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空離翅膀很近

2024-05-01 14:20齊鳳艷
星星·詩歌理論 2024年2期
關鍵詞:詩作草木詩人

齊鳳艷

于林間或坊間尋覓一片空地,然后在時空的一隅停頓、環顧或傾聽回音,胡世遠在這樣的時刻,“仿佛在等待中找到迷失的自己”;他繼續寫道,“我們把自己交給內心,交給一個靜物,聽它們用沉默說話,用坦然示現存在與消失”(《大佛寺》)。如此的心緒,是胡世遠散文詩集《一群喜鵲在飛》中多維韻致里飄逸的一縷,它隱秘地流溢出詩人的詩歌理念和藝術哲思:在與事物(通常是自然物)感應、碰撞或擁抱中寫關于它們的詩歌肌理,在物與人的交互引領中窺見生活的神貌、時空中的內涵和生命與靈性的奧秘,其旨歸朝向是對自我的認識、發掘與塑造,進而成為天地間的一點喜樂與星光。

2022年1月,胡世遠的散文詩集《一群喜鵲在飛》由團結出版社出版。收錄的散文詩《我在這兒》有生動的詩意描繪:“帶著智慧的眼睛看世界。在過去和未來的縫隙之間,語言的鳥往高處飛……我們交換時間的戒指,或寂靜,或風暴,說出心跳的真實”。由此,詩人表達了他詩歌藝術創作的探索愿望——將詩歌推崇為他飛翔的羽翼或者指引他升騰的燈塔,宣告詩是他與世界發生聯系、令生命鮮活而又充盈的意義。在《石頭的復活》中,“我們成為滴水。打開石頭的胸腔,看見一匹駿馬在里面奔跑”。這駿馬是詩人的精氣神誕生的,如星辰似燈塔。華茲華斯有詩句,“大自然把她的美好事物/通過我聯系人的靈魂”。是的,詩歌寫作和詩歌本身就如胡世遠在《一枚青杏》中寫的,“讓靈魂清醒地照亮自己”,也如《黑暗,或光明》中寫的,“給予現實更神圣的想象:或許有一天,我就會像蒲公英長出了翅膀”。當俗常的生活發出不同尋常的音響時,正如霍俊明所說,“一個區分于日??臻g的世界就誕生了”,從而物我兩者都將獲得生長。

受機智活潑的禪機、禪趣影響,中國宋朝的詩人們開始追求一種靈活的語言選擇。詩人一邊努力捕捉它們,一邊順其勢流淌。比如,黃庭堅的詩句,“覆卻萬方無準,安排一字有神”;蘇軾在《文說》中講到,“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他們都強調詩歌語言和藝術思維的流動性和變化性,這與禪宗的“無住”“無縛”的思維方式有著內在的對應關系。海德格爾曾說:“存在之思是詩的源初方式?!蔽艺J為胡世遠的散文詩既蘊含思之腠理,又隨著思之纖縷靈翼飄逸,更是一種梵音修行,能夠做到自然澄澈、閎中肆外、進退隨心,造就了詩歌藝術和精神境界的雙層魅力。

胡世遠在詩歌的沃土上辛勤耕耘著,以此寫下了內容豐盈、主題繁多的散文詩作。在心靈的跳動中,他發現宏偉壯麗的含義是為人生持久賦能;同時,他在人生旅途中不斷尋找燈塔,為文字懷揣一顆澎湃的赤子之心。如《牛筋草》中,“在激情和沉靜之間,始終有一盞燈,照亮憂傷與微笑的歷程”。光明、熱愛和理性具有源頭意義和崇高性質,它們始終是一盞燈,既照亮了詩人自己,也照亮了他的詩歌,更照亮了他的人生旅途。讀胡世遠的這部散文詩集,我感受到了人心之愛的熱度、情感之真的濃度、哲思之迷人的魅力和精神之高舉的光明,而它們自身的力量又賦予了詩歌無限的感染力。正如謝有順所說,“它(文學作品)有人心與精神的維度,它不僅是‘藝和‘術,也是‘道,它的背后藏著一個人”。詩歌最終是各種生命情狀的言說,只有誠實的感受,才能塑造優秀的人格,寫出光明磊落的詩作。胡世遠對其向往的精神價值始終保持著熱愛,并力圖在這種熱愛中完善自己。因此,詩歌在他“成人”的路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由此確立其詩格。如《大佛寺》中,“和感恩在一起,和懺悔在一起,直至酥油燈亮了。無量光明”。胡世遠不斷地反躬自省,不懈地在大地上種植花朵,讓詩歌成為一盞燈。

胡世遠在《人間草木》一詩中這樣寫道,“唯有給這世界留下只言片語,唯有愛,唯有持續的愛,才是永不干涸的生命”。他愛人、愛草木、愛他的故鄉和生命賴以生存的大地。他在詩中情深意切地傾訴對父母、鄉土的想念,對動物、植物和山石的悲憫,以及對生命的敬畏。詩人的抒情總是能夠借助自然之物和詩意語言波起潮涌,彌漫目力所及或思緒能往之的無限空間。如《要過年了》中的思鄉之情,“老家,應該是一個藏在夜晚的詞語”,而南方的夜晚,母親將黑夜比喻成鍋底,一場場北方的雪,籠罩詩人,潮濕詩人,令他周身的血液如火焰。在《詞語》中,“我努力地摒棄一些修飾語。中年需要它原來的樣子,鄉音好似父親的訓斥、母親的咳嗽、房檐下的燕子,小路的盡頭,一條狗尾草向我撲來”。這樣的詩句流溢著樸拙的泥土氣息,充盈著因真實而倍感親切的小院氛圍,極具畫面感、場景效果和藝術表達魅力。

“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這是胡世遠詩作《夏至草》的第一句,是關于詩歌發生學的。詩人既以比興的手法為下面的抒情鋪墊,又寫出了鐘嶸《詩品》中的名言“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之含義??鬃釉?,“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表達的就是從《詩經》發端的“引譬連類”的詩學傳統。在散文詩集《一群喜鵲在飛》中,那些以草木名稱為題的詩作就是胡世遠借草木觸發的詩意原點,講述人間的事、情、理、義,于是,自然事物成為一面鏡子。如《夢境中的海鷗》中,“在鏡子面前,我也是被發現的事物”;再如《樸樹》中,“在萬物契合的叢林中,我似乎聽見某種呼喚”。詩作迎風而起,應時而動,應運而生。這“風”“時”“運”是變動不居的,雖是胡世遠一時或幾日的心境、思維觸發的個人詩意,但卻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這些草木詩作可以考察他的詩藝水平和語言功底,展現他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悲憫,一覽他情志的豐富與高蹈,管窺歲月賦予他的智慧。導演約翰·伯格在其著作《觀看之道》中提出,“觸摸事物,就是把我們置于和它的關系中。我們從不單單注視一件東西:我們總是在審度物我之間的關系”。我認為,胡世遠是在觀看、傾聽和遐想中讓詞語現身。如《用心燃燈》中,“就像嗅到文字中詞語的動靜,或美妙,或哭泣,或驚雷,或迷人……”這就是詩人用心燃燈的碩果。用心燃燈讓詩人和讀者感到“在心靈和現實之間,有一種支撐托舉我們。一雙充滿溫情的大手,撫摸著到處碰壁、一路乞討的孩子的頭頂”(《光本身》);“我的喜悅,如同早起的鳥兒立于高高的枝頭”(《益母草》)。這些詩作都是他的靈肉孕育的?!耙蝗合铲o在飛”,承載著寓意和寄托,它們的飛翔是將歡樂、友善、美好和期盼高高揚起。

詩歌是以詩的方式而不是以大白話的方式傳情達意,既要有奇妙的詩趣和回味的意旨,又要立象以盡意。胡世遠在《尋找某物》中寫道,“當我們從身體里掏出一只鳥,天空離翅膀很近”。這就詩意地傳達了詩歌在胡世遠心中的地位和意義——詩歌是他血肉之軀的延伸,雖然軀體不能飛升,但是詩歌是他心靈的羽翼,是包括靈魂在內的自我和精神的翱翔。當胡世遠的詩歌展翅沖向云霄,也就無限接近了他的追求和“成人”的構建理想。

胡世遠有著強烈的“立言”之志,希望通過詩實現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實現作為一名成年人的社會擔當。他在《是時候了》中寫道,“活著為了講述。我選擇這樣的方式和生活對話,是睿智的……我們才成為內心的主人”;在《時間的花》中寫道,“我看見一扇門,那里面透著光”。就像彼埃爾·勒韋爾迪所說的,“詩人的任務在于從在他所及的范圍內閃爍著的東西中創造新的星星”。寫詩是幸福的,同時也是對幸福的追求,并且沒有止境。胡世遠曾說要像拉磨盤的毛驢一樣,一直不懈地寫下去——在詩歌面前,他是多么的謙卑。因為,詩歌是他生命的再生長,是他宏闊歲月的必由之路,詩歌讓他感到“突然間大地有了廣闊的感覺”(《在枯萎之前敲門》)。

人生之旅是一個走向人生盡頭的過程,詩人在詩歌中淬煉自己,詩歌是時間賦予詩人這個有心人的花朵。希尼在評論華茲華斯時說,“每當他奮力成為一個完好的人,每當他奮力將時節際遇強加給他的斷裂感和失落感,與寓于童年幻象、閃現于革命時刻的和諧相妥協,這時,我們看到他作為詩人最輝耀的一刻”。這段話適用于所有的詩人,在生命走向消失的過程中,詩人們警醒著、傾聽著和言說著。而胡世遠在《在消失中》寫道,“聽到潮汐的聲音,鳥變成鐘,正將日子叫醒”。這不僅是詩的偉大意義,也是胡世遠散文詩集《一群喜鵲在飛》的存在意義。

猜你喜歡
詩作草木詩人
草木深
梁潮詩作《水里邊》·源清書法
???? ????? ??(詩作)?? ??
草木皆有
草木深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詩人貓
天資聰穎,幼年詩作得贊許
簡論梅堯臣寫實詩作的晚唐情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