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漢語國際傳播的十項策略

2016-11-14 22:24吳才天子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6年10期
關鍵詞:國際傳播漢語策略

摘 要:本文立足國內外背景,分析探討了新形勢下促進漢語國際傳播的十項策略,并從新視角提出些具體建議。

關鍵詞:漢語 國際傳播 策略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漢語國際傳播事業在過去十年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已經遍布全球,世界范圍內學習漢語的人數也大幅增長。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出現了新特點,與此同時,國際環境也發生了新變化,在這樣的新形勢下,筆者擬提出以下十項策略,以促進漢語國際傳播。

一、持續增強國家硬實力

吳應輝提出:“國家硬實力是語言國際傳播的決定性因素”[1]。筆者非常贊同這一觀點。從英語、法語、俄語等幾大典型語言的國際傳播歷程和在世界語言結構中的興衰變化來看,語言傳播的速度、廣度、深度和強度與國家的綜合實力基本成正相關。

十幾年前,除特殊工作需要外,國外很少有人學習漢語,一些漢語傳播行為也常常被認為是文化侵略或沒有意義的舉措,因而受到消極對待,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近年來,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實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多地影響世界、改變世界,漢語的國際地位和外國人對漢語的態度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從沒學生到缺老師,中國硬實力的增強是最好的注解。

習近平主席2015年訪問美國時,奧巴馬宣布準備啟動“百萬強”計劃,爭取到2020年實現有100萬名美國學生學習中文。會晤西雅圖商界和技術界領袖時,臉書網站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完全用漢語與主席對話。目前仍是世界第一的語言強國和其頂尖精英都對漢語顯示出如此濃厚的興趣和尊重,不僅僅因為漢語的魅力,更因為滋養它的是不可小覷的騰飛中的中國。

因此,想進一步增強漢語的吸引力和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須持續提升國家的硬實力,固本強源,維護和促進漢語國際傳播發展的原動力。

二、始終明確國家政策支持

“十二五”規劃中將提高文化開放水平,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列為重要方針,強調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開展國家文化年、中國文化節、“感知中國”等品牌活動,加快推進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建設,形成展示、體驗并舉的綜合平臺。正因為有了這樣明確的政策支持,“十二五”期間,漢語國際傳播才出現了跨躍式發展,呈現出昂揚向上的旺盛生命力。

近期,習近平主席在多個重要講話中提到漢語推廣和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十三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了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新對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方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目標要求。相較于“十二五”,既有延續性又有創新性,可見近期漢語國際傳播將繼續擁有良好且穩定的發展環境,并借助創新性理念的戰略高度,翻開發展的新篇章。

適時適勢的政策支持是促進漢語國際傳播的重要前提,國家不僅應明確相關政策,還應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完善,并且抓好政策的落實保證成效。

三、充分借助國家領導人國際影響力

習近平主席及其夫人彭麗媛每次公開亮相,都會登上世界各大媒體的頭版,引發各國人民對中國新一輪的關注和討論。兩人也多次在漢語國際傳播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起到了很好的宣傳引導作用。

習近平主席去年出席全英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年會開幕式時,受到了學生和老師們的熱烈歡迎,參加表演的小學生在見到他、得到他表揚之后都非常激動,紛紛表示要更加努力地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彭麗媛與澳大利亞斯科奇——歐克伯恩學校師生有著“萬里信緣”,鼓勵他們學習漢語,邀請他們來中國參觀故宮等文化古跡、學習書法和剪紙等傳統文化,不僅堅定了該校師生學習漢語的決心,也密切了中澳聯系,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學習漢語的大軍。

國家領導人個人的國際影響力可以成為漢語國際傳播行之有效的催化劑,適度而充分地運用它可以促進漢語國際傳播這棵大樹更加枝繁葉茂。

四、恰當拓展重大事件傳播效應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是我國重大的政治活動,在閱兵儀式進行時,習近平主席向受閱部隊左手敬禮立刻成為網絡搜索熱點。網友們指出這緣于中國古代的禮儀和軍事制度,表示不尚武力,并找出《道德經》“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為佐證。雖然之后《人民日報》官方說明是鏡頭角度誤區,主席在向三軍將士招手致意,但國內外人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氛圍已然形成。

2015年底,三元橋換梁事件再次掀起了世界范圍內的“中國熱”。北京運用千噸級馱運架一體機“馱梁車”實現了1350噸橋梁整體換梁,創造了大噸位整體換梁新技術范例,在國內屬首次、在國際上也屬領先技術,而如此高難度的大項工程從啟動到結束僅用了43小時。換梁視頻在國外網站上的點擊率達幾百萬次,許多外國友人都留言表達震驚之情,同時表示要學習漢語,來神奇的中國看一看。

據調查,許多外國人開始對中國感興趣,想學習漢語,都是因為受到某一熱點事件的影響。因此,應該恰當運用重大事件的傳播效應,增加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增強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自發性。

五、大力辦好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

孔子學院是中國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的機構,致力于適應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

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球134個國家(地區)建立了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個孔子課堂??鬃訉W院設在125國(地區),其中,亞洲32國(地區)110所,非洲32國46所,歐洲40國169所,美洲18國157所,大洋洲3國18所??鬃诱n堂設在72國共1000個,其中,亞洲18國90個,非洲14國23個,歐洲28國257個,美洲8國544個,大洋洲4國86個[2]。從統計數據和近年漢語國際傳播取得的發展成果可以看出,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是漢語國際傳播的重要機構和有效載體。

繼續辦好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是漢語國際傳播發展的基礎,今后應注重以各國需求為導向,提高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的辦學質量和活躍成度,穩步推進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建設。

六、高度重視國際性漢語組織和漢語項目

我國和美國、英國等漢語學習大國,都有不少比較成熟的國際性漢語組織和漢語項目。比如國際漢語教師協會,由美國、中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際性學術團體和各國權威教育機構構成,在開展漢語教育、漢語教師培訓交流、漢語教材編寫出版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漢語項目以普北班為例,它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在北京師范大學開辦的中文短期培訓班,自開辦以來一直都是生源最多、效果和名聲最好的培訓班之一。它的成功不僅使普林斯頓大學獲益,也產生了提高美國學生漢語學習熱情、增強美國民眾對中國的了解認可等連帶效應。

因此,漢語國際傳播應該充分借力于國際性漢語組織和漢語項目,多方動員,形成合力,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七、堅持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

第一應大力開展國際青少年交流活動。青少年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構建期,如果有機會參加與中國相關的文化活動,無論是政府項目還是校際交流,是來華體驗還是在當地參與,都會對他們產生良好的影響。而且,存在于青少年中導向力量不僅傳播速度快,感染力強,還具有持久性和增長性的特點,一定程度上會對漢語國際傳播產生短期和長期的回饋效果。

第二要全面開展藝術交流活動。藝術無國界,世界各國人民對音樂、舞蹈和戲劇大多都是喜聞樂見的,通過文藝活動,既能傳播中國文化,又能增進國際友誼,可謂一舉多得。除文藝演出外,展覽、比賽等文化活動也都可以成為促進漢語國際傳播的有益形式。

八、積極開發文化產品和名人效應

古裝宮廷大劇《甄嬛傳》在國內熱播后,美國、韓國等國紛紛引進播出;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中文書籍海外銷量明顯增加,這些對漢語國際傳播來說,無疑都是好消息。但就文化產品的質量和推廣力度來說,中國跟美國、韓國、日本還有一定的差距,應該取長補短,借鑒美劇、韓劇、日本動漫的制作和傳播經驗,結合中國實際,創造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之路。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在瑞典發表獲獎感言時,得到了全世界的尊敬,跨界精英馬云在紐交所觀看上市敲鐘時,創下了多項世界記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開展個人演唱會時,獲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這些名人,無論來自哪個領域,都有能力、有責任為中華文化走出去貢獻力量,如逢恰當時機,他們都可以成為漢語國際傳播的代言人。

九、專項增強新舊媒體傳播力度

傳統媒體的發展雖然漸緩,但在短期內國內外受眾量依然非??捎^,目前與新媒體相比,正式性、規范性,可信性也相對較高。所以,傳統媒體對漢語國際傳播的宣傳報道不能懈怠,要保質保量,同時做到有堅守有創新,與新媒體相得益彰。

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數字化傳播在所有傳播形式中方興未艾,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選擇通過網絡新聞了解中國、用手機軟件學習漢語。如果能根據漢語國際傳播的特點和需求,有針對性地做好相關新媒體建設,并充分發揮建設成果,一定會更專業、更有效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十、培養提升全體國民素質

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高達45.98萬人,2015年預計突破50萬。中國旅游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出境游人數(含港澳臺游)達1億1700萬人,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出境游人數最多的國家,2015年預計達到1億4000萬人。人際傳播是最基本的社會傳播形態,如此龐大的數字表明,留學生和出境游客正在成為促進漢語國際傳播的特殊形式和新生力量。

如何使這支力量發揮強大作用?筆者認為,宏觀上應與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微觀上應設計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拔拿骷彝ァ薄拔拿餍@”“文明旅游”三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與留學生和游客息息相關,如果三大創建能有效推進落到實處,一定會全方位提升留學生和游客的素養,發揮其正向有效的作用。具體措施可以多種多樣,比如在留學生出國前開展專題培訓,教授一些基本教學方法和技巧;建立獎勵機制,如果出境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完成一定時間的志愿教學,予以相應獎勵等。

每一個中國人都是潛在的留學生和境外游客,所以,必須注重全體國民素質的培養與提升,增加全體國民的愛國意識和自覺意識,這樣才能打牢漢語國際傳播的根基。

時代的發展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在新形勢下,漢語國際傳播必須集國家、社會、全民之力,運用多種策略從多個層面全面推進,堅持頂層設計與具體落實相結合,堅持與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相輔相承,才能取得新突破、再上新臺階。

注釋:

[1]吳應輝:《國家硬實力是語言國際傳播的決定性因素——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的國際化歷程對漢語國際傳播的啟示》,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1年,第01期。

[2]數據來源:國家漢辦網站:http://www.hanban.edu.cn/。

參考文獻:

[1]吳應輝.國家硬實力是語言國際傳播的決定性因素——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的國際化歷程對漢語國際傳播的啟示[J].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1,(1).

[2]吳應輝.漢語國際傳播事業新常態特征及發展思考[J].語言文字應用,2015,(4).

[3]王禹西,張天宇.漢語國際傳播的方法[J].商,2014,(43).

(吳才天子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100806)

猜你喜歡
國際傳播漢語策略
學漢語
追劇宅女教漢語
新時期長征精神國際傳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與國際傳播:媒體與公民的世界性互動
我國電視紀錄片國際傳播的路徑
新媒體語境下新華網國際傳播問題與對策分析
漢語與拼音
Passage Four
淺談漢語學習中的“聽”與“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