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時代的新文科教育:何以為“教”?何以可“育”?

2024-05-02 19:03陳潭劉璇
新文科理論與實踐 2024年1期
關鍵詞:數字時代新文科

陳潭 劉璇

摘要:新文科教育作為新文科建設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是新文科建設能否成功的關鍵一步。在數字技術蓬勃發展與普及應用的智能時代,數字技術正成為新文科教育變革的中介力量,對新文科教育的未來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數字技術賦能下的新文科教育呈現出教育場景可視化、教育手段智能化、教育過程可溯化和教育資源平臺化的總體特征和發展趨勢。因此,從實現新文科教育中的“教”功能來看,需要在教學主體上注重“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并重,在教學方法上實現“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結合,在教學過程中達到“寓教于樂”和“教學相長”的效果。從實現新文科教育中的“育”功能來看,需要通過數字技術驅動思政育人、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和實踐育人。

關鍵詞:數字時代;新文科;新文科教育

DOI: 10.20066/j.cnki.37-1535/G4.2024.01.06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首批新文科教育改革與實踐項目“面向新文科教育的‘新技術+治理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建設”(2021070060)的階段性成果。

一、數字時代下的新文科教育變革

以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為鮮明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引領人類社會邁入一個全新的數智時代①。正是在這樣的數字時代之下,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也隨之進行迭代升級和轉型,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在教育領域,我國的學科建設和高等教育也需要主動適應數字時代的發展要求,順勢更新教育定位、促進轉型發展。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等多個部門在天津聯合召開“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為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同時,成立“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作為新文科建設的智庫支持。隨著新文科建設的全面啟動,聚焦新文科教育與研究的學術期刊也相繼創辦,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主辦的《新文科教育研究》、山東大學主辦的《新文科理論與實踐》等。由此可見,新文科教育是人文社會科學在順應數字時代發展之際進行的戰略轉型與重大變革,在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創新、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新文科教育作為新文科建設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是新文科建設能否成功的關鍵一步。在數字技術蓬勃發展與普及應用的智能時代,數字技術正成為新文科教育變革的中介力量,對新文科教育的未來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具體來說,數字時代下的新文科教育實現由細分學科走向整合學科、由單一教學走向多元教學、由專業育才走向綜合育才。在數字技術廣泛運用的今天,新文科教育也更加強調各專業的融通性,數字技術的介入則可以打破孤立的知識邊界和學術研究的傳統狀態,在復雜動態的情境中促進研究和教育的創新①。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智能技術與中國特色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有機融合,能夠促進多學科交叉互構,實現細分學科到整合學科的轉向。同時,數字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單一化教學方式對學生綜合素質養成的限制,促進教學方式上傳統與科技的有機融合,使得多元化的教學成為可能,實現單一教學到多元教學的轉變。在多元融合性教學的背景下,新文科教育突破傳統專業型人才的培育思路,實現專業育才向綜合育才的轉向。數字時代文科人才培養的重心在于培育符合時代需求、具有創新精神和融合視野的綜合型高素質人才,在促進多學科體系交融互構中實現融合性教育的發展,促進人才培養由學科專業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②?;跀底旨夹g對新文科教育產生的變革性影響,我們理應重視數字技術與新文科教育的深度融合,構建數字時代下的高質量文科教育體系。因此,本文嘗試聚焦數字時代下的新文科教育這一主題,圍繞數字化背景下新文科教育的總體特點、教與育的實現路徑展開討論,以期能夠為新文科教育的未來發展提供借鑒和啟示。

二、數字技術賦能新文科教育

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向數字化轉型,新文科教育也需要前沿的數字技術支持以實現轉型發展。數字技術的預測分析、語義分析、軌跡分析和關聯分析等功能能夠滿足個性化的教育需求,促進新文科教育實現不在場教育,教育空間由實體形態向虛擬形態延展③,形成虛實互動的新型教育生態。因此,數字技術驅動下的新文科教育呈現出教育場景可視化、教育手段智能化、教育過程可溯化和教育資源平臺化的總體特征和發展趨勢。

一是教育場景可視化。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形成了新的應用場景,在教育領域中,虛擬仿真教學便是數字技術應用的場景之一。虛擬仿真教學即借助計算機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實現開放式虛擬實驗教學,學生可以通過頭戴式VR設備身臨其境,直接參與并探索仿真對象在所處環境中的作用與變化。虛擬技術高度還原了現實場景,提供了一個反映仿真對象變化的三維交互界面,學生不需要親臨現場就能獲得真實的實踐體驗,進而幫助學生在真實的臨場體驗中構建知識體系,強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例如,中國人民大學開發的“重大主題融媒體報道與公共決策支持虛擬仿真實驗”,能夠在虛擬場景中訓練學生主題新聞報道業務的相關技能。

二是教育手段智能化。數字技術的應用使文科的教育方式產生了深刻的變化,許多具有實踐性的人文社科教育得以實現。文科教育在智能化技術的支持下實現了網絡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雙向融合,將原本的實體文科教育場所自然地延伸至虛擬網絡空間,彌補了傳統文科教育手段的不足,極大地豐富了教育教學的內容,擴展了教育活動的覆蓋范圍。例如,具有多重功能、開放共享的新文科實驗室和智慧課室等為師生提供了智能化的教育方式,不僅能夠提升教學效果,而且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鍛煉自身能力,切實掌握各項基本技能。

三是教育過程可溯化。數字技術的預測分析和軌跡分析能夠跟蹤并追溯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進而通過智能算法生成反饋性信息以優化文科教育?;跀底旨夹g構建的智能教育平臺可以為師生提供個人學習空間,師生可以根據個人需求自主選擇相應的教育資源進行深度學習,學習過程在網絡空間中被記錄、學習習慣和偏好在網絡空間中被刻畫,進而可以準確地掌握師生的知識結構和個人需求,并根據潛在需求為其推送相關學習內容,幫助教師提升教學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廣度和深度。

四是教育資源平臺化。數字時代下的知識生產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知識生產逐漸平臺化。資源平臺化是數字化發展的階段性表現,以平臺化形式生產的文科教育資源可以自由地在網絡中流動和復制,從而能夠顯著增加優質資源的總供給量,突破資源使用過程中的時空障礙,增強教育資源的可獲得性①。例如,MOOC、bilibili和微博等網絡平臺中容納了大量的文科教學資源供師生學習,其中不僅包含文學、歷史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人文社會學科的專業知識,同時還包括理工科相關的基本知識要點解析。師生可以通過這些網絡平臺獲取相關資源進行學習,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創造知識,實現知識輸入與輸出的雙向融通。

三、數字時代的新文科教育:何以為“教”

數字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打破了傳統的文科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對高校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新文科教育應該在理論與實踐層面明晰數字技術與文科教育之間的關系,重視數字技術對文科教育本質特征的影響。數字時代下的新文科教育應是“數智教學”,具體而言就是要從公平觀、方法論和過程觀出發,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在教學主體上強調“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并重,在教學方法上實現“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結合,在教學過程中達到“寓教于樂”和“教學相長”的效果。

(一)“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從公平觀來說,新文科教育應是現代公平性教育。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是一種重要的人的自我實現過程,每個人都應該享有相等的機會來發展自身的潛力。要想實現教育公平,必須先厚“教育機會公平”之基,再利“因材施教”之器,以求厚積薄發②。無論是“有教無類”還是“因材施教”都強調在尊重個體差異性的同時給予公平性和針對性的教育,并提出了不同的應對策略來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和服務。這需要在教育資源可及性的基礎之上實現個體教育多樣性,也就是要充分認識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需求,并為其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發展。因此,數字時代的新文科教育在教學對象方面既要做到“有教無類”,更要追求“因材施教”。

首先,新文科教育要實現“有教無類”,即任何人都可以享有接受文科教育的機會?!坝薪虩o類”體現的是教育機會的公平性,教育沒有門檻和界限,新文科亦是如此。在交互融合的數字時代,文理科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文科學生需要理工科的邏輯思維和創新視野,理工科學生也需要文科的人文價值和情感熏陶,二者相互貫通。數字時代下的新文科教育應該構建具有互動性和反饋性的學習環境,使得學生能夠在更加自由和開放的學習環境中,自主探索新的知識和技能,并獲得及時的反饋和指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聯結交互性為有教無類的實現提供了技術基礎,共享平臺的構建打破了學科之間的主體界限,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學生都能夠自由地獲取學習資源,滿足學習主體的多樣性需求。

其次,新文科教育要實現“因材施教”,即對受教育者實行個性化文科教育?!耙虿氖┙獭钡乃枷朐从诳鬃?,強調依據學生個體差異,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其自身特點的差異化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素質的全面化提升。因為教育不是釋放或壓抑人的天性,而是讓每個人都能貢獻智慧、彰顯個性①?!吨袊逃F代化2035》明確提出,“要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規?;逃c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②。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學資源和手段,同時也提高了教育個性化發展的效益。因此,數字時代的新文科教育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提供面向全體學生的個性化教育支持服務③?;诖髷祿治龊腿斯ぶ悄芗夹g,開展學生特點、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等方面的評估。通過收集學生的成績、作業、測試以及其他相關數據,在保護學生隱私的前提下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建立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利用AI技術進行學習輔導和自適應診斷。例如,KLSAS是一個基于學習者學習風格和知識水平的自適應學習系統,能依據學習者的測試表現和偏好動態,定期更新以增強系統的適應性,從而使每位學習者能動態選擇適合自身當前水平的學習內容及其呈現策略④。

(二)“授人以魚”+“授人以漁”

從方法論來說,新文科教育是方法多元性教育。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學習者通過自我探索和實踐,將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整合起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這意味著在新文科教育中教師不僅僅是要將知識教授給學生,更應該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自我發現、自我探索構建知識體系。教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學習和知識建構的效果,在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將具體的知識與抽象的結構性知識結合起來,把零星的知識納入到完整的知識體系之中①,進而幫助學生發展自我探索與創新的能力。因此,數字時代的新文科教育在教學方法上既要做到“授人以魚”,更要追求“授人以漁”。

首先,新文科教育要實現“授人以魚”,即直接教授學生專業性的文科知識。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主體,基本職責便在于“授業解惑”。數字時代下的新文科教育需要教師將數字技術相關的內容納入文科教學課程,并將之與文科專業課程進行融合創新,讓學生在強化專業知識的過程中了解新興技術的發展特征和運用場景,掌握計算機應用等相關知識,從而能夠適應數字化社會的發展需要。此外,教師還可借助數字網絡平臺提供的豐富教學資源如文獻數據、實踐案例等拓寬自身的教學知識體系,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掌握前沿學術動態,進而為學生教授既具有專業性又具有前沿性的知識。與此同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針對學生的疑問提供相應的解答與反饋,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和吸收所授知識,達到“授人以魚”的教學目標。

其次,新文科教育要實現“授人以漁”,即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能力。數字時代下的新文科教育要實現“授人以漁”,教師是關鍵的推動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該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知識儲備,充分利用數字平臺和工具,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能夠獨立獲取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和體驗式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其具備自我探索知識的能力。在問題式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自主尋找和評估信息來源,幫助他們辨別真偽、分析和評價所獲得的信息。因為數字時代下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長,學生必須具備快速準確地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討論式教學中,教師可以建立學生互助小組或班級網絡社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交流并分享彼此的學習經驗。通過在線互動交流,學生可以獲得來自不同背景、學科和專業的經驗,進而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潛力。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智能教學,為學生創造一個沉浸式的學習體驗環境,幫助學生在情景體驗中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例如,陜西師范大學將仿真技術與新文科教育相結合,基于真實石窟文物資源場景開發出“敦煌石窟虛擬營建與管理使用”的虛擬仿真實驗,師生可以在虛擬敦煌石窟進行獨立課程和修復實操學習,實現多層次多維度的實踐實訓鍛煉。

(三)“寓教于樂”+“教學相長”

從過程觀來說,新文科教育應是雙向互動性教育。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類行為的形成來源于對刺激及其反饋的學習過程。而教育過程既是提高學生認識的過程,又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愉悅的教學氛圍和環境,可以讓學生在受到正向刺激的同時也獲得正向反饋,從而增加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提高知識學習的效果。這不是老師對學生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一種相互促進和交流的雙向過程。換言之,師生在信息溝通、情感交融、思想交流的基礎上,達成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③。因此,數字時代的新文科教育在教學效果方面既要做到“寓教于樂”,更要追求“教學相長”。

首先,新文科教育要實現“寓教于樂”,即在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數字時代下的新文科教育需要注重教師角色轉變,鼓勵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伙伴,而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授課者。第一,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和在線資源來設計并豐富課程內容,通過在線學習游戲、互動式課堂等方式來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通過游戲在線角色扮演來模擬歷史事件的過程,或者通過融入音樂、藝術元素來激發學生對文藝作品的興趣。第二,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學科競賽、科普講座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通過類比分析、案例演示等方式,將知識融入具體的現實生活場景中,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關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其次,新文科教育要實現“教學相長”,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實現師生相互促進。數字時代下的新文科教育并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教育,而是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共同成長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注重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和共享。教師可以利用在線互動教學平臺,組織學生一起分享學習體驗和學術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并在交流和互動的過程中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同時,教師應該反思教學過程,不斷尋找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從而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氛圍。例如,教師可以借助數字技術跟蹤學生與在線環境和學習資源的交互數據,析出學生的學習特征并量化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①。根據數據結果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優化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當然,教師還應該關注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和發展方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當前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未來市場的需求。在此基礎之上,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研究未來職業所需的技能和素質,根據實際需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向和目標,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肯定和鼓勵學生的學習成就和實踐經驗,為學生提供正向激勵和情緒支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進而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基礎。

四、數字時代的新文科教育:何以可“育”

數字時代下的新文科教育需實現思政性、專業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四維融合。思政性是新文科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強調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專業性是新文科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強調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技能;理論性是新文科教育的內核支撐之一,強調培養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探究能力;實踐性是新文科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數字技術已經成為推動文科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引擎,在數字技術的驅動下,促進學生在思政中樹立家國情懷、在教學中扎實專業本領、在科研中提升理論素養、在實踐中感知社會百態,進而培育具備家國情懷、專業素養、研究能力和實踐創新四合一的新型人才。

(一)數字技術驅動思政育人

“文科教育”從古至今一直帶有“精神統一性”的指向,它更強調對人與社會的價值引領和道德規訓之核心功能②。由此,文科教育不僅僅是文科專業教育,更是價值教育和情感教育?!缎挛目平ㄔO宣言》明確指出,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價值導向性,堅持立德樹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提高學生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①。新文科教育首先就是要在思政中孕育具有家國情懷的時代人才,進而為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然而,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環境日趨復雜多變,社會風險疊加擴散,大學生的思想情感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呈現出多元化和立體化的特征。因此,我們需要在數字技術帶來的一系列挑戰過程中尋找新的發展契機,積極探索數字技術與思政育人的融合發展,構建以數字化為基礎的思政育人體系,通過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新文科的思政教育目標。

首先,打造知識與價值互構的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目的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②,在知識輸出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家國情懷。不同學科的專業特色各不相同,每一門課程的知識圖譜和價值結構也都有自身的科學性和規定性③。思政課程的設置需要把握知識性與價值性之間的關系,構建具有學科特點和專業特色的思政知識單元,在專業人才的培養中融入價值性教育。

其次,挖掘精準與多元并存的思政元素。思政教育并不僅僅局限于思政課堂中,需要借助數字技術挖掘更多的思政元素形成思政教育資源,可以通過各種數據分析工具對學生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心理狀態等進行準確的定位和把握,更好地了解學生面臨的問題和困惑,從中深挖個人經歷與時代特征的關聯性。在此基礎之上,收集師生典型案例并錄入思政教育資源數據庫,并運用多種類的思政資源開展多元化的主題教育活動,達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最后,形成互動與創新協調的思政氛圍。傳統思政教育的刻板性和說教性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抗拒,數字技術的交互性能夠彌補這一缺陷,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意義。例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構建虛擬思政教育場景,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得思想價值上的升華;同時,提供多種群體情境教學,讓學生在交流、分享和合作的情境中獲得滿足感和自信心??傊?,數字技術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面對現代社會的挑戰,成為具備社會責任感的青年人。

(二)數字技術驅動教書育人

新文科教育的重點目標是通過文科教育模式創新以培育新型文科人才,完善全鏈條育人機制,促進新文科建設與發展。當然,這種培育并不是強調對學習結果的評價,數字技術在推動新文科教育改革和育人機制完善中具有重要作用,交互性和智能化的技術能夠推進數字化教育模式的發展,構建數字化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的數字化應用能力,進而促進傳統文科育人向現代文科育人轉型。

首先,推進數字化的教育模式。在師資隊伍層面,數字時代要求教師具備數字化教育技能和數字化知識結構,需要打破固有的學科領域界限,組建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學團隊,培育適應時代發展和新文科教育的教師隊伍。在教學過程層面,數字技術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計劃和教學安排,優化課程設計、教學管理、學習評估等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率和育人效果。在育人方式層面,數字技術為全方位育人提供多樣態的途徑,數字化教學平臺能夠使學生在虛實互動的交互式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際能力,通過互動和反饋機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形成數字化的教育環境。氛圍的營造對于主體意識和行為的影響十分深遠,其重要意義之一便在于激發主體的知行合一,促進“知”成為“真知”①。文科實驗室是數字技術應用于文科教育的產物,能夠為學生提供特定的學習情境,強化學習效果。借助可視化技術和模擬技術,實驗室可以創造一個逼真的問題環境,為學生帶來會知知識的習得和基于問題的學習所需的現實世界背景與互動環境②。這樣的數字化環境能夠為學生數字素養的培育提供外在驅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

最后,培養數字化的綜合能力。數字化教育的發展和趨勢需要文科學生具備數字技術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熟練運用數據編碼、數據挖掘與分析技術、GIS建模等技術,成為兼具專業性和綜合性能力的數字文科人才。數字技術的多場景應用實踐滿足了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要求,使文科人才培養走向開放和多元。例如,跨學科數字資源庫融合了豐富的知識數據,可以為學生提供整合性的學習資源;在線課程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虛擬實驗室可以讓學生進行更多的實踐操作;而在線討論則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

(三)數字技術驅動科研育人

與理工科等基礎學科相比,具有傳承性和積累性的文科研究的創新速度較慢。面對數字時代的創新壓力,新文科研究必須與理工科相融合以拓寬研究空間,與數字技術相結合以激活學術潛力,實現數智人文的新發展。在數字化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注重數字技術在教育和科研中的應用,以更好地推動教育和科研的發展,在科研中孕育拔尖人才。

首先,創新研究方式。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大發展為科學研究提供了跨學科交流平臺和創新性的研究工具,能夠增強文科學生多元化的研究能力。例如,以往人文社科的案例研究多是以單案例的訪談文本作為佐證進行定性分析,而在數字技術的驅動下,基于科學方法的多案例研究逐漸變為現實,利用Nvivo等智能軟件和文本圖像分析平臺可以實現案例文本的智能識別、深度挖掘和聚類分析,以可視化方式呈現出多案例之間的關聯性,進而提高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和科學性。

其次,拓寬研究資源。數字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工具和資源,推動科研的進展。學生借助科研數據庫、文獻檢索工具等能夠快速且便捷地獲取研究所需的資料信息,為后續的深入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數字技術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數據分析和實驗設計,實現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的新融合,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例如,在大數據分析方面,數字技術可以處理和分析海量的數據,幫助研究者發現其中的規律和趨勢,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在實驗設計方面,數字技術可以建立虛擬實驗平臺,幫助研究者更好地進行實驗操作和仿真分析。

最后,促進交流合作。數字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各種交流與合作平臺,實現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交流,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增強學習效果。這種便捷高效的合作交流方式能夠輕松實現分布式協作,推動研究過程的深化,促進研究成果的轉化。例如,數字技術支持下的虛擬會議、在線報告等可以跨越時空界限,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與全球范圍內的研究者、學者和企業家等進行成果分享和交流合作,拓寬他們的視野和交流范圍。雖然數字技術對于科研育人來說,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但我們也應該注意數字技術產生的風險和挑戰,積極推動數字技術在教育和科研中的發展。

(四)數字技術驅動實踐育人

隨著新文科建設的推進,傳統重理論輕實踐的育人模式發生改變,實踐教育成為文科人才培養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秶鴦赵恨k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的出臺在制度層面上體現了國家對于實踐教育的重視,教育部組織有關企業支持高校共同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在現實層面上給予資金支持??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為實踐育人的重要實現途徑?!都夹g時代重新思考教育》一書中曾提到,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已使教育的內涵不再僅僅局限于學校之中,移動學習、泛在學習等成為新型教育模式①。由此,數字技術與實踐教育的結合將成為未來實踐育人的發展趨勢,數字技術驅動協同育人再上新臺階,呈現出數字時代下校政企協同育人的新格局。

首先,形成協同實踐機制。一是以項目制方式形成校政企聯動。項目制作為一種高效率的管理方式,其運用于實踐教育中能夠實現教育效果的提升。以特定合作項目為契機,在完成項目任務的同時有目標地進行人才培養,達到實踐育人的目的。學生深入政企單位等實踐場域進行實習鍛煉,通過觀察、訪談等發現研究問題,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工作中積累實踐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以雙師制方式實現綜合性培養。雙師制突破以往專職教師既當專業導師又當實踐導師的情況,采用校內在職專業導師+校外兼職實踐導師的培養模式,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需求,又能夠增強學生的實踐技能,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育。在專業導師和實踐導師的相互配合下,校內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能夠融合貫通于育人全過程,合理銜接專業導師課題實踐訓練和校外實習基地實踐導師訓練,共同完成實踐能力的協同培養②。同時,借助數字平臺的即時性可以實現雙導師的不在場互聯,專業導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實踐教育情況,并根據學生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其次,搭建協同實踐平臺?;跀底旨夹g構建的協同實踐教育平臺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自主化和個性化的實踐體驗,促進學生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進行理論知識的運用,在實踐學習的浸潤中加深對文科專業的理解。傳統實踐教育可能存在著時間、空間、設備、成本等一系列限制,而數字化實踐則能夠通過與時俱進的數字技術突破這些限制,提供更為真實、豐富的實踐環境和任務。例如,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數字化實踐教育平臺,可以讓學生在沒有實際設備和場景的情況下進行仿真實訓,進而讓學生深入了解各行各業的實際操作流程和技術難點。同時,數字化的協同實踐教育平臺還可以追蹤實踐過程,根據學生實踐情況提供在線評估和反饋,讓學生及其責任導師及時了解自己的實踐表現,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優化方案。

最后,產出協同實踐成果。在校政企協同育人模式下,各方資源得到充分整合與利用,構建校政企聯動的開放式創新生態圈。校政企三方圍繞產業需要和市場需求,共同開展相關項目的研究與開發,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進而產出合作實踐成果并運用。高校作為知識生產者,政府和企業作為知識應用者,在合作過程中可以共同探討研究問題,提出創新思路,并在實踐過程中驗證和優化成果。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各方的優勢和資源,促進項目成果的輸出和落地,并借助數字平臺實現成果的多維度推廣和多元化運用。學生在參與產學研項目的實踐過程中能夠深入了解到特定領域的實際應用場景和企業需求,同時可以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項目中,還可以在實踐過程中接觸到前沿的技術和管理方法,積累工作經驗,增強其創新創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競爭力。

五、結 語

數字技術手段改變了教育生態,文科建設必須在新的生態中找準自身的位置,尋求創新發展的出路①?!靶挛目啤钡奶岢稣菍Ω叩冉逃龜底只l展的主動性回應與戰略性變革,而新文科教育是推動新文科建設的重要環節和具體實踐,因此需要重視新文科教育中的教和育的有機統一。數字時代下的新文科教育是文科教育模式的革新,是人才培養和教育體系的創新,是教學組織形式的再創造。從人才培養上來說,新文科教育是培養具備高專業素養、較強綜合實力、有創新視野的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從教育體系上來說,新文科教育改革傳統任務式的教育教學機制和形式化的教學評估機制,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構建起一套集合教學—評價—反饋的一體化教育管理體系,實現教育管理的科學化和系統化。從教學組織形式上來說,新文科教育摒棄傳統“填鴨式”“大水漫灌式”的純課堂知識輸入的教學方式,強調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元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特別是注重通過現代信息科技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構建智慧化的教學手段,進而實現科技與教育的互構互用。

從實現新文科教育中的“教”方面來看,需要在教學主體上達致“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并重,在教學方法上實現“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結合,在教學過程中達到“寓教于樂”和“教學相長”的效果。從實現新文科教育中的“育”方面來看,需要通過數字技術驅動思政育人、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和實踐育人,進而培育具備家國情懷、專業素養、研究能力和實踐創新四合一的新型人才??偠灾?,數字時代下的新文科教育并不是新技術與新方法的簡單應用,而是要與新技術實現真正的融合,讓文科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體系在現代科技的驅動下得到重塑,進而更好地回應和闡釋現代科技與文科教育之間的邏輯關聯,促進文科教育在數字時代的賦能下實現大變革,獲得新發展。

[責任編輯 張金明]

① 王國成、陳潭:《學科交叉融合下的計算思維及其對新文科建設的啟示》,《新文科理論與實踐》2022年第3期,第19頁。

① 趙奎英:《試談“新文科”的五大理念》,《南京社會科學》2021年第9期,第149頁。

② 唐衍軍、蔣翠珍:《跨界融合:新時代新文科人才培養的新進路》,《當代教育科學》2020年第2期,第72頁。

③ 王穩東:《教育空間:內涵本質與三元建構》,《中國教育學刊》2021年第10期,第40頁。

① 周海濤、李葆萍:《推進數字化的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邏輯與路向》,《中國電化教育》2023年第1期,第63頁。

② 梁秋英、孫剛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論基礎及啟示》,《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第89頁。

① 格特·比斯塔:《超越人本主義與他者共存》,楊超等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93頁。

② 新華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23/c_1124154392. htm,2023年11月15日。

③ 楊現民、米橋偉、張瑤等:《數據智能時代因材施教的新發展:主要特征、現實挑戰與未來趨勢》,《現代教育技術》2022年第5期,第7頁。

④ 楊現民、張瑤:《教育規?;c個性化矛盾何以破解?——數據驅動規?;虿氖┙痰倪壿嬁蚣芘c實踐路徑》,《中國遠程教育》2022年第8期,第43頁。

① 劉志軍:《現代教學觀念的理論基礎》,《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第146頁。

② 葉瀾:《“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250頁。

③ 郭元祥:《論教育的過程屬性和過程價值——生成性思維視域中的教育過程觀》,《教育研究》2005年第9期,第4頁。

① 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中國大學教學》2019年第6期,第59頁。

② 呂林海:《中國大學“新文科教育”建設:價值蘊意、核心內涵與實踐路徑》,《大學教育科學》2021年第5期,第50頁。

① 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新文科建設宣言發布》,2020年11月3日,https:// baijiahao. baidu. com/s? id= 1682338046599301649,2023年11月10日。

② 楊國棟、馬曉雪:《新文科視域下課程思政與知識傳授融合的基本邏輯與實現路徑》,《高校教育管理》2022年第5期,第98頁。

③ 洪早清、袁聲莉:《基于課程思政建設的高校課程改革取向與教學質量提升》,《高校教育管理》2022年第1期,第42頁。

① 蘇米爾:《新文科傳媒藝術思政育人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基于專業思政研創劇〈長征路·民族情〉的探析》,《民族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第154頁。

② 王華平:《新文科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路徑》,《新文科教育研究》2022年第3期,第39頁。

① 阿蘭·柯林斯、理查德·哈爾弗森:《技術時代重新思考教育:數字革命與美國的學校教育》,陳家剛、程佳銘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66―90頁。

② 楊玉:《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的邏輯與出路——基于工程碩士生教育實踐基地的研究》,《教育科學》2019年第5期,第94頁。

① 高思超、么加利:《人工智能時代的新文科建設———基于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背景分析》,《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第116頁。

猜你喜歡
數字時代新文科
“新文科”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路徑探析
“新文科”內涵探析及建設思考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服務研究
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學科大類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形勢與新進路
數字時代新聞類高校學生創業指導探討
數字時代下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的轉型
我國報紙在數字時代的出版轉型
數字時代室內設計中繪畫作品的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