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新農人短視頻看數字鄉村的空間差異
——以“李子柒”短視頻為例

2024-05-10 04:54劉延飛
關鍵詞:李子柒李子表象

劉延飛,張 榮

(安徽大學 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相較扎根于物理學基礎的傳統空間理論、芝加哥學派的城市空間論,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理論從實踐立場出發展開社會空間視野,是在主體與客體實踐關系中開展的具有多元性、差異性、價值性和現實性的當代空間社會學研究,可以在空間表象與內在結構的統一中更深刻地揭示當代社會不同層面的重大變遷[1]。從經典馬克思的空間社會學研究開始,到列斐伏爾城市空間論的創立,再經過哈維、蘇賈、戈特迪納、卡斯特等人推進與演化,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研究從實體空間擴展到表象空間,從地方空間擴展到網絡空間。進入21世紀,網絡化時代實踐活動的形式發生了從馬克思的物質生產實踐到當代的信息生產實踐、從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到當代的網絡空間生產的轉變,實踐內涵的改變導致從這種新的實踐關系中所看到的實踐空間也改變了。在這樣一種嶄新的實踐空間中,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的關系命題隨著網絡化、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而展現在學術前沿,明確地提出和回答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的差異性關系,這就是本文的落腳點或追求目標。

中國在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之后,銜接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數字鄉村建設開始在全國廣泛開展。目前數字鄉村建設行動中,地方政府和一些學者單純強調數字化,而輕視了網絡化。如果數字鄉村建設的行動主體不能把數字技術同網絡經營和網絡交往統一起來,實現不了地方空間、數字空間和網絡空間的統一,數字鄉村建設有可能僅是在鄉村地方空間中裝備了一些數字設備,數字化發展或數字鄉村建設則成為空談。因此,在中國本土情境下,開展聚焦數字鄉村的空間社會學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同時,互聯網、元宇宙、ChatGPT等信息技術的交融匯聚為數字鄉村建設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以新農人短視頻為代表的“鄉村元宇宙”數字表象展現了鄉村地方空間與網絡空間的互動關系[2],凝聚了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時代的顯著空間差異表征,為探索我國數字鄉村的空間差異性提供了可行途徑。據此,應當扎根于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理論,透過新農人短視頻考察中國數字鄉村中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的差異性關系,以期推進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研究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

一、文獻綜述

從時間范疇到空間維度,從經典馬克思主義到新馬克思主義,從西方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社會學到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的學術史演變主要歷經了由地方空間物質生產實踐轉向網絡空間交往實踐,由新城市學派城市空間研究轉向鄉村空間社會學探索的發展脈絡。

(一)從地方空間生產實踐到網絡空間交往實踐

時間和空間是社會學研究中的2個重要范疇,19世紀40年代以來,空間維度成為人類歷史發展闡釋的一個主要的坐標體系[3]??臻g社會學自誕生伊始就成為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重要構成。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的關鍵特色是秉持從實踐出發的基本立場,運用辯證的、批判的方法原則,明確“社會空間”作為研究對象,進而對社會生活中的空間現象或空間問題開展研究[1]。根據研究主題在不同時期的演變,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研究主要劃分為馬克思的經典空間論述以及新馬克思主義城市學派的空間探討。不同于工業生產、空間生產等有邊界的地方空間中的物質生產實踐,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等新馬克思主義者轉向關注無邊界的網絡空間中的交往實踐,創新性地提出了通過流動而運作的共享時間之社會實踐物質組織——流動空間(space of flows)[4]。流動空間邏輯的結構性支配根本地改變了地方空間的動態和意義[4]。根據卡斯特的描述,地方空間有地理空間、物理空間、實體空間、在場空間等多種稱謂,是其形式、功能與意義都自我包容于物理界限內的地域,呈現出一個具有確定性、邊界清晰性和穩定性的空間狀態;流動空間是由電子交換的回路、節點與核心、管理精英的空間組織等3個層次的物質支持共同構成的,呈現出一個不確定性、邊界模糊性和流動性的空間狀態[4]。

(二)從早期西方城市空間研究到當代中國鄉村空間探索

在西方社會變遷中,列斐伏爾、哈維、蘇賈、卡斯特等馬克思主義者從鄉村轉向城市,面對城市改造或城市矛盾,開始從實踐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思考空間場景和空間生產,他們在城市空間生產中看到的不僅是樓房和街道的拆遷重建,更重要的是發現了社會空間、表象空間的權利、矛盾與重構,城市研究因而始終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領域[1]。然而,隨著當代社會的逆城市化、城市郊區化現象不斷出現,鄉村在空間社會學中的學術地位重新獲得重視。與傳統的農村和城鎮相比,數字鄉村建設試點鄉村的人際情感、交往方式和生活體驗,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形式,其地方空間更廣泛地受到中國網絡社會的深刻影響,因而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研究的重要主題。我國在探索數字鄉村建設與空間的相關研究中,基本沿循列斐伏爾、哈維、蘇賈、卡斯特、鮑曼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空間論立場進行理論拓展,主要關注“三化”實踐與四重空間[5-6]、空間生產與空間聯動[2,7]、空間不平等與城鄉關系[8-10]、公共空間與空間重構[11-12]等有關研究議題。關于鄉村社會中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的關系問題,吳宗友等學者從空間張力與空間整合視角對數字網絡空間與鄉村地方空間進行了深入探討,并且提出鄉村數字化是“利用流動空間全面嵌入地方性空間從而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場鄉村建設行動”[13]。

綜上所述,西方新馬克思主義學者對于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空間領域,提出了信息城市中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的邏輯沖突命題;國內學界盡管展開了數字鄉村的系列空間探索,但對卡斯特所提出的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關系這一經典問題卻較少進行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回應。在互聯網、元宇宙、ChatGPT等多種信息技術不斷涌現的當代社會,卡斯特的流動空間理論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他揭示的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的差異性關系,仍然是當前數字鄉村建設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的問題[3]。因此,本文從馬克思的感性實踐立場出發,基于空間生產的“三位一體辯證法”理論框架展開辯證的矛盾分析,通過“李子柒”為代表的新農人短視頻探討數字鄉村建設下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呈現的本質差異。

二、數字鄉村建設與新農人短視頻

數字鄉村建設作為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實踐,不僅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農村地區的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而且以嶄新的社會變遷和空間動態對傳統的鄉村社會空間秩序產生深刻影響。對于鄉土中國而言,數字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尤其是新農人短視頻的快速發展,消解了受限于傳統鄉村生產方式的地理區隔,實現了從地方空間轉向網絡空間的鄉村數字化生產[14]。

(一)從中國數字鄉村建設到新農人短視頻興起

十九大以來,中國鄉村振興戰略、數字鄉村建設行動不斷深入推進,國家頂層引領設計了一系列政策制度推進數字鄉村建設[15]:從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首次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16],到2023年《2023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明確夯實鄉村數字化發展基礎、強化糧食安全數字化保障、因地制宜發展智慧農業、創新發展鄉村數字文化等任務[17];從以浙江省為中心的淘寶鎮、淘寶村集鎮,到河北、江蘇、山東、湖南、廣東等地紛紛增設數字鄉村建設試點縣,地方推動數字鄉村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18]。近年來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2022年底中國5G網絡覆蓋所有縣城城區,實現“村村通寬帶”“縣縣通5G”;農村電商繼續保持鄉村數字經濟“領頭羊”地位,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17萬億元;農業生產信息化率提升至25.4%,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服務的村級綜合服務站點增至48.3萬個[17]。

新農人短視頻的迅速發展是農民參與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呈現形式。它以農民身份的自媒體從業者為主創者,是在網絡社會發展浪潮中興起的以反映鄉村生活為主題的短視頻類型。新農人短視頻的興起,一方面有賴于2020年8月抖音宣布推出“新農人計劃”,扶持平臺三農內容創作,據統計,截至2022年6月,抖音上的農業技術萬粉創作者年增長率達66.85%,農業種植、養殖、農業機械內容投稿量年增長率達50.4%,占比30.39%的“90后”成為農技創作者的主力軍,2021—2022年通過抖音電商實現農資轉化的創作者超過10萬名[19];另一方面也緣于我國各類互聯網應用持續發展,用戶規模獲得一定程度的增長,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分別達10.47億人、10.44億人和10.26億人,分別占網民整體數量的97.0%、96.8%和95.1%,用戶使用率分別為97.1%、96.8%和95.2%,在各類互聯網應用中穩居前三[20]。

(二)從“李子柒”短視頻創作到鄉村數字化生產

“李子柒”是抖音平臺上一個知名的新農人短視頻賬戶,網絡粉絲規模近五千萬人,獲贊總數為2.2億次,以“農村、農民、農業”為主題創作的短視頻作品多達772個,其中《一年忙忙碌碌,為的就是谷物滿倉的踏實感》《一株小麥,變化出扎根在每個人記憶力的味道》《金黃的季節,載滿了收獲的喜悅和玉米的香甜》等優秀作品均點贊百萬次以上,生動描繪了中國鄉俗、鄉風、鄉情的美好意象(1)資料來源:抖音“李子柒的主頁”,https://www.douyin.com/user/MS4wLjABAAAAPCnTQLqza4Xqu-uO7KZHcKuILkO7RRz2 oapyOC04AQ0.。該抖音號的博主李子柒(原名李佳佳)以四川綿陽的鄉土民俗、飲食、服飾文化為主題創作短視頻,如三區三州扶貧助威行動中,李子柒將大涼山雷波土雞蛋植入其原創視頻,通過自身影響力提升其曝光量。因其所創視頻激發了人們對中華傳統生活的熱愛與向往,李子柒先后獲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華社等黨媒央媒的點贊,取得了“中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推廣大使”“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和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標兵等榮譽稱號(2)資料來源:抖音百科“李子柒”,https://shidian.baike.com/wikiid/7179089189789630523?is_douyin_baike=&anchor=doc_title_catalog_anchor.。

信息技術融化發展新時代,短視頻創作成為李子柒等新農人參與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方式,給數字鄉村的空間生產帶來了深遠影響。一方面,新農人短視頻不僅在網絡社會中塑造了農民形象,還在表達農民聲音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些作品凝聚了新農人群體的智慧和創造力,成為串聯數字鄉村建設和農民的紐帶。經由對新農人短視頻的考察,不但可以清楚地明晰作為行動主體的農民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的核心位置,而且可以為關聯性政策的出臺提供有力的支持,推進釋放數字鄉村建設行動主體的巨大潛能。另一方面,新農人短視頻既有利于激發農民自身的建設動力,也充實了鄉村主題的短視頻素材,這些作品生動地再現了鄉村空間的面貌,承載著農耕地域文化與歷史底蘊的深刻烙印。農民特別是“新農人”利用短視頻媒介將農業、農村、農民的嶄新社會表象傳遞至網絡空間,同時借助短視頻創作構成了鄉村數字化空間生產的重要推動力量,為鄉村建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三、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的差異性

數字鄉村建設中,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的差異是一個重要而復雜的議題,它牽涉到政策制定、跨界合作、資源配置和數字素養提升等多方面因素。深入理解這些差異有助于我們在數字鄉村建設方面取得更多認知收益:第一,更精確的政策和規劃,即了解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的不同特征有助于政府和決策者更好地制定數字鄉村建設政策和規劃,以滿足不同領域的需求;第二,促進跨界合作,即理解這些差異有助于促進不同領域的合作,推動數字技術在農村地區的廣泛應用和發展;第三,資源配置的優化,即認知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之間的聯系和差異可以幫助鄉土社會更有效地配置資源,確保數字鄉村建設在網絡與地方空間之間實現協同效應;第四,提升數字素養,即闡釋這種差異可以幫助提高農村居民的數字素養,使農民更好地利用網絡空間的機遇,促進農村地區的全面發展??傊?深刻認識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的差異將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思考數字鄉村建設,為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和方案,同時更好地運用數字技術改善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經濟狀況。

從廣義上講,網絡空間與數字空間密不可分,但從狹義上看二者是有區別的。網絡空間是人—人、人—物、物—物之間的互聯空間,是主要展開主體之間關系的空間,而數字空間是人利用還原為數字的信息實現對對象的認識、利用和控制的空間,是主要展開主體與客體之間關系的空間,此處所使用的網絡空間概念更側重于狹義理解。不同于以往學者根據“線上線下空間關系”對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進行簡單的二元劃分,本文認為網絡空間既包括線上的賽博空間,也包括網絡化的線下空間,而地方空間不僅指向與互聯網沒有聯系的線下空間,而且涉及網民所處或其活動所展開的線下空間[4]。澄明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明確研究的理論框架。一方面,列斐伏爾將馬克思的辯證法引入空間領域,提出了社會空間是空間實踐、空間表象與表象空間的三位一體,空間的生產需要在這三位一體的辯證關系中去把握[21]。另一方面,面對不平衡發展的中國數字鄉村,重視差異性的“三位一體空間辯證法”獲得了更大的施展空間,它將使人們更具體地認清我國數字鄉村建設中的偏頗失誤[1]。據此,數字鄉村建設下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的本質區別應當從空間實踐、空間表象、表象空間3個維度加以考察。

(一)空間實踐的差異

要對空間生產做過程性、歷史性的把握,空間實踐應該作為一個起點[1]。列斐伏爾指出,空間實踐包括“生產與再生產,以及每一社會形態的位置與空間設置”[21]。在鄉村數字化空間生產中,空間實踐的差異表現為數字鄉村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的生產關系或社會關系在空間生產中的改變不同,以及空間位置和空間資源的重新分配不同。例如,李子柒的系列視頻主要圍繞美食、影像、聲音3方面,將寧靜、優美、富有人情味道的典型中國式田園生活展現出來。在美食方面,李子柒的視頻主要選擇的是四川特色美食——鹽排骨湯鍋、番茄牛腩、菜葉豆腐乳、紅糖芋圓蛋、醬香大骨、鹽焗土豆、豌豆涼粉和豌豆黃等,一道道地方菜肴通過互聯網空間抓人味蕾、解人鄉愁。在影像方面,李子柒選擇呈現四川鄉村景色,短視頻中主要展示的是四川綿陽一個小山村景象。在《李子柒美食記》專題視頻中,李子柒全方位展示大秧田村,云卷云舒、日出日落、小橋流水、大河遠去;在聲音方面,李子柒的視頻以寧靜的純音樂為底色,營造鄉村意象,李子柒最大可能保存農活勞作、食物制作、交談的原聲,鋤頭插進泥土的聲音、切菜燉煮聲、鄉音縈繞聲等,共同建構一個烏托邦式的鄉土田園生活空間(3)資料來源:騰訊視頻“李子柒美食記”,https://v.qq.com/x/cover/mzc0138prepzhvb.html.。

李子柒的短視頻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展示了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在空間實踐層面的差異:第一,空間關系改變。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的網絡空間,觀眾可以跨越物理距離,與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互動和分享信息,打破了地理限制,形成了缺場空間之間的互通;觀眾可以與李子柒建立虛擬聯系,參與她的生活并實時互動,形成了缺場空間與在場空間之間的聯動。相比之下,傳統鄉村地方空間中,社區內的人際關系相對密切,居民之間互通較多,但通常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地方空間中的居民通常與遠方的人建立有限的聯系,這與網絡空間中的聯動不同。第二,空間位置的重新配置。網絡空間中的邊界通常模糊不清,李子柒的觀眾可以來自世界各地,這改變了傳統地理邊界的概念;地方空間中的邊界通常比較明確,社區有清晰的界限,地理位置對人際關系有較大影響。第三,生產資源的重新分配。李子柒通過數字媒體平臺向觀眾提供虛擬的內容,如短視頻和社交媒體帖子,這些內容附加值高,有助于提升她的品牌知名度;觀眾可以通過互動、點贊和分享等方式為她提供支持,從而參與資源的重新分配。相對而言,傳統地方空間的資源主要包括農田、自然資源和物質生產,資源配置較為物質和自然。

由此可知,在空間實踐中,鄉村網絡空間中的空間關系改變是缺場空間—缺場空間橫向互通、缺場空間—在場空間縱向聯動,空間位置的重新配置是模糊邊界的跨越,生產資源的重新分配是虛擬的產品附加值與品牌知名度;而鄉村地方空間的空間關系改變是在場空間—在場空間橫向互通、在場空間—缺場空間縱向聯動,空間位置的重新分配是清晰邊界的限定,生產資源的重新配置是物質的天然材料與加工產品。

(二)空間表象的差異

空間生產引起了空間觀念變遷,生成了各種復雜的空間表象[1]。列斐伏爾認為,空間表象是“與生產關系及這些關系所強加的秩序捆綁在一起,從而也與知識、符號、代碼,以及種種‘臺前的’關系捆綁在一起”,是構念的空間、秩序的空間、主導的空間[21]。在鄉村數字化空間生產中,空間表象由客觀的數字化生產生活關系形成的新空間秩序所呈現[7],其差異表現為村民面對網絡或鄉村地方空間存在、空間關系或空間變化而產生的形象的感性認識不同。例如,鄉村短視頻創作者李子柒將農村生活搬進網絡空間。從十里桃花淚點點的早春甜品桃膠到從銘刻在骨子里的傳承藍印花布,從最難割舍的家常滋味槐花飯到泥土里肆意生長的番茄,從烙鍋上的縉云燒餅到黃豆釀造的手工醬油,從兒時記憶里的香酥撒子到童年念念不忘的炸蝦條,從不浪費一滴糖的糖葫糖畫到甜到心坎里的吉祥柿餅,從最是難忘的新榨菜籽油香到最難割舍的家常蒜香滋味,傳統美食、田園風光、悠閑生活為核心的鄉村文化內容生產使她的作品受到國內外網友的追捧(4)資料來源:騰訊視頻“李子柒”,https://v.qq.com/x/cover/mzc00100up2l1nk/b3231ss4v5c.html.。李子柒等鄉村新農人通過短視頻創作,經由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的互動,全面呈現了數字鄉村建設的成果[2]。

通過分析李子柒的短視頻,可以看出數字鄉村建設中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在空間表象層面存在著顯著差異:第一,數字化鄉村網絡空間的表象。李子柒的短視頻通過網絡空間傳播,他們是數字媒體的產物,通過高清攝影和視頻編輯等技術手段,精美地呈現了鄉村生活、傳統手工藝、美食制作等內容。這些視頻表現出了觀眾對于鄉村空間存在、空間關系和空間變化的數字表象認識。觀眾通過屏幕感知鄉村的美和文化,但這是間接性傳遞的經驗,因為觀眾是通過數字媒體渠道來接觸這些內容的,而不是親身參與其中。第二,數字化鄉村地方空間的表象。李子柒的視頻通常在中國的鄉村地方拍攝,展示了實際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這些視頻試圖傳遞直接性在場經驗,觀眾能夠看到真實的鄉村環境、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傳統技藝。這種表象更接近于傳統的集體表象認識或熟悉認同,因為觀眾可以親身感受鄉村的實際情境,與鄉村生活產生更直接的聯系。

由此可知,在空間表象中,數字化鄉村網絡空間呈現的是人們關于間接性傳遞經驗中鄉村空間存在、空間關系或空間變化的數字表象認識或網絡認同;而數字化鄉村地方空間則呈現的是人們關于直接性在場經驗中鄉村空間存在、空間關系或空間變化的傳統集體表象認識或熟悉認同。

(三)表象空間的差異

空間表象依據不同的位置又生成了差別萬千的表象空間[1]。列斐伏爾看來,表象空間表現為“形形色色的象征體系,有時被編碼,有時未被編碼,與社會生活隱藏或秘密的方面相關聯,也與藝術相關聯”,是想象的空間、感性的空間、經驗的空間[21]。在鄉村數字化空間生產中,表象空間是指村民的數字化思維和發展意識,其差異表現為村民對網絡空間或地方空間帶給鄉村生產與生活的未來圖景不同[7,13]。例如,李子柒的系列視頻著重重塑鄉村田園式的場景,通過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景觀意象,如菌子、水田、村莊全景、炊煙等,以及文化意象,如圍爐吃飯、殺年豬、節日慶典等,在人們頭腦中描繪了關于鄉村的共同心理圖景(5)資料來源:騰訊視頻“李子柒的田園時光”,https://v.qq.com/x/cover/mzc001007l1 dczo.html.,代表性的景觀意象與文化意象共造鄉村田園式場景,在網絡空間匯聚具有此類需求的短視頻用戶,形成具有特定情感的共同體。鄉土網紅通過創造的田園式場景,喚起短視頻用戶的內心渴求,他們將在觀看鄉土網紅短視頻所形成的空間中的情感需求轉化成購買行動,通過在地方空間的消費推動鄉土網紅帶貨的經濟收益。

在李子柒的短視頻中,數字鄉村建設中的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在表象空間層面也存在明顯的差異:第一,人際關系和親密度。在網絡空間中,李子柒的觀眾通常與她形成虛擬的聯系,觀眾之間互不認識,與李子柒也僅建立在數字媒體平臺上的虛擬聯系,缺乏真實的人際親密度;在地方空間中,李子柒通常展示她的家鄉和家人,與觀眾分享日常生活,建立了觀眾與她以及她的家鄉之間的親密關系,強調了真實的人際親密度。第二,技術依賴和操作難度。網絡空間中數字鄉村建設涉及高度依賴技術,觀眾需要使用智能設備來互動和參與,這可能需要一定的技術技能,導致操作的復雜性;傳統的鄉村地方空間通常不依賴高度的數字技術,日常生活操作相對簡單,觀眾可以輕松理解和參與。第三,風險和不確定性。在網絡空間中,觀眾可能會面臨信息泛濫、網絡安全和虛假信息等風險,導致收益和損失波動,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相對而言,傳統地方空間通常更穩定,風險可控,社會和經濟結構較為穩定,不太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第四,權力結構。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的網絡空間,觀眾通??梢酝ㄟ^互動和反饋來影響內容創作者的方向,這體現了一種分散的、由網民主導的權力結構;在地方空間中,決策和資源分配通常是由地方政府、社區領袖等精英主導的,觀眾的影響力相對較小。

由此可知,在表象空間中,村民對網絡空間認知而形成的是“人—人與人—物疏遠的陌生關系、操作復雜與難以掌握的強技術依賴導向、收益波動與損失失控的風險不確定性、自下而上與網民主導的流動權力”的觀念形態;而對鄉村地方空間認知而形成的則是“人—人與人—物親密的熟悉關系、操作簡單與易以掌握的低技術依賴導向、收益穩定與損失可控的風險確定性、自上而下與精英主導的實體權力”的觀念形態。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隨著中國社會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化與數字鄉村建設行動的積極推進,數字鄉村在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中的學術地位重新獲得重視。因此,應當運用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的基本立場、方法原則與理論框架,對當代中國數字鄉村建設下網絡空間與地方空間的差異性關系開展空間分析,以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益的理論支持。一方面,從經典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確立的感性實踐立場出發,遵循辯證的、批判的方法論原則,關注數字鄉村建設背后的社會矛盾關系,挖掘新農人短視頻在鄉村社會的應用如何塑造了新的社會實踐和地方認同;另一方面,借鑒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建構的空間生產的“三位一體辯證法”框架,聚焦數字鄉村建設對鄉村社會空間的綜合影響,剖析新農人短視頻如何改變鄉村地方空間的利用規劃并塑造了新的網絡社會空間。

研究發現:第一,在空間實踐層面,數字鄉村網絡空間的空間關系改變是缺場與在場空間、缺場與缺場空間的聯動互通,空間位置的重新配置是模糊邊界的跨越,生產資源的重新配置是虛擬的產品附加值與品牌知名度;而鄉村地方空間的空間關系改變是在場與缺場空間、在場與在場空間的聯動互通,空間位置的重新分配是清晰邊界的限定,生產資源的重新分配是物質的天然材料與加工產品。第二,在空間表象層面,數字化鄉村網絡空間呈現的是人們關于間接性傳遞經驗中鄉村空間存在、空間關系或空間變化的網絡認同或表象性認識;而數字化鄉村地方空間則呈現的是人們關于直接性在場經驗中鄉村空間存在、空間關系或空間變化的熟悉認同或表象性認識。第三,在表象空間層面,農民對網絡空間認知而形成的是關于陌生關系、強技術依賴導向、風險不確定性、流動權力的觀念形態,而對鄉村地方空間認知而形成的則是關于熟人關系、低技術依賴導向、風險確定性、實體權力的觀念形態。

對比已有的研究,本文的貢獻主要在于:一方面致力于沿循西方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的視野展開中國鄉村空間關系問題的理論拓展,將經典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的空間論命題置于中國本土化情境中開展學術對話,真正建構植根“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研究;另一方面積極應對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融合匯聚引起的嶄新空間現象和空間問題,運用當代馬克思主義空間論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視野進行批判分析和理論創新,從信息技術融合創新發展時期的網絡交往實踐出發開展面向“時代前沿”的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研究,推進開辟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研究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

(二)政策建議

卡斯特曾感嘆,“除非在這兩種空間形式之間刻意建造文化、政治與實質的橋梁,否則兩種空間恐怕永遠會失去交合的可能”[4]。信息技術融合創新發展時代空間實踐、空間表象、表象空間的差異化存在是經常性狀態,也是必然的趨勢。因此,如何回應數字鄉村建設中的空間差異,有效彌合網絡空間與鄉村地方空間的差異關系,進一步實現網絡空間與鄉村地方空間的統一,應是當前中國數字鄉村建設必須正視的重要議題。鑒于上述結論,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首先,彌合數字鄉村建設中空間差異的關鍵在于消弭數字鄉村建設下在場交往與缺場交往的空間邏輯矛盾,既要積極吸納脫域鄉賢回流,也要大力支持異地生產聯動,將流動的產品、職業和鄉土在網絡化電子平臺上實現整合[22]。一方面,鼓勵脫域鄉賢回流,“筑巢”層面在鄉村地區設立數字技能培訓中心,引進先進的數字化課程和教育資源,建設數字化人才培訓體系;“引鳳”層面設立稅收減免、資金支持等優惠政策,鼓勵有經驗的鄉賢回流創業,促使鄉賢將外部學習和工作經驗與鄉村建設相結合。另一方面,支持異地生產聯動,“內功”上增加農村地區的網絡覆蓋率,利用5G推動交通、醫療、教育等資源向農村延伸,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外功”上為鄉村產品開設電商平臺,打造鄉村與城市、其他地區的供應鏈協同,將農村的優質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其次,彌合數字網絡空間與鄉村地方空間的差異關系也需要紓解數字鄉村建設下熟悉認同與網絡認同的空間邏輯沖突,不僅要改變人們對立的思維方式,也要落實政府相關部門的職責,鄉鎮政府及其專家團隊要廣泛聽取網民群體的意見觀點。一方面,破除對立思維,調整思維方式層面開展組織研討會、講座等教育培訓活動,幫助鄉村居民理解并接受網絡文化,并看到其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可能;文化認知整合層面鼓勵鄉村地方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如采用AR、VR技術在鄉村景點增加互動體驗,同時保留傳統的文化元素。另一方面,調整政府職責與策略,在明確部門職責上應將鄉村數字化建設納入政府總體規劃,鼓勵并支持鄉村創新項目,特別是那些能夠將傳統文化與網絡技術相結合的項目;在廣納網民意見上創建反饋機制,倡導鄉村政府充分利用網絡開展問答、討論等形式的咨詢,積極聽取網民群體參與數字鄉村建設的聲音。

最后,實現網絡空間與鄉村地方空間的統一還需要調合數字鄉村建設下精英主導權力與大眾主導權力的空間邏輯對立,不但要順應數字鄉村的經驗傳遞,而且要激活數字鄉村的行動主體,充分調動廣大鄉村干部群眾參與數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一方面,強化鄉村數字經驗的分享,網絡平臺層面創建數字平臺支持鄉村與鄉村、鄉村與城市間分享其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的經驗和教訓,從而為其他地方提供寶貴的參考;地方活動層面開展研討會、工作坊、培訓課程等線下的交流活動,以便鄉村之間能夠相互學習,分享成功經驗和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激發數字鄉村參與者的活力,能力建設上通過培訓增強鄉村干部群眾數字素養和對新時代鄉村發展的理解,使其在數字轉型中起到橋梁作用;調動積極性上通過數字平臺允許鄉村干部群眾對數字鄉村建設的進展進行反饋和評價,并為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團體設置獎勵機制,以此推進實現鄉村地方空間與數字網絡空間的有效整合[13]。

猜你喜歡
李子柒李子表象
一次難忘的生日
秋天
李子有多少
奔跑吧!李子柒
讀懂“李子柒”,此中有真意
慢生活Vlog傳播內容分析
長尾理論視域下內容型網紅價值變現研究
消費文化語境下美食類短視頻的符號意義建構
繪畫往事:表象的折射
透過表象看公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