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化、科學化:語文課程教材現代化的方向

2008-06-26 09:48倪文錦
中學語文教學 2008年6期
關鍵詞:科學化語文課程漢字

編者按:由洪宗禮、柳士鎮、倪文錦主編的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母語教材研究》,是全國教育科學規劃“九五”“十五”重點課題的終結性成果,國家新聞出版署“十一五”規劃出版的重點圖書,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立項的精品圖書工程十個重大項目之一。本刊從今年第6期起,將陸續連載對《母語教材研究》十卷本的評介。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彈指一揮間”,百年只是短暫的一瞬,但對于中國語文課程教材的現代化來說,百年則是一個相當復雜、十分漫長的歷史進程。因為從總體上說,由傳統走向現代是我國語文課程教材發展不可抗拒的歷史規律,但其間也充滿著矛盾和斗爭,風雨和曲折,困頓和艱辛?!吨袊倌暾Z文課程教材演進》從“史”的角度,較為系統地研究了自20世紀初至今,我國語文課程教材發展的歷程,比較全面地揭示了其由傳統走向近代進而現代的歷史軌跡,并剖析了這一過程留下的經驗教訓,能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有益的啟示。

中國百年語文課程教材由傳統向現代的變革,既是近代以來我國社會歷史進程的產物,也是我國語文課程教材的內部發展需要。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關鍵還是取決于該事物內部的矛盾斗爭。如果其本身沒有這種需要,也就失去了變革的依據。從語文教育內部觀之,我國語文課程教材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誠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主要遵循兩條途徑:一條是對語文現代化的追求,另一條是對語文教育現代化的追求。兩者雖然不是同步進行,但最后畢竟都通向人的解放這一主題。在這一發展進程中,大眾化和科學化一直是主流。反思這一進程,將有助于我們從更高的起點上去拓展語文課程教材現代化的發展內涵,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母語教育的創新之路。

縱觀《中國百年語文課程教材演進》,其大眾化的過程雖然有著許多不同的表現,但其中有三點是不能回避的,并留給我們深刻的啟迪:一是語體的文白之爭,二是漢字的優劣之辯,三是選文以“實用文”還是“美文”為主的交鋒。從現象上看,白話語體只是一種語言形式,它與教學內容的先進與落后并無必然聯系。但在文白相爭的當時,白話文卻并不僅僅是語言形式,更是新文化的一種象征。因為從本質上講,文言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就當時的情況而言,文言是阻礙語文課程教材變革的主要障礙。如果不改革教材的語言,新式教育的發展就不可能深入下去。同時白話語體的出現也體現了科學發展的需要。如果說在清末新式教育萌芽之際,膚淺的科學知識尚能借助文言加以傳播,那么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知識的急劇增長,文言的消極阻礙作用便日益明顯了。這一點就連當時包括國學大師梁啟超在內的許多有識之士也痛感:言文不一致,足以阻礙科學之進步。因此,白話語文教材的誕生一方面顯示出教材語文與學生口語接近,易為學生所接受,同時也反映了教材編寫與時代發展、社會需求之間的緊密聯系。同樣,實用文與美文不過是表達世界意義的兩種不同形式而已,它們雖然可以屬于不同的文化材料,但具有等價性,不該厚此薄彼。值得一提的是,實用文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科技文,加強與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聯系是語文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因此語文教材在反映科學文化方面將隨著時代的進步會有新的發展。至于備受爭議的漢字,在清末民初新式學堂誕生之后,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其地位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鑒于漢字認讀的繁難,有礙于普及教育和開發民智,一部分持“漢字必廢”論的人主張用拼音文字取代方塊漢字。另一部分人,特別是留學海外的一些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則持“漢字必存”論。他們在一些著名大學里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對漢字漢語的特點及其學習規律進行科學研究,為中小學語文教材在識字教學、讀寫訓練乃至版式設計等方面提供了切切實實的科學依據,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當然,作為語文大眾化的方向,漢字的簡化則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

眾所周知,分門別類的學科知識成為課程教材的主要內容,系統性、標準性、精選性和心理適應性是現代教材編制的主要特點,也是教材編制走向科學化的標志。語文課程雖然不同于自然科學,但百年來語文教材編制追求科學化的步伐卻從沒有停止過。

自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至新中國成立,語文教材的基本要素和結構形式已清楚地顯示出實現了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其主要特點為:

第一,從語體角度看,教材已由單一的文言文發展為文白混編或分編,并以白話文為主;第二,從選文的角度看,教材已由只選傳統的名家名篇發展為既照顧到傳統名篇,更注意選用反映時代精神和現代氣息的普通文;第三,從課文的編排方式看,教材已由傳統的以時代為序的“直線”式發展為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圓周”式;第四,從課文的組合形式看,教材已由孤立的單篇文章的羅列堆砌發展到滿足一定教學要求的具有一定聯系的單元組合;第五,從編輯意圖看,那種只重文學教育、文藝欣賞,輕視或忽視語文應用的傳統觀念已受到沖擊,而研究規律、兼顧文學性與實用性并以實用為主的教材觀已初露端倪;第六,從結構成分看,教材已從單一的范文系統發展成范文系統、知識系統、作業系統和助讀系統的綜合。而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語文課程教材建設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其目標是邁向更高層次的現代化和科學化。比如,1956年漢語、文學分科理論和方案的提出與實施,為探索語文教學的科學化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毋庸置疑,以義務教育為現代學校制度的基礎、以班級授課為主要的教學模式、以掌握統一的書本知識為主要學習內容和現代師范教育體系的建立是現代教育的四大特征。1986年,我國頒布了義務教育法,國家提倡并鼓勵教材編寫實行“一綱多本”。如果說義務教育制度本身為語文教育大眾化提供了制度保證,那么,“一綱多本”則為語文教材編制走科學化道路搭建了公平競爭的平臺。以這一時期的十多套中學語文教材為例,編者普遍重視以語文能力為核心作為教材結構的主線,同時以生活為本源,以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先導,并吸收教法、學法改革的經驗,組建教材的結構網絡體系,為實現教材的科學化邁出了可喜的一步。需要指出的是,作為語文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科學性,包括科學知識和技能在語文教育領域的運用也是不容回避的問題??v觀中國百年語文課程教材的發展,科學性的追求一方面使語文教育表現出與傳統經學教育具有本質的區別,另一方面,語文課程教材越是走向現代,其心理學化程度越高,科學性越強。我們應該承認科學作為手段、方法論及價值系統給語文教育帶來了種種變化。今天,當我們面對新的文化語境,重新認識語文教育的科學性仍然是富有現實價值的。

語文課程教材在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外國教育思潮的影響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早期的影響可以追溯到赫爾巴特的形式教育學說,繼而由夸美紐斯創立、赫爾巴特推行的班級授課制及五段教學法,在當時是提高語文教育效率進行科學化探索的重要途徑。上世紀20年代以后,推動語文教育向現代轉型的則是以杜威為核心的西方教育哲學。語文教育在這一時期即“實驗的時期”,才被賦予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科學化探索。當然,這一時期語文教育科學化還承擔著批判封建迷信及思想啟蒙的任務。50年代以后,凱洛夫的教育學對我國的語文教育曾產生過重大影響,但真正大規模地引進國外教育思想還是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鄧小平同志發出教育要“三個面向”之后。如贊科夫、布魯姆、蘇霍姆林斯基……學術思想百家爭鳴;建構主義、多元智能、元認知理論……教育流派百花齊放。這一切都使給我國語文教育出現了新氣象,產生了新變化,也使我國語文課程教材現代化建設切切實實邁上了新的臺階。

總之,百年滄桑,《中國百年語文課程教材演進》呈現給我們的是:中國語文課程教材的編選盡管有反復甚至曲折,但在現代化進程中追求大眾化、科學化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過,它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浙江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310012)

猜你喜歡
科學化語文課程漢字
新文科背景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改革研究
以端午節為例談傳統節日作為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施
站在語文課程的高度教學
漢字這樣記
漢字這樣記
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科學化的實現
加強紀檢工作科學化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