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命的懸崖展翅飛翔

2024-04-30 20:48黃舜
星星·詩歌理論 2024年3期
關鍵詞:深谷展翅飛翔懸崖

黃舜

懸崖邊的樹

曾 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異的風

將一棵樹吹到了那邊——

平原的盡頭

臨近深谷的懸崖上

它傾聽遠處森林的喧嘩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獨地站在那里

顯得寂寞而又倔強

它的彎曲的身體

留下了風的形狀

它似乎即將傾跌進深谷里

卻又象是要展翅飛翔……

——選自曾卓《懸崖邊的樹》,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頁。

歷史的波詭云譎與風雨飄搖常常賦予大背景下渺小的個體一場獨特的心靈試煉,其中,作為比常人更加敏銳的儀器,詩人的心靈往往更容易感知種種震顫,他們或避讓,或主動接通此種振動,并于疼痛中淬煉詩意的結晶。曾卓這首《懸崖邊的樹》就是這樣一顆耀眼的結晶。

這首詩聚焦一棵樹的處境,以象征筆法抒發著詩人對生命存在的感知與思考。這是一棵怎樣的樹呢?它獨特,一方面在于它的生長環境——“平原的盡頭/臨近深谷的懸崖上”;另一方面,也即詩歌得以升華的所在,是這棵樹身處懸崖,直面深淵時的選擇與姿態——它雖孤獨又寂寞,但它更是倔強的、不屈的,并未因身臨絕境而哀怨、控訴命運之不公,反而在主動接納不可選擇的命運之時獲得自我精神的超拔與提振,“它傾聽遠處森林的喧嘩/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甚至在看似即將跌入深谷的身姿里,蘊含著一股足以沖破存在之藩籬并展翅飛翔的力量。喬治·桑塔耶納在《美感》中指出:“在一切表現中,我們可以區別出兩項:第一項是實際呈現出的事物,一個字,一個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現力的東西;第二項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遠的思想、感情,或被喚起的形象、被表現的東西。這兩項一起存在于心靈中,它們的結合構成了表現?!边@首詩正好是從一件富于表現力的事物(一棵樹)通向更深遠的情感與思想。

詩歌雖然有意勾勒凄冷、沉郁的基調,但并未因此而滑入黑暗的情緒旋渦,反而在隱喻的外殼下裹藏著內在的閃光,它足以照亮存在的危機,將對生命的感知納入一份沉靜的內省之中。這也顯示出這首詩歌更高的價值所在:不暴露詩意景觀在危機中的不堪一擊,反而致力于探索詩歌與抒情對生活的拯救、對心靈的安慰。

與歷史事件緊密相連且被文學史標記的詩歌很容易隨著歷史的淡出而淪為某一時代的紀念碑,充當單一的銘記符號。但誠如學者巫鴻所言,歷史上的紀念碑有時也無須刻意展露崇高、莊嚴的身姿,它只要足以銘記,也不妨“是一塊未經加工的粗糙石頭,可以是……斷墻的殘塊,是一棵樹”。這里所說的樹,與曾卓這首詩歌所刻畫的形象可互為對照,作為個人意志的象征物,它比單純的紀念碑更具有穿破歷史壁壘的力量。所以,作為文學史上的標志性作品,這首詩歌不僅僅在特定的歷史節點召喚詩性的光芒以照亮一代人的精神深谷,也可以脫離所在的時代背景,為當下、未來的讀者注入精神上的能量。

無論面對個人生命里的陡峭懸崖還是大環境下的存在之淵,我們都可以在詩歌里那棵身處險境,即將跌入深谷的樹的身上,看到絕處起飛的可能。從這個角度看,詩歌無疑將某個特定時代賦予“我”的感受嫁接到了形形色色的“我們”身上。米歇爾·漢伯格(Michael Hamburger)曾以“面具的庇護”對文學里這種由個體到普適的過程予以描述——“由此而將孤獨的個體轉變為蕓蕓眾生,將自我同一性的缺失轉變為正面意義的存在的多樣化或者普遍性”。這也是這首詩離開創作背景,落入當下與未來,仍然對讀者有效的原因。

我們不能忽視這棵懸崖邊的樹所攜帶的崇高、莊嚴的身姿,它在召喚精神光亮的同時,也因為不折不撓的品性而具備一種英雄形象并呈現出表演的姿態。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關心歷史轉變、書寫生命事件的詩歌,常常無法避開高蹈的抒情,從而難以沉溺到日常生活中打撈詩意,無法更深層次地揭示現實生活中個體存在的復雜面向。這首《懸崖邊的樹》也存在象征手法較為單一、主題過度清晰明確的問題,換句話說,詩歌的詩意空間不夠復雜,表達的主題也比較直白。關心修辭、技藝,享受破譯意義密碼的讀者,可能會在與這首詩的相遇中稍感單調。

如果詩人只致力于用單調的手法表現顯而易見的主題,那么文本就會因為復雜度的喪失而缺少耐人尋味的余韻。好在曾卓這首詩歌盡管有姿態的展示、思想的流露,卻并不直接呈現,而是使用他所熟悉的“七葉詩派”象征、暗示、隱喻等手法,將自我寄托于外物,使其成為自身生命境遇的寫照。他所要傳遞的精神意志也仿佛一道強光,時至今日,仍然可以給讀者以感動與激勵。

猜你喜歡
深谷展翅飛翔懸崖
懸崖采割夏至蜜
懸崖
什么是愛
大寶小神探·深谷瀑布城
懸崖邊的樹
懸崖邊的樹
懸崖邊的樹
懸崖邊的樹
共撐一片藍天讓雛燕展翅飛翔
請給我翅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