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
——基于習近平新年賀詞的分析

2024-05-09 21:50秦立海郭曉磊
臨沂大學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主席命運共同體

秦立海 郭曉磊

(天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50)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人類向何處去”的世界之問,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準確把握當今中國實際和世界未來發展大勢,創造性地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諸多難題提供了中國智慧、給出了中國方案。十年來,中國積極推動與世界各國一起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開創人類社會美好未來不斷作出新的貢獻。如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當今世界“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的鮮明旗幟”[1]。 新年賀詞作為中國國家主席在每年辭舊迎新的特定時刻向海內外公開發表的年度總結和展望性講話,近年來隨著其傳播途徑的拓展和受關注程度的增長,越來越成為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載體。在習近平主席每年發表的新年賀詞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都蘊含其中,傳遞給國際社會的是中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所彰顯的大國擔當。

一、擴大開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動力

當前,全球正處于加速演進的百年變局之中,世界面臨新一輪的動蕩與變革,在此背景下,國際格局正發生重大調整。 一方面,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不斷深入發展,各國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全球一體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另一方面,世界經濟復蘇艱難,發展鴻溝日益突出,逆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在當今這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充滿了矛盾,各國都在思考世界的前途和命運。面對挑戰,中國的回答是堅定的:“必須堅持擴大開放,不斷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推動世界各國共同繁榮發展的理想所在”[3],共同繁榮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涵之一。 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推動共同繁榮的關鍵,生產力作為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是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共同繁榮的原動力。實行對外開放是發展生產力的重要一環。生產力的發展,從微觀來看,是指其結構及運動速度發生正向變化。 實行對外開放,將大量引入系統外生產力要素,使原有的生產力結構實現快速升級,從而使生產力高速發展,這同單純依靠生產力要素的自身發展與積累引起生產力結構的變化相比,無疑要高效得多。 中國改革開放40 余年的生動實踐成功證明了以對外開放帶動生產力發展的科學性與可行性。 新時代,中國繼續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無疑將促進生產力的持續健康發展,進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逐步走向共同繁榮的理想目標。 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全球化背景下,擴大對外開放是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經濟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動力。

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4]自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奉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持續加大開放程度。 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到重要推動者,中國在對外開放中不斷彰顯大國擔當,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注入了強大動力。 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倡導者與先行者,中國一以貫之地奉行對外開放戰略,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與國際社會緊密合作,共同推動人類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以不同方式宣示中國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 特別是在歷年的新年賀詞中尤其強調擴大開放。2016 年,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深情講道,“中國將永遠向世界敞開懷抱”,“讓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5]為此,中國作出了切實努力,我們“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啟動建設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同時,習近平主席再次莊嚴承諾:“我們改革的腳步不會停滯,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6]2020 年新年之際,習近平主席繼續向世界介紹中國擴大開放的實際行動: 我們舉辦了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及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繼續“張開雙臂擁抱世界”,此外,又有一些國家同我國建交,做到了“朋友遍天下”。[7]2023 年元旦,習近平主席再次介紹中國擴大開放的最新成果: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成功舉辦,各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蓬勃興起……[8]這些為擴大開放做出的切實行動進一步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 也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注入了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40 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實現了迅猛發展。 1978 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GDP為3679 億元,僅占世界經濟比重的1.8%;到2022 年,中國GDP 已經突破121 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9-10]正是通過對外開放,中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吸收大量外資、擴大進出口貿易、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有力地推動了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 特別是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經貿關系發展的里程碑,國內經濟和世界經濟開始高度融合,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矚目成績。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緊密相連,世界的繁榮亦離不開中國。40 多年來,中國對外開放既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開放的中國猶如高速行駛的列車,已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源。 從2006 年起,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連續16 年穩居世界第一位,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2020 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對外投資國和外資流入國。[11]由此可見,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極大助益,中國已成為支撐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作為全球120 多個國家和地區最大貿易伙伴的中國,為拉動相關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中國更是主動與其分享發展紅利。 通過采取一系列政策舉措,中國連續14 年成為最不發達國家最大出口市場, 占最不發達國家總出口份額的五分之一。[12]201990—2016 年,中國僅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就創造了多達180 萬個就業崗位,切實增加了當地人民的收入,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持續發展。[12]19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 以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已經深度融合,互相影響,彼此成就。實踐證明,對外開放才能獲得發展,交流合作方可迎來進步。

當今世界格局已發生重大變化,世界經濟復蘇仍面臨諸多挑戰。 有些國家為維護自身利益,不惜實行保護主義,進行自我封閉,企圖與世界脫鉤,逆歷史潮流而動。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毫不動搖地堅持繼續擴大開放,在逆流中擊水前行。 從2015 年改革境外投資管理體制,到2018 年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再到2021年申請加入 《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 和 《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堅如磐石。 在2021 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要以更大的氣魄擴大開放,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13]這不僅展現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最大貿易國的責任與擔當,更將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持續動力。

當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開放與合作,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中,中國將繼續展現出推進更高層次、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信心與決心,堅持以擴大開放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構建對外開放合作平臺,不斷探索切實有效的開放合作路徑,使擴大開放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動力源泉。

二、“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臺

“一帶一路”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在百年變局背景下深刻思考中國與世界人民前途命運、深入洞察中國與世界各國發展大勢作出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戰略決策,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密不可分。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14]510。 2015 年,中國《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正式發布,“一帶一路”由倡議構想進入實施階段。 2016 年元旦,“一帶一路”首次出現在習近平主席的新年賀詞中,此后便成為新年賀詞中的高頻詞。 2016 年,匯聚了57 個國家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中國的推動下正式開業,截至目前,已有來自六大洲的109 個成員國,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重要資金支持。[15]在2017 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滿懷信心地講道,“一帶一路”建設正在快速推進,世界將會更加繁榮。[16]2017 年和2019 年,中國連續舉辦了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這些舉措與成績都出現在習近平主席的新年賀詞中。 2020 年新年之際,習近平主席繼續呼吁各國攜手共建“一帶一路”,共享發展成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至此,“一帶一路”已連續5 年被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提及。

習近平主席如此重視“一帶一路”,在歷年新年賀詞中連續提及,正是因為“一帶一路”已經成為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臺。自2013 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始終堅持繼承創新、主動作為,強調求同存異、兼容并蓄,注重把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與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相結合,致力于打造世界文明和諧相融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和世界各國的合唱。 ”[17]300“一帶一路”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將中國的發展和沿線國家的發展相結合,同沿線國家分享中國的發展機遇,使各參與國與中國實現了互利共贏,不僅造福中國人民,更造福世界人民。

“一帶一路”是中國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生動縮影,充分展現了中國在推動全球合作與發展方面的不懈努力。 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中國始終遵循開放、透明原則,站在全人類的視角,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充分考慮所有參與者的利益,為沿線國家帶來巨大商機。 正因為如此,“一帶一路”建設受到世界各國的歡迎,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靚麗的數字成績單就是最好的證明:截至2023 年8 月,已有152 個國家和32 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200 多份合作共建“一帶一路”的協議文件,十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實現了從1.04 萬億美元到2.07 萬億美元的跨越式增長,年均增長率高達8%。[18-19]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顯示,“一帶一路”建設將有望使相關國家760 萬人從極端貧困狀態中擺脫出來,并幫助3200 萬人告別中度貧困狀態,推動參與國貿易增長2.8%至9.7%、全球貿易增長1.7%至6.2%,同時帶動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20]91毫無疑問,“一帶一路”在中外經貿發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合作[19],其交流互通涵蓋了公共衛生、文化交流、人才培養、科技教育等各領域、各方面。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國與共建各國建立起緊密的衛生合作伙伴關系,為當地培養數萬名衛生管理、公共衛生、醫學科研等專業人才,向58 個國家派出醫療隊,赴30 多個國家開展“光明行”,為近萬名白內障患者帶來光明。[22]為加強文化交流,2012—2019 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連續舉辦9 期“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關國家媒體負責人研修班”,邀請沿線國家的百余家媒體人員齊聚新疆,進行參觀、考察、交流,增進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23-24]中國還借助“一帶一路”加強與沿線國家的科技交流和人才培養合作。 通過開展中非高校間“20+20”合作計劃、設立“原子能獎學金”項目,中國與相關國家實現科研合作和人員互訪,攜手培養高水平、高層次人才。[25]38-39中國還實施“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為120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培訓了3000 多人次的綠色人才。[22]作為互聯互通理念的“一帶一路”,通過各種途徑把不同國家的人民緊密相連,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民生福祉增進,從貿易投資合作到科技人文交流,“一帶一路”惠及世界人民,贏得普遍信賴?!耙粠б宦贰苯ㄔO切實增進了沿線各國的政治互信,經濟紐帶得以穩固,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沿線各國正朝著命運共同體的方向不斷前行。

三、以人民為中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遵循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持之以恒的奮斗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 周年大會上講道:“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盵2]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牢牢把握的五個重大原則之一。 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經驗總結,更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根本要求。 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是我們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14]510,公開呼吁各國“把人民福祉放在首位”[26],“讓所有國家的人民都過上好日子”[26],這明確表達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所蘊含的鮮明的人民性和主體性。一方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以為民造福為根本目的,人類的美好未來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歸宿;另一方面,人民作為歷史的創造者,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創造主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全體人民攜手努力,踐行這一理念必須緊緊依靠世界各國人民。 這意味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立場和原則,將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作為根本遵循,在這一點上,中國已經做出了表率。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27]縱觀習近平主席歷年的新年賀詞,以人民為中心是貫穿始終的邏輯主線。 在2014 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講道,我們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28]。 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致力于提升民生水平,為人民的幸福生活持續奮斗。 奮斗就有成績,2017 年的新年賀詞講道: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更加便利,貧困地區適齡兒童就讀條件得到改善,無戶口人員可以辦理落戶……[16]2018 年的新年賀詞繼續介紹中國的民生成績單: 全國城鎮鄉村新增就業超過1300 萬人, 社會養老保險覆蓋9 億余人,13.5 億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9]在中國,以人民為中心從來不是一句空話。2019 年,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再次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性: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也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 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推進偉大事業, 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6]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成為世界最大的不幸,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國一盤棋,毅然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再次生動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 人民至上的精神永不過時,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始終堅持。

中國共產黨不僅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也致力于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 胸懷天下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寶貴歷史經驗,也是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崇高人類情懷。 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中國人民不僅要自己過上好日子,還追求天下大同。[30]朋友有困難,我們就要鼎力相助:“非洲發生了埃博拉疫情,我們給予幫助;馬爾代夫首都遭遇斷水,我們給予支援。 ”[31]2015 年,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深情講道:“我真誠希望,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努力,讓所有的人民免于饑寒的煎熬,讓所有的家庭免于戰火的威脅,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和平的陽光下茁壯成長。 ”[31]倡議伴隨行動,同年,中國對已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大批輸華產品給予零稅率待遇,向部分發展中國家提供零政治條件的援助[14]222,免除大量發展中國家債務[14]250-251。2016 年新年之際,習近平主席再次向國際社會發出呼吁:“變對抗為合作,化干戈為玉帛,共同構建各國人民共有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5]中國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帶頭將呼吁落實為行動。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南南合作是中國在國際上開展發展合作的基本取向。 為此,中國成立了總額40 億美元的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助力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自身發展。 作為中國向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國家治理經驗的重要舉措,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于2016 年在北京正式成立,為發展中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注入新的活力。[25]192017 年,中國與古巴聯合制定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向格林納達交付國家發展戰略規劃。[25]53-54中國秉持授人以漁理念,不斷提升國際合作水平和能力。截至目前,中國已與28個國家和地區達成21 項自由貿易協定,合作交流遍及世界。[22]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感嘆道:“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切體會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 ”[13]據此,中國秉持人民至上思想,與各國和衷共濟、攜手抗疫。 2022 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繼續強調:“世界各國風雨同舟、團結合作,才能書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篇章。 ”[27]2023 年元旦,習近平主席再次講道:“我們始終如一珍視和平和發展,始終如一珍惜朋友和伙伴。 ”[8]從國內到海外、從細節到全局,中國不僅關照本國各族人民,亦關切世界各國人民,展現出最深厚的人民情懷。不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幻,中國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胸懷天下,真誠地為人類共同的前途命運努力奮斗,用實際行動詮釋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貢獻

貧困是世界性的難題,消除貧困是各國人民樸素而真誠的愿望,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 2020 年,中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千年的夢想和夙愿終于成為現實。這是中華民族的榮耀,也是中國對全世界的卓越貢獻,充分彰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美好世界的中國力量”[32]3。中國所追求的共同體,不是貧困的共同體、落后的共同體,而是富裕的共同體、發展的共同體。中國首先發展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幫助別人發展。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本身就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貢獻。 ”[33]作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顯著縮減了全球貧困人口版圖,回顧中國的脫貧歷程,堪稱世界奇跡。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貧困人口多達7.7 億,到2012 年,下降到不足1 億,再到2020 年,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9]短短40 多年時間,中國克服一系列艱巨挑戰,解決了這個困擾世界各國的歷史性難題。 中國用事實向全世界證明了脫貧致富的光明前景,鼓舞了世界各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戰勝貧困的信心和決心,為人類反貧困作出了重要貢獻。

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底線任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前,脫貧工作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注的重點,困難群眾始終是他心頭的牽掛,他在新年賀詞中經常提到困難群眾的脫貧問題,一再強調:“要做好扶貧開發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讓農村貧困人口、城市困難群眾等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們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靈充滿溫暖”[31];“對所有困難群眾,我們都要關愛,讓他們從內心感受到溫暖”[5]。 讓所有困難群眾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迫切愿望。 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期,脫貧攻堅的進程開始加速推進。在隨后幾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都對脫貧攻堅的任務提出新要求,對全面小康的進程作出新期許。 2018 年新年賀詞講道:“到2020 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是我們的莊嚴承諾。 ”[29]黨中央的承諾擲地有聲。2019 年新年賀詞講道:“全國又有125 個貧困縣通過驗收脫貧,1000 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盵6]黨中央對脫貧工作抓鐵有痕、踏石留印。2021 年元旦,習近平主席莊嚴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13]以此為標志,中華民族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小康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實現。 2022 年元旦,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現身說法”:“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對貧困有著切身感受。 ”[27]正是基于此,習近平主席難掩對全面小康實現的激動之情,自豪地說道:“全面小康、擺脫貧困是我們黨給人民的交代,也是對世界的貢獻。 ”[27]全面小康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讓大家過上更好生活,我們不能滿足于眼前的成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7]新征程上,中國將繼續朝著更加宏偉的目標昂揚向前。

中國始終將自身命運與世界各國人民命運緊密相連,在致力于自身脫貧的同時,不忘承擔自己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所肩負的責任,積極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擺脫貧困。 為此,中國持續投入大量資源,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政策性扶持,啟動援助資金,提供人員、技術及方案支持,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民生福祉改善。[14]5152018 年,中國同巴基斯坦分享農業發展經驗,開展農業領域合作;2020 年,中國援助尼日利亞的萊基港項目開工;2022 年,中國承建的毛里塔尼亞高壓輸電線路配套變電站項目正式投入運營,極大地提高了對該國企業的電力供應能力;2023 年1 月,中國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總部項目竣工,切實提升了非洲醫療衛生水平、造福當地人民。 這些都是中國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縮影。 2023 年8 月,習近平總書記出訪發展中國家最為集中的非洲地區,再次為非洲國家人民帶來福祉,承諾“推動更多積極、有效、可持續的發展舉措在非洲落地,拓展在農業、制造業、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合作,助力非洲實現經濟一體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34]。今天,數以萬計的中國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設者、醫務工作者等正奮斗在世界各地發展中國家,與當地人民手拉手、心連心,助力他們奔向自己的“小康”,這是中國以實際行動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的巨大貢獻。

隨著絕對貧困問題的歷史性解決,中國已經順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現在正朝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并按照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懈追求。在此過程中,無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都堅持以人為本,最終實現的都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二者具有內在價值追求的一致性。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將進一步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不斷推進,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二者相輔相成、良性互動。 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將繼續把自身發展同世界各國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把中國夢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夢想緊密聯系起來,與各國團結合作、攜手同行,不斷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這也必將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不斷走深走實,達到更高更廣的層面。

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路徑

當今世界復雜多變,國際局勢動蕩不安,沒有哪個國家能夠主宰世界,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自應對各種挑戰。 全球治理作為人類為應對各種現實挑戰而提出的政治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天然的內在聯系。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互利共贏的合作精神,在全球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導向作用;全球治理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手段和路徑,通過國際組織、多邊機制和國際法等方式,在全球層面推動國家間的協調與合作。隨著全球性挑戰的不斷加劇,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與重塑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 中國作為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發展中大國,理應積極參與其中,不能在此問題上缺位。正如習近平主席在2016 年新年賀詞中所講:“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盵5]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以來,中國對參與全球治理的態度日益積極,努力將全球治理體系推向更加公正合理的發展方向,拓寬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行路徑。

在新年賀詞中, 習近平主席經常對前一年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實踐行動進行梳理總結。 2016 年,中國舉辦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向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16];2017 年,中國舉辦了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在廈門實現第九次會晤, 來自世界各地的近300 個政黨及政治組織領導人參加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習近平主席在瑞士出席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并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演講[29];2018 年,中國舉辦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等主場外交活動[6];2019 年,中國舉辦了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7];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習近平主席沒有參加線下國際會議,但仍出席了多場“云會議”[13];2021 年,習近平主席繼續多次同外國領導人以及國際組織負責人進行電話或視頻溝通[27];2022 年,習近平主席在北京接待了不少新老朋友,也多次走出國門講述中國主張[8]。 在這些活動中,習近平主席都積極向世界宣傳與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努力為解決全球性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其中,2017 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演講,系統闡釋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理論內涵和實現路徑,得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贊同。 此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寫入聯合國多份重要決議, 這一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方案得到普遍認可。

中國是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的負責任大國。 早在2013 年習近平主席就指出:“不管全球治理體系如何變革,我們都要積極參與,發揮建設性作用。 ”[35]中國在參與全球治理的實踐中,首次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實現了對傳統資本主導下全球化發展模式的超越。 在此過程中,中國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行動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傳播, 越來越為國際社會所認同和支持。 從2021 年9 月的全球發展倡議,到2022 年4 月的全球安全倡議,再到2023 年3 月的全球文明倡議,習近平主席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思考人類文明前景。這一系列全球倡議伴隨實踐行動,進一步豐富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內涵,拓展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為人類更好地應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提供了中國方案,充分展現了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最活躍因素之一,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認可和支持。展望未來,我們應當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把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實際成效,努力提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國際話語權的不斷增強,中國必將在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貢獻更大力量, 也必將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拓展更多新的實踐路徑。

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盵36]62這一理念順應了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契合了各國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共同訴求,是我們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必由之路,彰顯出璀璨的真理光芒。 十年來,從理念到實踐、從構想到現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行動不斷深化;從雙邊到多邊、從區域到全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取得長足進展。 自2013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首倡構建中老命運共同體以來,中國已與老撾、巴基斯坦、泰國、南非等十余個國家就構建雙邊命運共同體發表行動計劃、聯合聲明或達成重要共識;為促進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中國提出并推動構建了中國—東盟、中國—中亞、中非、中拉、中阿、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等十個地區層面命運共同體,形成了各國攜手共進的新局面;在全球治理層面,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全球發展共同體等多個領域共同體建設或穩步推進、或響應積極。各種不同層面的共同體建設,進一步豐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內涵和實踐樣態,不斷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向著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方向發展。中國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首倡者與推動者,在這一過程中積極承擔責任,充分展現了大國應有的擔當。 不可否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還面臨諸多挑戰,注定不會一帆風順,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過程。 正因為如此,習近平主席才通過新年賀詞等方式不斷向國際社會積極宣傳闡釋這一重要理念,并在實踐中持續扎實推進這一重要倡議。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我們相信,在中國的積極推動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將被吸引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進程中來,這是歷史前進的邏輯,也是時代發展的潮流。 面向未來,中國將繼續同世界各國一道,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大國責任應對共同挑戰,以大國擔當開創美好未來,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猜你喜歡
主席命運共同體
愛的共同體
命運的更迭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跟著”習主席去大阪
命運秀
主席致辭
我最想對習主席說的一句話
命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