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教師跨學科“共學共研”校本研修機制建設

2024-04-25 17:33陸如萍李帥帥
現代基礎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機制建設校本研修跨學科

陸如萍 李帥帥

摘 ? 要:跨學科主題學習是落實學生綜合素養培育的新挑戰,也是建設新時代教師隊伍的新課題。在雙新政策背景下,鑒于跨學科主題學習實施的緊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結合學習型組織建構理論和成人學習理論,確立教師專業發展的社會本位目標和個人本位目標,構建跨學科“共學共研”的校本研修機制,并從“以師為本,多方面滿足共進需求;方法驅動,多渠道激發內外動機;塑造環境,多維度營造發展文化;全程施測,多階段收集成長數據”四個方面保障跨學科教師的研修質量。

關鍵詞:共學共研;跨學科;校本研修;機制建設

一、中小學教師跨學科“共學共研”校本研修機制建設的背景

1.跨學科“共學共研”校本研修的緊迫性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強化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與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能力。新課標提出,“各學科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蛾P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35年,要實現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在政策的推動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有效實施迫在眉睫??鐚W科主題學習對中小學教師而言,是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和建設的新挑戰,也是建設新時代教師隊伍的新課題,而其突破有賴于教研的支持和引領。1

2.跨學科“共學共研”校本研修的必要性

當前中小學教師的教學知識普遍存在分離的情況:在本體維度,主要體現為人為性割裂;在認識維度,主要體現為認知性局限;在方法維度,主要體現為工具性錯位。這種靜態知識觀下教學知識所呈現的分離狀態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其分離的癥結則在于未形成動態知識觀下的知識結構。2 基于雙新課程落地實施和優化教學系統角度,要想實現雙新背景下的跨學科課程建構,必須給教師提供跨學科研修的機會,打破個體知識局限,進行跨學科合作學習,促使教師迎接動態知識觀下的跨學科教學挑戰。

3.跨學科“共學共研”校本研修的可行性

與區級相比,現階段學校開展跨學科教研有更大的可行性。要想實現教師的跨學科合作,學??梢越柚枰餐瓿傻膶m椚蝿仗岣呓處煹膮f同能力1,豐盈“供給側”,驅動“需求側”。如上海市實驗學校南校(以下簡稱上實南校)的項目化實驗校課題為“核心素養導向的跨學科項目化學習設計與實施”,學校鼓勵各學科教師積極開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輔以內部激勵機制,充分激發教師動機,引領教師通過跨學科教學尋找專業發展的新賽道。

二、校本研修理論基礎

首先,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和系統思考的五項修煉原則。2 自我超越與改善心智模式是指員工追求個人愿景和調整對工作的看法以開發潛力的過程,是個人層次的修煉;建立共同愿景和團隊學習則是組織層面的修煉,是指將組織成員的個人愿景進行整合,建立共同愿景,并通過團隊學習推動組織和個體的成長。學校是匯集知識、傳播知識和創造知識的場所,而學校組織中最主要的知識傳播者便是教師群體,促進教師之間知識共享會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的創新發展帶來最直接的動力。3 “共學共研”跨學科校本研修是從學校組織層面進行的嘗試,將教師的個人發展意愿與學校發展相結合,建立共同發展愿景,通過不同學科教師的共同學習和基于實踐經驗的研討,推動學校發展及教師個體成長。

其次,在設計教師學習時要本著“即學即用”的原則,注重對當下教學難題的解決。成人學習者具有學習時間碎片化、目標實用化、學習過程持續化、學習目標高效化等特點4,由此,針對當下問題解決的技巧、策略及經驗分享是教師跨學科研修追求的目標及成果,同時也是知識建構的過程。我們借用陳向明的觀點,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形成和變化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可以用同化與順應來解釋?!巴笔侵赴研滦畔⑽盏絺€人已有知識系統中,“順應”是指當新信息不能被個人已有知識系統所接受時產生的結構重組。同化和順應都導致教師信念的改變,但后者的作用更大。5

最后,“學”“研”并重,為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形成和變化提供場域和條件,促進教師教學信念的轉變。本研究中的教師“共學共研”共同體,是將教師作為完整人的生命狀態,在學校工作場域中給不同學科的教師創設條件,使他們加強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類知識性學習,并加強所學知識與教師現有經驗、現實生活和教學育人之間的聯系,給教師創設氛圍,提升教師認識真實教學世界和解決真實教育問題的能力。

三、跨學科“共學共研”校本研修目標

教研活動作為教師有目的、有過程、有方法地分析和解決學校課程實施及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教育教學問題,且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作為宗旨的一種實踐性、反思性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對于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既是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適應新課程發展的現實要求。

傳統的教研活動是同學科教師基于同一主題開展的,促進了同學科教師的專業分享,有利于教師實踐性知識的更新??鐚W科“共學共研”是不同學科教師基于同一或不同主題進行的研修活動,其作為一種新型教師專業發展方式,能有效滿足新時代教師教育改革對教師學習與成長的要求。本次跨學科“共學共研”的共同愿景是在契合學校發展愿景的前提下,達成教師專業發展的社會本位目標(專業知識、創新意識)和個人本位目標(自我意識、研究能力)。1 其一,專業知識目標為教師拓寬本學科的本體性知識,掌握跨學科教學的條件性知識,豐富教師的跨學科實踐性知識;其二,創新意識目標為積累雄厚的跨學科知識基礎,從跨學科視角創造性地設計與實施教學,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其三,自我意識目標是在跨學科研修中發展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目標管理能力、時間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學習能力等;其四,研究能力目標是研究、深化學科理解,把握跨學科教學的本質、性質、規律,解決跨學科教育教學問題。

四、跨學科“共學共研”研修路徑

1.跨學科共學:組建學習共同體,共建學習生態

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是當前教師專業發展研究領域的熱點,被認為是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2,然而,教師共同體在實踐中往往遭遇缺失、低端、無效等困境。為打破教師的共學困境,結合一致性價值愿景、自發性組織、共享性資源、經常性反思、民主化氛圍、明晰化建設要求的六大特征3 ,共建學習生態(如圖1所示)。以上實南校為例,組建“引領者+組織者+參與者+咨詢者”共同體團隊,其中,引領者可以是跨學科專家或資深教師,組織者負責統籌和管理,參與者相對固定,咨詢者靈活進出。

特征一:一致性價值愿景。清晰且共享的目標及愿景是建立不同學科教師跨專業學習共同體的關鍵。4

特征二:自發性組織。學習共同體應是基于教師的專業發展愿景自發產生的,如上實南校鼓勵教師申報市、區級研究課題,參加跨學科、項目化比賽,有意愿的教師自發組織或加入有共同愿景的團隊。

特征三:共享性資源。這是學習共同體的基本優勢。為避免出現共享形式化、表面化的情況,組織者需具備激發教師參與知識共享內驅力的智慧。知識共享的達成,需要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則。5 首先,從資源交換的視角來看,共同體內教師可人人參與分享;其次,從社會交換的視角來看,應明確教師在知識共享中的激勵形式,包括內在性激勵(如尊重、贊賞等)和外在性激勵(如榮譽、獎金等)。

特征四:經常性反思。因中小學教師的工作特點,教師難以形成經常性反思的習慣,容易錯過或忘記記錄反思。為解決此問題,上實南校在共學共研中,提供公共監督和共享的反思平臺。教師依托線上“打卡”小程序,設定月或周打卡規則,打卡內容包含但不限于學科、主題、跨學科啟示等。為營造共學氛圍,組織每月公布打卡情況,精選發布在公眾號上,并邀請優秀教師做交流匯報。

特征五:民主化氛圍。推行民主管理與決策,賦予教師“共享性領導”權利。教師因能力或需求的不同而被賦予不同權利,合力承擔責任。領導的價值不僅在于營造一個平等、協商的群體氛圍,更在于保障成員自主權的實現。如在共同體內部,可集體決策共讀的書籍,以及共讀的方式和側重點等。

特征六:明晰化建設要求。這是推動共學規范、有效落實的關鍵,需要明確從共同體構建初期到實踐過程再到經驗總結的全過程建設要求,定位共同愿景、組織中心、領頭任務、成員角色等,形成具有強大推動力的集體。以上實南校為例,明晰跨學科學習共同體的建設要求,如表1所示。

2.跨學科共研:組建協作工作坊,共建研究生態

跨學科教學設計的創作過程:首先,組建跨學科共研工作坊,由教師發展或教學管理部門主管,吸納跨學科經驗豐富或學科造詣較深的教師加入。其次,申請跨學科項目共研的教師,先提供“一句話”和“三句話”,“一句話”表達跨學科設計的中心思想,“三句話”涵蓋學習目標、驅動問題和學習成果。然后,由工作坊教師初步論證跨學科設計的思想性、科學性和適宜性1,論證通過后開展跨學科共研,生成初版跨學科設計。最后,邀請專家對初版設計評審并提出建議,根據反饋做第二輪完善修改。如果改動較大,再開展工作坊共研,邀請專家評審。如果改動較小,自行完善后投入教學實踐。在實施過程中若遇到難以克服的阻礙和困難,可再申請開展一輪工作坊交流。

五、跨學科“共學共研”質量保障

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教研,其價值不僅僅是服務于跨學科教學的高質量實踐,更是對學校管理制度的重構與迭代。2 制造業中的全面質量管理理論提出了人員、機器、材料、方法、環境、測量六個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本研究基于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從教師、方法、環境、評測四個方面保障“共學共研”質量。

1.以師為本,多方面滿足共進需求

影響跨學科“共學共研”質量的關鍵人員是教師和行政領導,其中教師是主導。影響教師“共學共研”質量的因素體現在興趣、個性化、態度、情感、能力和經驗等多個方面。3 其一,要滿足興趣和個性化方面的需求,弱化行政干預,最大限度給予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權。其二,要滿足態度和情感的需求,允許教師自愿參與,人員進出相對靈活,以及達成個人貢獻和學研期望的一致性。4其三,要滿足不同能力和經驗的教師需求,提供差異化的專業發展支持。

2.方法驅動,多渠道激發內外動機

共學共研的高質量驅動需要激發教師的內外部動機。其一,從教師的自我提升、價值實現、團隊合作等渠道激發內部動機,為其說明完成該任務的必要性,挖掘任務價值,關聯社交需求,助力內部動機的培養與內化。其二,通過獎金、證書等物質激勵,競賽、評比等社會認可,升職、加薪等職業晉升的渠道,激發教師外部動機,滿足專業發展需求。

3.環境塑造,多維度營造發展文化

要推動“共學共研”良性可持續發展,學校應積極營造有利于教師共同發展的文化環境,引導教師從封閉走向開放,促進教師的深度交流與精神交往。在資源維度上,上實南校設置教師專用學習室,并配套充足書籍、期刊等資料,上海市實驗學??蒲袑<颐恐軄硇L峁┲С?;在形式維度上,線上面向全校發出邀請,線下人人參與分享,并與集團校合作,共建發展氛圍;在考評維度上,建立科學的績效考評體系,將促進學校、教師、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各項指標計入考核,以評促研,以評促教,以評促學。

4.全程施測,多階段收集成長數據

評價是判斷特定目標實現程度的手段,也是價值追求落實的牽引力量。教師專業發展評價應貫穿于“共學共研”的始終,開始前明確教師的發展起點,過程中記錄教師的學習軌跡,結束時檢測教師的學習效果。評價不能用單一的方法收集教師成長的信息,而需要多種渠道收集數據以保證教師專業發展評價結果的準確性。通過梳理教師的教學和研究成果明確發展起點,分析反思和交流內容,記錄學習軌跡,跟蹤教師參與論壇、參賽或投稿的成果以驗證學習效果,并通過問卷分析整體評測教師的“共學共研”成果。

跨學科共學共研可以整合多學科教師的智慧,對于教師專業發展產生“1+1>2”的效果。1 跨學科共學夯實基礎重積累,共研深化實踐重轉化,兩者相輔相成促進跨學科教研常態化,進而形成學科與跨學科教研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大教研格局,助力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

The Construction of a Cross-disciplinary School-based Training

Mechanism for “Co-learning and Co-research”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LU Ruping1,LI Shuaishuai2

(1.Shanghai Experimental School,Shanghai,200125;2.South Shanghai Experimental School,Shanghai,200123)

Abstract: Cross-disciplinary thematic learning is a new challenge in implement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comprehensive literacy,as well as a new topic in building the teams of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Innovation”Policy and considering the urgency,necessity,and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cross-disciplinary thematic learning,this study has combined both the theory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adult learning theory,set society-oriented and person-oriented goals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nd constructed a cross-disciplinary school-based training mechanism for “co-learning and co-research”.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cross-disciplinary teacher training,this study has suggested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meeting the need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rom a teacher-centered perspective in multiple aspects,stimulat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motivation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which is driven by various methods,shaping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ing culture in multiple dimensions,and monitor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ng the data for growth at multiple phases.

Key words: co-learning and co-research,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school-based training,mechanism building

猜你喜歡
機制建設校本研修跨學科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基于分享 孕育成長
高職院校兼職教師校企合作機制建設探析
如何加強高校學生組織機制管理的建設
技術支持的農村教師專業發展
開展校本研修促進教師自在成長研究
淺析如何做好民生檢察服務熱線工作
商標跨類保護的跨學科解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