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的目標:應然與實然

2009-01-12 08:42方文彬
出國與就業·就業教育 2009年11期
關鍵詞:高考

【摘要】學校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其目的應該是促進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學校的目標卻發生了異化——追求考試成績的最大化。導致學?!皩嵢弧蹦繕伺c“應然”目標相偏離的根源是當前的高考制度。高考制度需要改革,但是對待高考的改革一定要審慎,否則帶給教育的,可能不是促進而是傷害。

【關鍵詞】學校目標;應然;實然;高考

1.問題的提出和研究的方法

“應然”與“實然”的矛盾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一對基本矛盾。對于學者而言,了解事物的“應然”狀態很重要,但是了解事物的“實然”狀態可能更重要。關于這個問題,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說,社會科學的宗旨在于發掘出社會深藏不露的隱秘。[1]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吉爾茲也說,社會科學的分析就是要力圖按照事物的本原作為分析的基礎,而不是按照學者在心靈上認為其“應該如此”或“需要如此”來觀察事物。[2]為什么要通過觀察來發掘社會運作的隱秘進而獲得社會運作的“實然”狀態呢?吳思先生通過 “潛規則”這個概念回答了上述問題。他認為,有些事情盡管在理論上可以說得冠冕堂皇,但在實際中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運行方式。[3]如果我們對社會的“實然”狀態知之不多,而一味地按照我們所想象的“應該如此”來代替“實際如此”,必定就會對社會的理解發生巨大的偏差。

根據筆者的觀察,教育領域也存在著很多表面上冠冕堂皇、實際上卻完全不同的東西。在這些“應然”與“實然”相偏離的問題中,學校目標最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因為學校教育目標十分重要,它規定著學校發展的方向,如果學校的教育目標發生偏差,那么對于教育的健康發展是十分有害的。

學校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從理論上或者從“應然”的角度看,其目標應該是促進所有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審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關于這一點,應該說是顯而易見、無可置疑的。但是,在實際的運行中,學校的目標,或者說,學校的主要的目標并不是如此。為了對學校教育目標的“應然”和“實然”有深入的了解,筆者對某鄉村小學進行了調查。

此次調查研究,筆者借鑒了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質的研究方法”?!百|的研究方法”是許多具體研究策略的總稱,而其中最主要的一種就是文化人類學的方法。[4]文化人類學要求研究者深入到包含所研究問題的社會情境中,采用觀察、訪談等資料收集手段對研究對象進行長期的觀察和思考。為了理解學?!皩嵢弧钡哪繕?筆者在調查中,與學生、家長、老師、校長和教育行政官員進行了多次深入訪談,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假設。

2.“實然”的學校目標

判斷學?!皩嵢弧钡哪繕耸欠衿x了“應然”的目標,就是要看學校是否真正把“應然”的目標落到了實處。我們首先來看看德育的情況,在談論教育內容的時候,我們總是說“德智體美”,把道德放在首位,說明了道德在教育內容中的重要地位。如有所鄉村小學,在墻上也貼有“先做人,后成才”的標語。這說明了在“應然”角度上,道德的重要性是為人們所熟知的。

但在實際上,道德從來沒有成為學校的主要目標。我在調查中發現了這樣一個個案。一個四年級的學生有盜竊的習慣,曾經打開多個老師辦公室的門盜竊老師的財物,也曾經打開學校商店的門偷竊東西。對于這個在道德上存在重大缺陷的學生,老師們應該給予足夠的關懷和指導,否則這樣的學生到了社會以后問題可能會更嚴重。但是,對于這個學生,學校領導和老師并沒有采取特別有效的措施來挽救這個孩子。學校中負責學生德育工作的雖然有副校長、教導主任和班主任等人,而且也建立了相關的德育工作制度,但他們的工作多是從外在的強制約束、壓制入手來使學生不違紀違規,而很少從學生品德發展的內在需要和規律入手,真正使學生實現品德矛盾的轉化。學校采取的很多措施,僅僅都是預防的和警告性的,而并不是在內心上會對這個學生有所感化的措施。對于道德存在重大缺陷的學生,就像那些在學習上掉隊的學生一樣,并沒有引起老師特別關照。

學校對關于德育的淡漠,還表現在學校的品德課上。這所學校1-3年級的品德課由學校校長兼代,校長事務比較繁忙,一個學期往往上不了幾節課。4-6年級的品德課由各個班級的班主任兼代,班主任經常把品德課變成自習課。即使在次數有限的品德課上,老師們也沒有按照品德課所要求的那樣,采用多種方式影響學生的心靈、改變學生的道德行為。大部分老師照本宣科,把教材上的內容講解一邊,然后讓學生把品德課本上的思考題目和答案寫在作業本上,以應付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檢查。

我們再來看看同樣是重要教育內容的音樂和美術。經典的教育理論認為,音樂和美術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人的發展十分重要。但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音樂和美術處于什么地位呢?

首先來看一看美術課。這個學校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專任美術老師,美術課由各個班級的語文或數學老師兼代。按照課程表上的要求,每個班級有2節美術課,但是兼代美術的語文或數學老師都會把其中的一節變成語文或數學課,實際每周只上1節課美術課。幾乎每個班級都是這樣,這成了一個公認的“潛規則”。美術與語文、數學相比,專業性很強,不是每個老師都能教美術,因此大部分老師只能讓學生照著美術課本自己畫畫。

再來看看音樂課。2004年9月之前,一個中師畢業的年輕女老師負責全校的音樂課。那時候,音樂課還是比較正規的。后來,學校領導發現這個老師講課水平不錯,“高水平的老師不講正課挺可惜的”。所以從2004年秋季起學校領導決定讓這個老師教“正課”,全校音樂課由各個班級的語文或數學老師兼代,音樂課也像美術課一樣由兩節變成了一節。有的老師不懂樂理,就教學生唱幾首流行歌曲,還有的老師自己不會唱,就讓文藝委員教學生唱。

以前我們在談論農村學校的音樂課和美術課時,大都說農村學校由于缺少音樂和美術教師,所以音樂和美術上得很不正規。當然這是一個原因,例如這所學校沒有專門的美術老師,所以在近十年來美術課從來沒有正規地上過。但是學校對這些所謂的“副科”不重視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本來有專門的音樂老師,但是卻被學校安排去教“正課”,說明了在學??磥?這些課程是可有可無的。

上文中筆者花了很大的功夫,來說明學校并沒有把德育放到其應該具有的高度,也不重視以音樂和美術為代表的審美教育,更不重視地方性課程。筆者的論述除非是要證明這樣一個問題:學校實際的主要目標并不是我們認為學校應該具有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那么,當前學校的目標是什么呢?

圍繞著學校的目標,筆者與學校的多名老師進行了訪談。學校教務主任說:

學校的目標,還是要圍繞人才培養這個方向。對于小學階段,最重要的還是要把語文和數學這兩門成績抓上去。這兩門功課學好了,就可以為以后的成才打下好的基礎。

關于什么是成才,教務主任說:

農村孩子,還是要考大學啊。不考大學是沒有出路的。在這一方面,我們學校有非常好的傳統。我們學校的畢業生中,現在有大學教授,有房地產老總,還有剛剛從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一方面是因為我們這里的家長有重視教育的傳統,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這里的老師對教學的積極性。在小學階段打下牢固的基礎,是這些學生成才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里,教務主任雖然沒有為“什么樣的人算是人才”下一個清晰的定義,但是從他所列舉的所謂人才中,我們并不難理解他所說的“人才”到底具有怎樣的內涵和特征。對他所列舉的 “某某大學教授”、“地產老總”、“名牌大學的畢業生”等進行一個簡單的概括就可以發現,這些所謂的“人才”就是具有較高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的具有較高社會地位者。

在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的研究中,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正是一個人社會地位的反映。[5]也就是說,在農村學校的老師看來,學校的目標便在于培養出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才”。教務主任特意強調了“考大學”與“成才”的關系:“農村孩子,還是要考大學啊。不考大學是沒有出路的”。因為只有考上大學,農村孩子才會有更大的可能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

那么,為了學生能夠“成才”,為了學生能夠考上大學,學校該如何努力呢?在當前的教育評價和教育激勵體制下,學校只有將主要精力放在文化課的學習上。借用經濟學對企業目標的界定,學校的目標就是取得“考試成績的最大化”。而為了考試成績的最大化,學校的德育、音樂和美術都受到了忽視。

這樣,學?!皩嵢弧钡慕逃繕司团c“應然”的教育目標發生了背離,也就是說,學校教育的目標發生了異化。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首先異化成了對考試成績最大化的追求,然后又異化成了對部分學科成績最大化的追求,最后又異化成了對部分學生、部分學科成績最大化的追求。

3.對教育目標異化原因的考察

按照現代經濟學的看法,經濟解釋是經濟政策的基礎,只有對社會現象做出了準確、科學的解釋,才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對策。張五常在其著作中引用馬歇爾的話說,“在用理性來考察和解釋事實以前,是不可能從事實中學到任何有用東西的”。[6]因此,如果我們要對學校教育目標異化的現象進行改革,就必須首先對導致學校教育目標異化的原因進行解釋。

高考不是我國中小學的教學大綱,但高考所起到的作用,卻遠遠重要于教學大綱。高考是我國中小學教學的實際指揮棒:高考不考察一個人的品德,學校就放松對學生品德的要求;高考不考音樂、美術和地方性課程,這些課程對于學校來說就可有可無。因為對于學校來說,抓好文化課的學習就是應付高考的最好準備,因此,學校認為學好文化課的學生最容易“成才”,教育行政部門也將文化課的成績作為對學校和老師考核的最重要指標。而高考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小學教學的指揮棒,是因為高考在決定一個人的社會流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問題學術界已經有很多學者作了充分的論證,在此不再贅述。

在此,筆者準備著力探討下面這個問題: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和基礎教育教育領域內推行的課程改革,能否改變高考的實際地位,進而,能否改變學?!皩嵢弧苯逃繕伺c“應然”教育目標相偏離——教育目標異化的現象?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大學收費遠遠超過了包括農民在內的社會低收入群體的正常負擔水平,而且大學生就業困難、就業的不確定性在提高。在這種背景下,有學者認為,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具有吸引了,這種觀點在教育界已經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但是根據筆者的調查,事實并不是如此,至少在我調查的情況,事實并不如此。

筆者對家長們提出一個開放性問題:你對孩子最大的期望是什么?家長的回答幾乎是一致的:希望孩子能夠好好讀書,爭取考大學。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家長都希望老師能夠對孩子“嚴格”一些。筆者詢問家長是否知道大學的學費很高,一位家長們如此說:“我們知道現在讀大學要花很多錢。但是為了孩子讀書,我們可以節省一些。如果孩子學習好,是讀大學的料,我們寧肯不蓋房子,也要把孩子送到大學?!?/p>

一位考上某一大學的學生家長的話,給我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只要我和他爸還有一口氣在,就要把孩子送到大學”。

關于大學生畢業后就業困難,家長們也有自己的邏輯:如果連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那么,沒有讀大學的人不是更沒有機會了嗎?不管怎樣,讀了大學肯定比沒有讀大學要好。讀了大學,掌握了一定技能,就不用像我們一樣做苦力了。讀大學關鍵還要自己的努力,只要在大學學到了真本事,不會找不到工作的。

讓子女通過高考和大學,以流向更高的社會階層,是家長最大的心愿,也是家長對學校的最大期望。雖然大學學費遠遠高于農民收入、大學生就業困難,但農村家長對大學、對高考的激情是沒有變化的。也就是說,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不會影響到學?!皩嵢弧钡哪繕?。那么,對于目前所推行的課程改革的情況又怎樣呢?

筆者對課程改革沒有很深的研究,但從目前學術界針對課程改革所進行的討論來看,課程改革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針對“一切為考試而教,一切為考試而學”的教育現象。[7]那么,課程改革是否取得了預期的效果?是否扭轉了學校教育目標異化的現象呢?

根據筆者的觀察,單純的課程改革而沒有相應的高考制度的改革,是不能改變教育目標異化這一現象的。能夠證明這一點的例子是很多的,筆者將用幾個事例進行證明。用例子說話的方式,不僅僅是對觀念加以解釋的一種方式,而且一個精心尋找的實例往往提供了比任何一種理論模型都豐富得多的內容。

這個例子是筆者在2004年秋季在某縣的田野調查中獲得的。從2002年起,某縣教育行政部門按照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實行素質教育改革。素質教育改革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通過減少學生在校時間,來減輕學生的負擔,從而使學生的課余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但是,2004年某縣的高考成績出現大幅度滑坡,成為近十幾年以來較差的一年。某縣人民和縣政府把高考失利的原因歸為教育部門施行的素質教育,認為素質教育的推行導致了高考的失利。面臨著如此巨大的社會壓力,某縣教育行政部門被迫取消了從2002年開始實施的素質教育措施,周末補課、考試排名次等古老的方式又開始在中小學盛行。

這個例子決不是特例。2004年筆者在調查中,同樣發現了教育系統由于高考失利而由“素質教育向應試教育轉軌”的現象。筆者在調查時,一位老師提問我的問題至今令我難忘。他說:“我們按照政策要求實施了素質教育,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反而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呢?”2004年曾經引起教育界廣泛關注的南京市媒體對素質教育的討論,更是一個能夠證明筆者觀點的極好個案。[8]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沒有高考制度的相應改革,企圖通過課程改革來改變教育目標異化這一現象,是不可能的。南京市由素質教育向應試教育的“倒退”,清楚地向我們表明教育改革決不僅僅是教育領域內部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教育行政部門是作為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而存在的,因此它既要努力按照教育規律來指導工作,同時也要對“人民的呼聲”做出反應。在全社會都極端重視高考結果的情況下,如果教育行政部門無視社會的普遍要求,實施不利于“應試”的素質教育,必然會遭遇巨大的社會壓力。

在家長和教育行政部門都強調高考成績的時候,學校不把考試成績作為自己的主要目標是不可能的?;蛟S有個別學校不把考試成績作為自己最主要的目標,但是這樣的學校一定會得到淘汰。高考制度是一面篩子,留下的是升學率高的學校,淘汰的是升學率低的學校。優勝劣汰的結果是,在社會大背景下,各個學校只能將考試成績作為自己最主要的目標了。

4.對改革的一點思考

“實然”教育目標偏離“應然”教育目標,影響了我國教育的健康發展,而高考正是導致教育目標異化的最主要原因。高考作為一種選拔人才和評價教學質量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高考的存在卻又使得“學校為了高考而教,學生為了高考而學”,從而導致學校教育目標的異化。這種現象,筆者將之成為“高考悖論”,如何解決這個悖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正因為這個問題的復雜性,才導致關于高考的存廢和如何改革這一問題,引起了學術界持久地、廣泛地爭論。

對高考改革這個復雜問題,且不可簡單地對待。有人可能會認為,既然現在的學校不重視德、美、體,那么在選拔人才和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時候加上這些因素不就行了嗎?這個問題,說來簡單做起來復雜。以道德為例,道德雖然很重要,但是,道德可以衡量和評價嗎?如果可以評價,會不會導致學生為了在道德評價中得高分而出現“假積極”現象?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是有深刻教訓的。再比如體育,很多地區在計算中考成績時,體育成績也核算在內,由于體育考試更容易產生腐敗,所以在很多地區,體育成績的高低變成了幕后交易的對象。再比如音樂和美術課,如果全部納入到高考總成績之中,將會導致我國城鄉教育的更大差距,因為在我國農村基本上沒有合格的音樂和美術老師。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盡管高考制度需要改革,但高考的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審慎地對待。任何輕率的對待高考改革的措施,帶給我們教育的,可能不是促進,而是傷害。

參考文獻

[1]孫立平.“過程——事件分析”與當代中國國家——農民關系的實踐形態[M].鷺江出版社,2000.5.

[2]克利福德?吉爾茲.地方性知識[M].王海龍,張家瑄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74.

[3]吳思著.血酬定律?潛規則[M].中國工人出版社,2004.353.

[4]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5.

[5]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3.

[6]張五常.經濟解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28.

[7]鐘啟泉,有寶華.發霉的奶酪——《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讀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004,(10):3.

[8]吳非.“不是愛風塵,又被風塵誤”——反思南京教育界的一場討論[J].教育發展研究,2004,(10):76.

作者簡介:方文彬(1973—),男,浙江衢州人,公共管理碩士,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教務辦主任,主要從事高校教學管理工作。

猜你喜歡
高考
新課改高考英語備考復習策略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農村學生棄考現狀、原因及對策
古代名醫如何醫治“高考”后遺癥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高考物理新動向——逆向分析
透過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圓周運動》 教學
算錯分,英“高考”推遲放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