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Vlog,新媒體時代公眾考古宣傳中考古工作的呈現

2024-04-25 09:42李茹蘭
收藏與投資 2024年4期
關鍵詞:融媒體

摘要:隨著我國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如何利用大眾傳媒傳播考古資訊,如何持續引導公眾對考古的關注,加深公眾對考古工作的認識是公共考古事業的重要議題??脊臯log的出現,或可成為全媒體時代公眾考古事業宣傳考古工作的新路徑之一。此研究可以更好地實現宣傳公眾考古工作的目的,滿足公眾的文化和休閑需求,提升公眾對考古事業的認識。

關鍵詞:公眾考古;Vlog;融媒體

Vlog即視頻博客(Video Blog),起源于視頻網站YouTube。近年來Vlog逐漸成為一種新的表達形式,制作者多以自己為主角,通過記錄、剪輯、配樂和添加合適的字幕來創作具有個人特色的視頻日記。常見的Vlog有以下幾種主題:旅游、生活、學習、時尚、美食、游戲、科技等。相較于主流的短視頻和紀錄片,Vlog具有較強的人格化特征,兼具記錄性和專業性的特點,是真實的、深入后臺的展示。

公眾考古發展至今,在考古信息傳播與共享方面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目前的考古知識與資訊分享,大多是通過紀錄片、短視頻、學術講座或游學活動等方式進行,側重對考古成果的展示??脊殴ぷ鞅旧硪驗楦鞣N因素,與大眾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離,這種距離感為考古工作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使得公眾對這一學科產生好奇,對這一職業存在較強的認知需求。如何建立專業學者和公眾之間的有效溝通機制,更好地滿足公眾的文化休閑需求,深化公眾對考古事業的認識,是公眾考古工作者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脊臯log的出現,或能成為公眾考古探索新的途徑之一。

一、國內考古Vlog的探索

由考古工作者制作的Vlog正在成為一種和社會公眾共享考古資源的新形式。這一變化一方面基于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新潮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大眾媒體和技術的發展使得視頻的制作變得簡易便捷,一部分考古工作者從幕后走向臺前,開始扮演起信息傳播者的角色。另一方面,自2019年短視頻進入紅海市場,同質化的PGC和粗放型的UGC已不能滿足用戶越來越高的對個性化、多元化的內容訴求,短視頻依靠15秒淺層閱讀獲取的“快餐”流量面臨壓力①。于是,同樣由非專業人士制作、時長介于短視頻和長視頻之間的Vlog成為視頻產品的補充分支。

考古Vlog拍攝題材一般是一段時間或某一天的考古工作,是考古工作者通過視頻記錄下日常生活和工作情景,經剪輯配樂后加上字幕與適當的解說制作而成的一份“考古記錄”,通常時長在3~20分鐘。這份記錄并不只關注考古過程中的發現和考古成果,重點在展示生活和考古工作本身,講述考古工作者日常的工作情況和所思所想。2019—2022年期間,已有部分個人或團隊在微博、小紅書或“B站”等平臺進行過這一嘗試(表一)。發布考古Vlog的博主從幾千粉到百萬粉均有,包括工作多年的考古文博工作者、各高??脊盼牟I的學生,還有部分考古機構也在其中。

考古Vlog是公眾探索未知考古世界、加深公眾對考古事業的認識的新途徑之一。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和對安全的考慮,考古工作及考古工作者與大眾的生活工作間存在信息區隔,基于此產生的好奇是公眾觀看考古Vlog的重要原因。這類視頻在大眾媒體關注的間隙能協同短視頻、紀錄片等視頻產品持續地引導公眾關注考古信息;其真實性和后臺展示使其在互動性上有獨特的優勢;專業人員的直接參與和日常題材的選擇能通俗地講解專業知識。

二、考古資訊的縱向補充

目前,大眾媒體扮演著向公眾傳播考古資訊、宣傳和推廣考古學知識的“中間人”角色。然而公眾通過媒體獲取的考古資訊,往往是經過媒體層層篩選,對考古信息進行選擇、取舍和簡化后得到的信息。媒體所發布的內容,即便根據考古隊的需求安排進行撰寫編輯,但其作為向公眾傳達信息的“中間人”,媒體在具體報道內容的選擇上存在較大的自主性。他們所發布的內容,往往是根據專家的解讀,結合社會熱點和其預設的受眾需求有所側重的信息。在將考古資訊和知識向大眾傳播時,為了適應更廣的受眾和引發讀者興趣獲得更多的關注,媒體往往會采用更加生動活潑的表達,選用更能引發讀者閱讀興趣的標題。

考古是一門科學,對科學的傳播,真實、客觀和準確是首要的。由于考古知識對公眾而言比較晦澀,媒體往往采用年輕化、接地氣的表達吸引觀眾。比如采用吸引眼球的表述如“挖寶”“探險”等詞來比喻考古發掘和調查,或者在轉述部分專家解讀時變換說法,這可能會加深部分觀眾對考古工作的誤解,產生負面影響。此外,由于考古工作所需的時間漫長,大眾媒體無法在長時間內對考古保持關注。在缺少大眾媒體關注的時間里,公眾考古項目的推進和發展會遇冷,這是公眾考古在大眾傳播時期遇到的棘手問題②。公眾往往會因為媒體關注的減少而對考古工作本身產生誤解。

以三星堆的考古工作為例,三星堆遺址范圍內的考古發掘工作從20世紀一直持續到今天,公眾對其的了解主要還是來自幾個祭祀坑,甚至有公眾認為三星堆考古工作自祭祀坑發掘完畢后就早已結束。人們對六個祭祀坑的發現,發出了“居然還在挖”的感嘆。從2020年三星堆“上新”到2022年發掘結束,媒體一直關注和報道,使得三星堆再次引發了極大的關注?!吧闲隆碑斎?,三星堆占據了21個微博熱搜。然而在考古發掘結束后,隨著媒體關注減少,公眾的關注也隨之減少。在主流媒體關注的真空期,三星堆考古工作者通過三星堆考古的官方認證微博,在2021年6月央視第三次直播前后到2022年10月,接連發布15條Vlog視頻分享了后續的祭祀坑發掘、資料整理、周邊遺址仍在繼續發掘的情況。這些Vlog視頻在考古工作缺少大眾媒體關注的間隙里成為考古視頻產品的縱向補充,持續地引導著公眾關注相關考古信息。

在持續引導公眾關注相關考古信息的同時,考古工作人員自制的Vlog跳過了“中間轉述”環節,其內容未經媒體篩選,所傳達的不只是媒體預設的最會成為熱點的內容,更多的是考古工作者認為應該向公眾展示的內容。正如科林·倫福儒所說:“考古學家有責任向自己的同行及公眾解釋我們在做些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雹弁瑫r,考古工作者作為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和規范使得這些作品在表達時絕不會用吸引眼球的表述來描述考古。

三、構建偽社會關系和后臺展示加深互動

考古工作是一種專業性很強、對安全要求較高的工作,這使得它天然和公眾存在區隔。公眾考古一直致力于使考古變得“接地氣”,但基于安全和管理方面的需要,公眾并不能如接觸其他行業那樣接觸考古的現場和工作人員。雖然目前的公共考古實踐已經有了如考古夏令營、考古探險、考古志愿者等考古活動,遺址博物館或遺址公園等考古現場的展示,由于場地、時長的限制,只有很少一部分公眾能夠進入考古現場。

傳統考古紀錄片往往也會提及考古工作現場,在保持真實客觀的前提下,穿插邏輯敘事和音樂讓節目變得更加生動。但是非科班出身的編劇和導演們無暇顧及考古工作或考古工作者本身,關注點往往放在精美文物、遺址墓葬或對歷史的描述上,考古工作者和考古現場常在紀錄片中扮演被采訪者和出土文物背景補充說明的角色。公眾并不能從這類作品中獲得深入的考古知識。同時這種傳統紀錄片為塑造考古人的權威感和考古發掘現場的神秘感,會保留一部分內容,使得考古與觀眾產生了距離感。

對比傳統紀錄片,Vlog在真實性和記錄性上與其有相似之處,日?;}材和后臺展示,使得Vlog在互動性上存在獨特的優勢。Vlog視頻往往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生活的常態,在色彩飽和度、亮度和色調上具有高情態性,能夠使人身臨其境,引發共鳴,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建立互動關系,實現交際意圖④。其強調的單人視角,使觀看者以拍攝者的視角參與其中。拍攝者不出現或用自拍的方式直面鏡頭,使觀眾的視線與其平齊,再結合生活化的場景和第一人稱語境的“自言自語”或“自問自答”,通過鏡頭與觀看者之間構建偽社會關系,給觀眾以“他正在身邊對我講話”的虛擬面對面溝通體驗,縮短拍攝者與觀看者之間的社會距離,營造一種親身參與的氛圍。

傳統紀錄片中非重點的后臺展示,往往在考古Vlog中占據不小的篇幅。在三星堆考古發布的《我在三星堆挖土》系列Vlog里,拍攝者以三星堆K8的發掘為主,拍攝了一系列的“視頻日記”。日記內容除了考古現場的工作外,還涉及上下班、外出購物、聚餐等(圖一)。在三星堆祭祀坑田野發掘結束之后,其發布的《夏日漱石,但是三星堆夏季整理日?!氛故玖丝脊殴ぷ髦匈Y料整理環節的工作情景和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圖二)。這些Vlog視頻下的評論和轉發留言除了對出土文物進行討論和詢問直播情況外,還有探討美食、周邊風土人情和理想抱負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

自說自話式的畫外音,隨著呼吸“晃動”的畫面,被拍攝者面對鏡頭熟悉放松的姿態,傳統紀錄片里需要“表演”的考古工作者變成了創作者,考古工作本身成為了關注的主體,非虛構、無腳本的真實記錄使觀看者仿佛和創作者一起身臨其境,自然且真實地參與考古的臺前與幕后。

四、專業知識的通俗表達

在大眾媒體上的公眾考古展示,目前主要集中在短視頻、紀錄片和網絡平臺發布的短文三大板塊??脊蓬惗桃曨l以其短平快的“快餐式”信息傳播方式,配合歡快的音樂和俏皮的貼圖、文字,進行高強度的知識輸出,是目前公眾考古展示的主流方式之一。然而考古類短視頻以文物或遺址為主,且短視頻本身的特質與考古工作本身的漫長過程和嚴謹的學科態度相矛盾。傳統考古文博類紀錄片傳遞專業知識的方法顯得居高臨下,非考古科班的導演編劇們對考古工作本身無暇顧及,關注點往往放在考古成果上。圖文配合或純文字的文章,不可否認是最具有專業性和知識性的考古資訊,卻又缺乏體驗性和沉浸感,當下愿意閱讀大篇幅文本的普通觀眾并不多。

公眾考古應通過知識性、趣味性、體驗性、沉浸性等手段,講述考古故事,普及考古知識,傳播考古思想⑤。視頻可以帶來極強的感官體驗,言語可以增進互動體驗,由于考古Vlog的拍攝現場一般是正在發掘的考古現場或田野調查途中,因此其可以成為公眾探索未知的考古世界、獲取考古知識和考古體驗的新途徑之一??脊臯log中拍攝者與觀眾或他人的日常對話中涉及的專業知識,是對考古學專業知識的通俗表達。

一些對公眾來說相對難懂的專業知識,難以接觸到的工作現場,對考古工作者而言是每天的工作日常。微博用戶考古學人曾發布一條田野考古調查相關的Vlog,拍攝者和同行人用日常聊天的方式,結合調查現場的情況,將田野考古地層、遺跡判定的方式娓娓道來。除此之外,拍攝者還在其中表達了對生死之事的觀點和對調查地點周邊環境的介紹(圖三)。

由考古工作者拍攝的Vlog通過慢節奏、生活化的內容,碎片化的敘事邏輯和后期拼接剪輯技術展示考古工作,用獨特的視角將考古知識進行分解,使得考古Vlog在具有專業性的同時兼具通俗性。專業知識的形態在考古Vlog中不只是書本中的概念、靜止的圖片,還包括具體的怎么看怎么做,重新定義了考古知識與體驗內涵。

五、小結

相較于其他考古文博類視頻形式,目前考古Vlog的發布量并不多,視頻質量往往因制作者拍攝或剪輯水平的不同而良莠不齊,但其選擇考古工作主題,從內容題材上彌補了部分技術的不足。

當前行業紀錄片、行業綜藝形式的出現,年輕一代對《守護解放西》《令人心動的offer》《不止考古·我與三星堆》等節目的熱愛,特別是《不止考古·我與三星堆》播出后,公眾對考古工作與考古工作者的熱烈討論,表明對于考古工作本身的展示是公眾喜聞樂見并且有意義的。視頻能傳遞給公眾更多的信息,使得考古信息傳播的有效性增強??脊殴ぷ髡呖梢酝ㄟ^Vlog把控內容和尺度。鮮活的考古工作者和真實的考古工作本身,加上考古工作者自身的專業性和對考古事業的敬畏與熱愛,或許能打破考古學科給人的刻板印象,揭開考古的神秘面紗,讓公眾了解真正的考古。

作者簡介

李茹蘭,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先秦考古、公眾考古。

注釋

①杜昭瑩:《傳播學視閾下解讀明星加碼國內 Vlog 現象》,《新媒體研究》,2019年第4期第69-72頁。

②付裕:《融媒體時代公眾考古大眾傳播的新模式研究》,《遺產與保護研究》,2019年第5期第18-21頁。

③[英]科林·倫福儒,[英]保羅·巴恩:《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陳星燦,譯,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④李儷:《新語類互動意義構建的多模態話語分析—基于Vlog的個案研究》,《海外英語·語言學研究》,2016年第9期第191-193頁。

⑤楊穎,高蒙河:《中國公眾考古展示的實踐歷程》,《南方文物》,2021年第2期第228-233頁。

猜你喜歡
融媒體
融媒體時代縣級臺公眾號的運作發展
融媒時代廣播評論發展問題研究
重塑媒體融合時代廣播傳播新優勢
融媒體時代傳媒人才能力培養的思考與實踐
傳統媒體在融媒體時代內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體時代如何踐行基層群眾文化自信
融媒體如何促進紙媒破局
融媒體時代領導者媒介形象重構與認同
融媒體背景下健康類紙媒的轉型
試論全媒體時代兒童災難新聞的審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