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進農村居民走向共同富裕:重大意義、現實挑戰和實現路徑

2024-05-10 04:54
關鍵詞:共富農村居民共同富裕

辛 遠

(安徽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從消除貧困到走向共同富裕是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是現代化國家發展的基本要求,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理想社會目標,更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期待。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不斷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各個時期,走出了符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的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把脫貧攻堅擺到了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到2020年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以徹底消除現行標準下的農村絕對貧困問題。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堅持精準扶貧、盡銳出戰,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全國八百三十二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九百六十多萬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1]。然而消除絕對貧困只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底線要求,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面臨著城鄉發展差距逐步擴大、農村發展不充分等現實難題,實現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遠。黨中央立足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著眼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明確提出“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2],這意味著從脫貧攻堅邁入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

從脫貧攻堅走向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逐步推進的鄉村全面振興戰略,既能夠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又能夠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使更多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道路。脫貧攻堅使得廣大農村居民尤其是農村貧困群體徹底擺脫了絕對貧困的束縛,但是廣大農村居民尤其是脫貧戶群體能否與全體人民一道邁入共同富裕的道路,仍然面臨著一些艱巨的挑戰?;诖?本研究探討從脫貧攻堅走向共同富裕進程中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相關理論議題,具體分析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重大意義及現實挑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農村居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一、促進農村居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大意義

從脫貧攻堅走向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農村居民何以走向共富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點難點,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一)逐步解決農村相對貧困問題的重要任務

2020年全面打贏的脫貧攻堅戰使中國徹底消除了絕對貧困的束縛,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貧困的消除,相反相對貧困將成為今后貧困治理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這一機制的建立既有利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又有利于扎實推進全體人民走向共富的發展進程。2020年后農村相對貧困治理依然應該得到充分重視,依然應該把農村作為相對貧困治理的主戰場[3],而逐步解決農村相對貧困問題的重要任務就是使廣大農村居民在實現穩定脫貧的基礎上能夠逐步走向共富的戰略目標。

1.從發展過程來看:解決農村相對貧困問題的過程就是使廣大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過程。2020年后,農村相對貧困問題將困擾著農村社會發展,解決農村相對貧困問題面臨著諸如相對貧困人口識別難度較大、自我發展能力較弱、基本公共服務滯后等艱巨挑戰,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也是助力廣大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過程。而在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進程中,將會面臨著自我發展能力較弱、基本公共服務滯后、社會保障不足等問題,推動農村居民漸進共享發展成果的過程也就是逐步解決困擾農村居民發展問題的過程。因此,農村相對貧困問題逐步解決的過程其實質就是扎實推動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過程。

2.從發展目標來看:解決農村相對貧困問題的重要任務就是使廣大農村居民走向共富。廣大農村居民中存在著一些脆弱性脫貧人群、易致貧返貧等困難人群,這部分人群雖然能夠擺脫絕對貧困的束縛,但在實際生活中仍然面臨著返貧致貧的風險挑戰,而且由于他們自身或家庭的經濟能力有限或自我發展能力不足,會使其在面臨風險或災害時變得更加脆弱,其顯著表現就是抗風險能力較差。農村相對貧困的重點人群就包含著農村中的困難群體,幫助農村困難群體擺脫相對貧困的束縛是相對貧困問題的重要任務,也是廣大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實踐要求。

(二)逐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基本要求

推進與實施鄉村全面振興戰略是基于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現實背景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繁榮興盛、農民生活富裕的根本保障,同時也是扎實推動全體人民走向共富的必然要求。農村脫貧群眾雖然擺脫了絕對貧困的束縛,但是他們的生存發展環境并未發生根本改變,他們的脫貧基礎仍需要進一步鞏固優化,他們的增收致富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升;而廣大農村居民面對著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不均衡的發展現狀,會產生相對剝奪感,而要解決農村脫貧群體和農村居民的這些問題,就必須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強調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1],以此來徹底解決這些困擾廣大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發展性問題。

1.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戰略能夠補齊農村民生保障的短板弱項,增強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發展根基。當前城鄉發展差距明顯,無論教育醫療投入還是醫療保障、養老保障及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城鄉差距[4],阻礙著農村居民共享發展成果的獲得感,影響著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進程。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方面有利于推動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更進一步發展與完善,補齊農村基礎設施方面的短板弱項,逐步縮小城鄉基礎設施方面的發展差距;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鄉村教育、醫療及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持與投入力度,從而加快鄉村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增強鄉村醫療保障能力及提升農村社會保障覆蓋水平與能力,為廣大農村居民提供良好的民生保障條件,進而增強廣大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發展根基。

2.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戰略能夠加快農村產業的興旺發展,拓寬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發展路徑。在脫貧攻堅時期,扶貧產業的發展有效助力了貧困群體的脫貧,但部分扶貧產業同質化現象嚴重、市場適應能力較弱,不利于鄉村產業的長期發展。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為此首先要接續做好脫貧攻堅期內形成的扶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地區的扶貧特色優勢產業,延長扶貧產業價值鏈,提升扶貧產業的市場適應能力,增強扶貧產業帶動相對貧困群體增收致富的能力;其次要接續發展好本地特色優勢產業,鼓勵支持本地其他產業的興旺發展,營造多產業競相發展的態勢,同時更要增強產業發展的聯農帶農富農的利益聯結機制;最后要逐步建立完善的鄉村產業鏈,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等一體的產業價值鏈,從而有效拓寬就業機會,為農村居民走向共富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

3.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戰略能夠實現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營造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良好氛圍。農村貧困文化具有韌性和遷移性的特征,雖然2020年貧困人群擺脫了絕對貧困的束縛,但貧困文化對人的影響并未隨著脫貧攻堅的終結而消失[5]。要徹底消除農村貧困文化對人的長期束縛與影響,就必須振興鄉村文化,為此首先要接續整治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傷風敗俗、盲目攀比等農村不良風氣,以實現凈化農村社會風氣的目的,如近年來農村出現的“因婚致貧”現象就是不良農村風氣的縮影;其次要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揚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等優良傳統,形成人人依靠勤勞創新致富的良好農村風貌,從文化環境上擺脫等靠要的思想;最后要吸收現代城市文化的先進要素,挖掘農村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發展新時代鄉村文化以實現繁榮農村文化發展的目標,最終使廣大農村居民徹底擺脫貧困文化束縛,營造起良好的走向共富的文化氛圍。

(三)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的總目標是使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然而脫貧與致富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脫貧是生存性問題,致富是發展性問題。2020年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成就,使得近1億的農村貧困人群擺脫了絕對貧困的束縛,徹底解決了困擾農村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生存發展問題。然而進入2020年后,包括農村脫貧群眾在內的廣大農村居民既希望能夠實現穩定可持續的脫貧,又希望能夠與全體人民一道逐步走向共富的發展道路中。中國共產黨立足新發展階段的時代特征,著眼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同時更為滿足人民群眾對走向共富的強烈愿望,扎實推動農業農村共同富裕工作,這也為農村居民從脫貧攻堅走向共富奠定堅實根基。

1.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底線基礎是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國內外扶貧減貧理論與實踐證明,扶貧工作容易進入扶貧—脫貧—返貧的惡性循環中[6],要阻斷這一惡性循環,2020年后就必須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以防止返貧的首要任務。為此,黨和國家專門出臺了支持脫貧地區鞏固發展的政策意見,制定了支持欠發達地區接續發展的政策舉措;同時也從具體層面逐步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防止返貧動態幫扶機制等具體舉措,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尤其是脆弱性脫貧群體、困難群體等人群能夠實現持續穩定的脫貧,從而為走向共富奠定堅實的基礎。

2.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艱巨任務是要促進農村居民持續增收致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劃分標準,我國農村中95%以上的人群是低收入群體,而走向共富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將低收入群體轉化為中高收入群體[7],因此農村居民是全體人民走向共富的重點人群,持續提升農村居民增收致富是全體人民走向共富的艱巨任務。為此,黨和國家在脫貧攻堅全面勝利之后,著重建立健全農村低收入群體常態化幫扶機制,在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中拓寬農村居民增收致富渠道,同時黨的二十大強調“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1]并采取多種惠農舉措使更多農村居民勤勞致富。

3.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標是要增進農村居民共享發展成果。共同富裕強調的是全體人民的共富,而全體人民共富的短板是農村居民。2020年后從脫貧攻堅走向共富的道路中,讓廣大農村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能夠扎實推進全體人民走向共富的發展進程。為此,黨和國家作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安排,提出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重點任務,號召“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盵1]其直接目標是讓廣大農村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而最終是為了通過增進農民共享發展成果以推動全體人民走向共富的發展進程。

二、促進農村居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現實挑戰

從脫貧攻堅走向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伴隨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等一系列促進農民農村發展的戰略舉措,使得農村居民共建共享發展成果以穩步走向共富,但也面臨著一系列的現實挑戰,制約著走向共同富裕的前進步伐。

(一)返貧致貧風險依然存在,增加了走向共富的風險性

2020年后農村居民從脫貧攻堅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中,依然會面臨著致貧返貧的風險挑戰,這不僅會降低農村居民的安全感,影響農村居民的幸福感,而且會顯著增加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風險性,究其原因如下。

1.農村居民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表現出的抗風險能力較弱。重大突發事件是指在較短時間內暴發,具有突發性和嚴重危害性的事件,具體包括突發自然災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突發經濟社會危機等事件[8],會給人民群眾帶來嚴重危害。但農村居民由于自身或家庭的經濟能力有限、自身防護意識較低等方面的不足,會在突發事件中更容易受到失業、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方面的次生災害影響,加之部分農村居民本身的生活就比較困難、收入也比較低,這就會導致在面臨突發事件時表現出抗風險能力較弱的特性,從而增加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風險性。

2.農村居民尤其是農村低收入群體的生計系統仍然較脆弱。2020年全面打贏的脫貧攻堅戰使得近1億農村貧困人群擺脫了絕對貧困的束縛,而轉入2020年后在走向共富的發展進程中,近1億的農村脫貧群眾、脆弱性脫貧人群、農村實際生活困難等人群都可能轉化為農村低收入群體,這部分人群雖擺脫了絕對貧困的束縛,但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的生計系統仍然較為脆弱,主要表現在受宏觀經濟放緩的影響,農村居民的非農務工機會在減少、務工收入增長乏力;與此同時,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存在增收渠道較少、增收能力較弱、實際生活困難較多等情況,不僅向上發展走向共富的難度較大,而且可能面臨著滑入貧困的風險。

3.農村居民面臨的返貧致貧風險會隨著改革深入推進而增加。隨著產業結構改革的深入推進,原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必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被新興產業所替代,即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導致部分進城農民工出現失業現象,這就會使部分進城農民工出現收入銳減,進而可能陷入返貧致貧風險中。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村居民受市場波動風險、市場優勝略汰規則的影響會呈現出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甚至會有部分農村弱勞動能力群體被排除出市場,進而導致其收入銳減、支出增加等情況,這也會使農村居民尤其是農村困難群體出現返貧致貧的風險。

(二)持續穩定增收潛力有限,影響著走向共富的穩定性

農村居民實現穩定持續增收是從脫貧攻堅走向共富的重要推動力,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衡量指標,也是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2020年后農村居民持續穩定增收潛力有限,影響著走向共富的穩定性,究其原因如下。

1.農村居民尤其是農村低收入群體自身的增收致富能力有限,影響其收入的穩定提升。從脫貧攻堅到走向共富的歷史進程中,讓農村居民尤其是農村低收入群體逐步提高收入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當前農村低收入群體中存在著部分弱勞動能力的人群,他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較弱,獲取市場就業機會或就業信息的能力也較弱,從而影響其收入的增長;農村居民中也存在著部分有勞動能力但勞動技能較為單一、增收致富能力較弱等人力資本較低的情況,這會顯著影響其與其他群體攜手走向共富的發展步伐。

2.農村居民面臨著增收致富渠道相對較少且有限的可能,影響其收入來源的不斷增加。在城鄉發展差距較大的背景下,有勞動能力的農村居民大多會選擇進城務工就業,而所從事的行業大多是低技術門檻的加工制造業、餐飲服務業等行業,這部分行業的收入水平普遍較低且相當一部分從業者缺乏有效的福利保障[9]。而邁入中高收入行業的門檻渠道則相對較少且有限,一方面是由于部分農村居民自身的勞動技術、綜合素質等人力資本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農村居民獲取增收致富的信息來源有限、渠道相對較少,這就會限制其就業的選擇,從而影響其收入的增加。

3.農村居民的未來預期收入有限且不穩定,影響著走向共富的穩定性。農村居民的未來預期收入首先是受當前從事行業的影響而呈現預期收入有限的可能,因為農村居民大多從事著農林牧、加工制造等低技術、低門檻的行業,這部分行業的預期收入普遍偏低且受市場波動影響而不穩定;其次受勞動能力逐年遞減的影響而呈現勞動能力較弱甚至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這是因為農村居民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其勞動能力是逐步下降的,甚至出現因工傷致殘而喪失勞動能力,導致收入銳減;最后是受市場風險的影響而呈現收入波動不穩定的情況,尤其是從事農業生產加工的農戶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其農產品的未來預期收入不穩定。這些因素的存在都會直接影響其未來預期收入,間接影響著走向共富的穩定性。

(三)城鄉發展差距依然存在,降低了走向共富的協調性

長期以來我國的城鄉發展差距較大,不僅表現在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發展等方面的客觀差距,還表現在城鄉居民獲得的收入、享受的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實際差距,這會降低城鄉居民走向共富的協調性。而經過8年的脫貧攻堅戰,顯著改善了農村社會的整體落后面貌,有效提升了農村社會的整體發展水平,但城鄉發展差距依然存在的現狀并沒有隨著脫貧攻堅的終結而消失,反而影響著2020年后農村居民從脫貧攻堅走向共富的發展進程,降低了農村居民與全體人民一道走向共富的協調性。

1.城鄉基礎設施方面的顯著差距直接影響著城鄉居民走向共富的水平。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發展的短板、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互聯互通不僅是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城鄉居民走向共富的物質基礎,而且能夠提升城鄉居民走向共富的發展水平。脫貧攻堅使得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農村的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有了顯著提升,但農村地區仍然面臨著排水設施、廁所革命、垃圾處理等人居發展環境方面的短板,面臨著農村致富路、創業路、通信路、物流路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提檔升級及與城鎮的互聯互通等方面的不足,這就會影響農村居民逐步致富進程,影響城鄉居民走向共富的協調性。

2.城鄉公共服務發展的不均等間接影響著城鄉居民走向共富的發展能力?;竟卜盏恼w發展水平是社會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體現,是全體人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顯著標志。當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發展不均等,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依然薄弱,主要體現在鄉村教育依然薄弱。雖然近年來黨和國家逐年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投入與支持,自2013年以來累計改造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10.8萬所,實現了所有適齡兒童都能上村幼和村小,但與城鎮相比,農村的教育質量依然薄弱;鄉村醫療服務能力依然較弱,雖然在我國已經實現了基本醫療的縣鄉鎮全覆蓋,但其服務能力依然低于城鎮。上述在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城鄉差距依然較為明顯,會直接影響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的能力,從而間接影響農村居民通過教育提升人力資本、通過醫療保障勞動能力、通過養老服務提升服務質量等方面走向共富的發展能力。

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增大顯著降低了城鄉居民走向共富的發展進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縮小是全體人民走向共富的重要衡量標志,而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當前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差距依然在持續擴大,相對差距依然處于高位,據調查顯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額從1978年的209元擴大到2020年的26 700多元[10]。城鄉居民收入差額的持續擴大不僅會直接拉大城鄉居民在收入方面的差距,而且會顯著降低城鄉居民縮小收入差距、攜手走向共富的發展進程。

(四)鄉村貧困文化長期束縛,干擾著走向共富的確定性

農村居民從脫貧攻堅到走向共富的發展道路中,既受宏觀經濟發展環境、自身發展能力等方面的影響,還受鄉村貧困文化的長期束縛與影響。鄉村貧困文化的破除與消解并非朝夕之間能夠實現的,而是需要經過長期的引導與培育才能逐步消除。在脫貧攻堅戰中通過志智雙扶讓部分貧困群眾擺脫了安貧守舊、精神匱乏等貧困文化的影響,但在今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中,讓全體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村居民接續擺脫長久以來貧困文化對人的長期影響仍具有重大意義,不擺脫鄉村貧困文化的長期束縛,會干擾走向共富的確定性。

1.鄉村貧困文化的長期束縛會降低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使其陷入消極致富的困境中,進而干擾其走向共富的既定目標。扎實穩步推進全體人民走向共富是黨和國家確定的既定目標,要實現走向共富的目標就必須重點關注農村居民,尤其是要關注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內生動力[11],即走向共富的積極性、主動性。因為外力幫扶再多,自身不積極不主動也會降低走向共富的內在動力,而農村居民中的部分脆弱性脫貧群眾以及脫貧邊緣人群事實上擺脫了絕對貧困的束縛,但他們仍潛移默化地被貧困文化所長期影響與束縛著,一是因為他們的生存發展環境并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二是貧困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長期性與遷移性。

2.鄉村貧困文化的長期束縛會影響農村居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從而使其陷入精神貧困的陷阱中,進而干擾其走向共富的確定進程。農村居民在物質生活富裕逐步推進的基礎下,更加關注精神生活的富裕富足,尤其是農村中老年人,他們更加渴望過上子孫滿堂、兒女陪伴、有多樣化的休閑娛樂等精神世界得到滿足的生活,而現實情況卻是他們受貧困文化的長期束縛呈現物質生活富裕艱難推進,精神生活富裕更是難以得到滿足,尤其是他們的子女為了生存被迫外出務工就業導致農村出現大量留守老人,農村中由于缺少必要投入導致缺乏大量的休閑娛樂活動,這些都會影響其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三、促進農村居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促進農村居民走向共富是從脫貧攻堅走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點難點,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具有現實緊迫性。然而促進農村居民走向共富是一項異常艱巨的使命目標,面臨著諸多現實風險挑戰,需要構建起科學有效且符合現實要求的實踐路徑。

(一)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以夯實走向共富的底線基礎

進入從脫貧攻堅走向共富的歷史階段,雖在現行標準之下不存在絕對貧困人口,但脫貧后是否會發生大規模返貧以及是否會產生新貧人口仍然是走向共富中面臨的底線問題。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加強監測[12]。部分脫貧人口存在脆弱性脫貧,一些貧困線邊緣人口、低收入人口在面對突發情況時,其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較差極易出現返貧,加之一些脫貧產業扶貧舉措的不可持續因素的影響,都會導致脫貧后又返貧,進而影響全體人民走向共富的基礎,這就需要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以夯實走向共富的底線基礎。

1.建立返貧風險監測機制,以提前預警干預。對存在返貧風險的人員要按照科學的標準加以識別,重點監測脫貧不穩定戶、略高于貧困標準線之上的低收入戶,以及一些因外部突發事件陷入貧困的家庭或個人,可以通過對大數據的篩查處理等方式識別返貧人群,也可以通過村民個人申報、村委初步審查以及縣鄉最終確定等方式加以動態監測,還可以通過村委初步摸排走訪發現存在返貧風險的家庭或個人,然后及時上報縣鄉扶貧部門進行最終審核。動態監測存在返貧風險的返貧人群,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提前預防與干預,做到不發生系統性規模性的返貧現象,進而夯實走向共富的底線基礎。

2.建立防止返貧幫扶機制,以阻斷返貧現象。對于即將出現返貧情況的家庭或個人,要根據不同的返貧原因而有針對性地幫扶。對無勞動能力或弱勞動能力的人群,要織密織牢織緊兜底保障的安全網,這是守住脫貧后不返貧的最后一道安全網,而且在保障基本生存和發展需求的情況下,應充分重視兜底救助對象的其他發展需求,通過發展綜合性的兜底救助體系以更好地讓其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對于有勞動能力但存在返貧風險的家庭或個人,要通過產業幫扶、就業幫扶、教育幫扶、政策幫扶等多形式多層次的幫扶舉措對其進行系統綜合性的幫扶,以提升這部分人員的發展能力,徹底阻斷返貧風險,增強走向共富的自身能力。

3.建立防止返貧聯動機制,以實現穩定脫貧。防止返貧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是多主體間的互聯互通及互幫互助的復雜過程,既涉及到誰來監測返貧、怎么監測以及監測誰等問題,又涉及到誰去幫扶、怎么幫扶以及幫扶效果等問題,這決定了不可能由一個部門或單位去完成,而必須構建多部門、多主體之間的相互聯動機制。對在監測中發現存在返貧風險的家庭或個人,其他部門應作出聯動反應,啟動相應的聯動幫扶程序,這樣才可能徹底阻斷貧困,最終實現穩定脫貧、漸進走向共富的目標。

(二)拓寬增收渠道提升增收潛力,以增強走向共富的發展能力

從脫貧攻堅走向共富的歷史進程中,要防止城鄉居民發展差距逐步拉大,暢通農村居民向上流動的通道,就必須給農村居民創造更多的致富渠道,就必須致力于提升農村居民的增收潛力,形成人人有多渠道的增收致富機會、人人有提升增收致富潛力的發展環境,避免增收渠道有限導致農村居民增收致富門路較少及農村居民增收能力較弱導致收入來源有限等問題。為此,在走向共富的歷史進程中,就必須重視拓寬農村居民的增收渠道,重視提升農村居民的增收潛力,以增強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發展能力。

1.要多渠道拓寬農村居民增收致富渠道,以增加走向共富的發展機會。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富民產業,延長鄉村產業價值鏈,創新產業帶動農村居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多渠道增加農村居民的務工就業機會;逐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效激活農村居民的土地、閑置房屋等資源,讓其逐步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以拓寬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渠道;搭建城鄉間信息互聯互通的交流平臺,尤其是暢通城鄉勞動力市場的供需信息、農產品價格波動信息及有利于農村居民實現致富的其他相關信息,打破城鄉信息不對稱、農村信息閉塞等因素對農村居民的潛在限制。

2.要多途徑提升農村居民增收致富能力,以增強走向共富的發展能力。針對農村居民進行差異化的能力提升計劃,使其都能夠逐步提升增收致富能力。針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群體,逐步完善農村醫療保障、養老保障等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13];對于弱勞動能力的農村居民,根據其自身實際勞動能力、就業擇業傾向、市場需求等多方面考慮,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并通過鄉村教育、就業培訓、網絡直播等方式助力其提升增收致富能力,以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的“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盵1]對具備完全勞動能力但就業技能較單一的農村居民,定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使農村居民掌握一項或多項增收致富技能;此外可針對企業需求、市場需求及產業發展所釋放出的大量就業機會,進行訂單式的農村居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以增強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發展能力。

3.要多方面保障農村居民未來預期收入,以降低走向共富的預期風險。農村居民未來預期收入的確定性會顯著降低走向共富的預期風險,為此需要強化鄉村產業發展的聯農帶農機制,使鄉村產業發展更多地帶動農村居民實現增收致富,并著重強化鄉村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建設,穩定產業發展帶動農村居民增收致富的市場預期。保障農村居民因工傷、意外等情況造成收入銳減而支出增加的情況,為農村居民的意外傷害保駕護航。同時要增加農村居民的養老、醫療、社會福利等方面的保障,降低農村居民因勞動能力逐年衰退而產生的擔憂。增加市場風險方面的監測預警,尤其是未來農產品價格變動情況、就業市場風險預警等事關農村居民切身利益的信息,以在監測發現后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

(三)推動縣域內新型城鎮化建設,以鞏固走向共富的堅實根基

縣城連接著城市與鄉村,更重要的是我國大部分鄉村分布于縣城,縣城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紐帶,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單元,更是推動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加快推進縣域內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城鄉資源要素在縣域范圍內的有效合理流動,構建起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以縮小工農城鄉間的發展差距,逐步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這是促進城鄉居民共建共享發展成果、逐步走向共富的堅實根基。

1.持續推進縣域內基礎設施的完善,縮小城鄉基礎設施方面的顯著差距??h域范圍內接續做好基礎設施的完善發展,需要統籌謀劃好縣鄉村方面的建設工作,合理布局縣域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農村水電網路等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2021年中央明確指出要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著力推進基礎設施往村覆蓋、往戶延伸[14],根本上實現農村路、水、網、氣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全民共享。同時加強縣域內產業路、倉儲物流基礎設施、產房設施與產地等產業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促進縣域內配套產業基礎設施的提質增效,進而帶動縣域內城鄉產業基礎設施的一體化發展。

2.優化提升縣域內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城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體系。黨的二十大強調“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盵1]基本公共服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則體現著全社會富裕的均衡程度。當前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就必須優化提升縣域內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為此,一方面需要強化縣城自身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縣城在居民公共服務項目體系能力建設、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和程度及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功能,通過縣城拉近城、縣、鄉三者間的距離,實現城鄉資源、服務、福利等要素更多更密集的流動,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15]。另一方面需要發揮縣城帶動農村發展的功能,實現公共服務資源尤其是教育、醫療等方面資源向農村地區的傾斜下沉,防止縣城過渡發展擠占農村發展導致農村發展過度凋敝等情況的出現。

3.著力提升縣域內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逐步縮小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通過縣域內特色產業園的建設與發展拉動周邊農村產業的發展,這勢必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吸納更多的農村居民實現就近就地就業,進而增加其務工就業收入。通過逐步激活縣域內農村各項生產要素,釋放農村土地、自然資源、閑置房屋等方面的資源優勢,盤活農村各項閑置資源,打通閑置資源變資本、變股金的渠道,進而增加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通過縣域內財稅支持政策向農村地區的傾斜,為從事農村種植加工與生產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為農村低收入群體的自主創業或就業提供一定的信貸支持,重點利用財稅和信貸等政策撬動農村居民增收致富過程中的資金短缺、種養成本較高等問題,從而助力提升農村居民降成本、增收入,以真正落實好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盵1]

(四)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以營造走向共富的良好環境

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既能夠有效凈化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助力形成良好的農村社會風氣,還能夠有效提升農村居民的思想文化素質,逐步破除貧困文化對人的影響,從而在農村社會中形成文明鄉風。而通過文明鄉風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逐步消解貧困文化對人的長期束縛與影響,進而為營造走向共富創造良好的農村社會環境。

1.深入挖掘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助力農村居民形成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等優良作風。中國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通過讀書改變貧窮落后命運的優良傳統,如家貧子讀書的傳承與發展,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強調通過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蘊含著孝親敬老、守望相助、扶貧濟困等傳統的反貧困倫理思想,其在新時代接續傳承與發展將會更加有助于凈化農村社會風氣,助力農村居民形成良好精神風貌;蘊含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等依靠自我奮斗實現脫貧致富的精神品質,其在新時代的接續傳承與發展更加有助于發揮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

2.接續推進農村社會不良風氣改造,助力農村居民形成淳樸民風、積極上進的精神風貌。接續整治農村高價彩禮、厚葬薄養、封建迷信等傳統不良風氣,逐步推廣農村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做法,逐步凈化農村社會風氣,塑造農村社會形成積極健康的文明鄉風。同時,在深入開展移風易俗不良風氣改造的同時,要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助力改造農村居民實現生活富裕的目標。這是因為鄉風文明建設能夠幫助農村居民逐步破除貧困文化的影響,重塑農村居民的現代文明,并通過發揮好數字技術的優勢,推進鄉村先進的文化、理念、思想宣傳的數字化,增強現代文明在鄉村的傳播力、影響力和融入力,塑造鄉村主流輿論新格局[16],從而為其防止返貧走向共富提供精神支撐。

3.深入開展新時代影響塑造人的精神文明活動,助力農村居民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黨的二十大強調“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1]為此需要在縣域范圍內的農村地區開展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宣傳活動,如文化電影下鄉活動、脫貧致富模范宣講活動、公益性助農文藝匯報等活動,這既有利于促進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更有利于農村居民開闊文化視野、轉變文化觀念,進而逐步形成良好的精神風貌,助力以德治弘揚村民正氣,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此外通過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進村入戶,更能夠增強農村居民的切身感受,進而帶動影響更多的農村居民把良好的精神風貌轉化為干事創業的行動,把等靠要等消極致富的心態轉變為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的行動,最終為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發展基礎。

四、結語

從脫貧攻堅走向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何以促進農村居民走向共富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點難點,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促進農村居民走向共富是逐步解決農村相對貧困問題的重要任務,是逐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基本要求,也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而在扎實推動農村居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面臨著如返貧風險挑戰、持續穩定增收潛力有限、城鄉發展差距較大、鄉村貧困文化長期束縛等方面的現實挑戰,為此需要從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拓寬增收渠道提升增收潛力、推動縣域內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等方面筑牢農村居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根基。在促進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道路上,亟需通過城鄉融合發展補齊農村發展的短板弱項,

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從而為農村居民走向共富提供新可能,亟需通過各方面體制機制與政策舉措的完善,進一步織密織牢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制度保障;亟需通過內外聯動尤其注重提升農村居民的增收致富能力,進而增強農村居民走向共富的內在動力??傊?促進農村居民走向共富雖面臨著一些困難與挑戰,但通過政策的不斷完善與體制機制的不斷調整,一定能在走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

猜你喜歡
共富農村居民共同富裕
柯橋成校創新+品牌培育“共富夜?!卑l展核
今年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4.8% 細算農家增收賬
“蕭濱一體化”:打造區域協作共富升級版
共同富裕
一圖讀懂黨建引領“共富工坊”建設
凝聚共富力量 譜寫發展新篇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促進農村居民心理健康與實現精準扶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