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可持續發展研究

2024-05-10 08:08蘇文良
新楚文化 2024年8期
關鍵詞:可持續設計毛南族

【摘要】少數民族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內涵,如何促進少數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經濟價值。本文通過文獻分析和實地調研,了解了毛南族族傳統民居的特點、現狀、機遇和挑戰以及當前國內外學者對傳統民居可持續性設計現狀,并針對毛南族族傳統民居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和路徑。從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民居是少數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現載體,利用好少數民族民居文化可以有效地傳播少數民族文化,進而達到提高少數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價值和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的目的,從而促進傳統民居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可持續設計

【中圖分類號】G12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8-0090-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8.02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明清時期環江毛南族民居復原研究》(項目編號:2023KY1458);2022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職建筑設計類人才“產教研創”一體化培養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GXGZJG2022A033)研究成果。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議題。毛南族傳統民居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載體,不僅承載了民族身份認同和歷史記憶,也反映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審美觀念。然而,在現代化的推進和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中,傳統民居文化正在逐漸消失或被忽視,面臨著嚴重的保護和傳承問題。

中共中央在《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0)中提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21)中提出保護文化傳統,守住文化根脈,加大對脫貧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支持,促進當地脫貧人口就業增收。河池市政府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加大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深入挖掘原生態民族文化等獨特文化資源,打響“毛南族文化”等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提高居民收入,促進生活質量的提升。

經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梳理和分析,現有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建筑在社區中的可持續性功能、原生材料的運用、傳統建筑的保存與活化、社區參與的發展模式及路徑選擇。環境因素的影響和政策機制的作用。國內外民居可持續發展的實踐經驗和案例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傳統民居的可持續發展設計中的有效性。但對于傳統民居文化,特別是針對毛南族的傳統民居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設計的研究仍顯不足,應更加關注對特定文化背景下民居可持續發展設計的深入探究,以期為傳統民居的可持續發展和文化傳承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毛南族是山地少數民族之一,擁有獨特而豐富的傳統民居文化,其發祥地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南昌屯。毛南族傳統民居具有獨特的建筑形式、裝飾元素和功能布局。然而,由于現代化的沖擊和文化交流的影響,現保存較好的有南昌屯兩棟清代民居和源鎮三才村盤江屯的方家祠堂,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和消失風險。因此,研究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可持續發展,對于保護和傳承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的特點和現狀

(一)毛南族傳統民居的定義和特點

毛南族傳統民居是毛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建筑形式和空間布局,其傳統社區呈現出顯著的同族同姓聚居特征,這種現象在他們的社會結構中頗為常見,與不同民族或姓氏的人群混居情況較為罕見。在山區,毛南族的村落分布較為分散,常見的是一些由六七戶人家組成的較小村莊。而在平緩的地帶,通常由十幾戶甚至幾十戶人家組成。

毛南族住宅建筑經歷了四個階段,傳統的住宅模式是干欄型木石樓。最初,采用草木結構建造住宅,這種建筑模式通常將居住空間安排在上層,而將牲畜圈養在下層。這種布局不僅能夠有效利用空間,還能夠提供一定程度的隔離,確保居住環境的衛生和安全。隨后,進入了土木結構建筑時期(見圖1),這些建筑通常分為三開間,有時也可能是五或七開間,且開間數量總是單數。這種結構不僅堅固耐用,還能夠適應不同的家庭規模和需求。第三個階段是石木或磚木結構(見圖2),這一階段的建筑在內外裝修上更為精致和講究,空間寬敞明亮。石材的廣泛使用不僅增強了建筑的穩定性,還賦予了一種獨特的視覺美感。最后一個階段是鋼筋水泥結構(見圖3),如今已變得越來越普遍。這種現代建筑材料的使用標志著毛南族住宅建筑的現代化進程,同時也反映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和技術的發展。

在毛南族的住宅中,石材的使用不僅局限于建筑的基礎和結構,還包括門檻、曬臺、牛欄、家具以及日常用品,這些石制物品上雕刻的花鳥魚蟲等圖案不僅裝飾了日常生活,也是毛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他們對自然界的敬畏和熱愛。

(二)毛南族傳統民居的現狀調查分析及其保護與傳承

通過對環江縣南昌屯的毛南族傳統民居的現狀調查分析,發現目前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正面臨著建筑物老化、損壞嚴重等問題,需要進行修繕和保護。受工業化的影響,新建民居使用新技術和材料,導致傳統建筑技藝的流失。傳統建筑技藝的傳承面臨困難,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度不高。旅游開發特色不明顯,有待進一步挖掘。

為了保護和傳承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政府和社會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設立保護區、開展文化教育、組織傳統技藝培訓等。然而,這些措施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社會參與度不高等。

三、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

可持續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一)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表了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將持續發展定義為:“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逼湓瓌t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的平衡發展。

可持續設計,是一種以可持續性為核心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它要求設計師在產品、空間、社區和系統的設計過程中考慮環境、社會和經濟三個維度的可持續性。

(二)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機遇

首先,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得到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其次,人們越來越關注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這為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第三,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旅游資源,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第四,在全球化背景下,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鑒,取長補短,促進自身的發展。第五,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與現代建筑、設計理念的融合,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可以實現創新發展,適應新時代人們的生活需求。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數字化、網絡化等,可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第六,隨著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通過開設相關課程、舉辦講座、實踐活動等方式,培養毛南族青少年對傳統民居文化的認同感和保護意識,為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一是傳統民居建筑逐漸消失。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毛南族傳統民居建筑面臨著被拆除或改為現代建筑的難題。傳統民居建筑的消失將導致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難以得到傳承和發展。二是文化內涵減弱。在現代社會,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部分傳統習俗和工藝逐漸淡化,導致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的內涵減弱。三是傳承人才短缺。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的傳承需要專業人才的支持。然而,當前毛南族地區缺乏足夠的專業人才,且年輕人對傳統民居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感減弱,導致傳承人才短缺。四是經濟壓力。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需要投入大量的經濟資源。然而,部分毛南族地區經濟條件相對較差,難以承擔相應的經濟壓力。五是保護與開發平衡難度大。在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過程中,如何平衡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過度開發可能會導致文化資源的枯竭,而過度保護則可能限制文化的發展。六是文化認同感減弱。隨著社會的發展,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逐漸邊緣化,導致毛南族民眾對傳統民居文化的認同感減弱。

四、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

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和策略

(一)保護與傳承的策略

針對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可以通過:一是加強立法保護,建立健全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保護范圍、保護標準和保護責任,加強對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力度。二是加大政策扶持,政府應出臺更多有利于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政策,如稅收優惠、資金支持、土地使用權政策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傳統民居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三是培養傳承人才,在毛南族地區設立相關專業,培養一批熟悉傳統民居建筑技藝和文化內涵的傳承人才。同時開展傳統民居文化技藝培訓,提高當地居民的傳承能力。四是加強文化教育,將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融入當地學校教育體系,編寫教材,讓學生從小接觸和了解傳統民居文化,培養他們的文化認同感。五是促進文化創新,鼓勵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建筑風格相結合,使傳統民居文化適應現代生活需求。六是加強文化交流,組織舉辦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節、展覽等活動,提高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運用數字化、網絡化等現代科技手段,對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進行記錄、保存和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七是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通過旅游開發、文創產品等方式,將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轉化為經濟資源,為保護和傳承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提供經濟支持。

通過以上策略的實施,可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使其在新時代背景下得以可持續發展。

(二)民居文化的利用和創新

一是利用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資源進行旅游開發,打造特色旅游產品,增加旅游收入。二是將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融入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相關產品,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三是利用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的建筑技術和材料,設計環保建筑,推動可持續發展。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可持續發展模型(見圖4)。

(三)社會參與與共享

社會參與與共享是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加強社區參與。鼓勵毛南族社區民眾積極參與傳統民居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充分發揮他們在文化保護中的主體作用。其次是建立合作機制。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毛南族民眾應共同參與傳統民居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建立合作機制,形成合力。第三促進公眾教育。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如舉辦講座、文化活動等,向公眾普及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的知識,提高公眾對傳統民居文化的認識和尊重。第四社會資源共享。鼓勵各種社會資源,包括文化機構、教育機構、科研機構等,共同參與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第五是鼓勵志愿者參與。鼓勵志愿者參與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例如,可以組織志愿者團隊進行傳統民居文化的調查、記錄和傳播工作。第六是建立共享平臺。建立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的共享平臺,通過數字化、網絡化等技術手段,將傳統民居文化的資源進行整合和共享,讓更多人了解和參與到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來。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地促進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的社會參與與共享,從而實現其可持續發展。

五、結論

在本研究中,重點探討了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通過深入分析,發現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具有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文化內涵,這是其民族身份的重要標志,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它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課題,通過深入研究和積極采取相關措施,可以保護和傳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使其在新時代背景下得以可持續發展,為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繁榮做出貢獻。未來可以通過跨學科研究、與當地社區民眾進行合作、動態研究、影響評估研究等一系列拓展和深化,進一步提高對毛南族傳統民居文化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認識,為相關政策和實踐提供更加科學、全面的指導。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24):14-17.

[2]中華文化通志編委會,楊權.中華文化通志 侗、水、毛南、仫佬、黎族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林祖銳,魏文靜,王青青.德國村莊更新實踐對我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啟示[J].人類居住,2023(01):22-25.

[4]韓少華,李杰,李葉.韓少華:分布式共創是推動設計趨向可持續發展的最優解[J].設計,2023,36(24):42-46.

[5]郭佳怡.鄂倫春族非遺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傳承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7(28):92-96.

[6]李林林,王景新.山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歐洲經驗及啟示[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04):34-42.

作者簡介:

蘇文良(1983-),男,壯族,廣西大新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基于文化的藝術設計。

猜你喜歡
可持續設計毛南族
毛南族儺面:精雕細刻的民族非遺
民俗主義視域下的毛南族分龍節考察
毛南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口述史研究——以貴州卡蒲毛南族鄉田野調查及其啟示為例*
中國人口較少民族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
活態文化
可持續視角下的旅游紀念品設計
可持續發展視閾下包裝設計的原則與策略
可持續設計發展文獻綜述
可持續景觀設計探討
生態美學理念下的校園景觀設計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