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方敘事中在地方敘事中

2024-04-30 03:58唐小林李凱悅
星星·詩歌理論 2024年3期
關鍵詞:詩性詩集田園

唐小林 李凱悅

“從鄉村中來,到詩歌中去”,詩人許嵐如是說。多年來,許嵐深深扎根腳下的鄉土,直面村民的生活,從個人的生命體驗和情感直覺出發,吟誦出一首首關于田園的詩歌。結集而成的詩集《中國田園》頗具時代氣息和文本辨識度,由中國言實出版社于2023年10月出版。詩集由“豐收田園·喜悅,一粒都不能少”“山水田園·捧一串清澈的鳥鳴,洗臉”“文化田園·離浮華很遠,離蘇東坡很近”“花開田園·我們的芬芳,不喜不悲”四輯組成,聚焦川渝兩地鄉土田園,追尋鄉村蛻變的蹤跡,在地方敘事中透視山鄉巨變,展現新時代中國田園的豐饒畫卷。

田園是詩歌永恒的母題。在濃烈的浪漫氣息中,田園被視為精神原鄉、存在本體和人類靈魂的棲居之地。歷經現代主義浪潮的洗禮之后,田園在詩歌中正淪落為純粹的意義裝置,相關物事被涂抹上隱喻、象征等釉彩而變得面目全非。如何回返田園之物本身,無疑是詩歌面臨的時代難題。詩集《中國田園》用“捧一串清澈的鳥鳴,洗臉”和“接一杯清脆的花香,漱口”的樸素立場,探尋詩意的“回返”,呈現東坡泡菜、岐山米棗、萬溝白茶、紅陽獼猴桃、張壩桂圓等田園之物,因此彰顯出獨特的意義。這些田園之物不再肩負“表征”的重任,也不作為現代城市或技術的對抗者出現,因為它們自身就是詩意盎然的形上之物。如《觀音美人指》中,“甜得,不給兄弟姐妹留一點/喘息的余地”;又如《麥田》中,“一顆顆香甜、清脆地彎下了腰”;再如《岐山米棗》中,“她們的童年。已經二百多年了/依然蕩漾著微笑,喜迎遠方的客人/她們,喜歡站在山腰、山崗/俯瞰山下的幸福、美滿”。豐收的秋季,這些田園之物猶如農家頑童,或頑皮或乖巧,或含蓄或爽朗。特別是詩人筆下的岐山米棗,仿佛歷經了二百多年還生氣蓬勃的農家少女,在看與被看的角色轉換中,這些長勢喜人、顆粒飽滿的果實以“反客為主”的姿態,成為大地的主人,俯瞰豐收的喜悅與鄉野的幸福和美滿。

重返田園之物本身就是許嵐的詩學追求,許嵐不僅試圖跳出中國詩歌抒情言志的詠物傳統,還盡力掙脫學院派詩人為了唯美而單純陷入對田園之物那些“無用之用”進行的審美“壞趣味”。因為在許嵐看來,田園之物有用并能上手就足夠了,再無須人為地畫蛇添足。比如,富含維生素的西葫蘆和獼猴桃,陰平村里的桑果干茶,不只是“補肝益腎、生津潤燥/還可以使我的詩心,更加飽滿年輕”。而這些實用價值和功效,正是田園之物的道義和德行。他在《靜觀小米》中寫道,“它的初心。傳統種植,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它的道義。熬粥,烹飪小米排骨、小米粉蒸肉/它的善良。美容養顏、補氣益血、改善睡眠”。在《糧食啊,糧食》中,“糧者,善良的米。食者,善良的人”。作為田園之上的“糧者”和“食者”的關系,同樣應該返回到事物本身,而對糧食的詮釋質樸得令人難以置信——“民以食為天,食以民為天”,這完全源于一個地道農民的直觀感受和生命體驗。

從背篼到智能機器人的巧手,從田間到智能化車間,從土墻房到彝家新寨,現代技術強勁介入鄉村振興的全過程中,讓田園煥發新貌,山鄉發生巨變?,F代技術并未讓許嵐患上知識精英的同質病——異化焦慮癥,許嵐敏銳地察覺到這不過是現代農業與古老農耕方式之間展開的一場接力賽,它們之間沒有先進與落后、文明與愚昧之分,相反,彼此心心相印,共襄豐收盛事。如《一粒都不能少》中,“鐮刀縝密的心思。收割機最懂/縱橫馳騁的激戰。收割機當仁不讓/旮旯地角的細節。就交給鐮刀吧”。這樣的抒寫與敘事背后,體現的是一種重返田園之物本身和生活世界本身的詩學觀念,不僅在動輒對現代技術進行批判的風潮中獨樹一幟,還從農民的立場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尋求合法性,提供詩性正義。

當人們說許嵐是站在農民立場寫作的詩人時,他卻在日常經驗中把農民的感受轉換為詩人的感受,如同重返田園之物本身就需要回到日常生活經驗本身,農民和詩人的這種角色互換自然有許嵐對自身身份的某種認同。其內在的詩性邏輯是,既然田園之物本身已詩意盎然,也是詩性所在,就不是許嵐“寫成”的詩篇并為其賦予詩意,而是農民自身的造化——田園之物是詩,農民不就是詩人嗎。這種詩性邏輯既透露出許嵐的詩學秘密,也表現出他的高明——面對鄉土中國,哪里是我在寫詩,明明是詩在寫我;哪里是我在開口吟唱,明明是詩在自動言說。這里的詩是廣義藝術的代名詞。在詩人眼中,鄉民以鐮刀、鋤頭和犁為筆,以汗水為墨,處處譜寫田園新詩篇。詩集《中國田園》中提及的每一位耕耘者,其實都是詩人藝術家。在《采茶人》里,“行云流水在三百多盞茶壺山”,采茶人如同舞者,出入于日出與日落之間;在《麥田》里,“汗水盈盈的歡欣”,是夏日農人在收割;在《薔薇梯田》里,“或含蓄或狂野的主人/在田埂,在路旁,在籬笆墻/一路春歌,向我奔來”;在《農民詩人》里,“他們用鄉音寫。用莊稼寫/蘸著陽光寫,蘸著風寫,蘸著雨寫/他們寫的詩都很妙。綠油油一行/金燦燦一行,白茫茫一行/雷鳴電閃又一行。最短的一句就一個人/或一個村/最壯闊的一句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

在許嵐的筆下,鄉村的巨變讓新時代的農民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農閑和假日他們呼朋喚友,沉醉于山明水秀的景色之中,他們的“詩性”由此被煥發出來。在《響水六坊》中,“他們像蜜蜂一樣,呼朋喚友地撲向這里/采花,采小橋流水,采悠閑,采生活的蜜/把歡笑,像糞一樣潑在莊稼上/把幸福,像大米玉米一樣碼在草地上/小河邊/……/他們終于也能跟城里人一樣/走到哪里都像一朵花/像春天剛剛冒出的新芽”。新時代的農民躬耕于田畝之上,更像是天生的建筑藝術師——蜜蜂,點筆成金地釀造生活的歡笑和幸福。我們再看看《獨腳插秧女》這首詩,“像一個獨舞者。她一低頭/女兒,就綠了一寸/她一抬頭,天空就矮了一尺/泥漿,濺在她破舊的衣上/濺起一田的秋天”。這種“鄉村自信”再加上川渝兩地農民的勤懇和安逸的性格,日常生活便有了某種詩意棲居的感覺。在《雨露初靈,麥田初青》中,“油菜花。追趕著蜜蜂/風。追趕著風箏/風箏。追趕著風中的人”。被追趕的風箏追趕著風中奔跑的人們,在河水里扭動身姿的鴨子扭動著河水,許嵐用冰雪、月光、閃電、天空、星辰等一系列自然意象的頂真,輔以主客體互換的藝術處理方式,渲染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寧靜而又充滿生命力的畫面,村民的生活由此被轉化為怡然自得、鳶飛魚躍的詩境。

行走在如此的詩境中,“采詩”于新時代川渝廣袤的鄉土田園間的許嵐不時靈感襲來。在《甘家溝·柑園》中,“大自然。在甘家溝,種果實、美景/我。在這里,種詩”。詩人瞬間化為“農民”,而“采詩”也變成了“種詩”。更為奇異的是,許嵐有時還會不知不覺地羽化為田園詩境中的某物,在另一個時空中構筑自己的詩意烏托邦。如《魯家灘》中,“我。是一條回歸的魚/與一灘蛙聲為鄰,在一湖溫情中靜養/等待著。白鷺垂釣,時光返青”。記得張愛玲的小說中有一句描寫,“三十年前的月亮應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云軒信箋上落下的一點眼淚,陳舊而迷糊”。我認為要讓舊時光“返青”,并追趕田園的顏色,顯然只有在詩歌的文本邏輯中才能得以實現。在詩集《中國田園》的文本邏輯中,許嵐以地方敘事展現川渝大地的山鄉巨變,而這正是這本詩集獨特的文學意義。文本邏輯并不妨礙許嵐堅守的“真正優秀的作品都是用腳寫出來的”詩學信念。為重返田園之物本身,他以腳步丈量遼闊的川渝大地,力求尋找每一個“詩人農民”的杰作。鄉土中國隨時都在變化,詩集《中國田園》卻以凝固的形式將新時代一段鄉村的歷史截留下來,使其歷久彌新并不斷散發詩意的光輝。許嵐在詩集中盡可能記下曾經走過的每一個村落的名字,留住品嘗過的每一種蔬果的味道,描繪熱情交談或擦肩而過的每一位鄉民……在這個意義上,詩集《中國田園》又是一本新時代川渝山鄉的風物志。

當然,無論如何“行走”“回返”和“尋找”,詩集《中國田園》只是許嵐以文本邏輯構筑的“中國鄉土”符號。這個符號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距離,雖然內在地生成了鄉村詩歌的審美機制,為詩人贏得了榮譽,但同時也可能遮蔽詩人某些未能意識到的內容。山鄉巨變是一個宏大的時代課題,蘊含無窮的詩歌源泉,期待更多詩人有更為精彩的續集。

猜你喜歡
詩性詩集田園
山水田園
詩集精選
詩集精選
為“田園CEO”成長添把火
詩集精選
形與影的詩性糾結——莊曉明的詩與詩評
田園樂趣多
詩集精選
詩性敘事與超現實敘事——論《塵埃落定》對于《百年孤獨》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沖突下的詩性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