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盡說好話 等

1988-07-15 01:07
讀書 1988年5期
關鍵詞:蘇聯讀書文章

不要盡說好話

《讀書》上的評論,似以正面評論為多,并有愈演愈烈之勢。諸如學生評老師,朋友評朋友,好話連篇。一九八七年第十期和第十一期上有的文章,便有此嫌。我是語言學出身,略知行情,這方面文章的漏洞可以看出。但是非本專業的文章呢?于是心里便對《讀書》的質量有了一個小小的問號。當然,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利,包括外行在內。最好的辦法,莫過于讓讀者看到不同的觀點,由他們自己判斷。國外學術界的書評,似更重于挑刺。盡說好話好象也是一種中國特色?!蹲x書》是否能打破這一俗套呢?給不那么悅耳的評論、意見在正文里留一席之地,不要老是讓讀者到書屁股上去找。我相信這不會降低《讀書》的聲譽。

王承熾

多點平民色彩

希望你們多點平民色彩,杜絕評論“貴族化”傾向。能否多刊登一些深入淺出、短小精悍的書評及其他。如今讀書已不是少數人的事,即使是高層次的書籍,讀者也在與日俱增。雖說如今嚴肅刊物普遍不景氣,你刊訂數沒有下跌可謂幸事,但實在也可以視為憾事的。只有永不滿足,“走自己的路”,同時虛心傾聽各種意見、建議,才胡有所開拓,有所革新,把刊物辦得更有看頭,更有挽魅力。

范浦

打破自身的封閉

《讀書》不是盡善盡美的。你們在為讀者打開窗戶、放進新鮮空氣的同時,本身卻顯得有點封閉了。你們的編輯和一群經常約稿的作者似乎在對讀者說:“你們不屬于我們的圈子?!币?,既然是面向大眾的讀物,就應該勇于和讀者交流。應當在提供一條傳播渠道的同時,也努力提供一條感受渠道,勇于創造給尚未知名的人發言的機會。凡是抱著嚴肅態度讀書的人,都應該有在《讀書》上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談談自己讀書感受的權利,只要這種感受有足夠的嚴肅性和質量!

周剛

讀第一、二期

呂叔湘先生的《未晚齋雜覽》,我最喜歡《葛德文其文其人》,尤其是結尾一節對古今中外的知識分子的簡析,深刻之至。若要吹毛求疵,結語“真是少見”似當改為“也非少見”。胡道靜先生“讀書小札”讀來興味盎然。說來可笑,因我老伴亦時時有有朝一日老兩口“被藏書趕出”寢室兼書房餐廳之憂。從未以“紅學家”自許的金克木先生,《高鶚的八股文》一文卻發“紅學家”之所未發。又因金先生未沉溺于“紅?!?,始能“平心論高鶚”。柳蘇先生輕描淡寫,卻活畫了“亦舒”與“金庸”??赡芤蛑攸c在“畫”“金庸”≈“查良鏞”,因此,對“自由+法制=安定+繁榮”的查氏見地,略而未論。

慘遭十年浩劫,有些前輩學人、作家得以幸存,又堅持筆耕不輟。唯歲月無情,近一兩年來許多老人先后謝世。他們中間許多位與“三聯”、《讀書》有深深的書緣。但《讀書》在緬懷這些可尊敬的老人方面,似有不足。因此,讀到劉小楓君懷念宗白華老先生的文章,深為感動。盼《讀書》“書人書事”專欄能予以更多的關注。

劉宏圖

大勢所趨

在《讀書》第二期讀到陳志華教授的大作《也應打開朝東的門窗》,第四期又讀到鄭異凡先生評戈爾巴喬夫的新作《改革與新思維》,喜不自勝。陳教授所舉的事例是建筑,但是講我們對蘇聯事物的種種態度,卻有普遍性。鄭先生偏重歷史角度討論蘇聯的改革,其展開的場面更大,使人讀后不禁深嘆:改革確是大勢所趨!誰再要以僵化之頭腦,用種種辦法阻攔改革,直是歷史的罪人。據說書市上至今仍有人一聽說某書是蘇聯的原著即掉頭不顧而去。其實,世界在變化,蘇聯在變化,中國的讀者也絕不能閉目塞聽。聽說蘇聯新版小說《阿爾巴托街的孩子》極為暢銷,《改革與新思維》銷路也不弱,可見現在讀者的興趣也開始轉變了。這是好的。

勞妮

請注意語法

作為同行,不免以挑剔的眼光來讀你刊。第一期《新書錄》開頭一句,就寫得有點不通。沒有主語(“自……”是介詞結構,不能當主語的);“產生……著作”不通;“投下的影響”累贅,也欠通。本段結尾一句:“使人有稠人廣眾之間忽逢舊友之感,令人大喜過望”,有這種寫法嗎?看來,語法是你們必須細心講求的。

另外,校對也欠精到,如第147頁“徐復觀”誤為“徐長觀”,第152頁“菊花與刀”誤為“菊花占刀”。

盧敦基

猜你喜歡
蘇聯讀書文章
武裝保護蘇聯
我愛讀書
正是讀書好時節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我們一起讀書吧
讀書為了什么
小排經“點化”大文章
霧在做迷藏
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7期)2008-12-19
腹中兩次取出金屬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