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浸、交互、多維:數智化圖像國際傳播研究

2024-04-28 00:03高牧星
未來傳播 2024年2期
關鍵詞:數智化清明上河圖國際傳播

基金項目: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課題“中國藝術解剖學學理解讀與實踐研究”(21NDQN263YB);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新中國高等美術院校造型基礎教學研究(1949—1999)”(2022M713663)。

作者簡介:高牧星,女,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

摘? 要: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傳播媒介,圖像在世界交往和國際傳播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伴隨5G、AR、VR等技術的普及,以圖像為媒介的文化傳播進入數智時代。文章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找出2010年上海世博會數字版《清明上河圖》與2023年中央電視總臺CGTN海外傳播節目《千年調·宋代人物畫譜》數字特展這兩個項目以文化原真性為核心、以沉浸式交互為重點、以多維體驗為目標的躍遷路徑,為提升中國傳統圖像的國際傳播效果、推進數字中國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新的實踐方向與思考路徑。

關鍵詞:宋韻文化;國際傳播;數智化;《清明上河圖》;《千年調·宋代人物畫譜》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18(2024)02-0077-08

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5G、VR、AR、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相結合,推動了傳媒生態的深刻變革。[1]如果說數字化的作用是幫助優秀傳統文化由精英走向大眾、由封閉走向開放,[2]那么人工智能及帶有交互性質的“數智化”手段,則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突破文化與語言的雙重壁壘,進而實現深度融合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2023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全面提升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以數字化驅動生產生活和治理方式變革,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動力?!保?]

技術的發展促使數字化圖像在文化建設、信息流通、新聞傳播、國際交流等眾多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傳統媒介相比,數字化媒介在文化傳播方面擁有絕對優勢。然而,新媒介技術的飛速發展也引發了信息的碎片化、膚淺化,甚至歪曲、變形、誤讀等嚴重問題,這些都對文化傳播內涵的原真性提出了嚴峻挑戰。從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數字版《清明上河圖》,到2023年的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多語種海外傳播重點節目《千年調·宋代人物畫譜》,展示了十年來圖像文化傳播的技術迭代與顯著變化。本文擬通過對二者的比較研究,細致梳理中國數字與數智化技術在圖像文化國際傳播領域的迭代與發展軌跡,深入思考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國際化傳播、釋讀與轉譯,發揮文化與技術的雙重優勢,為持續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有效啟示。

一、數字化圖像: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的載體

(一) 圖像與形象:文化傳播的共享路徑

隨著技術迭代與社會發展,文化與知識傳播正逐漸邁入“讀圖”時代。圖像(Image)作為早于文字而獨立存在的人類早期文明之一,[4]具有主體評價性質,它相較于語言文字更為直觀可感,更易引發群體性認同。[5]而在當下,數字化圖像尤其是數字圖片與動態影像,已經成為主流媒介,在國際傳播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視覺直觀的優勢在于它能瞬間克服語言理解的障礙,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相互理解與接受。這一趨勢不僅引發了傳播形式、媒介路徑的深刻變革與廣泛拓展,同時也為文化的國際傳播帶來全新的挑戰。

圖像之于文化傳播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圖像的形式、內容與主題上,更涵蓋了其背后所承載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心理與共同情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素有“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6]的說法。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粹的繪畫,宋畫更有“畫必稱宋元”之美譽。因此宋畫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璀璨結晶與文化載體,更是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社會生活及哲學歷史的重要路徑與視覺文化媒介。這些圖像在構圖、色彩、技法等方面,不僅全面展現了中華傳統繪畫的藝術特色與美學價值,也直觀反映出當時的自然景觀、社會場景、人民生活、民俗百態,以及美學觀與世界觀。

(二) 媒介形象:多樣化圖像的建構方法

魯道夫·阿恩海姆認為,形成視覺刺激的物的運動在大腦中生成連續效果,稱為視覺補償作用。[7]當圖像作為媒介形象的基礎與載體時,這種視覺補償同樣在傳播形象的建構中發揮重要作用。媒介形象的建構只有通過圖像元素展現其眾多面向與局部,才能通過觀眾的信息接受與理解重組,形成具有傳播效力與導向性質的形象主體(Figure),最終完成媒介形象的生成。

受到傳播功能的驅動,媒介形象具有將復雜抽象的內容簡化并意象化的特點,而其本身所具有的象征作用又推動了典型化圖像的選擇與傳播。典型化圖像持續單一且重復傳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時,也極易造成生硬簡單的“刻板印象”,對文化傳播形成阻力。我們以國家媒介形象為例。國家與民族形象,其構成特征往往具有典型性與廣泛性。比如中華民族形象中的圖騰符號(龍、中國結、大熊貓等)、自然人文景觀(黃山、黃河、長江或故宮、長城等)、地域民族風貌(56個少數民族等)、歷史文化(古代文明與悠久歷史、飲食文化、宗教民俗等)、道德品格(勤勞、重禮、重德等),它們共同構建起中華民族的整體形象。然而,過于單一、生硬的文化信息與圖像媒介的結合與傳播,可能導致觀者對中華文化內涵理解的簡單化和刻板化。相比之下,李子柒短視頻在國外社交媒體平臺傳播的巨大成功,正在于其內容并非單一、生硬的刻板形象與一味“正能量”的“鼓”與“呼”,而是巧妙地將生活、飲食、環境與中國文化中歸隱田園及“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其唯美畫面中,使觀者容易認同其價值進而產生情感共鳴。

中國古代書畫圖像無論是在橫跨時空維度,承載傳統文化內涵、美學思想和生活情態方面,還是在文化符號、精神情感以及審美語言等諸多層面上,都具有極其豐富、生動的層次與意涵。因此,在其文化傳播的生動性與圖像媒介的豐富性上,如何通過視覺語言與邏輯,利用視覺策略與象征意義,拓展圖像生成媒介形象的多樣性和生動性,進而充分利用新媒介、新方法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形成獨特的“中國經驗”方面,有很大的探索意義。

(三) 語境與轉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中面臨的矛盾

傳統書畫圖像的傳播媒介涵蓋了傳統實物與印刷媒介,包括真跡、原作、贗品、摹本以及各種紙質復制品,而伴隨技術發展還出現了各類電子媒介,如數字化與影視多媒體等等。然而不可否認,書畫作品原作、真跡具有復制品或數字化制品無法超越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正如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所指出的,復制技術在實現展示價值與體驗創造的同時,也造成了原作“靈韻”(Aura)目前所見譯本將“Aura”一詞多翻譯為“靈光”“靈暈”等,因其側重體現出了藝術視覺的“氣”與“韻”的特征,故改譯為“靈韻”。的消逝與傳統的動蕩。[8]但從現實狀況來看,以宋畫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書畫,由于年代久遠及戰亂破壞等眾多原因,許多珍品原作、真跡,或被損毀,或散佚世界各地。比如,《宋畫全集》這一部囊括了絕大部分目前存世珍品的出版物,中國北京、上海等地的館藏作品比例僅占總數的33%,臺灣地區占比約40%;美國、日本等國家占比約27%,對欣賞和研究造成諸多無法逾越的障礙與不便,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傳播效率和文化影響力的提升。此外,由于各地區、民族、國家間在語言、文化上以及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語境差異,都使得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和交流變得困難重重。具體來看,數字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傳播正面臨以下幾個深刻矛盾。

1.“高語境”文化向“低語境”傳播過程中的文化認知矛盾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在跨文化傳播研究中提出“語境理論”,指出僅熟知某一文化的人在面對其他文化時,更傾向于首先通過自身文化系統來進行先驗式的解讀,這就極有可能導致“文化誤讀”與“文化偏見”。在以中國為代表的“高語境”(High-context Culture)地區文化向異文化的“低語境”(Low-context Culture)地區的傳播過程中,由于信息大多存在于物質環境或非物質環境(內化于人),較強地依賴于“語境”,從而使得異文化觀眾在理解中國文化的核心內涵時極易產生誤讀甚至扭曲,形成文化信息傳播與接收的不對稱局面,進而造成“文化沖突”[9]。例如,電影《刮痧》就展現了東西方文化、社會與家庭倫理關系以及中西方醫治療方式的差異問題。

為使文化為不同語境的人群所接受,一些跨文化傳播實踐采用了簡化手段,以降低語境閾限。這一手段雖然可以在短期內部分提升傳播效率,但從長遠來看卻可能導致文化核心價值及豐富原真性內涵的喪失,從而造成大量相關信息無法被轉譯、理解或解碼而形成所謂的“刻板印象”。相對于文字,書畫作品在視覺形象與藝術想象方面的隱藏化、抽象化特點,更需要在傳播過程對觀眾加以適當引導,從而減少文化誤讀的發生。

2.數字化圖像技術的單一轉譯、傳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元豐富內涵之間的矛盾

中華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在過去主要訴諸實體展覽、紀錄片與電視節目等方式來進行。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短視頻及網絡傳播等形式也逐漸豐富,但傳播效果卻良莠不齊。這些問題反映在文化的多元化、抽象化特征與數字化圖像技術單一轉譯、傳播的矛盾上。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豐富而深廣的哲學內涵,強調“天人合一”與“圓融無礙”的哲學境界,在藝術表達上則體現為重直覺、重意象,追尋“象外之象”“澄懷味象”“氣韻生動”“意在筆先”等意境狀態,藝術家也往往致力于追尋超脫于筆墨、語言與實體形態的藝術境界。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動態的、無限性的“非實體甚至主體性消解的文化”[10],給數字化技術的轉譯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而數字化技術通常采用單一的數字化語言進行符號化和形式化的濃縮與轉譯,難以對中華傳統文化中深刻而豐富的原真性內涵進行全面、生動的呈現與展示。

3.文化屬性與商業屬性之間的矛盾

一個國家、民族的形象既具有豐富、深廣的文化內涵,又具有嚴謹、規范的學術特征。而在現實的傳播過程中,不同層次的觀眾對于國家、民族形象的接受與理解卻又呈現出不同的偏好。在商業利益的裹挾之下,這種偏好更有可能被夸張、變形甚至扭曲。面對這一錯綜復雜的現實,在對國家、民族文化形象進行解讀、符號化轉換與轉譯的過程中,就對傳播者的文化、歷史、哲學等綜合素養及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如果僅僅從追求傳播效果的角度出發一味迎合受眾或一味求新求變,那么文化資源就有可能在商業利益的裹挾之下變形、扭曲甚至變質。尤其是在當下,在傳統文化與“國潮”文化備受熱捧的語境下,我們更應該避免過度追求商業利益而造成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誤讀甚至扭曲,避免因簡單套用而消解中國傳統文化本身的豐富內涵與深刻意義。如果僅僅為了吸引眼球而迎合商業利益或獵奇心態,甚至通過調侃、丑化、惡搞等方式來吸引流量,那么這樣的圖像傳播會顛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最終淪為碎片化、娛樂化、低俗化的產物。

二、從《清明上河圖》到《千年調·宋代人物畫譜》:

圖像傳播的數智化實踐路徑

視覺化思維(Visual Thinking)不僅是指真實視覺中所觀看到的物體,還包括留存于物體背后的“心靈之眼”的覺察。依托于十余年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發展,中國傳統圖文傳播向動態、混合媒介方向高速發展,對解決以上矛盾已經有了非??少F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數字化到數智化的國際傳播有效路徑。

(一)靜態—動態:圖像傳播與視覺感知

在視知覺動力理論中,圖像中的組織與創造的“力”被歸納為在靜態中感受動態的有效方法。靜態圖像由視覺形式上“力”的指引規劃觀者的視覺運動順序,[11]達到引起觀者注意并引發關于畫面背后的想象作用的效果。這一特點在西方古典主義繪畫中尤為顯著。相比較而言,中國傳統繪畫雖然在對時間與空間的表現形式、構圖及筆法等方面與西方繪畫存在一定的區別,但在對圖像視覺引導作用與“力”的處理上,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以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原作中虹橋段為例,船只上桅桿的反向之“力”、橋上行人與船上船夫的相呼應之“力”,以及橋上與兩岸其他人員的視線方向所形成的線索,都引導觀者的視線聚焦到了局部的畫面中心與沖突重心——橋洞中央——之上,這是靜態圖像中所呈現的“力”的動態作用。

2010年,中國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在上海成功舉辦了第41屆世界博覽會。世博會既是集各國經濟、科技、文化于一體的國際級盛會,也是重要的國家、民族形象傳播國際平臺。中國國家館展示主廳內數字版《清明上河圖》的驚艷亮相,被譽為“鎮館之寶”。畫作生動描繪了當時汴京的物阜民豐與人群百態。數字版《清明上河圖》通過數字化重制,在原靜態圖像的基礎上進行了轉化,將平面、靜態的人物與場景變為動態、三維視頻,通過12臺電影級投影機投射到環形幕布上,完成了由傳統到現代的科技轉譯。數字化重制技術將原作放大了近30倍,使車馬人流皆靈動異常,將原作靜態圖像中的“力”轉化為真實運動的“力”,形成了帶有時間感、現場感、沉浸式的整體體驗環境。作品還將不同的人物動態變化進行了具體區分,使節奏層次更為跌宕多變。如行走的駱駝隊、挑擔的小商販被構想為長距離移動之人物,橫貫整幅畫面之中;而吃飯、圍觀的人物則以重復出現的動作為主,卻在行為細節、與旁人互動之情態以及微表情上表現出其變化,從而提升了整體場景的可信度與真實感。這種數字技術的運用增強了現場觀賞的趣味性,是一次成功的以數字化宋畫圖像為內容載體的中華民族文化的國際傳播案例。

之后十年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傳統的圖文傳播逐步向動態、混合媒介方向發展。2023年春節期間,由中央電視總臺CGTN推出的海外傳播重點節目《千年調·宋代人物畫譜》數字特展,雖然同樣以宋畫為主題,但在內容、形式與多樣性方面相較上海世博會卻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節目展示全部以線上形式進行,以百幅來自全球十余家博物館的宋代人物畫珍品為主線,凸顯了當時人物畫題材廣泛、包羅萬象的特點。通過對多種沉浸式體驗與動態媒介的活化,再結合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全面彰顯了藝術與科技融合的魅力。節目按人物形象與職業屬性劃分為六大展區:伴(Children)、俚(Market)、伶(Stage)、伊(Style)、仕(Class)、仙(Faith)伴(Children)主要為兒童與游戲主題,《嬰戲圖》是宋代藝術重要題材之一;俚(Market)反映市民階層與市井文化;伶(Stage)以宋代雜劇相關內容為主;伊(Style)為女性題材,通過妝容、服飾等展示當時女性對美的追求,并兼有養蠶、織錦等生活內容;仕(Class)以仕人的人生理想與精神、道德修養等內容,體現宋文化的思想精髓;仙(Faith)則為儒釋道走向合一時期修心、以道養生、以儒治世等思潮,三教相融推動文化、哲學、藝術領域的發展作用。,孩童、侍者、商賈、仕族以及文人雅士、仙道魔界等男女老幼皆充斥其中,充分展現了宋人生活風貌與文化特色。此外,節目的展示形式也呈現多樣化特征,一方面使用新型圖片引擎技術,以保留高清數字化圖像作品的原真性風貌;另一方面又對畫面中有關宋人生活習俗、器物、思想等文化特色進行詳盡講解,通過人物2D骨骼動畫及3D交互等形式,展示了宋人生活場景與局部細節,從而更具趣味性、原真性與豐富性。

(二) 物理—心理空間:沉浸體驗與互動敘事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對于身體感知的實踐與介入,這恰恰與沉浸式體驗(Immersion Experience)的多個特征相契合。王陽明在《傳習錄·徐愛錄》中說“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而“游藝”“觀道”“坐忘”“解衣磅礴”等理念則強調身心一體、自由無礙的感知與體驗,旨在通達“妙悟”與“道”之境界。沉浸式體驗涵蓋感官與認知兩個層面,旨在使受眾身處設計師所精心營造的“沉浸式空間”之中,忘卻自身的現實處境,通過調動多重感官以獲取心靈的深度愉悅與自由和滿足,在多維空間轉換過程中實現溝通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傳播目標。

沉浸式空間又可區分為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兩部分。物理空間側重于生理感官體驗的獲取,包括視、聽、觸、嗅和味等感官知覺與體驗,而心理空間則強調對觀眾精神、心靈感受的關注與引導。在視覺上,上海世博會數字版《清明上河圖》通過當時領先的數字技術與巨大的屏幕尺寸規模,在128米長、7米高的環形包圍式屏幕上呈現了宋代市井生活場景,以在場的方式在當下與傳統之間搭建起了鮮活的連接。讓觀眾在觀賞過程中不受焦點限制,可以在場地中通過上下左右四方移動來進行觀賞,實現莊子“逍遙游”的精神自由與理想。在聽覺上,配合畫面的車馬人流聲效,使觀眾達到了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與觀感。畫面還設計了白天與黑夜兩種模式之間的交替切換:白天場景市井嘈雜和人聲鼎沸,吆喝聲、叫賣聲不絕于耳;夜景則海晏河清、燈火通明,強化了光與影的效果,顯現出另一番繁華景象。日夜循環交替切換時間設置為4分鐘,豐富了觀眾的自然節律體驗。

《千年調·宋代人物畫譜》則是線上新形態的文化傳播實踐。借助數智化技術的發展,該節目創造了線上虛擬的物理與心理交互式沉浸空間。數智化技術使得可感知、可觸摸、可嗅聞、可身臨其境的物理空間感受在虛擬現實技術的輔助下更為真切和多樣,引領觀者輕松跨越空間與時間阻隔。節目通過連接歷史情境,采用互動敘事模式,既拓展了物理空間,又能以更為豐富的交互形式、多主題內容、多樣化敘事手法,拓展文化內容,為觀者提供了更多維度的豐富體驗。

互動敘事(Interactive Story-telling)模式由“交互”與“敘事”兩部分構成,與傳統敘事的單向、線性方式相比,“交互”模式具有探索與共創的特點,使觀眾與展示內容之間形成充分交流與互動。這種交互模式不僅能夠提升觀眾的理解力,還能增強觀眾的沉浸感、參與感以及認同感,從而形成更為深入的心理空間與沉浸式體驗。例如,在“伴”(Children)版塊中,以蘇漢臣《冬日嬰戲圖》《秋庭戲嬰圖》及其他作者多幅嬰戲主題作品為基礎,通過互動設計與中英雙語伴讀導覽,將相關文化內容以故事情節方式娓娓道來。除了通過點狀文字交互以及研究專家《百子圖》分析影片方式對原作的詳細講解之外,還針對畫面中出現的寵物(如貍奴)、玩具(如推棗磨、人馬轉輪)、發型服飾(如發髻、服飾、肚兜、長命鎖)等內容專門設計了2D骨骼動畫與3D模型,觀者可以通過點擊、拖動或者以小游戲方式與之進行互動,從而實現了從單向至雙向、從二維至多維、從虛擬物理空間到心理體驗空間的沉浸式轉換與提升。

(三)數字—數智:傳播方式與協同創新

顯然,相較于傳統的繪畫圖像,數字化圖像在研究與傳播中具備獨特的優勢。而數智化手段則更能夠在虛擬場景中生動展示放大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高清圖片,呈現其纖毫畢現的細節與肌理,這在傳統展覽現場卻很難實現。此外,智能化方式創造的多種交互方式更有助于突破時空界限和有限的場景信息,進而拓展出更多可能性。尤其是在對不可移動的古代物質遺產的修復、研究與傳播過程中,這些技術更能發揮其獨特的優勢價值。

例如,2018年清華大學舉辦的“萬物有靈——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研究成果展”,通過交互式新媒體技術,融合構造了新形態的數字化虛擬文化遺產;2020年,中國美術學院對山西清涼寺(開化寺)的宋代壁畫《清涼圖》進行數字化高清掃描,借助數字化技術打破時空閾限,使文化遺產走進普通大眾的日常視野。2022年推出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宋畫全集》,不僅以傳統紙質畫冊的形式進行呈現,還同時運用數字圖像和超過八百條短視頻,共同推動了這項偉大文化工程的數字化共享,與此同時還策劃了“一秒入宋畫·宋韻體驗之旅”等線上直播節目。

《千年調·宋代人物畫譜》節目通過多層面的協同作用進行創新。以沉浸式的多點交互界面索本探源,以動畫演示來解構作品的深厚內涵,以高清讀圖軟件來展現其毫末精微,用中英文語音導覽來打破語言壁壘,而在藝術評論專欄《入畫》中,更是吸納了眾多國內外藝術家、宋畫研究學者及策展人的參與,讓每位嘉賓針對作品內容進行詳盡講解與深度剖析,以視頻的形式進行集中呈現。多種混合數智技術的協同,共同促成了作品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推動了以宋畫為載體的數智化圖像傳播方式與應用場景的協同創新。

以上回顧表明,近年來的數字化和數智化圖像傳播實踐,在圖像文化國際傳播方面進行了可貴探索,匯聚了寶貴經驗。

三、跨文化與跨時空互動:數智化圖像國際傳播方法

隨著時代發展,計算機網絡、人工智能與云計算、大數據等數智化技術已經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元宇宙成為虛擬賽博空間中的數字“地球村”。數智化為文化傳播、國際交流、經濟發展與日常交際開創了嶄新的局面。全球化網絡平臺使得多元文化實現更為便利的交流與互動,突破了傳統傳播媒介的形式與邊界,呈現出更為自主、開放、流動、交叉與多元的局面,互聯網社交媒體將“文化涵化”作用拓展到了“涵化——反向涵化——涵化”的交互層面,文化接觸一方面促進了各國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同時也加速了文化的反向傳播。與此同時,文化傳播核心、傳播方式與傳播內容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 傳播核心:以文化原真性為本源

在以往成功的文化傳播案例中,無論是以數字媒體技術進行的物理空間營造,還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實現的交互展示,都顯現出以文化原真性為核心的特質。中華傳統文化注重整體感知與直覺,《莊子·齊物論》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這種超越西方焦點透視、跨越時空界限的觀看與透視法,具有典型的中國文化特征。原作《清明上河圖》為手卷形式,類似“錄像機”般記錄了當時汴京城的風土人情。其橫向構圖與視點移動的觀賞形式共同構建了一種時空連續的敘事方式。世博會數字版也保留了手卷呈現的觀看視角,通過數字動態化的手法進行了強調。屏幕在大尺寸環繞的基礎上增加了高低錯落的褶皺形態,避免了大面積平整屏幕可能帶來的單調感。數字版《清明上河圖》作為重要的圖像傳播與文化展示工程,成功地將當時先進的科技與藝術相融合,為后續VR、AR、MR等技術在文化傳播實踐中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

20世紀90年代初,錢學森先生就開始研究虛擬現實技術,并給出“靈境”這一“中國味特濃”的譯名,以突顯該技術所具有的真實與虛擬、宏觀至微觀的人機融合特點。XR以及數字孿生等技術將展示場景與傳播形式在時間與空間上進行了雙向拓展,這種高沉浸式的媒介加強了觀者的感知體驗。有趣的是,這種宏觀視角、流動視點以及突破時空限制的特點,與中國古代繪畫的觀看與透視法有許多相通之處。虛擬仿真技術引導觀者穿越時空,在心靈與情感層面實現了對虛擬現實的鏈接體驗。這種感官體驗既激發了觀賞興趣,又完美適應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觀的書畫圖像欣賞習慣,從而推動了文化形象與文化傳播之間的耦合與建構。2021年,迪拜世博會中國館展出了一幅“XR動態版”長達88米的《清明上河圖》,擴展現實技術將宣紙畫面中的人物、環境以更為真實鮮活的方式進行展示,讓觀者身臨其境地領略到宋代都城的繁華與中國文化的魅力。這種“外延形象”與“內涵意義”相結合的傳播路徑,幫助觀者建立深層次的情感鏈接與聯想思考。

(二) 傳播方式:以沉浸交互為重點

互動性在沉浸交互中的體現,包括主客體的互動以及主體與主體之間、客體與客體之間的交互關系。首先,在主客體的互動層面上,各層級的數智化媒介能夠為觀者創造更為多樣的沉浸空間與交互場景。不論是世博會數字版《清明上河圖》還是《千年調·宋代人物畫譜》,都通過新技術拓展了主客體間的互動方式,由單向沉浸向多維互動的方向發展。其次,在主體與主體之間,技術推動互動敘事,有助于多元素、多角度、多層面的中國文化得到更為豐富的表達,有效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例如,《千年調·宋代人物畫譜》采用了在游戲產業、影視動畫、汽車運輸與制造(ATM)、建筑工程施工(AEC)等領域廣泛使用的Unity引擎,以實現2D或3D的實時互動,同時支持超過20個平臺的內容創作與優化工作,使主體之間的交互體驗更加流暢與多變。宋畫中的人物、物品及場景與嵌入式可交互3D模型相融合,提升了交互過程中的趣味性。最后,在客體與客體之間,交互體驗還為觀者提供了游戲化思維,并具備強大的傳播基因。所產生的虛擬形象、虛擬場景以及其他數字化內容,都為文化傳播在不同層面上創造出更多維度的臨場體驗感,更迅速、便捷地拉近了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受眾之間的距離,建立起情感與價值的鏈接。同時,CGTN海內外社交賬號還通過多平臺持續推出上百條圖文視頻內容,并通過諸如仿妝挑戰賽等參與性活動,調動了觀眾互動的積極性,拓展了立體傳播形式,輻射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很多網友還通過社交媒體轉發與分享的方式參與互動,成為二次傳播者,有效推動了傳播效率的指數級增長。

(三) 傳播關系:以多維體驗為目標

傳播內容的多樣化與傳播形式、傳播路徑的多元化,都以推進和提升觀者的多維體驗為最終目標。公眾媒介形象中視覺圖像的豐富與充實不僅有利于規避“刻板印象”的產生,同時也對傳播形象的良性建構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千年調·宋代人物畫譜》案例中,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傳播模式,充分調動了觀者多維度的感知與互動,充分滿足其感官與情感體驗:其一,信息形態與視角變化的多維度。以六大人物職業分類為基礎,結合百余幅宋畫珍品,以全方位視角及虛擬現實技術,實現由宏觀至微觀的受眾全面感知。其二,時間與空間的多維。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將高度壓縮的時空表現與實時同步互動相結合。這種方式能使觀者融入虛擬世界,獲得既真實又超越真實的感受。其三,互動與感知的多維。以受眾為中心,側重于引導受眾的主動性與參與感,注重互動行為和路徑的搭建。在數智化技術的支持下,受眾的感知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單一視覺模式,而是拓展至視、聽、觸、味等多維度感知。這種多維度感官的聯動與交融,實現了對豐富信息的多樣化整合與多維度體驗相融合的傳播目標。

四、結? 語

伴隨5G、人工智能、元宇宙的蓬勃發展,數智化已經成為新時代文化傳播的顯著特征。在這一背景下,如何依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象的多元化建構與高效傳播,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作為文化傳播的典型案例,數字版《清明上河圖》與《千年調·宋代人物畫譜》有效推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戰略。在十余年間呈現出了從靜態至動態、沉浸至互動、數字至數智的發展軌跡,展現了沉浸、交互、多維的特質。它們以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原真性內涵作為傳播核心,以先進技術搭建起快速便利的傳播橋梁與平臺,構建了體系性和規?;闹腥A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戰略,全面展示了數字技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的“中國經驗”。當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技術與傳播生態已經顯示出蓬勃發展的新態勢。

參考文獻:

[ 1 ] 廖祥忠.視頻天下:語言革命與國際傳播秩序再造[J]. 現代傳播,2022(2):1-8.

[ 2 ]高衛華,賈夢夢. 傳統文化數字化傳播有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J] .當代傳播 ,2016(3):45.

[ 3 ]新華社 .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EB/OL].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27/content_5743484.htm

[ 4 ]李榮有.圖像學的歷史傳統及其現代的接軌[J].藝術百家,2012(6):166.

[ 5 ]劉慶,何飛.中華民族形象的圖像傳播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2(6):101.

[ 6 ] 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正[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3.

[ 7 ][美] 魯道夫·阿恩海姆.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10.

[ 8 ][德]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勇才,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6-7.

[ 9 ][美]愛德華·霍爾.超越文化[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81-83.

[10 ]李紅.理解高語境文化:中國傳播觀念的超語言邏輯[J].南京社會科學,2022(4):101.

[11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10.

[責任編輯:華曉紅]

猜你喜歡
數智化清明上河圖國際傳播
城市治理的“數智化”路徑探索
煙草商業企業“數智化”精準服務模式研究應用
“數智化”時代會計人才供需情況及短板分析
2020用“數智化”掘金三萬億級零食市場
《清明上河圖》身世傳奇:多次入宮曾遭劫被調包
《清明上河圖》的盛世記憶
全球化與國際傳播:媒體與公民的世界性互動
促進漢語國際傳播的十項策略
《清明上河圖》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我國電視紀錄片國際傳播的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