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清末民初婚姻模式的變遷

2024-05-10 15:32李莎
新楚文化 2024年8期
關鍵詞:清末民初變遷

【摘要】在近代社會史研究中,婚姻問題不可忽視。伴隨著朝代更替、社會變遷,婚姻模式表現出與時俱進的特性。在新舊交融碰撞的清末民初變革期,中國社會近代化起步,婚姻模式也有向近代化邁進的趨勢,展現出一番新氣象?;橐瞿J降淖冞w與一定的政治、經濟模式及社會結構緊密相連。雖然其變遷對于轉折期的社會發展表現出深遠的歷史意義,但同時也不能否認發生于矛盾交織的社會中的改革帶有明顯的局限性。

【關鍵詞】清末民初;婚姻模式;變遷

【中圖分類號】K249.3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8-0016-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8.00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 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社科類)(項目編號:JAS20038,項目負責人:孟強偉)的階段性成果。

自20世紀80年代史學改革潮流以來,隨著社會史的興起,有關婚姻的研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近年來針對婚姻問題的科研成果層出不窮,研究領域涉及婚姻習俗、婚姻制度、婚姻觀念、婚姻倫理等。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前人研究聚焦于某一時段或某一區域,而著眼于整體的系統性研究并不多見。

一、婚姻模式變遷之況

(一)從包辦婚姻到自由戀愛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傳統婚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缺少父母肯定及媒妁參與的婚姻在封建社會中遭到時人指責不足為奇。直至晚清,包辦婚姻仍存在著多種形式,主要有:買賣婚姻、童養婚、娃娃婚、指腹婚等。但在鴉片戰爭后,清朝統治的日漸衰敗,為思想解放帶來了曙光,反映在婚姻形式上,則表現出青年男女對自由戀愛的向往。自由戀愛對門第的重視有所減輕,婚姻雙方更為看重的是彼此情投意合,以及對方的才能、品德等。如《清稗類鈔》中記載:“父母無子而家富,富家子弟爭欲委禽,乃堅執不愿,白于父母曰:‘紈绔子弟多不才,無才者必無情,無情者不可偶也,兒愿得一才有行者天(夫)之?!盵1]描述了一位勇敢追求理想伴侶的女子形象。再如南京,隨著歐風日漸傳入,各方面趨于簡化,興起了所謂“文明婚禮”。男女雙方不經過父母、媒妁,先在情愛的基礎上自行相結,然后訂婚,互指婚約[2],這表明當時已有青年開始踐行新式擇偶方式,看重家世的包辦婚姻逐漸被青年男女所拋棄,代之而起的是自由戀愛新潮流的流行。

(二)從傳統婚禮到新式婚禮

中國傳統的婚姻儀式一般遵從“六禮”,在“六禮”原則之下,舊式婚禮以繁文縟節賦予男女雙方“將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3]的宗法意義。在清末民初這一過渡期,婚姻儀式發生了重要轉折?!肮?、宣之交,盛行文明結婚,倡于都會商埠,內地亦踐行之?!盵4]四川省江津縣“近則有用新式婚禮者……訂婚之禮簡于舊俗,婚禮則有介紹人,證婚人參加,與城市情形一致”[5]228?!拔拿骰槎Y”在沿海都會城市率先流行,逐漸蔓延到內地,被年輕人津津樂道。然而“文明婚禮”對于一般市民而言,可以說是一種奢侈品,與傳統婚禮相比并未達到節儉的效果。因此在南京國民政府新生活運動的推動下,萌生了一種新型的婚禮儀式——集團婚姻。集團婚禮首先在上海興起,以簡單、經濟、莊嚴為宗旨,于每年二月、四月、六月、十月、十二月第一個星期三在市政府大禮堂舉行,參加者需向社會局申請,并繳納20元婚禮費,由市長及社會局局長證婚,市政府印發結婚證書等[6]。此外,在婚服方面也發生了改變,舉辦婚禮儀式時傾向于穿戴西服、婚紗,傳統長袍、鳳冠霞帔的關注度下降。追求西方潮流更甚者,不再遵循傳統中式婚禮的流程,而選擇在教堂成親,請神父作證,舉行西式婚禮。

(三)從舊婚姻觀到新婚姻觀

在傳統婚姻中,女子受限于三從四德,三綱五常觀念,在婚姻家庭中毫無話語權。在傳統與新學交流激蕩的此期,西方思想傳入中國,沖擊著傳統信條,原先尊崇的男尊女卑觀念開始受到懷疑,男女平等的思想日漸傳播開來。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思想家也發文抨擊綱常倫理對女性的束縛,提倡男女平等??涤袨樵凇洞笸瑫分袕娬{男女性別平等,并指出人們在政治、經濟上都應具有平等的地位[7]。他反對舊家庭制度中“夫權”造成的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構想出“至公”“至平”的理想“大同世界”,主張“女子當與男子一切同之”[8]。傳統的“女子貞潔、守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觀念對婦女造成了嚴重的殘害。胡適、魯迅分別在《貞操問題》和《我之節烈觀》中對傳統道德所要求的貞操觀、節烈觀進行了猛烈的批判,五四時期知識分子也對舊貞節觀進行了全盤否定。隨著貞節觀的潰敗和新婚姻觀的形成,女子再婚逐漸被社會所接受。例如福建邵武縣有女子在丈夫死后再嫁者,甚至有多次改嫁者[9]。這一時期,結婚自主權的實現不僅帶來了自由戀愛、自主結婚,離婚現象的增多與女性開始掌握提出離婚的權力也非常值得關注。在傳統婚姻中,往往男方掌握著家庭分合的主導權,男子可根據“七出”原則單方面提出離婚,“七出”具體內容分別為:無子、淫逸、不事公婆、多言、盜竊、妒忌、惡疾。男方只要指出妻子違反了“七出”中的任意一條準則,便有權提出終止婚姻關系。但在新婚姻觀下,女性在婚姻中也有了提出離婚的權力,在天津、北平女性提出離婚的占離婚總數的比例分別為85.7%和66.1%,而開封更高,達到91.1%[10]。離婚現象逐漸增多,感情不和也可成為離婚理由,時人對于離婚事件已屢見不鮮。

二、婚姻模式變遷之因

(一)時勢政局的動蕩

清末民初正值“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自鴉片戰爭以來,普通民眾和有識之士為挽救民族危機,發起了向西方學習的救國救民運動。直至辛亥革命爆發,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民主共和觀念日漸深入人心,社會風俗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發型、服裝等方面的規定上都將便利作為考量因素。在婚姻方面,簡約的西式婚禮漸為廣大青年所青睞,“梳一東洋頭,披件西式衣,凡鳳冠霞帔錦衣繡裙紅鞋綠襪一概不用,便利一;昂然登輿,香花簇擁,四無障礙,無須偽啼假哭,扶持背負,便利二;宣傳婚約,互換婚指,才一鞠躬,即攜手同歸,無嬪相催請跪拜起立之煩,便利三”[11]。在此風氣影響下,舊時送彩禮、坐花轎、拜天地等繁瑣結婚程序日漸變革,如云南大理縣的《婚禮改良風俗規則》中規定:“僅請媒人往拜,不用財禮?!薄奥犇屑伊苛π兄?,女家不得爭執?!薄芭抑苽浼迠y,多寡自便,不得要求男家鋪妝。如女家不愿接聘金,請男家辦理者,只聽男家之便,不得爭執?!薄芭宜陀H,不得苛派,男家雇轎,備牌傘等事,如女家愿用,只得自備?!薄盎榧拶R禮、銀錢、茶糖,豐約從便,惟色銀、首飾、賀禮概行禁絕?!盵5]855除了時局轉變造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政府的有意推動也是婚姻變革的重要原因,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頒布了三十六條革除“舊染污俗”的政令,這對新型婚姻模式的建立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生產方式的改變

以農為本的傳統社會將人民束縛在土地上,由此形成濃厚的宗族觀念,婚姻往往被限制在一村之內或鄰近村莊。落后的鄉村遵循傳統婚俗,甚至傾盡家財舉行繁瑣的婚禮儀式。這種勞民傷財的傳統婚姻模式在清末民初發生了改變。隨著外國列強在中國開辦工廠以及為挽救民族危機的自強運動興起,民族資本主義事業在中國開辦起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沖擊,大量農村人口作為雇傭工人涌向城市進入工廠,尤其是棉紡織業的大量設場,“迨下關條約締結后,上海一地外人經營之紡織工場,一時風起云涌、接踵而起……當時外人之在我國經營紡織工場既不遺余力,而我國朝野亦知紡織業之重要而不可忽視,于是上海寧波通州杭州蘇州等處相繼興辦紡織事業,頗極一時之盛”[12],給許多女性提供了進入工廠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身經濟獨立。在此情況下,傳統的宗族觀念受到沖擊,人們的擇偶范圍、人際交往接觸面擴大,從而促進了自由戀愛的發展。

(三)教育與傳媒的興起

教育對于觀念的進步起著推動作用。在此時期,隨著女子學校的開辦,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增多,女子逐漸從封建倫理觀念中解放出來,開始追求自由平等。這種現象在離婚問題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提出離婚者由男多女少到男女比例逐漸持平。浙江遂安縣,“近來自從婦女解放聲音興起,離婚再嫁情況日益增多”[5]631。上?!皩徟袕d請求離婚案多”[13],在這些日益增加的離婚判例案中,女性主動提出離婚者占了一半。輿論的宣傳與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密不可分。清末民初之際,報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比較著名的有《申報》《民報》《婦女雜志》《新青年》等,其中反對傳統婚姻,提倡新婚姻觀的言論多有涉及。在《婦女雜志》“自由戀愛”是被論述得最頻繁的話題[14]?!秼D女雜志》的筆者之一晏始、編輯章錫琛主張“愛情是偉大的,宇宙間除母子天性之愛而外便算男女之愛是宇宙間最偉大一物,是生命的主要泉源”[15]。新式教育興盛,知識分子力求變革傳統,追求新式婚姻。報刊對自由戀愛、文明婚禮的宣傳,進一步擴大了新式婚禮的影響,為婚姻模式的變化營造了良好的社會輿論。

三、婚姻模式變遷之評

(一)地區之間變化的差異性

這一時期,不少地方婚姻模式發生了變化,但由于各地政治基礎、經濟條件與西化程度參差不齊,婚姻狀況也相應呈現出地區之間的差異性。內陸小城市與沿海大都市婚俗變化的程度差距明顯。沿海地區在列強侵略下大多開放為商埠,其在全國范圍內幾乎最先接受外來思想,并帶頭傳播,成為各種新思潮交匯涌動之地,也成為全國各地中婚姻模式變遷最早的一批。比如上海作為早期通商口岸和最早租借地,各種新思潮在此萌生發展,對于新式婚姻觀念也較早接觸。清末時期,“文明婚禮”就已在上海興起,新式集團婚禮更是起源于上海,故上海在婚姻模式的變遷過程中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而其他小城市則在變遷過程中表現出滯后性,如浙江蕭山婚姻尚由父母媒妁做主,絲毫不容子女置喙,假設說一句違逆之話,則在親戚族閭之間傳為怪事[16]248。蘭溪也是如此婚嫁全憑媒妁之言,文明結婚實在是罕見[16]259。其次,城市與鄉村婚姻的變化也表現出一定的差距。新式婚禮的流行主要是在城市內,而落后的農村,繁瑣的傳統禮俗仍然貫穿著婚姻儀式。上海月浦里,“民國以來,‘文明結婚之制行,而禮乃簡捷,然鄉僻處曾未改易”[17]。這種沿海大都市與內地小城市及城市與鄉村所產生的巨大差異,主要來自接受新思潮影響的程度不同,以及物質基礎的差距。

(二)社會階層之間的不平衡

清末民初是除舊立新的時期,新興的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反抗頑固的地主階級。同時隨著科舉制廢除,新式教育興起,知識分子逐漸取代士紳成為社會所認可的人才。這些新興力量在新觀念的形成與傳播中走在前列,因此更易接受婚姻模式的變遷。其次,受教育之人與目不識丁者對于婚姻變遷的態度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受過教育的人更易接受婚姻的變遷,在時代潮流的影響下,接觸到西方書籍、報刊,這一過程對其思想的轉變有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而未受教育者大多是局限在田地上的農民與失去土地逃往城市謀生的市井小民,往往聚族而居,受宗族觀念與家族觀念束縛嚴重。最后,青年與年長者關于婚姻變遷的看法也各執一詞。青年人作為推動時代進步的主力,迎合新式婚禮的時代潮流,追求婚姻自主,反抗舊式包辦婚姻。年長者則更重視舊式繁瑣的婚禮禮節,將之看成敬祖孝宗的莊重儀式。這些對比,反映出不同人群對于婚姻變遷的接受程度呈現出不平衡性。當然這種對比不存在絕對性,在新興階層、受教育者及青年中也不乏反對婚姻模式變遷者。

(三)總結

清末民初之際婚姻模式的變遷,是社會變革的結果?;橐瞿J降淖冞w從屬于近代化進程中的一面,同時其自身向近代化的邁進對于新觀念的傳播又起到了推動作用。其一,對傳統的宗族觀念與家族觀念起到了瓦解的作用。帶有人性解放色彩的個體意識融于婚姻之中,其模式的變革對于個體的解放有著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其二,與男女平等的實現相輔相成。清末,孫中山在《同盟會宣言》中提出:“我漢人同為軒轅之子孫,國人相視,皆伯叔兄弟,諸姑姐妹,一切平等,無有貴賤之差,貧富之別?!盵17]在婚姻模式變革的過程中,大批思想家痛斥女性在傳統婚姻中受到的束縛,宣揚婦女解放,主張女性追求獨立人格。這對于女性自我意識的激發有著驅動作用,在先進知識青年的帶動下,當時社會掀起一小股婦女解放的潮流。在這場追求男女平等的新潮中,不僅是女性在斗爭,像以胡適、易卜生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分別在其編撰的《易卜生主義》和劇作《娜拉》中提倡夫妻關系平等,主張實現婦女在婚姻中的獨立地位,進而構建男女平等的婚姻關系。因此,婚姻模式的變革與男女平等思想的發展是交叉進行的,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其三,在婚姻模式轉變過程中也伴隨著法律的完善,如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一夫一妻制”,廢除男性在離婚中的主導權,規定女子也有權力提出離婚以及解除婚姻當事人不自愿的婚約等。這有利于加強婚姻制度變革的規范性與正當性,并啟迪當時的民眾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正當利益,增強其法律意識,這是向近代化社會邁進的重要標志。

但在這個充滿社會矛盾的畸形社會,婚姻模式的發展變遷注定是不徹底的。首先,雖然在法律層面對新式婚姻做了規范,但真正履行的條約卻微乎其微,例如在清律中以法律形式規定了“一夫一妻制”,但即使是在民國成立以后,一些名門望族三妻四妾的場面并不少見。其次,民國成立以后雖有男女平等的規定,但在婚姻中由男子主導的觀念根深蒂固,盡力爭取與男方同等地位的婦女并不多見。另外,法律雖有一些相關規定,對于違反這些規定的后果并未做出明確的處理方式,所以法律對于婚姻模式變革的維護是極其膚淺的。最后,傳統與近代化的對抗貫穿于社會各方面,在婚姻問題上也不能幸免,追求自由戀愛的子女反抗長輩的包辦婚姻、崇尚新式婚俗的青年與固守傳統儀式的老者間的沖突時有發生。穿著西服行叩拜禮,穿著鳳冠霞帔行鞠躬禮亦有。在婚姻模式變遷的過程中,新與舊的對抗貫穿其中,接連不斷。

參考文獻:

[1]徐珂.清稗類鈔第五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4:2044.

[2]王煥鏕.首都志下冊卷十三《禮俗》[M].上海:正中書局,1937:1121.

[3]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下[M].北京:中華書局,2017:1182.

[4]徐珂.清稗類鈔第五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4:1987.

[5]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

[6]姚舞艷.民國時期江浙滬地區的婚俗狀況研究(1912-1949)[D].揚州:揚州大學,2008.

[7]楊實生,劉喜鳳.康有為《大同書》中的倫理觀探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1,13(02):6.

[8]翁芝光.中國家庭倫理與國民性[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42.

[9]裴庚辛.清末民初婚姻習俗的演變[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6,13(01):13.

[10]朱麗辰.1912-1936年華北地區的婚俗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07.

[11]自由女子之新婚談[N].申報,1912.

[12]吾國之棉紡織業[N].銀行周報,1919,3(28).

[13]自由談話會[N].申報,1913.

[14]金潤秀.《婦女雜志》(1920-1925)的“新女性”形象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2.

[15]佩韋.兩性間的道德關系[J].婦女雜志,1920,6(07).

[16]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編[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248.

[17]林永匡,袁立澤.中國風俗通史:清代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216.

作者簡介:

李莎(2000.9-),女,漢族,山東聊城人,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猜你喜歡
清末民初變遷
回鄉之旅:講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變遷
40年變遷(三)
40年變遷(一)
40年變遷(二)
清潩河的變遷
象棋子的變遷
清末民初文學變革與東北小說的文體構建
民初外文報刊《大陸報》對女性思潮的影響
社會意識、詩學、贊助人視角下偵探小說的翻譯
上海開埠與郊縣手工業的轉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