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劉三姐》網絡傳播現象研究

2024-05-10 15:32張免
新楚文化 2024年8期
關鍵詞:審美趣味網絡傳播劉三姐

【摘要】近年來,經典電影《劉三姐》在網絡世界引起關注,這部電影作品的片段截圖在新媒體平臺中形成傳播熱潮。影片中劉三姐的形象與臺詞被截圖作為表情包而走紅于網絡。對此次傳播現象的研究主要從傳播和接受的兩個角度出發。通過爬取相關的網絡言論進行詞頻分析,分析在不同載體以及媒介內部空間上的傳播邏輯,揭示接受活動中大眾審美趣味的轉向以及形成轉向的社會心理根源。研究發現,電影里的劉三姐是以幽默辛辣的唱詞、夸張生動的表情受到網友的喜愛,并且敢于斗爭的英雄形象也引發網友在面對現實社會中不公平現象時情緒上的共鳴。

【關鍵詞】電影《劉三姐》;網絡傳播;審美趣味

【中圖分類號】G206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8-0050-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8.016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藝術學院2022年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電影《劉三姐》網絡傳播現象研究”(項目編號:2022XJ109)的研究成果。

1961年,蘇里執導的電影《劉三姐》甫一上映就引發了熱烈反響,在1963年舉辦的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中斬獲諸多獎項,又于2022年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收錄進百部文藝作品榜單。影版《劉三姐》成為藝術經典,銀幕中塑造的劉三姐藝術形象也深入人心,成為幾代觀眾難以忘懷的深刻記憶。但在電影行業發達、文娛產業百花齊放的今天,老電影的影響力在逐漸減弱。近年,CCTV6對電影《劉三姐》進行了高清重制再次向全國觀眾播出,之后卻意外地在新媒體平臺上引發了一陣傳播熱潮。電影中劉三姐的形象與臺詞,以片段節選與“表情包”的形式受到網民關注并且廣泛傳播。

經典電影數不勝數,在互聯網時代并不缺乏老電影的觀看途徑與傳播平臺,但能再度走紅的情況并不多見??梢娔赀^六十的老電影《劉三姐》能夠“翻紅”必定有其特殊的內在緣由,影片中“劉三姐”這一藝術形象的塑造有著符合這個時代受眾需求的特性,又會在新的接受和傳播過程中被賦予新的精神內涵。影版《劉三姐》藝術形象的轉換,契合了怎樣的社會心理,大眾審美在此中又顯現出怎樣的趣味偏好?本文將總結其中的邏輯理路、傳播經驗,挖掘內隱的需求,這對如何擴大劉三姐這一文化符號影響力有著重要的樣本意義。

一、 現象:“劉三姐”經典藝術形象

在網絡上的“翻紅”

當前電影版《劉三姐》的表情包、截圖、唱段臺詞等,在各個新媒體平臺中都有大量搜索結果。但從發布時間和瀏覽量上看,《劉三姐》“翻紅”現象的起始點位于新浪微博平臺上。通過平臺搜索能確認的最早將電影版《劉三姐》片段截取成圖片形式,并引發討論熱度的微博博文是在2018年4月18日由昵稱為“神店通緝令”的賬號發出的。此賬號的粉絲數量超過千萬,是典型的營銷號,即以獲取流量、實現盈利為主要目的去創作微博內容的自媒體賬號,在網絡平臺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此類營銷號的特點就在于擅長制造易于捕獲大眾心理預期的“爆款”博文,和多個同類賬號形成矩陣,以此為中心的博文能夠較快速地裂變傳播,發布內容一般具有較強的娛樂性。這條微博的文字描述為“欣賞一下劉三姐的罵人技術”,配以9段《劉三姐》中劉三姐以歌反抗閑幫秀才、諷刺財主的電影截圖,截至2023年9月,總共獲得22466條轉發,9200條評論,42370條點贊。雖然營銷號“神店通緝令”是以吸引眼球、獲取流量、增加粉絲為目的而創作了這條與劉三姐相關的博文,甚至有為了流量迎合低俗心理而“丑化”劉三姐的嫌疑,但同時也無意識地為劉三姐藝術形象進行現代性轉換打通了門路。

為了深入研究網絡用戶就這條微博形成傳播效應的心理根源,本次研究通過第三方網頁抓取工具,在此條微博中爬取了2307條評論樣本、14471條轉發樣本,篩去圖片等無關信息后,最終獲取了1206條評論以及10092條轉發內容樣本。對獲得的評論樣本和轉發樣本分別進行詞頻分析,去除了平臺系統生成的無效詞匯,在兩個樣本區里各提取了前200個高頻詞。

(一)評論空間中的身份的認同與歸屬

美國人類學家博克在《多元文化與社會進步》一書中提到:“在一個社會內部,分離的群體是以親屬、區域或共同興趣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群體的組成原則把每個人都限制于一個特定的社區、家庭、民族、世襲階級或等地位群體?!盵1]在互聯網中,在脫離現實空間限制的同時個人所具有的屬性在不斷地被消解,如年齡、民族、職業等,網民在虛擬空間中享受著流動與自由的同時,又在不斷尋找自己可以落腳的地方,渴望著貼近、進入某個群體或圈層。電影版《劉三姐》展現的是傳統的活潑的壯族民間生活生態,電影中的每一個構成要素,秀麗的廣西山水風光、劉三姐的釵裙、鄉親的服飾、背景建筑等,都充斥著濃郁的民族色彩。這些充滿著地域性、民族性、象征性的符號在文化記憶中是獨特的標記。在網絡的公共討論空間中,這些符號就像大海中的燈塔那樣尤為顯眼,在虛擬世界建造出一個基于地域、民族形成的身份認同空間。具有相同文化記憶、身份的人聚集在這個空間產生情緒共鳴,從而獲得歸屬感。評論區中出現最多的詞是“廣西”,第二是“打卡”,此外還有“南寧、柳州、桂林、梧州、百色”等地名。這同時也是由民族文化、審美認同的共振而生出自豪感的體現。廣西網民除了在這條微博下“打卡”來展示自己的地方身份,還積極地介紹廣西地區的各種民俗,體現在高頻詞中有“唱山歌”“五天假”等。

(二)轉發空間中的情緒共鳴與復合

轉發中的高頻詞根據體現出的情感色彩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別:肯定情感、懷舊情感、激勵情感。在轉發的高頻詞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是“學習”“罵人”“背誦”“朗朗上口”“厲害”“佩服”“欣賞”等,把這些詞歸至一類是因為傳播主體的傳播行為主要源于對原文觀點的認同感,因此進行著附和和肯定的正向分享,但同時內含著自嘲、調侃、幽默放松、娛樂休閑等心態。第二類高頻詞包含“劉三姐”“廣西”“電影”“經典”“看過”“小時候”“山歌”等,此類轉發的內容重點突出懷舊心理的情感驅動,與評論空間的認同與歸屬感相似。第三類詞匯是“無產階級”“資本論”“惡勢力”“勞動”“地主”“剝削階級”“腐朽”等,這是由于劉三姐在電影中被塑造為敢于斗爭的英雄領袖,以勞動和斗爭為美,電影里的唱詞又以輕巧、生活化及一針見血的語言說穿了財主剝削壓迫的真相,能夠讓人看后萌生出感悟式的被激勵的情緒,成為自發傳播的驅動之一。

但籠統地將情感色彩分類,并不代表這些情感是單獨作為驅動力的。在進行分享和傳播時表達主體的言語可能有所偏重,甚至更多的人只在單純地進行轉發而沒有附加內容表達。只有用復合的眼光去看待多種相互纏繞的情感因素,才能厘清《劉三姐》新傳播現象中受眾產生了什么樣的心理契合。這種隱藏在話語中,內含的多種情感關系的組合、構成,其實就像雷蒙德·威廉斯提出的“情感結構”那樣,是“一個時代的文化”[2]。這種傳播現象即“潮流”“熱”“走紅”的成因,都可以在社會上某種共同情感中尋得答案。

(三)新媒體空間中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對抗與綁定

電影《劉三姐》塑造的劉三姐經典藝術形象,在各個新媒體平臺中,已經和“懟人”“名場面”等網絡流行語進行了綁定。在營銷號們、傳播者們將二者進行綁定的現狀下,折射出的其實是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地位不斷轉換的矛盾對抗關系。

網絡流行語常常表現出排斥、對抗、戲謔、反叛的亞文化氣質,這是青年亞文化的重要內容。但在網絡影響力大肆擴展的今天,不管是亞文化還是主流文化,都無法與大眾文化清楚地分別開來。在網絡、新媒體極高的覆蓋率之下,亞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邊界時時刻刻都在被打破、模糊。那些出生于亞文化的流行語,隨著反叛的精神、排他的氣質在傳播中逐漸被消解,逐漸成了大眾通用語甚至是主流文化用語。其中亞文化的基因中攜帶的隨意性、高概括性卻加速了網絡用語對日常語言的侵蝕,網民在網絡上發聲表達時,所用語言不可避免地產生趨同性、復制性。這種網絡表達中的高度相似性,又壓制了亞文化群體追求的個性化表達需求。網絡接受群體的這種矛盾心理,在接受電影《劉三姐》時起到了推助作用。電影中劉三姐以歌斗爭,能言善辯,唱詞文本在集合角色個性、民族特性的同時又通俗易懂,且其中具有的在當時看來與精英文化對抗的草根化表達,也在當下變成了有陌生感的、并符合主流文化的用語。各個新媒體平臺由于掌握了網絡接受群體的矛盾心理,導致傳播過程中這種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綁定在不斷地被加深、鞏固。

二、路徑:“劉三姐”從經典藝術形象

到表情包的轉換

表情包在網絡世界的表達、交流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夠達到使一個形象、符號、文化現象出現病毒式傳播的效果。網友們既是表情包的生產者,也是表情包的使用、傳播、消費者。技術發展和工具迭代使得人人都可按興趣、喜好制作表情包,但能否真正地引起規模性的使用,仍然在于表情的內容與形式能否引起共感?!氨砬椤币辉~是本次研究的轉發樣本中詞頻分析排名第六的高頻詞,電影截圖受網友認可而加入網絡表情包大部隊并不是偶然。厘清電影作為藝術和作為表情包傳播之間的聯系存在何種內在機制,這是對藝術作品本身與藝術形象擴寬傳播途徑的探究。

(一)從電影藝術到影像截圖:圖像轉向時代不同新媒體平臺的促推

大部分學者在提及圖像轉向時,都著重關注圖文戰爭,并將圖像與視頻合并進概念中進行論述。如米歇爾認為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3]。圖像轉向依賴于圖像技術與傳播媒介的日益發達,其中新興媒體平臺不同表達載體的構建是重中之重,其變化也能印證圖像轉變的趨勢。每個平臺都有自己優先傾向的表達載體,可以粗略地分為文字、圖片、視頻,即語言閱讀、單純視覺感知的讀圖和視聽感知的觀影。這一轉變過程主要表現為從以文字表達為主的博客,進化到更碎片化且圖文并重的微博,再到以圖片表達、圖片社交為主的小紅書、Instagram等社交平臺的人氣居高不下,進而到以視頻為載體、視聽語言表達為主的嗶哩嗶哩、YouTube、抖音、快手、短視頻平臺的爆火,這些趨勢足以說明視聽感知已經成為當下主導性的知覺形態。

不過圖像轉向是人類思維范式的轉變,將視覺與視聽區分開后,可以發現在不同傾向的新媒體平臺中,信息的載體和傳播效應有差別,用戶接受的思維范式也不一樣。所以將電影《劉三姐》中的一幀一幕截成圖片,配合文字,在以圖文為主要表達載體的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反而打破了以視聽感知為主的載體的限制。微博平臺的傳播過程里,碎片化使信息更易被接受,截圖比視頻片段更能吸引視覺關注,更加契合平臺特性。截圖將電影內容進行切割,只呈現碎片化的、靜止狀態的內容,只呈現最具張力的、能夠迅速引起受眾共鳴的瞬間。

(二)從影像截圖再到表情包:“劉三姐”經典藝術形象自身帶有 “述情”功能

電影《劉三姐》是在彩調劇《劉三姐》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演員在表演和歌唱時面部表情具有戲曲藝術的特征,表情要比其他類型的電影更為夸張、生動。同時在戲曲藝術和電影藝術的融合之下,演員的面部表情又融合了許多日?;?、通俗化的表現。電影中劉三姐的表情,是獨具韻味、細膩生動的,演員能將角色潑辣豪爽、不畏邪強的性格體現得淋漓盡致,而這恰好契合了表情包的運作機制之一,即心理學概念上的“述情”[4]。在現實空間中的交流具有身體的在場性,而網絡之中的交流,主體附著于文字之上,在交流中的語氣與表情無法全部在文字上表現出來。這種“述情”的需求就催生了表情包的使用。人所擁有的復雜情感,尤其是因社會生活引發的群體性的焦慮、負面等潛在情緒無法用單一表情符號去表達,這種復雜多樣的“述情”需求就使人們不斷地在尋找能夠更加貼近自己心情、作為信息也更容易被解碼的表情包。影片中劉三姐的表情演繹夸張又質樸,傳達出充滿抗爭的力量,也包含幽默諷刺的喜劇意味,正契合了當下互聯網青年復雜的情感表達需求,成功引起了傳播熱度。

經過篩選的截圖在傳播過程中,被賦予表情包的職責,也是更加順理成章的事情,兩方共同作用也加強了劉三姐藝術形象傳播的速度和范圍。這也顯明了從電影藝術到影像截圖再到表情包傳播的轉換路徑是如何被打通的。

三、成因:“劉三姐”藝術形象

作為表情包傳播的心理需求

要探究電影《劉三姐》在當下的“翻紅”,不只要對其傳播路徑進行解析,還需探討其中的審美接受模式。傳播與接受是電影《劉三姐》“翻紅”現象的一體兩面,這兩者是同步發生的,傳播者即接受者。在傳統的審美接受方式中,對電影《劉三姐》的接受是完整的藝術欣賞過程。對電影《劉三姐》的審美接受,卻受到新媒體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大眾審美趣味的“狂歡化”。

(一)《劉三姐》網絡傳播是大眾審美趣味的“狂歡化”

“狂歡”的發生源于一個時代的社會發展狀況。巴赫金的狂歡理論在新媒體時代有著極高的適用性,即“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積極的參加者”[5]。這種“反抗占統治地位的秩序,創造普遍自由”的價值取向與情緒情感外放后就形成了狂歡現象?!秳⑷恪返木W絡傳播就是位于新媒體平臺的狂歡現象,在其中隱藏著大眾審美趣味的狂歡化。審美接受過程在平臺中不是完全獨立的,審美主體置身于虛擬的集體空間中,具有集體性和互動性。在審美過程中,最初的傳播者在積極地調動接收者的情緒,作為接受主體的情緒與之響應,并進入到情感表達的互動之中去?;ヂ摼W的存在推動了個體性審美向集體性審美轉變,而集體性審美給接受群體產生溝通與共振創造了條件,催生大眾審美趣味的狂歡化。

(二) “狂歡化”作用于《劉三姐》網絡傳播的緣由

審美趣味的狂歡化,是對現實社會的抵抗。近年來,由代表性機構發布的網絡熱詞中可以看見,“打工人”“內卷”等詞頻頻上榜[6]。這些熱詞即網絡青年、普羅大眾社會心態的一種顯現。時代快速發展帶來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更容易產生焦慮與消極情緒。這種在現實生活中長期壓抑的情緒需要獲得釋放,也會凝聚在審美趣味上,最終呈現為網絡上狂歡式的宣泄。這點在前文詞頻分析中提到的第三類詞“無產階級”“資本論”“惡勢力”“勞動”“地主”“剝削階級”“腐朽”中得到了印證。網絡的存在使信息傳遞跨越了不同階層,在信息的不斷下沉中,人們對貧富差距、階層固化的感知也愈發鮮明。同時“996”風氣的盛行,工作模式的壓力使大家把自己納入“打工人”群體。而“打工人”的自嘲之下,是理性與現實的落差,是社會差距導致的相對剝奪感。

(三) “狂歡化”在《劉三姐》網絡傳播中的特征

這種社會心態對于審美趣味的影響,同樣落在了電影《劉三姐》上。其中劉三姐被塑造成勞動婦女的形象,讓“打工人”具有的草根屬性有了身份認同的基礎;劉三姐對地主階級的嘲弄譏諷、對剝削的揭示、對黑惡勢力的反抗,成為當下網絡青年的移情客體。受眾在對電影《劉三姐》的接受過程中,原有的“躺平”“反內卷”的溫和對抗心理,在受激勵后逐漸轉變成一種縹緲的對天下為公、大同社會等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從而形成了中國式的大眾狂歡。不同于傳統審美理想對無功利的要求、對真善美的追逐,大眾審美趣味的狂歡化,主要體現在對娛樂性、感官愉悅性的追求上?,F代大眾走向了更加寬泛、更加表層的審美文化中,更多人愿意投身讓人放松身心、收獲快樂、釋放壓力的功利性審美活動。電影《劉三姐》天生便具有一部分喜劇血統,電影中劉三姐以歌諷人,讓財主和秀才啞口無言,大快人心的同時也讓人忍俊不禁。因此傳播最多的也是其中觀看體驗較為輕松愉快的部分,受眾得以用輕諷來消解自身的痛苦。

四、結語

電影《劉三姐》是一部極具民俗色彩的、展現了廣西本地特色風光與民俗文化的成功之作,同時“劉三姐”也是廣西最為靚麗的文化名片之一。中國正處于城市化進程中,大量青年遠離土地、遠離農耕、涌向城市。這些青年承擔生活的重壓、飽含時代的焦慮,他們與鄉土的聯系正日益消解。而富有鄉土氣息、民族特色的電影《劉三姐》,為這些青年提供了關于田園生活的審美想象,影片展現出的陌生神秘的民族地域文化也使人向往。

電影《劉三姐》的民族文化特色與地域文化特征,正是讓城鄉青年從生活重負中抽離出來并產生療愈效果的關鍵點。有學者曾提出劉三姐的形象逐漸從“華南劉三姐”收縮為“廣西劉三姐”,繼而再“去廣西化”,著重加強其去廣西化的效果,增加其形象意義的普遍性和可推廣性[7]。但通過研究電影《劉三姐》在煥發出新生機的網絡傳播現象,挖掘其隱含的時代契合性以及時代需求下大眾審美特征的轉變后,我們發現,劉三姐形象被接受和傳播時,“廣西化”或者說民族化、地域化的特色是不可排除在外的?!皠⑷恪钡乃囆g形象之所以經久不衰,正是因為具有普遍性的審美基因。而在互聯網時代,新的傳播模式和媒介的作用不可忽視,它們能夠為傳統藝術形象賦予新的時代性意義,在人們的審美記憶中又多了新的象征性。在今后“劉三姐”文化品牌的打造中,可根據大眾心理和審美趣味的轉變,鞏固“劉三姐”詼諧幽默、勇敢正義的形象,同時融地方性、民族性、現代性、趣味性特征于一體,這樣的“劉三姐”形象將更符合青年的審美趣味,也將會被更廣泛的社會群體所接受。

參考文獻:

[1]P·K·博克.多元文化與社會進步[M].余興安,等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148-149.

[2]雷蒙德·威廉斯.漫長的革命[M].倪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57.

[3]金莉,李鐵,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第二卷[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599-608.

[4]劉漢波.表情包文化:權力轉換下的身體述情和身份建構[J].云南社會科學,2017(01):180-185+188.

[5]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白春仁,顧亞鈴,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5.

[6]馬中紅,吳熙倡.2020亞文化熱詞:詞源、意義及情感結構[J].中國廣告,2021(05):80-87.

[7]韋肖梅,魏宏遠.跨媒介性·審美治理性·審美資本化:“劉三姐”形象的生成機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6):116-121.

作者簡介:

張免(1996-),女,漢族,江蘇人,廣西藝術學院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藝術理論與批評。

猜你喜歡
審美趣味網絡傳播劉三姐
向往劉三姐的故鄉
新媒體時代河南文化資源網絡傳播的現狀及對策
試論謝靈運山水詩的審美趣味
網絡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分析
淺析《桃花源記》的審美性體現
從《大魚海棠》看中國動畫與新媒體的關系
網絡圈層傳播的新特點
中國城市消費文化的社會學解讀
《世說新語》中兩晉士人的文學審美趣味
尋找劉三姐(外一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