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響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因素分析

2024-04-27 14:53戴向華
交通醫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髖關節功能髖關節置換術影響因素

戴向華

[摘 ? 要] ? 目的:分析影響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因素。方法:選擇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100例,根據術后1個月時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HHS)評分分為恢復良好組68例和恢復不良組32例。對影響患者功能康復的相關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單因素分析顯示,患者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術后下床活動時間、隱性出血量以及股骨偏心距重建與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有關(P<0.05)。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患者BMI、隱性失血量、下床活動時間、關節囊重建以及股骨偏心距重建為影響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危險因素(P<0.05)。結論: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手術中合理重建股骨偏心距,減少隱性出血,早期進行康復鍛煉有利于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有效改善預后。

[關鍵詞] ? 髖關節置換術;髖關節功能;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 R687.4 [文獻標志碼] ? B [DOI] ? 10.19767/j.cnki.32-1412.2024.01.019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恢復關節活動能力[1],但有研究顯示部分患者術后關節功能恢復并不理想。本文選擇我院2020年1月—2023年6月接診的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100例,根據患者出院1個月后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分析影響關節功能恢復的相關因素,以期為臨床提供一定參考。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選擇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100例,采用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HHS)評分評估患者術后1個月時膝關節功能,其中68例HHS評分≥80分視為髖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納入恢復良好組;32例HHS評分<80分視為髖關節功能恢復不良好,納入恢復不良組?;謴土己媒M中女性39例,男性29例,年齡65~87歲,平均74.51±5.63歲,平均病程3.53±1.06年;恢復不良組中女性21例,男性11例,年齡65~85歲,平均73.33±6.02歲,平均病程3.80±1.11年。納入標準:(1)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2)神志清晰,可進行語言溝通;(3)臨床資料完整;(4)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存在手術禁忌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嚴重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髖關節翻修患者。

1.2 ? 手術方法 ? 采取腰麻或全麻,患者側臥位,固定骨盆,鋪設消毒巾。選擇髖關節后側入路,切開臀大肌筋膜和闊筋膜,鈍性分離臀大肌,顯露并切開關節囊。用Hoffman拉鉤反方向牽拉,松解關節囊。髖關節保持內旋,根據X線攝片及CT掃描結果,保留股骨距長度1.0~1.5 cm,鋸開股骨頸后取出,充分暴露髖臼并進行打磨。假體角度保持外展30°~45°、前傾10°~20°,植入防后脫內襯。確認髖關節穩定性良好后復位關節囊,用2.0 mm克氏針在股骨大粗隆開通2個骨性通道,分別穿入舌形外旋肌及關節囊聯合瓣,固定后縫合。最后查看松緊程度,縫合臀大肌、闊筋膜張肌以及骨外側肌。

1.3 ? 觀察指標 ? 采用Harris 髖關節功能量表,評估患者術后1個月關節功能狀態。該量表包含疼痛、活動度、功能及畸形等內容,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好。圍手術期隱性失血量采用Sehat方法[2]計算,隱性失血量=實際失血量-顯性失血量,實際失血量=失血總量理論值+輸入異體血量=顯性失血量+隱性失血量,顯性失血量=術中失血量+術后可見失血量(傷口引流液)。

1.4 ? 統計學處理 ?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差異性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性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影響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因素。

2 ? 結 ? ? ?果

2.1 ? 影響髖關節功能恢復單因素分析 ? 單因素分析顯示,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隱性失血量以及下床活動時間、股骨偏心距重建、關節囊重建與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有關(P<0.05)。見表1。

2.2 ? 影響髖關節功能恢復多因素分析 ? Logistic回歸多因素分析提示,患者BMI、隱性失血量、下床活動時間、關節囊重建以及股骨偏心距重建為影響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3 ? 討 ? ? ?論

當前髖部疾病和股骨頸骨折的主要治療方式是髖關節置換術,術后康復過程受到高齡、骨質疏松、基礎疾病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本研究單因素分析顯示,BMI、下床活動時間、隱性出血量及股骨偏心距重建、關節囊重建與老年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有關(P<0.05),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BMI、隱性失血量、下床活動時間、關節囊重建以及股骨偏心距重建為影響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危險因素(P<0.05)。

老年患者機體功能減退,平衡能力下降,跌倒風險增大,為避免跌倒而減少鍛煉頻次[3-4]。大部分老年患者對髖關節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信心不足,應開展針對性健康教育,制定有效干預方案,以加快術后功能康復進程[5]。老年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可能需要長時間臥床,存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是造成髖關節功能恢復差的主要原因,應鼓勵和協助患者術后及早下床活動,進行功能鍛煉。髖關節置換術后隱性失血量大,可造成組織間隙積液,引起下肢腫脹,不僅可能拖延術后康復鍛煉時間,同時對功能恢復造成一定影響[6],應加強圍手術期管理,盡可能減少隱性失血。老年患者實施髖關節置換術時,手術入路可由后側處著手,合理重建股骨偏心距和關節囊,可預防假體脫位,通過早期活動可以促進功能康復。

綜上所述,影響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存在多種因素,術中合理重建股骨偏心距,減少隱性出血,早期進行康復鍛煉有利于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 王海輝,林大鵬,黃小順,等. 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J]. 中國校醫,2020,34(2):139-140.

[2] 李順東,許超,童培建. 髖部手術圍手術期隱性失血的研究進展[J]. 中國骨傷,2014,27(10):882-886

[3] 趙發云,唐維才,蘇萬富. 前外側與后外側入路小切口髖關節置換術對創傷性股骨頸骨折患者疼痛、髖關節恢復的影響分析[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20,17(5):83-86.

[4] 侯建偉,王曉東,劉朋,等. 微創直接前側入路與后外側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早期效果研究[J]. 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23,43(5):456-460.

[5] 羅培培,邵夢燁,楊葉香,等. 康復日記結合護理隨訪在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康復的應用效果研究[J]. 中華老年骨科與康復電子雜志,2020,6(4):230-235.

[6] 肖美慧,王琴,劉儻,等. 奧塔戈運動對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效果[J]. 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22,47(9):1244-1252.

[收稿日期] 2023-09-28

(本文編輯 ? 王曉蘊)

猜你喜歡
髖關節功能髖關節置換術影響因素
PFNA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臨床觀察
功能鍛煉對老年股骨粗隆骨折術后臨床療效的影響
應用氨甲環酸對髖關節置換術出血量的影響
自理模式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老年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
階段式康復護理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
環衛工人生存狀況的調查分析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組織的運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統論的煤層瓦斯壓力測定影響因素分析
PFNA與DHS改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髖關節功能的對比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