在創作動機上,科學小品反映了左翼知識分子主體意識的轉變,即從“化大眾”到“大眾化”;在創作風格上,科學小品既有嬉笑怒罵的諷刺,又有辯證唯物的剖析,深化了左翼作品創作的內容和手段;在價值歸宿上,科學小品將視角從日?,嵥檗D向社會整體,巧妙地將個人的生存斗爭轉喻為宏大的社會革命??偟膩碇v,科學小品成功地將科學與革命的主題結合起來,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話語體系中的一個獨特縮影。

【關鍵詞】科學;革命;左翼;日常;大眾化

【中圖分類號】K201;K203;D09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6644(2024)01-0055-09

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文化運動是中共文化戰線上的一項重要實踐,而科學小品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性產物。1934年9月,陳望道在《太白》創刊號上首次提出“科學小品”這一概念,并設立專欄。隨后,李公樸主編的《讀書生活》亦開始刊載科學小品,標志這一文體創作的初步自覺??茖W小品的主要作者既有從事自然科學工作的周建人、劉薰宇、賈祖璋、顧均正、高士其等,也有專注社會科學研究的艾思奇、柳湜、曹伯韓等。自1934年起,關于科學小品的熱議期持續了近3年,在創作思路、方法、歸宿以及成果方面形成了豐富的材料。既往研究多從文學和教育視角解讀這一現象,較少從左翼文化斗爭以及革命話語形成視角去分析,未能揭示其背后所連接的科學與革命的主題??茖W小品既是五四運動以來科學啟蒙浪潮中的一個產物,也是左翼知識分子傳播革命話語的一種載體。尤其在大革命浪潮退卻后,如何在城市中展開新的啟蒙,保持個體的批判性,從而激發新的革命斗爭,是這一時期左翼知識分子需要思考的問題。通過考察科學小品的發展歷程可以管窺這一答案。

一、從“化大眾”走向“大眾化”:科學小品的興起緣由

科學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一環,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各方論戰中,科學似乎成為新的價值權威和社會理想。然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知識界發覺“中國的勞動民眾還過著中世紀式的文化生活。說書,演義,小唱,西洋鏡,連環圖畫,草臺班的‘野蠻戲和‘文明戲……到處都是”。換言之,科學并未與中國的底層多數結合,廣大民眾對于現代生活的煩悶和困擾只能通過傳統的方式尋求釋然。在此背景下,政學兩界展開了對新文化運動的反思,科學出現了社會化、大眾化、實踐化的轉向。1932年,部分職業科學家、教育家在國民政府的助力下發起了中國科學化運動,它與近代以來的“科學救國”思潮一脈相承。與此同時,以陶行知為代表的左翼群體也掀起了“科學下嫁”運動,即將科學“下嫁”給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和稍微識字的少年兒童。兩者在對待大眾的態度上有明顯區別:前者認為“我們眼前的問題是社會的‘貧‘陋與人民的‘愚‘拙”;后者則認為普及教育要依靠民眾,“教人民進步者,拜人民為師”。隨后,針對國民黨推行的文化專制和讀經復古逆流,左翼知識分子發起了大眾語運動,旨在創造出能夠使大眾表達思想、情感以及行動的符號。正是在這兩場運動的交匯處,科學小品成為左翼知識分子推動知識大眾化的一個工具。以上是科學小品出現的思想背景。

除此之外,科學小品的風行也有其社會基礎。隨著近代產業的發展,城市中的小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店員職工、識字勞工逐漸成長起來。當時在報刊業發達的上海,大概有二三十萬職員,人數居全國第一,他們既有獲取知識的需求,也有表達思想的沖動,不過這一群體的閱讀和創作能力畢竟有限。就閱讀來講,不少人困頓于生存競爭,購買力薄弱,很難去讀大部頭的科學書籍,只能在“報屁股”中求得知識,加之生活的疲勞枯燥,“有趣”成為其閱讀的主要動力。就創作來講,城鄉間小知識分子的經濟狀況波動頻繁,不易形成安定的心境。再加上時事變化極快,無暇精雕細琢形成鴻篇巨制。相比之下,小品文不拘格式、明快有趣,既便于有感而發,又能快速捕捉信息,自然成為閱讀和創作的首選。在此背景下,科學+小品文的形式應運而生,搭起了科學走向大眾的階梯。不過,科學小品畢竟是文學與科學相互滲透之后所產生的一種邊緣文體,它在寫作規則、功能定位上還有一些爭議,尤其是在散文的審美性和知識的系統性上受到不少質疑,左翼知識分子對于這些批評均作出了有力的回應。

首先,左翼知識分子批判了閑適論調,以科學賦予小品文戰斗性。以林語堂為代表的論語派作家認為小品文應“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用輕松的娓語筆調抒發作者心境,撫慰讀者焦慮。而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作家針鋒相對地提出“匕首”“投槍”式的小品文。小品文“不是‘小擺設,更不是撫慰和麻痹,它給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養,是勞作和戰斗之前的準備”。在左翼看來幫閑文學或許能緩解大眾精神的困窘,但對現實的困窘只能閉上眼睛,因此小品文既要言志更要載道,它應成為大眾進行生存斗爭的一種武器,滿足讀者對于各種知識的迫切需求。于是科學就成為小品文開拓內容的重要方向,左翼利用科學小品進行思想啟蒙和社會批評,與各種超逸閑適的創作格調相抗衡。

其次,左翼知識分子降低了閱讀門檻,以小品文增進科學通俗性。已被左聯開除的周毓英十分反對科學小品文的形式,他認為科學重理智,文學重情感,二者不可直接聯系。還有人指責科學小品將科學講得太過淺薄、朦朧,損壞了理論的系統性。左翼知識分子還試圖從具象的歷史過程和抽象的認識論層面來闡釋科學與文學的緊密關系。不過論證該體裁的合理性還是要回歸到現實的需求中,華道一指出目前中國科學不發達的一大原因就是這類書籍過于枯燥繁復,即使有志科學的青年也很難讀下去,而“科學小品在教育大眾上的最大任務,第一在引發他們對于科學的興趣”。在左翼看來科學小品的創作初衷就是要擺脫晦澀的理論體系,對大眾的日常進行科學解答。柳湜也從兩個方面對科學小品的寫作提出要求:形式上,要放棄煩瑣枯燥的專業術語,盡量使用口語化的表達,可以借鑒評書、唱本、連環畫之類的民俗形式;內容上,則要貼近大眾的日常實踐,抓住其感覺方面的碎片,從舊知中引導出新知,把知識的介入建立在生動形象的具體經驗上??偟膩碇v,科學小品的創作需以大眾的閱讀和理解能力為基本遵循。

再次,左翼知識分子疏離了精英身份,以科學小品的創作反觀自身。周作人雖然不反對這種題材的合理性,但他表示中國現今創作的科學小品不過是“衛生臭豆腐”,少有文學品味,更無藝術美感,勸誡讀者還是盡量看國外的譯作。柳湜面對周作人的揶揄則自嘲道:“我雖然吃飽飯后也愛翻翻書本,卻不曾到過外國,從過名師,肚內就沒有東西,自然吐不出高論?!笔聦嵣?,撰寫科學小品的作者大多成長于五四運動時期,雖接受過一定的新學但并不系統,有些甚至是自學成才。單薄的教育履歷和坎坷的社會經歷使這些知識青年難以在政府或高校系統中獲得職位,只能成為自由撰稿人。換言之,科學小品的作者并不具有知識分子的優越感,反而在城市亭子間里的蝸居生活使他們愈感困窘。因此,他們更善于自我貶抑,自我反省,把科學小品的創作理念從“以自我為中心”逐漸轉向“以大眾為中心”。

由此可見,左翼知識分子能夠自覺以大眾需求為創作導向,與其對自我和大眾關系的認知緊密相關。正是在觀察、理解大眾的過程中,他們找到了與大眾生活對接的渠道,以此豐富了原本局促而逼仄的生命體驗。于是他們停止了自怨自艾,開始了向大眾逆向學習的過程?!凹词勾蟊娪袝r顯得愚昧無知,那也是知識分子壟斷文化的過錯,而不是大眾自身的過錯?!倍茖W小品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知識分子由居高臨下的“化大眾”走向躬身入局的“大眾化”的一個縮影,它體現了左翼“對科學想象的變化和大眾教育的自我定位”。這種體裁所帶來的解放意味,既指向大眾也指向知識分子自身。至此,科學小品的創作基調已基本奠定。

二、從嬉笑怒罵到辯證唯物:科學小品的創作變奏

最開始,科學小品以自然科學為主要呈現內容,以普及科學知識為主要目標,這離不開周建人、劉薰宇、賈祖璋、顧均正等人早年的科普工作,其創作特色表現為兩個方面:

第一,科學小品作為知識普及的工具,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創作者常從身邊某個自然現象或瑣事寫起,以樸實活潑的文筆介紹科學知識或原理。賈祖璋在普及生物知識時擅長托物言志,比如將螢火蟲的消失和故鄉的旱災相聯系,激發讀者的思鄉之情和保護自然的意識。劉薰宇在普及數理知識時,會設置故事情節來引人入勝,如通過呈現20位男女婚配方案來介紹排列組合法,顯得趣味盎然。顧均正則習慣先提問再釋疑,與讀者一起思考。例如,他通過炒栗子為什么需要放砂這一日?,F象來解釋熱傳導現象。周建人的科學小品則富有民俗氣息,在介紹遺傳和變異知識時,他借用“龍生龍,鳳生鳳”“龍生九子,子子不同”兩則諺語,從人們的感性認識出發,解讀生物進化中基因與環境的影響。這些科學小品均從大眾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入手,分析透徹,寓教于樂。

第二,科學小品作為左翼表達思想的容器之一,呈現出極強的諷刺性。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創作者常在字里行間對社會現象進行揶揄和嘲諷,賦予科學小品政治批判性。如周建人在《講狗》中描述狗的特點是“不思報復,單知服從”,“性質實在卑劣”,文后加了一句“狗的性質如果單單存留在狗身上,那倒還沒有什么要緊,如果被人學去,事情將更糟糕”。又如艾思奇在《斑馬》中講到,斑馬中也有害群之馬,常常破壞大家的抵抗政策。為此,他還對害群之馬的丑態詳細描寫了一番。有些作品看似在談論自然現象,實則在揭露社會問題,如在《中風癥與黃河》中,艾思奇巧妙地把人、自然、社會三者的病癥聯系在一起,以人體血管堵塞類比黃河淤積泛濫,表達了作者希望通過新的有機體,清除這條大動脈的毒質和堆積,從而實現社會變革的理想。這樣的筆法在嬉笑怒罵之間映射出社會的實相,在對國民黨統治持續的旁敲側擊中,左翼知識分子有意識地引導大眾產生疑慮、不滿乃至憤怒的情緒。

然而,這種冷嘲熱諷式的表達所能發揮的功用畢竟是含蓄有限的,甚至有人指責《太白》的科學小品“恰好和中國人的因循,狎妮,好敷衍,不公開,得過且過的普遍個性相投合”。盡管這種批評可能過于片面,但它也從側面反映出大眾需要正經說理的文章。悟兼在《申報·自由談》專欄上連發兩文,提出了要將唯物辯證法滲透到科學小品的內容中,使“每一科的基礎都建筑在它本身的矛盾之上,使它的全部材料,構成一個有機的系統”。此后,科學小品在內容選材和呈現手法上都有了新的發展。

就內容而言,科學小品常借助大眾的感性困惑對唯物辯證法進行樸素的呈現。創作者善于將大眾熟悉的俗語典故同自然科學材料結合起來,把辯證法思想糅合進生活常識當中。如劉薰宇借用“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來解析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來呈現以靜止、孤立的觀點看待問題所造成的思維混亂。柳湜借用“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來討論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當然《太白》對唯物辯證法的普及只是零星的,更加系統的闡釋則是艾思奇在《讀書生活》第一期開始連載而后結集出版的“哲學講話”。在這些哲學小品中艾思奇貫徹了通俗化的原則,比如在談及新哲學與舊哲學的區別時,講到有人對環境采取完全屈服的態度,是機械唯物論的;而有人采取完全不顧環境困難的態度,是觀念論的,以上兩種態度都是錯誤的。顯然“機械論”與“觀念論”這兩個哲學概念,已經被艾思奇生活化了。此外,作為一本哲學讀物,里面涉及了不少科學知識,如用照相機原理來分析唯物認識論,以“雷峰塔倒”來闡釋質量互變定律??梢哉f艾思奇的哲學小品兼具科學教育和思想啟蒙的作用。

就手法而言,唯物辯證法已經成為左翼知識分子解讀時事、剖析問題的有力工具。如前文所述,魯迅將小品文比作“匕首”,其意義就在于使大眾能夠透過表象把握事物發展的內在矛盾。用廖庶謙的話來講,科學小品要“把人們生活的一斷片去烘托人類共同事件的重心”。例如,同樣是討論太陽黑點這一自然現象,白桃的科學小品專注于介紹太陽黑點的形成過程以及與地球上水旱災害的關聯。而艾思奇則另辟蹊徑,以對話的形式,批駁了一些科學家將人類的戰爭歸因于太陽風暴對地球磁場干擾的荒誕觀點,并指出雖然自然災害會影響人的生活,但社會本身的病態才是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換言之,“研究科學,不但要找出事情的原因,并且要分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原因,更正確一點說,要分清楚什么是主要的原因,內的原因或根本的原因”。只有認清事物的內部矛盾,才不會使知識的普及流于表面。因此,所謂科學大眾化并不是知識的簡單灌輸,也不是科學的外化物化,而是造就一種同人類、社會和文化緊密相連的系統性思維。

不過,科學小品的選題大多有賴作者的專業特長,不少是興致之作,并無體系的構建,學理成分相對稀薄,這樣的作品難免顯得氣短。賈祖璋就曾提到,他在寫作科學小品時缺乏系統的整理,最后只能提供一些淺顯的常識而已,科學小品的“小”似乎正在落入“碎”的窘境??梢娝槠闹R普及并不觸及根本的生存問題,偶爾為之的針砭時弊也難以架構完整的敘事邏輯。要打破大眾眼見世界的局限性,既要關注科學知識本身的傳遞,也要關注知識與生活之間的組合關系。隨著20世紀30年代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偏向自然前沿的科學逐漸淡化了特有的精神號召力,柳湜、曹伯韓等人都提出科學小品要有“社會感”,即“把重要的科學思想和現實社會生活連接著而文學地表現出來”。然而,借用自然現象來烘托社會一般的做法已經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茖W小品的內容和格調都需要一個質的飛升。

三、從瑣碎日常到社會解放:科學小品的價值重塑

隨著創作的推進,左翼知識分子意識到科學小品無論暗喻諷刺也好,借題發揮也罷,在自然問題上嫁接社會問題的做法難免有牽強附會之感。柳湜也無奈地承認“科學小品沒有大批好的貨色拋到市場上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將內容狹隘地劃定在自然科學的范圍內,“自然現象雖然有時也感覺需要了解,但到底不是天天浮在意識之上”,大眾所亟須的是利用社會科學分析各種社會壓迫。因此,如何打破顧左右而言他的朦朧感,以科學武裝大眾進行生存斗爭,成為左翼關注的重點。于是科學小品創作的落腳點逐漸從普及科學知識向解讀社會現實過渡,社會科學優于自然科學的價值序列再次凸顯。

1935年底,柳湜、艾思奇等人所在的左翼組織“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進行了工作調整,提出“要進行社會科學的通俗化與大眾化的工作,要向工人、農民、小市民、學生和自由職業者仔細的明白指出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破產,中國和中國文化的出路”。以社會科學涵養潛在的革命主體成為這一時期左翼的重要任務。事實上,到了20世紀30年代后期,科學小品已經逐漸脫離了狹義的自然科學,向廣義的社會科學求索。因為在左翼知識分子看來,馬克思主義揭示的是人、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就是“唯一”科學的理論。然而在這套科學理論傳播的熱潮之下,中國知識界卻出現了所謂的“公式主義”傾向,即套用一些固定概念來解釋具體現象,反而將鮮活的時事講得毫無趣味。柳湜批評《讀書生活》的文章看不到各職業階層的生活特點,“只看見一個共同的貧困、苦惱、受壓迫、抗爭的稀薄的影子”。于是深入日常、深化革命成為科學小品創作的新要求。

首先,科學小品要將社會科學日?;?。在柳湜看來,所謂的通俗化是以底層的敘事邏輯去解釋世界的秩序。比如講“帝國主義”不會直接說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后階段,而是通過匯豐銀行拍賣申新九廠,紅頭阿三打黃包車夫來體現。當然,一味具體忽略歸納,則會使通俗流于庸俗,因此要建立表象之間的聯系。比如各主體所關注的矛盾焦點不盡相同,工人不關心土地正如農民不關心罷工,但在同一經濟秩序下這種差異卻是相對的。因此,創作者應當“從中國當前工農生活抗爭的一致性去聯系起來,消滅各自生活圈的偏見”。比如艾思奇以追問的形式討論了作為學生、工人、農民各自處境的由來,乍看下讀書是因為父輩有錢,做工是因為家庭破產,而務農則是命中注定。但如果將視野擴展,就會發現古希臘羅馬人破產后只能做別人的奴隸,而在中國大多數人破產后不僅會變成工人,還有變成土匪的,如果無法解釋這些問題,大眾就只能生活在朦朧中。這種對于人生境遇的自省,正體現了社會科學對于私人領域意義的追尋,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現實的不平等來源是什么?只有加以社會科學知識的訓練,才能使大眾洞悉自身的處境。

其次,科學小品要將日常問題體系化。不少左翼知識分子已經注意到,前期的科學小品雖然也有展現出大眾的生活日常,但表現上總是幽默有余而深度不足。過于關注大眾感知方面的碎片,將個人瑣事反復咂摸,同樣會使寫作落入“個人筆調”中。因為這種呈現一般以個人的生活經驗為主,對于經驗之外的事實人們往往難以產生共情,就會進一步削弱自身與社會的聯系。此外,小品文作為短促突擊式的體裁很難對事實呈現出全面的、長程的觀察,大眾獲得的只是碎片化的啟發。事實上,把問題串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其啟蒙效果并不亞于對問題的直接解答。面對愈發緊迫的社會問題,愈需要系統貫通的科學體系來取代瑣碎的科學點滴?,嵥榈娜粘km然有趣,但并不切身;切身的事務雖然觸動,但并不透徹。只有將細微之處全部聯系起來,建立一個宏觀的批判性圖景,才能使大眾獲得思維的解放,獲得對社會領域的整體性和過程性把握。

基于以上反思,柳湜《街頭講話》可視為社會科學小品的力作,這本小冊子對于社會科學理論的輸出具有相當的連續性。柳湜曾談到:“社會科學其所以比起鄉下姑娘談城市的熱鬧要高明,就是它不是講一片片的閑話,它要理清繭頭,找出因果的關系并說明這些現象的所以然的緣故?!痹谄掳才派?,柳湜遵循了經濟、政治、文化遞進的結構,每篇講話都是以日?,F象或街談巷議開始敘述,上下篇目首尾均有承接。在剖析資本主義經濟時,柳湜以一盒“瑞典國鳳凰牌”火柴勾連起了商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揭示了資本主義榨取勞動者剩余價值進行原始積累的過程。在剖析資本主義政治時,柳湜以舞臺劇為類比,展示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輪替登場。在資本主義階段,各個政黨如同戲班子一樣競爭上臺,展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的虛偽表演,而這場大戲的最后必將由勞動大眾登臺拉開新時代的序幕。柳湜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切入,討論視角一以貫之,篇目內容層層遞進,編織出了一幅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生活圖景。在《街頭講話》中政治與日常進行了一次“轉喻”,尤其在已經表現出“準資本主義”社會特征的上海,科學小品的創作者“自然很輕易地將自己所閱讀的西方左翼理論與自己的生活空間對接,而形成一種反資本主義的話語文化”??梢?,科學理論不能只停留在對日?,嵥榈牧私?,而是要探究隱藏在瑣碎表象下的總體性問題。當所有問題的解決都以社會主義革命為收尾時,科學小品就成為塑造革命文化的新支點。

不過,20世紀30年代的社會科學小品似乎只是曇花一現,反倒是自然科學小品日漸成為主流。在此之后,細菌學家高士其的作品可以說極具代表意義。為什么社會科學小品的創作沒能持續下去呢?答案或許只能從其創作者的態度中尋求。劉薰宇在回溯自己的創作歷程時表示,沒有必要賦予科學小品一個抽象的使命,不如由客觀需要來決定它的命運;更有人指出強調“社會感”只會給科學小品平添一條無形的鏈子。事實上,左翼知識分子對于科學小品的諸多討論和要求就現在來看其實是非常理想化的,而科學小品發展到此時,也愈發顯現出局限性。正如徐懋庸反思的:科學小品“作為戰斗的武器,是只適于思想的啟蒙期,用以游擊似的破壞舊物的。但一到新思想已經確立的時候,與舊勢力的戰斗到了集體化的決斗的時候,則這種只是對準了細微的一點而諷刺的小品文,就欠有力?!比魏沃R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呈現出理論自覺的趨勢,當艾思奇、柳湜等人離開上海,奔赴延安后,便開始了更為嚴肅的理論工作,畢竟要進入系統的學理分析,小品文的體裁是難以承載的。社會科學理論的發展也必然從“小品”走向“大品”。

四、結語

科學小品興起與發展的背后,是科學與革命的再度融合。當武器的批判受挫之后,左翼知識分子繼續用批判的武器,在城市中開辟出一條文化斗爭的側線。面對大眾,左翼知識分子沒有天然的優越感,而是深信變革社會的根本力量來自大眾。于是他們批判自身,深入底層,從大眾日常生活出發,以通俗明快的筆法普及科學知識,形成了科學小品最初的創作規范。而隨著科學小品發展的深化,唯物辯證法成為其創作的內容和方法,來幫助大眾建立透過自然表象看到社會本質的思維模式。而對于“社會感”的呼喚,則使科學小品突破了以自然科學為主要對象的創作格局,嘗試在瑣碎日常中構建更廣闊的社會圖景,將宏大的革命敘事與大眾的日常敘事統一起來,以個體的斗爭指向整體的解放。

任何社會行動都需要以知識為先導。在救亡大背景下,基于生活日常的科學小品縮小了科學與大眾的隔閡,也促進了左翼與大眾的深層結合,賦予了革命話語新的血肉,成為20世紀30年代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城市延續的手段之一??梢?,啟蒙與革命并不矛盾,科學的啟蒙恰恰是推動革命的重要基石。借助科學小品,左翼知識分子積極轉變斗爭方式和表達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理論宣傳的困乏局面,進而為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方向的提出奠定了基調。

在此筆者無意去夸大科學小品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畢竟20世紀30年代以科學小品為基礎聚集的知識同仁對于科學內理的闡發自然難以與五四運動時期相比。此外,從流行范圍來看,科學小品的傳播也僅限于左翼集中的北平、上海等地區,創作討論的高峰期也持續不過三四年。因此,它所能撬動的社會階層是非常有限的。加之此時的左翼多集中于都市文化圈中,盡管他們致力于走近大眾,但正如《讀書生活》創刊辭所講,他們接觸的依然是“少數中的多數”。所以,此時的“大眾”概念多帶有左翼理想化的色彩,并非此后的“工農大眾”概念。只不過,科學小品這一文體的創新,確實為我們揭示了一種將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革命文化的宣傳連接起來的新路徑,后來在抗日根據地推進自然科學研究的過程中,這一路徑更是升華為將政治教育與科學教育融為一體,培養又紅又專的科學人才成為中國共產黨發展科學事業的一項特色經驗??傊?,科學小品以知識啟發思想,以日常觀照人生,以個體改變社會,成為左翼文化運動中的一抹亮色。

[常莉,法學博士,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

(責任編輯:楊宇斌)

Review of the creation of left-wing “Science Essays”in the 1930s

Chang Li

Abstract: In the 1930s, scientific essays emerged as a unique literary genre where science and literature permeated each other. It was a product of the convergence of scientification, popularization and revolution, representing an innovative attempt by left-wing intellectuals in urban cultural struggles. Firstly, in terms of creative motivation, scientific essays reflected a shift in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left-wing intellectuals, transitioning from “popularizing” to “popularization”. Secondly, in terms of writing style, scientific essays incorporated both satirical humor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analysis, deepening the content and means of left-wing works. Finally, in terms of value orientation, scientific essays shifted their focus from everyday trivialities to the overall society, cleverly “metaphorizing” personal struggles for survival into grand social revolutions. In summary, scientific essays successfully combined the themes of science and revolution, becoming a unique epitome within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Key words: science; revolution; left wing; daily life; popularization

猜你喜歡
左翼大眾化革命
江南書院
現代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質量觀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粉紅革命
左翼戲劇運動時期(1930-1935)
『互動式』是理論宣講大眾化的有效途徑
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前期延安文學對左翼文學的繼承
左翼電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