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人可有風骨?

2024-05-09 04:00趙源
古典文學知識 2024年4期
關鍵詞:品評風骨士人

趙源

我們今天常見“文人風骨”之說,是語常被用來表彰從古至今文人之有風骨者。然而在古代,“文人”之品行往往為人鄙夷,不被看成“風骨”的承擔者,“文人風骨”一詞并不成立;近代以來,“文人”逐漸成了“文化人”的省稱,“文人風骨”一詞實際上折射了社會各界對于知識分子承擔道德價值的期待。

“風骨”一詞,最早見于劉勰《文心雕龍》,是書專設《風骨》一篇,中云:“故練于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捶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眲傞_始,“風骨”多被用于文章品評,如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痹偃纭独m高僧傳》卷二十二《釋慧光傳》云:“文存風骨,頗略章句,故千載仰其清規?!辈贿^,“風骨”一詞從詩文評范疇逐漸流入人物品評領域,成為我們所熟知的一個人物品評的用語。如《晉書》卷一百三十《赫連勃勃傳》結尾處,初唐史臣評赫連勃勃,稱其:“器識高爽,風骨魁奇?!备哌m《答侯少府》詩有:“性靈出萬象,風骨超常倫?!北闶寝頁P對方性格偉岸,堅韌不屈。在隨后的歷史長河中,雖然“風骨”一詞兼有詩文評與人物品評兩個維度上的涵義,但是對于一般民眾來說,主要還是從后一維度上對該詞進行接受。而在這一語境中,稱某人有“風骨”,便是贊揚對方具有“剛正的氣概”。傳統中國的人物品評中,“德”往往遠遠重于“才”,我們常援引司馬光之論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倍帮L骨”一詞是對人之德行的高度贊揚,故當之者,應是品德高尚之人。

吊詭的是,在中國古代,“文人”在士人中的地位并不高。北宋劉摯常言:“士當以器識為先,一號為文人,無足觀矣?!边@一判語因被顧炎武錄于《日知錄》而廣為流傳。事實上,劉摯對文人的偏見并非古代的個例,而具有相當豐厚的社會基礎。蓋“文人”在中國古代一般指“知書能文的人”。古人崇信“三不朽”之說,在沒有機會立德、立功的情形下,士人們才從事撰述以期立言。然而文人之撰述,對應古代四部之學中之最末流者,即集部之學。從事集部詩文寫作者,往往脫離了社會關懷,摛(chī)藻逞才,往往只訴說一己之幽情,故往往為正統士人所鄙薄。前引劉摯語其實化自《舊唐書·文苑傳》中裴行儉的品評之語,其辭曰:“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后文藝。(王)勃等雖有文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也即在裴氏看來,雖然王勃等人文采驚人,性格卻“浮躁淺露”,不堪重用,這實際上頗能代表古代士人的一般意見。如歐陽修言:“文章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彼稳岁斯i亦言:“世未有以文章稱之者,何耶?君子而稱文章,君子之不幸也?!睆南喈敶蟮某潭日f,“文人”好比“匠人”“畫人”,一如后二者是精于匠藝與畫藝的手藝人,文人不過是精于文字之技藝的手藝人。而古代中國士人的普遍意見是道重于技,如《論語·述而》中孔子言:“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薄肚f子·天地》言:“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睆氖掠诩妓嚨那疤釕斒且呀浘邆淞讼喈數牡赖潞B,因此,不修德立身而游戲文字,自然受到立德之士的鄙薄。

在此我們不必循著古代修德之士的一貫意見,繼續對文人進行攻訐。相反,古人正是認識到“文人”同“匠人”“畫人”一樣是技藝的承擔者,而非道德事業的承擔者,故往往不對其承載道德價值給予期待。郭沫若在《屈原》一劇中借嬋娟之口對宋玉吐出那句“名罵”曰:“你這沒有骨氣的無恥的文人!”這一句放在古代真實情境中頗為有趣,如前所述,“文人”在古代并不是道德價值的承擔者,因此“文人”并不會與“風骨”“骨氣”等有正面聯系。

就筆者檢索所得,“文人風骨”一詞,最早見于1947年朱怙生發表于《東南評論》的同名文章,不過,此后這一詞匯就長期消匿無聞。此詞被普遍使用始于21世紀初以來的報刊文章。為了敘述“文人風骨”之題,朱文中羅列了三人事跡,分別為羅振玉、王國維、湯壽潛,此三人以古代之標準衡量之,均非寄意于詩文創作、發一己之幽懷的“文人”。前兩人自不待言,湯壽潛則是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與實業家,一生為政治事業奔走不暇,人望崇隆,道德卓著。而這恰恰折射出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也即,近代以來,“文人”一詞的含義發生嬗變,已非古代士人所鄙薄的撰述詩文、有才未必有德的群體。近代以來大眾所使用的“文人”一詞大致可以視為“文化人”的省稱,或云“知識分子”。晚清民國時期,中國社會舊有秩序趨于瓦解,在構建新的社會秩序的過程中,民眾對知識分子有了極高的期待。

陳寅恪曾論曰:“道德標準社會風習紛亂變易之時,此轉移升降之士大夫階級之人,有賢不肖拙巧之分別,而其賢者拙者,常感受苦痛,終于消滅而后已?!痹绞亲兏飼r代,民眾所見道德敗壞之事跡越多,對于道德重建的期待就越強。此時,知識分子,或曰“文化人”—大體上也即承接傳統“四民”結構中的“士”階層就成了這一期待的承擔者。20世紀末,當市場經濟之潮卷向學術圈時,知識分子的道德問題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此時,呼吁“文化人”堅守道德底線之后,進而能承擔起重建失落的道德傳統的聲音便愈演愈烈,“文人風骨”一詞也就傳揚開來。

以上,我們簡單梳理了“文人風骨”的來龍去脈。簡而言之,在古代,“風骨”用于人物品評時,是贊揚對方道德高尚、有耿直剛正之氣,然而從事撰述的文人往往遭受有才無德之譏,并不被看成道德事業的承擔者,因此“文人風骨”一詞在古代的語境中無從說起。近代以來,“文人”一詞逐漸嬗變為“文化人”“知識分子”的同義詞,在道德失落的時代,民眾或知識分子自身渴望有人承擔起重整社會風氣的責任,并將目光投射到知識分子群體,最終促成“文人風骨”一詞被廣泛使用。當然,當今一般民眾普遍疏離于古代的真實歷史情境,誤以為舞文弄墨的文人成了“風骨”的承擔者,并以此構建他們的歷史想象,也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

猜你喜歡
品評風骨士人
談國畫品評中的“神品”“逸品”之別
研以一文章,讀出千風骨
風骨傲然 英雄當時
純牛奶中感官品評研究進展
魏晉士人的“身名俱泰”論
純牛奶中感官品評研究進展
論陶淵明對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隱之間的矛盾與彷徨
色相、心相與舞臺造型——民國京劇批評中的“扮相”品評
竹林七賢:中國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直言才見真風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