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過鳥鳴的村莊

2024-04-30 03:58曹紀祖
星星·詩歌理論 2024年3期
關鍵詞:李莊意象詩人

曹紀祖

熊游坤是一位從事宣傳工作的公安民警,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劇作家協會會員,曾在《人民文學》《詩刊》《星星》《揚子江詩刊》《綠風》《詩潮》《詩歌月刊》等刊物發表過詩歌作品;出版過詩集《流動的歲月》《鳥鳴的村莊》,影視文學作品《土聲》《雙河鎮舊事》等八部;劇本《芳草萋萋》被拍攝成電視連續劇《永遠的女人》,在中央電視臺及二十余家地方電視臺播出;同時在全國詩歌大賽中多次獲獎,表現出良好的創作勢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熊游坤詩歌創作的一大特點是詩句靈動。比較突出地體現出他的情感色彩與語言風格的作品是《桑樹林》一詩,“桑樹林,一走近你/我的眼睛瞬間就被染紫/那么多的桑葚/一顆比一顆性感/雨水將它們喂養在這里/一個個小燈籠/等著那些撐傘的姑娘/輕輕摘下//山坡上的桑葉越綠/桑葚就越發明亮/一朵陽光,抱住甜熟的桑葚/像一個嬰兒,咬住一粒/櫻紅的乳頭//如果一塊云彩可以牽我回鄉/我愿醉臥在這片桑樹林/蠶食桑葉/我食桑果”。其他如《雪花》中,“長堤外,一個夢一樣的女子/一身潔白/開出我前世看過的花”;又如《鳥鳴圈養著村莊》中,“只有鳥鳴,用歌聲/圈養著村莊”;再如《峨眉山高橋里》中,“在高橋里,水聲也是綠色的”……這些詩歌語言質樸而形象,都極具畫面感。

如果說這樣的詩來自生活,表達也十分自然的話,那熊游坤在其不少作品中還特別著力于意象營造和語言變化。在詩歌多元化發展的當今,如何表現出詩人的追求并與現實審美合拍,是值得探討的。我曾經與熊游坤探討過他的《走李莊》一詩,“李莊沒有桃花,滿街都是紳士/……/這里游人不多也不少/結伴而來的/都是學問/……/從這里流進長江的水不會走很遠/只需走一萬里路/就可以變成流云/再回來看李莊”。熊游坤說他不僅是在寫一首關于李莊的詩,更傾向于詩中的形象和語感。在我看來,這是由他的個性和氣質決定的。這首詩點到了李莊的紳士、白肉和民風,是一首值得欣賞的作品,但具有特定歷史意義存在的李莊的文化價值,在詩中仍是可以展開或深入的。再如《宋瓷》中,“徽宗大帝手指一點/宋朝的天空/就有了高貴的色彩”。這段詩句雖然格局尚可拓寬,思想深度也可提升,但熊游坤提供了一種輕靈、短小而鮮活的詩意,是生動而傳情的。由此,熊游坤的創作在詩歌百花園中形成了自己的辨識度。

熊游坤的詩歌創作更多是建立在生活實感的基礎上的。最能體現他創作質地的《割草》一詩,“父親一生與草有過節/田間山頭的野草/長一茬,割一茬/稻谷和蔬菜,高出/許多窮苦的日子//每年清明,父親都帶我去/祖宗的墳地里鋤草/年年鋤草,草又年年長高/來年的春風一吹/還是阻止不了這些草木/爬上親人的墳頭//日子久了,父親也提不起刀鋤/他放下與草木的仇恨/淹沒于草叢/而我,默許它們高過父親的墳頭/高過,一個兒子對大山的仰望”。在這首詩里,詩人用父親與草有過節來展開詩思,比喻別出心裁又十分貼近生活,堪稱沒有技巧的技巧;其詩思的指向更傾向于父親的形象和自己對父親的感情,“而我,默許它們高過父親的墳頭/高過,一個兒子對大山的仰望”,這無法不讓人共情。再如《立秋》中,“我還像小路上踢石子的少年/母親喊一聲‘幺兒/村口的樹葉就由青轉黃”。這些來自生活而又從內心流淌出來的詩句,其實更令人感動。

熊游坤出生于重慶墊江的一個山村,對故鄉和親人的熱愛是他詩歌創作的源泉。如《鳥鳴圈養著村莊》《父親的藥箱》等詩作中,樸素而真摯的鄉情總能牽動人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時代變遷中,熊游坤也有對于鄉村生活的反思,其創作并未停留在一種原初與既有的模式中。從《借書》《借青春》《借米》的懵懂少年,到都市里的公安詩人,人生經歷的豐富性決定了熊游坤的創作基調。在《鄉下的春天》中,“誰家的少年/坐在門前的柳樹上/把心送給遠方”。一方面是對鄉村深情滿滿的生命呼喚,另一方面又在感嘆“高樓林立,水泥路縱橫/……/我深愛的故鄉/已沒有我深愛的模樣”。對于鄉村生活的艱辛,他也從不避諱。在《石頭》一詩中,“一塊來自大山的石頭/被一次次碾壓/碎片,疼痛后的清醒/碎片,粉末后的順從”。在《紙燈籠》中,他以紙燈籠為載體,從民風民俗中寫出人生的感悟,表現出更多的哲理,同時在詩的總體意象建構上也下足了功夫。對于小人物被壓抑的心理,在熊游坤的創作中也是不可忽視的。兒時的生活伴著生命的憶念,地里的黃瓜被少年咬得咔咔響,是那么的生動;古老的犁鏵和淚水浸泡的草籽,是那么令人難忘。

在時代的發展進程中,如何感知鄉村變化的腳步和心跳,如何捕捉鄉村的新人物、新面貌和新元素,也是當下詩人不得不面對的課題。有人說,詩人的天職是還鄉,除了尋根與回望,還有沒有前瞻與期盼?有沒有對百年巨變中矛盾沖突的感知與把握?而在詩中呈現未來的種種可能,正是時代賦予鄉村題材詩的使命。有時候,思想的突破會帶來寫作的新境界,這比單純在語言技巧上下功夫重要得多。我認為熊游坤在這方面尚需做進一步的努力,而鄉村題材詩無疑也是他未來需要進行深度嘗試的創作方向。

在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工業化和城鎮化是不可逆轉的。這對傳統鄉村肯定是一種沖擊,正因如此,回望才顯得彌足珍貴?;赝皇菍ΜF代文明的拒絕,而是對生命的曾經過往有所眷戀,是詩人情懷的一種體現。故鄉的土地、逝去的親人和一去不復返的童年,怎么都是心中的牽掛。盡管詩歌的內容如是,熊游坤在創作表現上還是力求突破傳統的抒情與敘事抒寫,在詩歌的意象創造上和語言調度上更為著力。如《落葉辭》中,“空中飛的魚,落地枯萎/陽光在柳葉結成的漏網里游戲/看,那是桌子下,爬行的我//西風再次催促,葉子該如何辯解/憋紅臉,也只有山頭知道//樹木在盡力嫩綠/留給世界的已經是身體的全部/昨夜去看兒時的曠野,那里曾是一片魚骨的荒涼/縫隙里塞滿黃土,一整夜一個玩沙的孩子//你追求的飄零美,仿佛是候鳥給季節的求愛書/需要多幅浮世繪/展開情節/在第一場大雪前/言盡”。這首詩呈現出詩人獨特的思維特質,語言組合多有新意,在字里行間用形象的話語風格給人以新鮮的美感。如果與他的詩作《割草》相比,前者更多地表現出真情和構思的完整性,后者則更多地注重詩的意象和語感。進而言之,以熊游坤表現出來的創作實力,相信他能突破題材的局限,越過鳥鳴的村莊,讓詩思在更為寬闊的空間里翺翔,在過去與未來的穿行中留下不被湮沒的痕跡。

詩之為詩,不是對生活表象的描摹,應是詩藝的不斷提煉。從生活實感中得來的詩句一定有靈魂。我認為詩源于生活,而這肯定比為技巧而技巧要優越得多。如何把握生活與藝術的辯證關系,也是對詩人才華的考驗。事實上,詩歌既需要有形象思維,也需要遵循一定的邏輯,否則便會成為散珠碎玉,喪失詩歌的整體性。思想邏輯、情感邏輯、意象邏輯和語言邏輯,總有一種邏輯潛藏在詩歌之中,這是詩的命脈。詩作為一種文學藝術品,包含政治、經濟、哲學、宗教、歷史、社會、生活、情感、語言等諸多元素,并歸結為一種詩歌美學形態。優秀的詩人一定具有家國情懷和民族情結,具有對漢語言的準確把握和創造性運用的能力。當今一些意識迷亂與意象疊加的詩,之所以讓人不知所云,不受歡迎,正是在強調意象的同時,背離了漢語言的內在規律和詩歌藝術的核心邏輯,這種現象值得我們警惕??偟膩砜?,熊游坤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并開始嘗試系統性寫作。當然,人們無須苛求每一位詩人都成為大家,把自己的詩寫好,也許是對更多詩人最現實的要求。

猜你喜歡
李莊意象詩人
撫遠意象等
喚起我沉思的一本書
——讀岳南的《那時的先生1940-1946 中國文化的根在李莊》
《李莊·印象》
——李莊古鎮代表性應用圖案作品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詩人貓
史語所李莊時期事跡史料之一
走李莊
“具體而微”的意象——從《廢都》中的“鞋”說起
詩人與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