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制造業服務化環境效應動力機制與作用路徑的文獻綜述

2024-05-09 22:39王會艷王雪鶴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24年2期
關鍵詞:環境效應服務化價值鏈

王會艷,王雪鶴

(新疆財經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近年來,溫室氣體大量排放造成的環境問題引發全球廣泛關注。我國作為能源資源消耗與碳排放大國,正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制定一系列減排計劃,采取有效減排措施。制造業作為支柱性產業和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減排效果直接決定了總體碳減排目標的實現。其碳減排潛力的主要驅動因素在于能源強度、能源消費結構優化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升級[1-6],投入碳強度和產出碳強度則為碳排放達峰提供了關鍵驅動力[7];而產業層面的深層次原因則是研發投入顯著促進了技術升級,以及產業結構優化向著規?;?、低碳化以及高端化方向發展[1,3,8],由此進一步發揮效率份額對降低制造業碳排放強度的正向影響,走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基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9]及產業結構升級[10]的碳減排效應,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作為制造業的新型產業業態,具有積極的生態環境效應。服務業作為環境友好型產業,近年來不斷發展,分工合作機制日趨完善。在此背景下,服務要素對于推動我國制造業向服務化轉型所做出的貢獻越來越顯著,服務化轉型已逐步成為制造業發展與轉型的必然趨勢[11]。在生產制造過程中投入服務要素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率,企業的減排主要受到清潔服務要素替代能源要素的影響。此外,由于生產性服務要素的投入的增加,產生的知識外溢、勞動分工的深化、技術的升級、產業結構的優化以及價值鏈的升級等效應,都有助于實現碳排放的減少。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對經濟發展施加碳排放限制,服務化轉型已成為一種新的模式,旨在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平衡可持續發展,建立的新產品服務系統(PSS)可以將生產和消費的環境影響降到最低[12]?!爸袊圃?025”“美國的先進制造伙伴計劃”以及“德國工業4.0”都提出,制造業服務化是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對制造業服務化影響的研究,最初都是以經濟效益為出發點。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環境問題日趨嚴重,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環境效應進行探討,主要從動力機制、路徑選擇以及所產生的效應方面展開。因此,本文以“概念演化——動力機制——作用路徑”為基礎,構建制造業服務化環境效應的研究綜述框架,梳理現有相關國內外代表性文獻,以期為國內學者更好地掌握環境效應層面制造業服務化相關研究的基本情況,以及今后的研究和拓展提供借鑒。

1 概念演化

自20 世紀60 年代開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專業分工的深化,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逐漸將經濟重心轉移到服務業,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產業邊界日漸模糊[13]。更多的企業正在將高端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進行整合,旨在通過提供優質服務來提升產品價值,從而形成了“制造+服務”的綜合經營模式。Becker 等[14]提出,制造業企業實際上也是服務企業,服務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制造業再造競爭優勢不可忽視的一環。服務化(servitization)是Vandermerwe 與Rada[15]于1988 年首次提出,認為是制造業企業從只提供有形產品到提供產品、服務、支持、自我服務與知識的組合包(Bundles)。隨后很多學者開始對概念進行深化。White 等[16]注意到服務化進程中,制造商已經不再作為產品提供者,而是逐步向服務提供者過渡?!爱a品制造商”到“服務供應商”的轉變意味著企業開始重視“功能”作為顧客價值的重要來源。由此,更多國外學者[17-18]認為,服務化是出售產品的功能和服務,而不是產品本身,功能交付可以創造更多的客戶附加值?;趦r值鏈角度,Szalavetz[19]認為在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過程中,服務化對價值創造的作用是可以增強企業競爭優勢,并提出制造業服務化的兩層含義:一是內部服務,包括研發設計、技術水平、人力資源質量、管理效率、金融服務等,這些內部服務的有效組織效率對企業競爭力日益重要;二是包括運輸、維修、系統集成、技術支持等產出服務也在為產品增加價值。

國內對于制造業服務化的研究最早出現于1999 年,郭躍進[20]在《論制造業的服務化經營趨勢》一文中指出制造業服務化并非是企業向服務業擴張的多元化經營,而是以提升價值為目標,在原有業務基礎上進行功能開發,圍繞有形產品為使用者提供豐富的服務。劉繼國[21]在梳理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后總結出投入服務化與產出服務化兩個層面的內容。從投入服務化和產出服務化的角度出發,結合“微笑曲線”的理論,認為制造業服務化的含義應該涵蓋從“微笑曲線”兩側延伸出來的所有服務環節[22-23]。在價值鏈中,產品制造通常是附加值相對較低的環節,容易被模仿,因此很難成為競爭優勢的一部分。然而,采用“服務中心”來替代“制造中心”可能會為價值鏈帶來增值,從而創造出新的競爭優勢。這有助于制造業企業更快地向服務化轉型,從而達到“微笑曲線”所帶來的“微笑效應”[24]。隨著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發展,國內學者逐漸建立起有關制造業服務化的研究體系。當前對于制造業服務化的定義研究主要基于價值的角度,認為服務化可以創新制造業企業價值創造新模式,將價值鏈的重點從以制造為中心轉變為以服務為中心,串聯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以重塑競爭優勢。

2 制造業服務化環境效應的動力機制

制造業出現服務化趨勢的根本動因在于制造業企業所處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改變,需要與生存環境持續動態的整合。簡兆權[23]將動因概括為企業競爭環境和消費環境兩方面。企業競爭環境方面 首先,由于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市場競爭愈發激烈[20],而在產品中融合服務的模式可以有效促進企業進行差異化戰略,獲取更多價值并開發新的競爭潛力[25,26]。另外,專業分工的深化和專業服務的外部化[27],導致了產業的競爭力日益依賴于研發設計、品牌推廣以及售后服務等多個服務環節,依賴規模經濟減少成本的作用則日益減小,附加價值提升效果逐漸受限。消費環境方面 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消費者需求不再僅限于產品本身,而是更加傾向于產品“功能”的獲得,涉及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由此,客戶價值主張也基于客戶導向,由產品需求轉變為服務需求[28-29]。服務化進程很大程度受到顧客需求的影響[15]。從環境角度來看,嚴峻的環境問題以及自然資源消耗帶來的資源約束都要求各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28],制造業需降低對自然資源的依賴,重視服務要素的投入。本文重點研究環境層面下制造業服務化的影響因素,梳理現有國內外相關文獻后得到包括資源約束、技術升級、顧客需求與全球價值鏈嵌入相關的驅動因素。

資源約束。White[16-17]早期研究服務化定義時曾提到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與經濟活動密切相關,服務化模式的推廣可以減少產品制造商的環境負擔,并且服務化進程能為自然資源消耗的大幅下降提供解決方案[31]。隨著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日益認同和資源成本的持續上升,各國開始更加重視通過對生產型服務業的投資來提高生產效率和物質價值。制造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其生產活動也越來越依賴于自然資源。這表明,當自然資源的價格相對較高且勞動力的成本相對較低時,制造業會降低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從而降低對這些資源的依賴[25]。為實現碳減排目標,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我國在政策層面對制造業綠色轉型升級提出一系列要求,由此先進的制造企業必須更加注重提升產品制造工藝和生態效益的能力。

技術升級。制造業是節能減排的重點產業,在保持穩定發展的同時要確?!半p碳”目標順利實現,技術的進步與創新的升級是關鍵所在。一方面,技術的創新有助于提升產品的品質和功能,同時也能減少產品的制造成本,這為制造業企業在追求服務化價值創造的過程中提供了關鍵的推動力,也帶來了更加廣闊的服務空間[25]。肖挺[31]通過對服務化驅動因素的實證研究,認為技術創新是驅動服務化的主導動力。另外,從技術革新的視角,建構企業和顧客價值共創的流程模型,服務型制造企業能夠實現經濟價值與顧客感知價值的相互交織和共同發展,從而實現雙方的利益共贏[32]。另一方面,在環境規制約束條件下,綠色技術創新是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造企業從污染密集型向清潔型轉變的重要路徑[33]。對于制造業服務化而言,綠色技術創新可以為生產制造提供所用的清潔能源、綠色生產技術,以及為低碳產品制造提供技術支持[18]。

全球價值鏈嵌入。自21 世紀初,我國利用勞動力成本上的優勢主動融入全球價值鏈(GVC)的分工模式,從而實現了巨大的經濟和就業利益。但與此同時,環境污染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從全球價值鏈的嵌入視角來研究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Walter 等[34]在1979 年提出的“污染避難所”假說,國內學者運用不同維度數據在不同時間進行了驗證[35-36]?;谠摷僬f,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正在將那些附加值較低、能源消耗較高、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制造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而由于技術壁壘、勞動力成本低廉等原因,我國近年來一直處于價值鏈“低端鎖定”的狀況,國內企業的全球價值鏈嵌入所帶來的環境效應總體上呈現出負面趨勢,表現出負的環境效應[37]。劉斌等學者[38-39]系統研究了我國制造業服務化如何影響價值鏈的升級,并觀察到服務化不僅提高了企業在價值鏈中的參與度,還明顯地優化了企業在價值鏈體系中的分工地位。我國制造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40]。因此,服務化的轉型升級成為推動我國制造業向更高附加值環節發展,并提高全球價值體系分工地位的決定性因素。

3 制造業服務化環境效應的作用路徑

制造業企業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對于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內外學者針對制造業服務化環境效應的作用路徑進行了深入探討。最早White[16]通過對相關案例的研究認為,產出服務化戰略能夠促進企業使用耐用的原材料與設計,進而減少原材料與能源消耗,同時延長商品的壽命;還可以通過提升產品的維修等售后服務,或者優化研發設計,優化物品的利用效率;回收活動的實施可以有效減輕廢棄物對環境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由此產生良好的環境收益。后續學者主要基于制造業投入服務化和產出服務化,研究服務化戰略降低產品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為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各種異質性因素影響下探討制造業服務化對環境污染、碳排放強度、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等因素作用的具體路徑。

3.1 產出服務化角度

《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提出引導制造業企業實施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旨在通過系統管理,實現從需求分析到報廢或回收再處置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對產品服務進行綜合優化,統籌產品、用戶與環境利益,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與社會生態價值。制造企業所提供的服務種類繁多,涵蓋了咨詢、設計、金融、安裝、執行、租賃、保養、支援、外包、采購、知識產權、房產、零售、分銷、系統解決策略以及客運和貨運等多個領域[23]。制造商推行產出服務化戰略,主要采用以產品為基礎的服務和以結果為導向的服務,這兩種服務形式同時也是制造業產出服務化對環境產生正向影響的主要體現[41]。服務化的產出方式已經改變了傳統裝備制造行業在價值創造和資源使用方面的模式,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資源使用效率[42]。

信息技術服務促使以顧客為中心的價值鏈形成。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制造商的關注從生產制造環節轉移到分析顧客和市場需求等環節,減少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生產盲目性[43],延長產品使用周期、提高資源利用率。另外,租賃服務也是當下制造業企業產出服務的主要模式。一方面,陳艷瑩和葉良柱[41]基于經濟和組織層面,具體分析了企業提供租賃服務的動力來源以及對生態環境的作用路徑,認為當制造商選擇使用產品作為租賃服務的媒介時,可以將產品的環境效應納入制造商的成本考慮中,從而采用更耐用的原材料和設計,這不僅解決了產品壽命增長和技術廢棄的平衡問題,還有助于減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Fishben 等國外學者[44]較早對于產品租賃作為服務化的基本概念進行闡述,通過案例研究證明經營性租賃可以減少制造浪費,實現產品的回收再利用,有助于扭轉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國內相關學者[41-42]也指出,消費者可以通過提高從產品中獲得服務或使用的次數,從而降低對商品的依賴,進一步減少對環境資源的壓力。盡管我國制造業已經呈現出明顯的產出服務化發展趨勢,但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整體產出服務化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企業可以通過整合制造業高端產出服務化和先進生產性服務要素,產生更顯著的隱含碳排放抑制效應[44]。

3.2 投入服務化角度

尹洪濤[45]從產業鏈視角出發,得出生產性服務業融入制造業的關鍵增值點是如何強化制造業上下游及其他高附加值領域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滲透。對于制造業投入服務化,國內外學者近年來不再只關注其產生的經濟效應,更加注重經濟效應與環境效應平衡發展。Rothenberg[46]較早研究了制造業投入服務化對環境的影響,指出制造業服務化可以提高企業生產率以及資源利用效率,由此來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率。國內學者主要通過研究制造業服務投入的方式轉變如何影響碳排放強度、環境污染水平以及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從而展現制造業服務化在環境效應方面的作用。其中大部分學者基于投入產出數據以及相應的環境數據,對不同作用機制進行檢驗,進一步對服務要素投入、制造業類型、區域開放程度等因素開展異質性分析。

碳排放角度。作為當下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方向,制造業服務化表現為服務占比上升的結構演進,可引起能源消費減速,進而有效減少碳排放。利用清潔服務要素代替能源要素[47],特別是當投入生產性的服務要素時,所帶來知識的外溢、勞動分工的深化以及價值鏈的升級等效果,都將有助于碳減排目標的實現。王宏森等人[47-49]基于價值鏈角度,認為制造業服務化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價值鏈攀升,降低完全碳排放強度。除產業結構升級外,上述學者還認為企業生產率作為制造業服務化降低碳排放的中間渠道,需要不斷積累服務要素等中間投入。通過將制造業向服務化轉型,企業可以提升服務要素的供給質量,有效降低生產成本,進而促進生產率的提高[50]。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制造業的綜合產出規模得到擴大,這為提高單位碳排放下的總產出提供重要推動力,從“規模效應”的角度降低碳排放的強度。鄭媛媛和楊仁發[51]基于城市面板數據認為制造業服務化通過促進綠色技術創新以及服務業集聚能夠顯著降低城市碳排放,并通過空間溢出效應影響周邊臨近城市的碳減排。另外,基于全球價值鏈分工,也有學者[52]認為投入服務化與碳減排不只是單純的正向效應,而是呈現“倒U 型”關系,我國目前仍然停留在制造業服務化的起始階段,還沒有完全擺脫“服務化陷阱”的困境,目前的服務化投入仍然可能導致碳排放量的上升。除了碳排放強度,還有學者[54]用二氧化硫刻畫企業的污染排放強度水平,通過實證研究證明投入服務化能夠明顯地推動技術發展、增強管理效率、調整能源使用模式并減少企業的污染排放。

綠色全要素生產率角度。在環境規制的背景下,促進我國裝備制造業升級發展的關鍵要素在于提高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并且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在工業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可以衡量我國工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狀況[54]。鄭國姣和常冉[55]基于新型國際分工的GVC 視角研究發現,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在技術進步的驅動下整體趨勢向好,并在投入服務化過程中提升。另有學者[55]在我國營改增的大背景下,對制造業服務化在企業生命周期中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顯示,營改增政策對于處于成長和成熟階段的制造企業,可以通過服務化手段顯著提高其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制造業的服務化投入不僅受到環境規制的制約,還可以通過增強研發力度、提升資產質量和增強綠色技術的創新能力等途徑,進一步提高綠色全要素的生產效率[57]?,F有研究[57-58]表示,隨著服務化程度的加深,服務化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推動效應呈現出一種“N”型的增長趨勢,而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還處于“爬坡階段”。與之相關的,李琳等學者[59]認為制造業服務化投入通過企業成長與創新集聚的中間渠道,對綠色創新效率的影響也存在顯著的“N”型曲線。

除了碳排放強度和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國內學者還從能源消耗以及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研究制造業服務化的環境效應。祝樹金等學者[60-61]探究中國制造業服務化的節能效應,基于能源角度認為,技術創新、要素結構優化和規模擴張是降低制造業能源強度的有效機制,也證明了制造業服務化可以減少能源消耗,實現價值鏈的低碳化。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伴隨著綜合排放生產力的提高,使得區域制造業服務化助力區域經濟與環境協同的高質量發展[63]。

異質性分析。制造業服務化對于環境效應的影響經常會受到區域環境規制、制造業行業差異以及投入要素差異的影響。第一,區域差異。制造業向服務化轉型可以顯著降低城市碳排放,尤其是在東部地區,碳減排效應更加明顯,而在中西部地區則未見明顯差異[51],與投入服務化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異質性結果一致[62];而長江經濟帶制造業投入服務化對綠色創新效率的影響相比于非長江經濟帶更為顯著[59]。第二,行業差異。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業服務化對碳排放的影響存在差異。與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相比,資本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制造業在服務化轉型過程中都展現出更強烈的技術研發和其他現代服務業的投資意愿,且在轉型期間技術吸收能力較強,服務要素和能源資源要素替代程度較高,所以對服務創新效率[59]以及碳減排的影響更顯著[51]。也有學者按照污染密集程度劃分企業,認為與非污染密集型制造業相比,投入服務化在抑制污染密集型制造業的碳排放強度方面表現得更為有效[47],并且高耗能企業能夠通過服務化投入實現良好的碳減排效果[53]。第三,服務要素投入差異。普遍認為投入知識密集度越高的服務要素[49],投入服務化水平越高,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促進效應越明顯[55],碳減排效果越強。再者,從生產性服務類型來看,金融、租賃和商務服務化對制造業碳排放強度的降低作用最佳[47]。而王向進等學者[48]通過將生產性服務化進行高端化劃分,認為類似科學、技術類活動以及信息通信等上游高端服務化投入的減排效果并不明顯。

4 結語

本文綜合分析了國內外學者對于制造業服務化所引起環境效應的相關研究,從制造業服務化的概念演進、產生環境效應的動力機制、作用路徑對現有研究進行梳理,旨在分析制造業服務化對環境產生影響的研究現狀和進展。由此得出以下結論:1)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趨勢和重要方向。當前對于制造業服務化的定義研究主要基于價值的角度,與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理論相符,認為制造業服務化其實是一種產業鏈的延伸,通過投入服務化和產出服務化可以創新制造業價值創造新模式,將價值鏈的重點從以制造為主轉變為以服務為主,串聯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以重塑競爭優勢。2)基于環境角度,全球價值鏈嵌入帶來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以及自然資源消耗引起的資源約束都要求各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同時技術升級作為制造業價值創造的重要驅動力為獲得更多的環境收益來帶機遇。3)制造業企業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對于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研究分別基于制造業投入服務化和產出服務化兩方面,研究服務化為產品生命周期各個階段帶來的環境收益。

根據對當前研究的梳理發現,當前研究仍然存在些許不足:1)研究視角方面,隨著環境形勢日益嚴峻,制造業服務化的環境效益也被重點關注,但當前研究更多的是基于經濟角度推進研究進程,對于環境效應的研究相對不足。并且當前對于制造業服務化和環境的關系研究缺少定量分析,多集中在宏觀層面上,對于微觀層面上企業環境績效的影響探討不足。2)研究內容上,大多數研究分別從產出服務化與投入服務化兩方面出發研究其環境效應,缺少制造業投入服務化和產出服務化協同作用于價值鏈攀升對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產生的環境效益的研究。

未來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對該領域的環境效益進行深層次的探索,并且基于數字技術的發展在網絡化、平臺化和系統化的作用下,對于制造業服務化環境效應的研究,不再只基于“微笑曲線”兩端的攀升,而是從模塊化發展向系統化發展。

猜你喜歡
環境效應服務化價值鏈
制造企業服務化程度、服務化模式和服務化收益研究
淺談低碳價值鏈構建——以A公司為例
基于價值鏈會計的財務風險識別與控制
醫療器械包裝發展價值鏈
試析基于價值鏈理論的成本管理模式
制造業服務化發展戰略研究
河流廊道景觀的熱環境效應分析
制造服務化發展戰略
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研究綜述
礦山環境效應遙感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