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邏輯:基于工農聯盟的考察

2024-05-10 04:54袁富民李字琳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袁富民,李字琳

(中國農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戰略安排、目標任務、重大原則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理論界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等相關概念展開了持續而熱烈的討論,形成了諸多理論成果。學者們對中國式現代化主體邏輯,尤其是中國式現代化人民主體思想的科學內涵、理論淵源、實踐邏輯、時代價值等方面進行了探索,但理論演繹多于歷史梳理,從而忽視了人民主體的歷史性及其社會作用機制。另一方面,理論界多將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主體作為整體性自明概念,從而忽略了人民主體的內在結構性差異,工人與農民作為人民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性作用未受到應有重視,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創造性運用工農聯盟基礎性力量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本質也無法得到彰顯。工人與農民雖不能等同于人民,卻占人口大多數,工農聯盟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本論文基于工農聯盟視角從政治現代化、經濟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生態文明現代化“五位一體”系統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邏輯,深度感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主體力量,從而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本質,進而豐富世界現代化理論與實踐。

一、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中國式政治現代化中的工農聯盟

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前的現代化道路探索雖凝聚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心血,卻難以改變“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歷史命運。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之際,各種政治力量已接連進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愛國人士們提出了“教育救國”“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等方案,從不同角度推動著器物、制度、文化層面的變革和現代化,但均以失敗告終?;厮輾v史,只有中國共產黨人“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中國現代化問題進行科學分析,認識到社會主義不僅是一種理想社會形態,更是一種實現現代化的最優方案”[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加之革命與戰爭的時代背景,現代化建設必須建立在民族獨立的主權國家基礎之上。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中國自身特點,創造性提出工人階級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建國方案,建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維度??傊?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政治現代化,既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又結合不同時代特征進行創新性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法國大革命的一系列著作文章中,明確指出了農民作為政治力量的重要性,提出了工農聯盟思想。在農民占全體人民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工農聯盟是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開始,就高舉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大旗,提出“人民當家做主”“農民翻身做主人”的口號,開啟了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發動社會各階級力量參與政治建設的實踐歷程。在大革命時期,農民協會是農民參與政治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國共合作后,為貫徹“扶助農工”的政策,國共兩黨相繼成立農民部、農民運動委員會等農民運動機構,為農民參與政治活動提供了組織保障。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制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了工農勞動群眾的各項基本權利,為后來的民主憲法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經驗。誠如謝覺哉所言:“陜甘寧邊區的民主政治,已經為和平民主團結統一富強的新中國打下了基礎,為全國人民所向往?!盵2]1945年,黃炎培提出了著名的中國共產黨能不能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問題,毛澤東自信地回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盵3]在解放戰爭時期,黨在各解放區開展了以三查三整為主要內容的整黨整軍運動,農民通過參議會、代表會、村民大會等形式監督政府工作,行使民主權利。中國革命勝利的首要原因就是團結、依靠農民階級,鞏固和發展工農聯盟。當我們梳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的歷史進程,再次印證了以工農聯盟為核心的統一戰線,以農民戰爭為表現形式的武裝斗爭,以思想建黨為核心的黨的建設,共同構成了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啟了廣大工農群眾翻身做主人的新篇章。這一時期開展的土地改革運動不僅使最廣大的農民獲得了土地,更是將農民從幾千年的封建桎梏中真正解放出來,使其成為自己的主人。有學者依據唯物史觀強調經濟基礎決定政治上層建筑,提出當時中國應當進行民主革命,從而為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做辯護。這種言論看似言之鑿鑿、引經據典,實則將理論抽象化、教條化,犯了“本本主義”的錯誤。還有學者提出現代化應以經濟現代化為基礎,政府要作為“守夜人”實現最小化才是政治現代化。此種觀點雖有不同表述,但都將政治穩定作為應然性前提而忽視了其巨大的建構成本問題。隨著國家建構、國家能力、政府治理等相關理論的深入研究,對比亞非拉國家現代化歷史經驗以及美國最近“金融危機”以來政治經濟衰落的大討論,政治獨立而穩定的主權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越來越成為普遍共識。工農聯盟在革命年代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國家建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建設、改革年代同樣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人民民主專政及其政權組織形式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根本政治制度確立起來,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指明了社會主義方向?!爸恢v四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盵4]因此,工農聯盟既是基于對中國社會現實科學分析的社會主義理論創新,又是基于科學理論指導的正確現代化實踐。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政治現代化,強調黨與農民主體的有效協調,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程度不斷加深,農民政治參與形式不斷豐富,參與力度不斷加大,“共治型”的參與模式真正將人民當家作主全面體現在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中國共產黨、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政協、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基層組織等協商渠道的拓寬,政治協商、立法協商、行政協商、民主協商等協商類型的豐富,公示、評估、咨詢、網絡等協商方式的健全,最廣泛地調動了農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基層民主發展之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以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制度優勢,保障了人民當家做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傊?無論是革命年代社會主義國家的構建,建設時期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化,還是改革時期現代化發展的社會主義導向,工農聯盟在中國式政治現代化進程中都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二、社會主義工業化:中國式經濟現代化中的工農聯盟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現代化探索最終以社會主義現代化方案勝出,而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其重要動力源。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繪制新中國發展的理想藍圖時就明確提出要“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5]。改革開放前的“四個現代化”表述雖有差異,但是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某種程度上是作為同義語使用。改革開放后,現代化內涵不斷擴大,但社會主義工業化依然是經濟現代化的核心,而工農聯盟在經濟現代化中始終發揮關鍵作用。

新中國成立初,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后是作為傳統農業大國的基本國情。缺乏經濟發展經驗的中國共產黨,面對如何進行工業化建設的問題,只能在摸索中不斷前進,選擇“先重后輕”還是“先輕后重”的工業化發展道路被尖銳地提出。部分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基于舊中國工業發展走的是輕工業發展較快、重工業發展滯后的道路,提出先發展農業、輕工業再發展重工業的思想??陀^來說,這與許多西方國家工業化發展道路一致,符合當時中國的所有制結構和經濟基礎??紤]到經濟恢復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問題,以及工業化的資金積累存在困難,以農為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綜合考慮當時中國快速變化的客觀形勢后就會發現,“先重后輕”從來都是必選題。其一,建國初三年努力使我國國民經濟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工業在經濟結構中占比快速上升、農業合作化運動順利開展,這些都為重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二,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充分暴露出中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落后。在與其他國家軍事實力相比懸殊的情勢下,要使國家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必須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中國建立起單一公有制的計劃經濟體制。在中國經濟起點較低的現實面前,重工業優先的工業化是當時最優的戰略選擇。計劃經濟帶來的高積累,一方面使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工業基礎,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維護國家安全的尖端軍事武器問題?!肮I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這是我國人民不再受帝國主義欺侮不再過窮困生活的基本保證,因此這是全國人民的最高利益?!盵6]這一時期,中國薄弱的工業基礎無法實現自我積累,工業的高速發展只能向農業索取資金,補充工業急需的國外進口商品和日益膨脹的城鎮糧食需求又進一步加劇了農民的經濟壓力。為避免陷入供需兩不旺的“貧困的循環”,新中國通過農業合作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勞動力方向,實現了農業持續增產。統購統銷制度、人民公社體制和戶籍制度構成了制度安排的“三駕馬車”,直接服務于加速推進國家工業化的目標[7]。但要注意的是,不能過分夸大國家對農業剩余的索取,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從根本上束縛的是農民的生產自主性,也就是限制了農民將蛋糕做大的能力,所以即使國家拿走很少一部分,甚至將農業剩余全部給予農民,農民依然會處于貧困的狀態。但從總體上看,這一制度是適應當時工農業發展要求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使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建立起獨立的和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正是有了這樣的工業基礎,我國才能在改革開放后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就。這一時期,黨和國家充分利用了工業發展和工農聯盟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的關系,以工農聯盟促進工業發展,以工業發展穩固工農聯盟,從而實現了農業國向工業國的最終轉變,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計劃經濟時期,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有限,工農業剪刀差、農業稅、低價收購等手段使農業剩余在很長一段時間被不斷輸送到工業戰線,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被維持并拉大。在優先發展重工業時期,政治熱情有效保障了工農聯盟的穩固,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經濟領域的工農聯盟具有更加突出的意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序幕,鄧小平率先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過去的高積累、優先發展重工業等政策被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工業發展方式和對外開放所取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時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引領農村迅速發展,經濟資源開始向農業、輕工業傾斜,城市改革推進輕工業迅速擴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重工業優先發展造成的結構失衡得到有效矯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化完善時期,農民工成為城市建設主力軍,重化工業成為主導,外向性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盵8]市場通過“看不見的手”協調資本、勞動、技術等生產要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招商引資、制度建設方面又積極發揮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用,政府和市場的“雙驅動”創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梢哉f,建立在工農聯盟基礎上的中國工業化道路代表了經濟現代化的發展趨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我國工業經過五十多年的快速增長,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成為中國工業化戰略的目標,中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實現的一系列偉大創舉,為世界上既希望實現現代化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提供了全新選擇。黨將廣大工農群眾置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突出位置,用看得見摸得著的現代化成就感召、團結、引領他們,使巨大人口帶來的發展壓力轉換成發展動力,充分發揮其在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的主體性,匯聚成龐大的發展性“物質力量”[9]。黨對工農業階段性目標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對國情和經濟發展規律不斷深化的過程,工農聯盟為以社會主義工業化為核心的經濟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三、培育公共精神:中國式文化現代化中的工農聯盟

文化在進行社會物質生產活動“經驗現實人”的歷史傳承與改革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文化現代化是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現代化內在要求著公共精神的培育與涵養。中國共產黨始終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性推進文化現代化事業。

在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面對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有效地動員聚集起革命力量的難題,繼承新文化運動的思想資源,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以“革命”為旗幟將工人、農民等階級組織起來,開辟了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道路。舍己為公、敢于犧牲等革命精神的發揚,將中國從過去“一盤散沙”的狀態凝聚起來,其間創造出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共同匯聚成了改天換地的巨大力量。新中國成立后,工農群眾翻身成為國家的主人,以集體主義精神為核心的公共精神空前高漲。集體主義精神實質是“公與私的問題,在集體主義原則下究竟怎么處理?可能首先考慮的是既對公有利,又對私有利,所謂公私兩利。進而一想,如果不可能這樣,就會產生第二階段的想法:是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呢,還是要求集體利益照顧個人利益?經過考慮,結果應該是先公后私,總是把公擺在前頭,個人擺在后頭,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盵10]但是,當公有制絕對化、形式主義化,公共話語中的“當家作主”就變成了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具體現實呈現。公共精神生活開始脫離正軌,出現狂熱、虛幻的病態特征。計劃經濟時代的錯誤思潮無限度地侵入私人領域并將其政治化,以致個人合理的利益和需求被全然抹殺。十年內亂證實了在一個公共精神缺失的社會里是無法孕育出真正的現代化的。

20世紀70年代末,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為公共精神的重塑提供了突破口?!耙噪A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變,社會文化也從過去強調個人對集體的絕對服從轉變為倡導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兼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極大地增加了社會自主性程度,個人合理利益的追求有了保障,公共精神的發展有了現代意義。作為公共性的精神文化“如果能成功,它必定以該群體內帶有草根性質的對自身的認知與情感作為基礎,所以才能又反過來滋養、培育和形塑屬于大眾的集體身份意識?!盵11]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了公共精神的發展,滿足了工農聯盟的公共文化需求,在與各種錯誤思潮斗爭中引領工農聯盟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就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這個共同理想,集中了我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愛國者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證全體人民在政治上、道義上和精神上團結一致,克服任何困難,爭取勝利的強大的精神武器?!盵12]共同理想的凝練避免了公共精神走向盲動混沌,是文化現代化過程中的一次重要進步。

21世紀之交,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加劇了個體本位思想,出現了公共精神衰落的傾向。公共精神作為共享性集體意識,可實現程度決定于它的人民接受度。公共精神“不會從大眾對其集體身份的朦朧意識中自動地、必然地生發出來,而只能是有人自覺地對后者予以加工和提升的結果。承擔此加工提升工作的人,大都是該人群內的精英或準精英分子。經過他們對自身群體的歷史記憶和其他文化資源進行有意識的選擇、強調、放大或‘發明’,以及有意識的淘汰、‘失憶’、掩蓋與修正,該族群或民族獲得了有關自己是誰、從哪里來、本群體與周圍其他人群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等等一套相對固定的言說?!盵13]對此,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斷推行良法善治幫助廣大工農群眾實現社會轉型期的平穩過渡,公共利益得到了廣泛實現。工農群眾也以理性的態度更多地考慮對國家、社會的公共責任。人民群眾的公共精神,不是由國家領導人決定的,國家領導人可以憑借其政治智慧把這個意識提煉出來;也不是由專家學者決定的,專家學者可以憑借其思維訓練把這個意識更加清晰地論證出來。公共精神本身必須由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決定,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使人們的價值訴求更加多元多變,公共精神在整合價值差異的過程中面臨巨大壓力。然而,公共精神能夠凝魂聚氣,使社會內生“文化資本”以最大限度解決“集體行動困境”。因此,公共精神能有效避免社會整體撕裂,減緩工農、城鄉的二元對立,構建“我與他者”的和諧關系。值得注意的是,虛幻的非理性的公共意識如果被煽動甚至會走向極端的反面,現代化的公共精神一定是需要理性規約的??傊?堅持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公共精神建設把握住了文化的人民性與階級性統一,也就堅持了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必將推進文化現代化事業不斷達到新高度。

四、社會和諧:中國式社會現代化中的工農聯盟

社會和諧有序作為“治國安邦的大問題”,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之初,民生凋敝,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中國共產黨積極開展生產救災、救濟優撫等應急性的階段措施,迅速穩定了城市的社會秩序?!吧鐣髁x好,生老病死有勞?!背蔀楫敃r工農群眾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最樸素的認識。在計劃經濟下的社會保障體制中,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并不能明顯區分開來,但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公平始終被置于經濟發展的優先位置。早期的社會保障制度雖然水平較低,但避免了中國經濟發展初期所面臨的巨大社會成本,不僅沒有成為國家的負擔,反而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工農群眾生產生活成本的降低使集中發展工業化成為可能,為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秉持為人民謀幸福的宗旨,對社會主義本質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鄧小平同志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通過社會保障制度強化互助共濟功能,進行合理的社會財富再分配,是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主體是多元的,各種不同利益主體在競爭中勢必會產生矛盾和沖突。深刻的經濟體制改革必然伴隨著巨大的困難和代價,其間最突出的就是大規模的下崗潮。國有企業不再是“鐵飯碗”,工人的退休養老開始實行社會統籌,由企業和工人共同承擔繳費義務,國有企業辦社會的歷史一去不復返,社會保障工作面臨嚴峻挑戰。正是因為有工農聯盟的群眾基礎以及政府的有效協調,才保證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同樣,農村原先依靠人民公社體制建立起來的“五?!敝贫群秃献麽t療因為缺少集體經濟支撐而日漸衰落。這種情況下,工農聯盟維穩作用的發揮使現代化進程得以平穩推進。中央也通過各項政策加強社會整合力度,以“兩個確保,三條保障線”有效保障了3 000多萬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又將“在農村探索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納入了“七五”計劃,推動恢復農村合作醫療,探索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推動計劃經濟時代作為脫貧手段的社會保障由臨時救助性質向良性循環轉換。黨始終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工農聯盟的雙方——工人和農民,自覺促進工農之間的融合,以更好地發揮工農聯盟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基礎性力量。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社會公平問題日益凸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立為重大戰略任務。從總體上看,和諧社會主要是針對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城鄉、地區的發展不平衡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能否惠及工農群眾,為人民共享的問題。胡錦濤同志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經濟建設既要強調效率,也要促進社會和諧,更要保證發展的可持續,以實現可持續的社會公平。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民生“五有”——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體現出了黨和政府強烈的善治意愿,社會保障由單一責任主體走向多元社會主體。黨的十八大從“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三重維度深化了社會保障發展的公平取向,人民性成為新時代社會保障的價值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保證人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盵13]社會保障從兜底扶貧的“標準線”轉為“防線”,助推脫貧攻堅取得最終勝利。以公益性和普惠性為特征的社會保障制度堅持守住養老、醫療、生活保障等民生底線,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多措并舉惠民生,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得到切實解決,真正實現社會共建共治共享,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盵14]

中國式社會現代化建設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國家保障型模式到社會保險型模式、從以單位保障為主體到以社會保障為主體、從政府大包大攬到以政府責任為主體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歷程[15]?;仡欬h在不同時期領導的社會現代化建設歷史實踐,工農聯盟是建設發展主體,也是發展服務對象,是社會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也保障了社會現代化的和諧穩定。

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中的工農聯盟

人與自然關系體現的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也通過人與自然的關系得以呈現。生態文明現代化作為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其內涵蘊含著對資本主導型現代化的超越,即生態文明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積極發展經濟和開展工業化是第一要務。毛澤東同志主張通過保護自然資源來為經濟恢復和發展夯實基礎,發出“要使我們祖國的河山全部綠化起來”的號召。在黨和政府的推動下,廣大工農群眾積極參與到造林活動中,群眾性植樹造林運動得以深入發展,工人和農民作為社會主體力量源源不斷為森林保護、造林綠化等工作輸送新鮮血液。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后,為緊跟全球環境保護步伐,在1973年召開了全國第一次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對環境保護問題進行了統一規劃部署,確立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針。

改革開放后,由于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導致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過度損耗,使得生態問題在短期內集中爆發,城市污染加速向農村轉嫁。加之這一時期我國工業化建設處于加速發展階段,生態文明現代化具有了雙重目標:既要推動工業化建設又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如何構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統一體,使工農群眾得以共享綠色發展紅利成為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必須回答的問題。黨的十五大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生態環境保護成為國家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江澤民同志多次強調絕不能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從代際公平的角度考量經濟、人口、資源關系。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寫入黨的報告,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中國話語,“兩型社會”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以城市帶動農村,實現城鄉資源的優化配置,完善城鄉空間的合理布局,城鄉協同發力實現了產業結構優化,有效轉變了以大量消耗資源為代價換來經濟發展的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工農群眾既是生態文明的積極建設者,也是發展成果的共享者,從而生態文明建設也不再局限于污染防治和生態恢復,更涉及觀念變遷、產業升級、文化轉型等。

生態危機并非現代化的固有屬性,解決生態問題并不是要摒棄現代化發展道路,更不是退回傳統農耕社會的自然狀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各方面。這里的“融入”不僅是一種實踐操作層面上的融入,更重要的是把“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念融入到其他“四大建設”中去,著力打造綠色經濟、生態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16]。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將“美麗”寫入黨的基本路線,表明我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功帶領工農群眾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科學發展之路,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吧a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發展與保護的雙贏。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人民群眾也成為了生態文明建設最堅強的后盾。同時,中國式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不僅要滿足當前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要,更要為子孫后代留足發展資源,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面對全球性生態危機,中國共產黨更是站在為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17]。特別是,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向世界承諾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真正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著中國力量。

六、結語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開創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創造性運用工農聯盟主體性力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代表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豐富發展。以不同維度深深嵌入中國式現代化并發揮基礎性作用的工農聯盟充分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主體性,克服了西方現代化“資本至上”的邏輯,展現出高度的主體自覺。中國共產黨創造性運用工農聯盟基礎性力量,確立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政治現代化基礎,創造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等經濟現代化的基本條件,深化了全體人民公共精神在文化現代化中的整體表達,完善了經濟快速增長同時社會有序的社會現代化進程,推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現代化全面展開。工農聯盟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現代化進程中基礎性力量的發揮,為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作出了原創性貢獻,充分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本質。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邊疆治理現代化
中國式民主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中國式失敗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