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理論中城鄉融合的邏輯機理與響應路徑

2024-05-10 04:54管其平
關鍵詞:正義城鄉空間

管其平

(淮北師范大學 法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城市與鄉村既是人類開展生產生活的基本地域形態,又是衡量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標識。社會學自創設以來就對城鄉社會在空間意向中的差異進行過分析和研討。如滕尼斯依據空間秩序差異將城鄉社會劃分為“法理社會”和“禮俗社會”,韋伯依據權威方式差異將城鄉社會分為“理性社會”和“傳統社會”,而迪爾凱姆則依據社會團結差異將城鄉社會分為“有機團結”和“機械團結”。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被分為以農業生產為核心的農民社會以及住著地主、文人、商人和官吏的城市社會[1]。與此同時,相較西方歐美國家發達的工業社會基礎,我國農業大國的社會屬性為城鄉社會的運行和發展增添了諸多色彩,并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城鄉社會融合的復雜性和困難性。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城鄉社會均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且正發生著空間格局優化、社會經濟重組以及功能提升的漸進式轉型過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盵2]這既提出了新時期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城鄉融合的新方向,也蘊含著新時代全面推進城鄉社會高質量高標準融合的新要求。

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證明,如果城鄉關系一旦改變,整個社會也將跟著改變。城鄉融合發展是城鄉關系演進的最高級階段,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取向。且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了城鄉融合新的內涵與時代使命。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加速階段和關鍵時期,如何立足我國城鄉社會關系的歷史底色和時代特色,對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中的城鄉融合進行理論維度的新審視、價值維度的新反思以及路徑的新建構,推動城鄉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是必須予以回答的問題。本文以此為研究契機,嘗試以新近流行的空間社會理論為切入點,將城鄉社會之間的關系放置于城鄉空間關系中審視,既從時間維度分析我國城鄉社會分異的因素,又從空間維度思考實現城鄉社會高質量融合的新路徑,以期能對我國城鄉社會的分異和融合具有更加系統全面的解釋和認識。

一、理論與框架:空間理論及其契合性

空間社會理論將包含時間性的空間視為理解社會運行、發展的重要視角,并將空間視為彌合社會分異和沖突的有效工具??臻g理論主要蘊含以空間實踐為核心的空間生產思想,以及以空間價值為核心的空間正義思想,兩者在理論和實踐層面的互構,既能彰顯城鄉社會發展的歷史底色,又能表現城鄉融合的時代特色,從而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鄉社會融合的新路徑提供理論指導和路徑指引。

(一)空間生產思想

空間生產思想扭轉了將空間視為社會實踐背景的看法,強調空間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有目的的社會實踐,是社會關系、生產過程的產物。

1.空間是人類物質生產實踐塑造的社會產物。我們生來就積極參與周圍無所不在的空間性社會建構[3]。各種可感知、認識的空間是人類依據特定的空間知識秉承特定空間需要追求特定空間利益過程中塑造的社會產品?,F代性語境中的空間生產主要體現在自然空間和數字空間的社會化?,F實中,自然空間因人的實踐被賦予社會屬性而成為人類社會生活的新場域。與此同時,數字空間作為承載人類數字生活的新型空間產生于數字實踐,本質是互聯網集團和掌握技術知識的群體聯合再造的社會產品。當然,數字空間并非對在場空間的拋棄和分離,而是對在場空間形式上的延伸和類型上的拓展。因為各類以APP為空間表征的數字空間最終要為在場生活服務??傊?空間蘊含著豐富的人類經驗,正是人類基于多樣化的空間需求開展的多樣性實踐賦予空間以物理性、關系性和精神性三重屬性,并建構了物理空間、社會空間、精神空間等不同屬性、特色的空間形態。

2.空間的生產和建構遵循“空間三元辯證”循環路徑。按照列斐伏爾的觀點,空間生產內嵌于“空間實踐—空間表象—表征空間”的辯證聯系及其相互之間的博弈之中??臻g實踐是主體和空間之間的銜接互動關系以及多元主體社會實踐在空間中的互動方式??臻g表象是科學家、規劃師、藝術家等專家系統借助空間知識所概念化的空間。表征空間則表現為形形色色的編碼符號體系,是日常生活實踐的指向空間[4]??臻g實踐中,空間在不同的空間生產階段所表現出的主體性內涵有所差異。但無論如何,人類社會發展所認知的空間是在空間三元辯證中被雙重性規定、設計和生產出來的,并被人類日常生活實踐所接觸、占有、使用和支配。

3.空間生產再造兼顧美好生活和美好社會的新空間?!叭绻丛a一個合適的空間,那么‘改變生活方式’‘改變社會’等都是空話?!盵5]既然空間是被人類實踐生產出來,且整個過程呈現為多元主體(各類權力主體、空間使用者以及專家系統)基于差異意圖在空間實踐中的博弈,并不斷改造已有空間圖示滿足自身空間利益。在此基礎上,空間生產應再造能滿足特定社會形態語境,符合主體對美好生活期待和向往以及推動社會永續發展的新空間?,F代性語境中主要包括在場現實社會及其承載的在場生活,以及缺場數字社會及其承載的數字生活。即是說,現代社會再造的新空間既能維護在場社會的有序運行并滿足主體對在場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又能充分滿足缺場網絡社會有序運行并滿足主體對缺場美好數字生活的期待和向往。當然,數字空間和在場空間的邏輯關系也表明數字生活和在場生活之間相互包含、相互影響的時空關系。

(二)空間正義思想

空間正義既是社會正義在空間層面的呈現,也是對空間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以空間隔離為主要存在形式的空間異化現象的關注和反思。

1.空間正義是社會正義在空間維度的呈現。公平正義是人類誕生以來就不懈追求的崇高理想目標,公平的實質是利益關系問題,道德和法律上是公平的,在社會層面未必是公平的[6]。社會正義要素內嵌人類物質空間生產實踐,而空間性是社會正義的基礎特質,沒有空間正義也就沒有社會正義?!翱臻g正義是存在于空間生產和空間資源配置領域中的公民空間權益方面的社會公平和公正?!盵7]空間正義是社會正義在空間領域的延伸和拓展,既是社會正義理論空間轉向的直接結果,亦是現代社會分析空間問題的現實之需??臻g正義雖不能完全體現社會正義的全部內涵,但在以空間異化為主要表現的現代社會,其對審視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2.空間正義是對空間生產的關注和反思。生產空間的人和管理空間的人并非同一群體,也與生產和組織這些空間進行生產和再生產的人不是一群人[4]。掌握權力和資本的群體在空間生產中將符合自身利益的空間意志強行嵌合到空間生產中,而并未充分考慮普通公眾的空間權利,使空間再造的新空間演變為規訓空間,并產生以空間區隔為代表的空間異化問題。這表明,空間生產并非一定是公平正義的空間再造過程,其某種程度上加大和延續社會的不平等,甚至將不平等予以合法化和合理化。如是而言,空間正義強調空間生產中既要為權力和資本的空間運作設定邊界,又要賦予空間使用者參與權和決策權?!肮竦匚皇峭ㄟ^其所在空間的知識并通過空間內的行動及對空間的理解和接受實現的?!盵8]空間正義聚焦如何保障空間使用者的空間權利,避免對弱勢群體的空間邊緣化,并有效抑制政治權力和市場資本的單向度空間運作對空間使用者的空間支配。

3.空間正義強調空間正義的差異性??臻g正義是具有差異內涵、特質的差異性正義,沒有對差異空間正義的探討也就沒有空間正義[9]??臻g正義相當程度上始于主體對空間差異的自覺和反省,如果沒有主體對感性空間的多樣性、差異性的自覺,也就沒有空間正義。進言之,空間正義是處于均質狀態和對立狀態之間的差異正義。理論上的差異空間包含原生自然差異、空間偽差異以及被排斥差異3種類型[4]。當然,我們追求的差異正義不是無限差異,而是將正義差異性約束在一定的彈性、張力和范圍內的合理差異和有限差異,超過差異限度的正義必然是非正義。

(三)理論的契合性

空間理論蘊含的空間思想緣起對西方資本主義城市社會問題的討論。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屬性及其社會基礎需要我們對空間理論的契合性進行追問和審視。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城鄉社會的基礎、運行和發展均具有自身特性。但社會主義的空間生產也是一個不斷完善、并逐漸趨于成熟的社會性過程。

空間過程反映社會過程,空間關系表征社會關系,空間正義代表社會正義。城鄉社會是復雜地域空間系統,包含以土地為基礎的物質空間,社會關系導向的社會空間,價值實踐導向的意義空間以及數字技術導向的數字空間。同時空間知識表明,空間往往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時空統一體。在此意義上,城鄉空間既呈現為以資本運行為中心的交換價值,又內涵以人為本為原則的使用價值?,F實中,城鄉社會基礎的差異賦予了城鄉社會的空間性差異。不言而喻,空間理論知識能充分展現城鄉關系的空間性,而空間性又內在隱含城鄉關系的時間性(歷史性、當代性和未來性)。

綜上所述,城市空間是城市居民居住并進行生產生活而形成的空間耦合體,而鄉村空間是鄉村村民進行生產生活而形成的空間耦合體。兩者均是多層尺度、多元空間以及多維主體的構成,并包含宏觀的物理空間、中觀的社會空間以及微觀的精神空間。據此,研究將圍繞4個脈絡展開相關論述。首先,城鄉社會之間的關系是立足城鄉社會基礎差異的空間性關系。其次,城鄉社會分異表現為城鄉社會之間的多維空間分異,是制度政策和市場資本共同作用的結果。再次,城鄉空間融合需堅持空間正義價值取向,秉承城鄉社會空間的人本性、平等性及差異性基本原則。最后,城鄉社會的空間融合是基于多維空間關系和多維空間正義的差異性空間融合。

二、空間生產:城鄉分異的實踐邏輯

立足空間生產思想,我國城鄉社會分異受政府政策以及市場資本空間運作的支配和影響。兩者在空間生產中以空間規劃影響空間的生產和再生產,在促進我國城鄉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引發了城鄉空間的不平衡發展狀況。

(一)制度政策引發空間分異

列斐伏爾曾指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城市空間生產充滿著政治性和策略性的意味[10]。政府政策在促進城鄉社會現代化的同時,也因城鄉社會基礎對現代化政策的承載能力差異而呈現差異鏡像。

空間和時間在社會發展中從來不是中立的,空間的經驗變化始終涉及時間經驗的變化,反之亦然。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為盡快推動我國從傳統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的轉變,政策的支持促進了城市社會現代化快速發展。城市社會的現代化景觀不斷顯現,和城市社會生活相關的各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而鄉村社會因受國家政策支持以及城市社會影響,現代化進程亦明顯加快。但不能否認,由于鄉村社會的、文化的以及經濟基礎的束縛,其發展的現代化水平要低于城市社會的現代化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統一部署下,政府采取積極城鎮化戰略促進城鄉社會要素的流通,城市空間現代化水平進一步發展,而鄉村社會的現代化水平也明顯提升,甚至出現逆城市化的空間現象,既城市居民越來越期望自己能在鄉村社會有自己的一塊空間并能承載起日常社會生活。但這一現象并不能否認鄉村物理空間和城市物理空間在現代化層面存在著差異性。

(二)市場資本引發空間分異

馬克思曾言,“資本按其本性來說,力求超越一切空間界限并‘用時間去消滅空間’”[11]。資本的空間運作會產生不同的價值沖突,并貫穿于城鄉空間商品化的整個過程。事實上,我國城鄉社會的空間分異和市場資本的時空運作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哈維曾指出資本兼具創造性和破壞性兩種屬性,前者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日常生活的繁榮和進步,后者則對社會成員的精神健康、文化情感產生消極影響[12]。一般來說,市場環境下的空間作為資源能被生產和交易。但也要警醒空間的過度資本化會使空間資源向少數人集中,繼而損害城市空間的公共性[13]。在我國,城市空間的物質基礎設施以及營商環境為各類資本的流通提供了絕佳場所,同時城市空間聚集的人才、資源以及科技又對資本具有極強反哺能力。與之相對,鄉村空間因難以滿足資本增值需要而未能引起資本的青睞。久而久之,部分資本雖然改善了城鄉物理環境和居民生活質量,但也因缺乏綜合考慮而引發社會分異,甚至使居民失去對生活空間的掌控。

三、空間分異:城鄉區隔的社會表象

空間兼具物理性、社會性以及精神性屬性。城鄉社會本身即是城市和鄉村組成的系統性空間系統。在此意義上,從物理空間、社會空間以及意義空間3個方面探析能更為立體且系統認識城鄉社會分異的內在機理及空間表象。

(一)土地載體的物理空間分異

物理空間分異是城鄉空間分異的第一個維度,也是城鄉居民日常生活中能最直觀感受的方面?;诔青l物理結構組合和功能差異,可從生產空間和居住空間2方面分析。

一方面,生產空間是開展物質生產和再生產的場域。城市生產空間因普遍采取韋伯提出的科層制組織模式而具較高生產效率,因科技化生產線的應用而具較高機械化水平,因充裕的資金和便捷交通而具廣闊銷售場域,時間就是金錢的理念貫穿生產空間全過程,空間運作突出表現為專業化、標準化、規?;图s化等社會特征。而鄉村生產空間踐行以農耕實踐為主的生產模式,遵循順應農時的自然生產模式,組織化程度、機械化水平以及生產效率相較城市生產空間偏低,且產品銷售場域大都局限于方圓幾十里集市,呈現“大而不強,強而不優”的表象。另一方面,居住空間是滿足人們安全需要的場域。城市居住空間表現為垂直聚居的立體排列式,且通常以柵欄、門禁等封閉性的物理邊界和外部空間隔離,具有較強空間秩序感和空間隔離感[14]。而鄉村居住空間呈現出水平分散排列式居住,其以家庭為最小生活單位在同一水平面上分散性坐落,并橫向緊挨不同空間類型。

總體來說,城市社會職住空間呈分離之勢,城市居民在2類空間的流動需花費較長的時間,而鄉村社會職住空間呈粘合之勢,鄉村村民在2類空間的流動花費的時間較少。但無論何種社會,事實均是居民在既定物理空間進行生活實踐,并不斷生產社會空間的結果。

(二)社會關系導向的空間分異

社會空間分異是城鄉空間分異的第二個維度?;诔青l居民交往實踐和制度秩序差異,可從關系空間和秩序空間2方面分析。

一方面,關系空間是城鄉居民日常生活中和他人互動構成的場域。城市社會關系空間是基于陌生人建立的空間,陌生人頻繁出現在“他者”生活世界中,和陌生人相處是城市日常生活的常態,和陌生人的關系也是城市社會關系的主要內容?!艾F代生活中陌生人是無處不在、不能去除的,而且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條件?!盵15]顯然,城市關系空間中的個體成為馬爾庫塞眼中的單向度的人、鮑曼眼中的不安全的人以及吉登斯眼中缺乏本體安全的人。而鄉村社會的關系空間是基于血緣、親緣等熟人關系組成的熟人空間,居民之間彼此信任并以此獲取維系日常生活需要的社會資源。另一方面,秩序空間是制度在實踐中交織構成的秩序場域。城市秩序空間是基于法律法規建構的空間?!胺ㄖ问怯薪M織政府借助各種合法支配的工具和渠道來運作?!盵16]城市社會以法律法規協調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以此維系社會運行的穩定性和生活的確定性。而鄉村社會的秩序空間是基于家族倫理、道德信仰等非正式制度組成?!瓣P系網和面子是調節鄉村社會矛盾和沖突的準繩”[17]。這種秩序空間是一種軟性秩序空間,其運行通常需社會成員自覺遵守和履行。

總體來說,城市社會的關系空間和制度空間呈現分離狀態,維護城市居民本體性安全以及緩解存在性焦慮的是各種法律法規,而鄉村社會的關系空間和制度空間呈耦合態勢,維護鄉村村民本體性安全以及緩解存在性焦慮的是傳統的人情倫理。

(三)價值導向的意義空間分異

意義空間分異是城鄉空間分異的第三個維度?;诔青l居民空間認知和情感體驗差異,可從心理空間和文化空間2方面分析。

一方面,心理空間是社會成員基于外部空間環境變化而在心理層面生成的場域。城市社會關系空間的陌生性賦予城市居民心理空間的封閉性、固態化以及隔離性特征。日常生活中他們因偏重個體權利而有清晰的私域和公域之分,同時又非常注重個人利益并劃清了利益和道義、自我與他人的界限[18]。而鄉村社會關系空間特性賦予村民一種集體意識的心理空間。通常來說,當他們在個體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他們往往愿意維護集體利益。另一方面,文化空間是建立在人類話語體系、表象活動和秩序觀念上的空間[19]。城市社會的文化空間表現在集消費性、價值性、功利性以及物欲性特性于一體,并強調物質和技術對社會主體的約束性。與之相對,鄉村社會的文化空間具有明顯鄉土性和倫理性特征[20]。

總體來說,城市社會的心理空間和文化空間相互分離,在此基礎上,城市社會生活世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較弱。而鄉村社會的心理空間和文化黏合在一起,鄉村社會生活世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較強。

四、空間正義:城鄉融合的價值取向

空間問題與社會問題始終伴隨。通過前文所述,城鄉社會分異是基于社會基礎差異形成的空間分異,并在此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空間異化的事實。而這需我們以城鄉空間為治理工具去彌合城鄉空間異化之困。實質上,空間融合本身就是一場空間再生產過程,必須堅持空間正義的價值取向。

(一)城鄉空間融合的人本性

“空間人本性聚焦人在空間中的主體能動性及其價值的實現”[21]。城鄉空間融合要堅持城鄉居民利益至上的價值底色,體現人文關懷的理念,充分激活城鄉居民在空間融合中的主體意識和地位。

空間和空間性是主體和主體性存在的場域要素,而主體和主體性則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核心問題。城鄉居民既是城鄉空間的使用主體,亦是推動城鄉空間融合的實踐的主體??梢哉f,正是億萬居民在城鄉空間基礎上的生活實踐推動了城鄉社會的持續流動、變遷、運行和發展。城鄉空間融合既要秉承政府的空間意志、資本的空間運作邏輯,更要以多樣化方式和渠道滿足城鄉居民的空間訴求,從思想觀念上激發他們自發、自助和協同的主體意識?!爸挥兄黧w有機會且有能力參與到能有效影響他們日常生活的公共決策中,公平和公正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盵22]即是說,城鄉居民享有平等參與城市規劃決策、平等獲得空間資源的機會。同時,城鄉居民內部以及城鄉居民之間并不是均質群體,而是因占有不同空間位置而掌握不同空間資源的差異性群體。為此,城鄉空間融合強調城鄉居民參與的平等性、公平性,充分保障空間弱勢群體亦能平等占有和支配空間資源,獲得和行使空間權力,這是空間價值理論的底線和紅線[23]。除此之外,城鄉空間融合必須滿足當代和后代全體人民的空間利益為宗旨。換言之,空間融合不僅要注重當下城鄉居民的發展需求,更需關注未來城鄉居民空間需要。在此意義上,空間融合既要保證空間權益在現代城鄉居民之間的公正配置,亦要保障現代城鄉居民與后代城鄉之間的公正配置。

(二)城鄉空間融合的平等性

“空間的平等性強調,任何空間都具有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并具有區別于其他空間獨特的功能和價值”[24]。城鄉空間融合要樹立城鄉共生共榮的平等意識,賦予城鄉社會平等的空間地位。

我們不否認城鄉多維空間維度上的差異性,但這并非意味著兩者在價值本源維度的差異,也不代表城市社會比鄉村社會更具先進性,亦不標識城市空間對鄉村空間的擠壓具有天然合理性。從古至今,城市空間和鄉村空間都有標識自身特性的空間優勢、空間資源以及蘊含獨特的空間潛能?,F實中,城鄉空間是縱橫交錯、地域一體、角色互補、功能互惠、環境共生以及文化一脈的共同體。如城市社會的先進技術、專業人才以及充裕的資金是鄉村社會現代化發展需要的資源。而鄉村豐富的土地資源、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深厚的文化資源也是城市社會能文明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此意義上,城市空間優勢資源可彌補鄉村空間發展不足,同時鄉村社會空間蘊含的優勢資源亦能彌補城市社會空間的劣勢。

(三)城鄉空間融合的差異性

任何社會形態中,差異始終都是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城鄉空間融合需在承認城鄉空間差異基礎上,遵循合理差異和有限差異的基本原則。

“一個社會的創造性與活力程度,在于差異度與流動性。通常來說,差異大則激勵程度相對大,活力性強;反之,差異小則激勵程度輕,活力性差?!盵25]不言而喻,城鄉空間融合要實現的是差異性而非均質性空間融合。即是說,城鄉空間融合應允許融合的差異性,空間融合并非是將城市和鄉村打造為具有相同空間基質的空間景觀?,F實中,空間融合如果追求同質忽視差異就會壓抑城鄉空間融合的方向和動力,只聚焦差異而忽視平等也勢必造成空間融合的兩極分化。當然城鄉空間融合并非追求無限差異的融合,而是注重將這種差異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換言之,城鄉空間融合差異性不是采用對抗方法粗暴消除城鄉差異,而是立足城鄉空間差異性的社會基礎,推動城鄉社會走向差異共生共榮。

五、空間融合:城鄉融合的空間路徑

空間正義強調空間生產和空間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公平和公正。因此,城鄉空間融合是將城鄉空間視為工具和紐帶,在尊重城鄉空間差異性基礎上打造城鄉空間命運共同體。

(一)推動城鄉物理空間整體規劃

物理空間融合在城鄉融合系統結構中處于基礎地位,其為城鄉空間融合提供全域環境支撐,也為制度空間、文化空間等社會空間融合提供前提。需通過創新城鄉空間規劃打造城鄉物理空間共同體。

空間規劃是推動城鄉物理空間融合的基礎保障。自人類社會誕生以來,就始終存在著一種對其所接觸和預想到的社會實踐進行有效控制的愿望?;蛘哒f,人類總希望能將社會運行和發展置于人類可控和可操作性的狀態之中。一方面,立足城市和鄉村空間的結構特征,將城市和鄉村視為有機整體,從系統全局視角做好城鄉空間規劃頂層設計和科學論證,合理優化空間布局。同時還要堅持系統性和局部性的融合、城市性和鄉土性銜接,讓城市兼具城市性和鄉土性,而鄉村兼具鄉土性和城市性。另一方面,積極有序統籌城鄉空間公共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唯有如此才能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解決城鄉空間不一致與低效率問題,為城鄉人口、產業、市場以及資本流通提供最基本物質基礎,繼而加快城鄉社會空間一體化進程。

(二)促使城鄉制度空間高效互動

制度空間融合是實現城鄉空間融合的根本保障。需在尊重城鄉社會的歷史底色及其時代特色、順應城鄉社會關系發展規律基礎上,適度創新制度供給,打造城鄉制度空間共同體。

城鄉社會要素自由流動和有機組合是實現空間融合的重要基礎。因此,城鄉空間融合需積極推動城鄉多尺度制度體系互動和銜接,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分配空間資源。政府要積極對現有城鄉政策進行梳理和分類別統計,適時破除不適應新時代城鄉運行和發展需要的制度機制,更要全面消除帶有歧視性的制度約束和不合理的隱性約束。與此同時,城鄉二元制度的破以及城鄉融合制度的立是辯證統一的。各級政府要積極設計有助推動城鄉社會要素高效流動、資源合理配置、結構協調融通的制度。

(三)加速城鄉網絡空間數字一體

網絡空間融合是實現城鄉空間融合的有效方式,推動城鄉空間融合需借助網絡空間建立城鄉一體化數字空間,塑造城鄉數字命運共同體。

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持續改變著城鄉互動的方式、廣度和深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盵26]城鄉在場社會的差異性也塑造了缺場社會差異性,城鄉居民基于在場空間的差異習得的社會慣習在不同網絡空間中開展生活實踐,最終塑造了差異性數字生活。數字生活即是數字主體借助網絡空間開展的一系列數字實踐而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城鄉社會普遍數字化語境中,數字生活作為日常生活具有普遍實踐意義和價值的實踐日益凸顯。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3.01億人,占網民整體的27.9%;城鎮網民規模達7.77億人,占網民整體的72.1%。因此,要積極打造具有我國城鄉特色的網絡平臺,縮小城鄉數字基礎設施差異,而這也有助推動城鄉物理空間、社會空間以及精神空間的融合。與此同時,通過網絡空間積極拓展城鄉社會連接的數字邊界,以此彌合城鄉之間以及城鄉居民內部之間的數字鴻溝,加深城鄉居民互動和情感交流,深化城鄉居民心理認同,打造城鄉數字命運共同體[27]。

(四)加速城鄉文化空間差異共融

文化空間融合是推動城鄉空間融合的內在要求,推動城鄉空間融合需在尊重城鄉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打造城鄉文化空間共同體。

城鄉文化空間是城鄉居民日常文化生活實踐的產物,并沒有優劣之分,應摒棄城市文化對鄉村文化歧視與排斥的思想觀念。城鄉文化空間融合應在保持其內核基礎上主動吸收彼此不同文化的精華,既保持傳統鄉村文化的歷史底蘊,又弘揚城市文化的現代精神,避免兩者在融合中的經濟化、符號化以及娛樂化。文化空間差異融合需統籌城鄉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建設,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上要做到公平,繼而營造健康的城鄉文化生態環境[28]。同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特定的物質載體予以呈現。因此,空間融合中要積極打造兼顧城市性和鄉土性的物質文化空間,通過物質文化空間融合促進城鄉文化交流互鑒,融合并存,從而推動城鄉居民文化生活的融合實踐,最終促進城市性文化空間和鄉土性文化空間的差異共生。

(五)共建共治共享城鄉治理空間

治理空間共建共享是推動城鄉空間融合的迫切之需。通過建立城鄉空間綜合治理機制以及打造城鄉治理微空間[29],提升城鄉社會空間治理的綜合效能,塑造城鄉治理空間共同體。

城市和鄉村在相互影響中構成結構互補、環境共生、功能耦合的有機地域系統。城鄉空間融合須完善城鄉互嵌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城鄉一體化治理單元,建設城鄉社會治理共同體。在城鄉社會治理實踐中,城鄉社會基礎的差異決定著城鄉社會治理模式差異性,這也是統籌城鄉社會治理的難點和重點。城鄉社會治理差異性是必然,但這種治理分割過于強調差異而未能將治理控制在合理范圍中,亦未能很好注重到治理本身的空間性以及治理路徑的空間維度。接續思之,城鄉空間融合亦需要推動城鄉社會治理從空間中的治理到空間本身治理的空間轉向,制定既能有效嵌合城鄉社會基礎又符合城鄉融合趨勢的治理政策[30],避免治理資源浪費以及治理不均衡發展,推動形成協調共生、良性互動、深度融合的城鄉社會治理新模式。

六、結語與討論

(一)結語

我國城鄉社會分異是歷史性、制度性以及市場性長期積淀的過程和結果,而欲推動城鄉社會高效融合亦需長期性改革和創新??梢哉f,城鄉發展不平衡以及鄉村社會發展的不充分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矛盾的重要體現。研究表明,空間理論是全新認識和理解城鄉融合的理論依據,既彰顯城鄉多維空間意蘊以及網絡社會介入后城鄉社會融合的轉變與重構,又呈現城鄉社會動態性和歷史性,為深入理解城鄉融合發展的復雜過程機理及其組織規律提供了新思維。

1.城鄉關系是基于差異性社會基礎的空間關系。城鄉空間關系不是城鄉社會關系的簡單反映和拷貝,城鄉社會關系即是城鄉空間關系,且因城鄉社會基礎的差異而呈現顯著差異性,理想狀態中的城鄉社會關系是城鄉物質空間、社會空間、精神空間以及數字空間之間和諧統一的差異關系。

2.空間正義是空間融合的基本價值準則??臻g正義理論的現實指向和理論旨趣切合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且符合我國城鄉社會的現實境況,理應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推動城鄉空間融合的重要準則,也應成為處理我國城市社會轉型中一系列空間問題以及開展一系列空間實踐的基本原則。

3.空間融合是新時代城鄉融合的新路徑??臻g融合是在遵循城鄉社會發展規律及變化趨勢基礎上,推動城鄉多維空間之間要素動態變化和有序重組。物理空間融合是城鄉空間融合的物質基礎,社會空間融合是城鄉空間融合的社會基礎,精神空間融合是城鄉空間融合的精神基礎,數字空間融合是連接城鄉多維空間融合的橋梁。同時城鄉空間融合并非是要消除城鄉空間之間差異,而是建構要素融合、結構互動的新型空間格局,促進城鄉社會有序、協調、高效的融合。

(二)討論

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黨和國家關注的重點問題。新時代工業化和城鎮化將持續推動城鄉社會的轉型和發展并給城鄉融合帶來新挑戰。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持續推動城鄉空間融合需在尊重城鄉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上持續關注3個議題。

1.創造適應我國城鄉社會的空間融合理論。新時代城鄉融合既具有資本主義社會的共性,又具有社會主義社會的獨特性。我們既要承接西方空間社會學理論的思想內涵,又要立足中國城鄉社會的歷史底色和時代特色,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鄉融合的空間理論體系和方法。

2.揭示城鄉融合的時空差異和區域差異。建立彰顯優勢聯動的現代化區域協調發展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路徑[31]。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區域的差異性和非均衡性是客觀事實。城鄉空間融合面臨的困境及其耦合路徑亦有所差異。推動城鄉空間融合需與我國多樣化、差異化的城鄉社會實踐結合,注重城鄉空間多維度、多層次、多主體和多要素,精準判別城鄉融合的區域類型。

3.充分激活縣域空間在城鄉空間融合的作用??h域是我國城鄉社會融合發展的重要先行區和關鍵突破口。我國縣城數量大、類型多,各具特色,其作為城市之尾和鄉村之首是銜接城鄉融合的堅實底座與重要載體。新時代城鄉空間融合需釋放縣域空間過渡、銜接、交匯與交融的功能,發揮其既承接大城市空間資源又輻射鄉村空間的優勢。

猜你喜歡
正義城鄉空間
空間是什么?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創享空間
城鄉涌動創業潮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城鄉一體化要兩個下鄉
縮小急救城鄉差距應入“法”
城鄉一體化走出的新路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法律與正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