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市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建議

2024-04-27 19:02鄭先芳
創造 2024年2期
關鍵詞:昆明市集體經濟制度

◆鄭先芳

云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強村工程?!痹诶ッ魅幸褵o集體經濟空殼村的背景下,昆明市應在“發展壯大”上做好文章,推動村集體經濟為共同富裕作出積極貢獻。

一、昆明市村集體經濟的整體情況和存在問題

(一)整體情況

通過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的實施及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進行深化改革,截至2021年底,昆明市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在5 萬元以上的村(社區)1392 個,已全面消除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基本消除“薄弱村”。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100 萬元以上村(社區)220 個,占比15.8%;50 萬元~100 萬元村(社區)131個,占比9.4%;10 萬元~50 萬元的村(社區)560 個,占 比40.2%;5 萬 元~10 萬 元 的 村(社區)481 個,占比34.6%。2021 年,昆明市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總收入57.87 億元,同比增長6.01%,其中經營性收入(包括經營收入、發包及上交收入、投資收益)20.53 億元,同比增長22.93%。

(二)存在問題

第一,基層職能亟須厘清。昆明市大部分農村的集體經濟管理仍然由村“兩委”代為履職。由村“兩委”來代替村集體經濟組織職能,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是容易造成政經不分和滋生基層腐敗。在村“兩委”代行集體所有權的情況下,集體經濟的經營管理和組織權往往由村里一把手行使,特別是在“一肩挑”的地區,村干部在集體資產經營和處置上權力過大,容易形成權力尋租行為和產生腐敗問題。二是削弱村集體經濟職能。行政村一級基層組織是一種功能交織、機構重疊的“三合一”綜合性組織,既要承擔政治組織、社會組織的職能,又要承擔經濟組織職能。多種職能疊加的基層綜合性組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動員和資源整合,節約行政管理成本,減少社會矛盾,但也會削弱經濟職能。

第二,優勢產業尚需培育。產業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基礎,精準選擇發展產業是行政村必須優先考慮的問題。從產業選擇的角度來看,昆明市很多行政村對選擇什么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發展仍不清晰;從產業發展鏈條來看,昆明市村集體經濟產業鏈條較短。如在傳統的農業產業,大多數村集體經濟的鏈條集中在上游的種植養殖環節,而中下游的深加工、物流、銷售環節則較為缺失;從品牌建設來看,村集體經濟的產業尚未打響品牌,在市場上營銷和推廣的能力較弱,尚未形成符號經濟;從產品質量來看,壟斷性高品質產品供給較少,在同質化的產品中競爭力有待提升。

第三,發展呈現兩極分化?!俺墙即迤毡閮炗谶呥h村”“資源豐富村普遍優于資源稀缺村”“有扶持村普遍優于無扶持村”“強精英帶動村普遍優于弱精英帶動村”“有產業村普遍優于無產業村”的現象一定程度存在。

第四,資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無論是土地資源還是生態資源,農村的資源資產并沒有從資源優勢完全轉化為經濟優勢,整體資源使用效率和產出效益都有待改善。

第五,利益分配不合理。在昆明市的農村地區,由于村民法律意識的淡薄與傳統觀念的交織,出現了大量因利益分配不合理導致的糾紛。如女子外嫁后沒有遷戶口導致的集體經濟分配糾紛,大學生將戶口遷到學校所在地而出現的強制農轉非導致的集體經濟分配糾紛,“上門女婿”因不是傳統的本地村民而導致的集體經濟分配糾紛。以上糾紛背后的根本性原因在于缺乏一套公平公正合理的村集體經濟分配制度或分配方案。

第六,人才支撐不足。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離不開人才的有力支撐。調研中發現,昆明市大部分行政村面臨著尷尬的境地,即有管理才能和科技技能的人不愿意離開大城市,即便從農村走出來的管理和科技人才也不愿回村,人才短缺制約著村集體經濟發展。

二、昆明市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對策

(一)明確職能關系,做實人才保障

第一,理順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基層社會治理組織的關系。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級治理分屬鄉村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兩個職責。對于有條件的鄉村,昆明市農村基層治理實行“政經”分開、黨政分工的職責。農村黨支部處于領導核心,全面領導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村級監督組織以及村其他經濟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獨立組織運營本村集體經濟。對于不能實行“政經”分開的鄉村,其村委會應當明確職能分工、財務分開,由專人管理,并接受上級政府和人大代表、群眾等的監督,確保各項工作目標明確、責任分工明確。

第二,夯實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人才基礎。一是著力培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領頭雁”。借助鄉村振興人才振興工作,發掘、引進、培養一批具有強大的組織管理能力、敏銳的市場洞察能力、勇于創新思維能力的村集體經濟帶頭人,有條件的鄉村可引進職業經理人。二是選拔和培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后備人才。將年富力強、具有外出務工經歷的青年農民納入后備人選名單。對本地成長的社區精英,尤其是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學歷、在本地產業發展中起突出作用的基層實踐者可作為重點培養對象。三是引入“外腦”。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研發中心的智力資源,引導社科專家和自科專家服務基層,為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建言獻策。四是全面提高村集體經濟成員的技能與素質。通過勞動技能培訓、管理知識和法律知識的宣傳普及,樹立農民的主人翁意識,提高農民參與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能力與水平。

(二)科學利用資源稟賦,壯大優勢產業

第一,找準比較優勢,選優產業。針對在昆明市郊、縣(區)周邊,擁有面向城市人群的區位優勢且鄉村旅游資源富集的鄉村,如富民縣石橋村,可優先選擇做大做強做優鄉村旅游等產業;針對具有悠久養殖歷史和基礎,且距離城市較遠的山村型鄉村,如東川區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后村民原遷出鄉村,可優先發展養殖業;針對具有一定資產,但處于閑置或使用低效的鄉村,可優先選擇走資產經營型路徑,如盤活閑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門店、廠房、倉庫、校舍等各類存量資產,促使“僵尸資源”轉變為“活力資產”,發展物業經濟;針對具有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種植優勢的鄉村,通過鼓勵村民流轉、入股、互換等方式,整合土地資源、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發展種植經濟。

第二,堅持生態優先,發展綠色金融。昆明市的廣大農村地區,具有優于城市的潔凈空氣、良好的水質和優良的生態環境,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念的廣闊天地。因此,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要做好生態文章,切實保護好農村的生態環境,為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稍诖寮w經濟發展中建立昆明“生態銀行”。昆明市符合條件的鄉村通過采取“生態銀行”的模式,將“生態銀行”引入項目后,可增加農民土地流轉租金,同時農民也可參與到種植、養護、文旅產業中獲得務工收入或以土地、資金等入股組建股份制企業,獲得股份分紅等收益。

第三,以數字建設賦能產業發展。在產業的各個環節,充分利用好數字技術。在生產環節,采用數字監控技術,對產品的各個細節進行跟蹤調試,及時發現可推廣的經驗和尚需改進的短板;在內部管理環節,可采用智能化的管理系統,在財務報銷、人員管理等內部事務上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在銷售環節,可采用“直播”方式引流、擴大銷量、宣傳產品品牌,擴大產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在產業的產品包裝環節,可鏈入手機“掃一掃”等功能,對產品的銷售產地、品質和口碑等進行宣傳營銷。

第四,協調區域,抱團發展。昆明有些村的資源較為單一,難以形成規?;洕?。因此,這類村可在地域相鄰、資源稟賦相似、文化習俗相近的村域之間謀求合作,形成抱團發展之勢,便于村域間延長產業鏈條、共享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紅利,推動各村均衡發展。

(三)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保障各方合法權益

第一,確認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是中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的基礎性問題,也是處理村集體經濟利益分配的根本性問題。鑒于目前中國法律尚未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進行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確認可按照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的原則開展,要統籌考慮戶籍關系、土地承包關系等因素,對成員的身份進行確認。在確認過程中,既要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又要統籌考慮少數人的利益,重點處理好新出生人口、嫁娶或“入贅”人口、外出求學人口、服兵役人口以及“空掛戶”等特殊人群的資格認定問題。

第二,建立以多方共贏為基礎的利益聯結機制。將村集體、農戶與第三方合作者的利益緊密捆綁,實現多方共贏才是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前提和基礎。一是采取資金共籌機制。發展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將上級財政部門劃撥的資金、村集體經濟所有的土地資源、農民持有的資金入股,在村集體經濟中各利益相關方都擁有股份,實現“資金變股金、資產變股權、農民變股民”。二是堅持共同經營的機制。村集體、農戶與第三方合作者間訂立合同,明確各方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村集體和農戶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共同參與經營管理、監督各利益相關方行為以及作出重要決策。三是政府扮演好村集體經濟利益聯結的護航者角色。當利益聯結方出現糾紛時,通過規范合同內容、明確責任程序、開展誠信教育等方式,為村集體經濟各利益相關方多贏局面的形成提供保障。

第三,建立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利益分配機制。村集體經濟成員間的貧富差距的形成受分配制度的直接影響,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是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目標之一。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堅持民主決策、效益優先、同股同權、底線紅線的原則,體現民情民意民智?;鶎诱笇Т妩h組織對分配內容、分配成員、分配程序等嚴格把關,督促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定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

(四)形成壯大合力,共助鄉村發展

第一,強化黨建對村集體經濟的引領。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組織的一項重要任務,并把村集體經濟發展成效作為基層黨組織實績考核和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強化結果導向,加大質量效益考核權重,確保村集體經濟發展各項措施落地見效;選優配強村“兩委”,把真正能為民服務、能帶領村民致富的人選為村“兩委”委員;制定公平客觀公正考核黨員的制度,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利用切實可行的管理舉措形成“黨支部管理全村,村民監督黨員”的基層治理格局。

第二,整合用好云南省“干部規劃家鄉行動”。將干部的鄉愁情懷與村集體經濟發展密切聯系起來,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注入人力資源。

第三,樹立共享理念和市場經濟理念。吸引工商資本投資村集體經濟,將農民的土地、荒地、閑置宅基地等推向市場。

第四,發展壯大經營主體。結合區域特色,采取優劣互補的原則,與各類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聯合發展。

(五)健全“三資”管理,堵住風險漏洞

嚴格執行省、市制定的關于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政策和配套辦法,按照云南省統一的村集體經濟專用收款收據,規范村集體經濟票據使用和管理。在資金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財務收入管理制度、財務開支審批制度、財務預決算制度、資金管理崗位責任制度和財務公開等制度;在資產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資產清查制度、資產臺賬制度、資產評估制度、資產承包租賃制度和資產經營等制度;在資源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資源登記制度、公開協商和招投標制度、資源承包租賃合同管理制度和集體建設用地收益專項管理等制度;在技術手段方面,推進智慧系統建設,將農村“三資”一并納入智慧平臺,實現對“三資”實時查詢、分析、監管,對異常情況及時預警,把鄉村腐敗遏制在萌芽狀態。

(六)探索組織農民方式,對接國家資源

在當前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出農村進城務工經商的背景下,需要一套合適的制度將農戶有效組織動員起來,讓其有能力和機會對接鄉村振興戰略所賦予農村的國家資源。其中最根本的制度就是土地制度。在進入鄉村振興階段,落實農地“三權”分置制度,仍然是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前提?!叭龣唷狈种檬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創新,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自我完善,符合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依托“三權”分置制度,穩定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關系,將農民的利益與土地聯系起來,便于農民無論外出還是留村,都能有效參與土地的利益分配。當前,在浙江等地已有農村在實踐“三權”分置的制度,對昆明市而言,可選擇3 ~5 個村子作為試點,等出現較好效果后再鋪開。

猜你喜歡
昆明市集體經濟制度
昆明市明良匯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市延安醫院
昆明市測繪研究院
村集體經濟是如何“無中生有”的?——楊陵區農村集體經濟的成長之道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壯大集體經濟的武夷山市實踐
新時代如何增加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