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學難題

2009-04-21 03:09李慧明左曉利張菲菲
理論與現代化 2009年2期
關鍵詞:循環經濟

李慧明 左曉利 張菲菲

摘要;我國廣泛開展循環經濟實踐活動,但循環經濟理論研究較為薄弱。突出問題是循環經濟的經濟學研究不足,體現為:元源之水——循環經濟與經濟學相割裂、政府獨奏——有循環,無經濟、調控乏術—規模限制難以體現。為此,應闡明循環經濟的經濟思想淵源,建立生態經濟大系統“內外均衡,一體循環”的循環經濟概念模型,并深入探討循環經濟的市場運行機理和經濟學調控方法等影響我國循環經濟深入發展的基礎性關鍵問題。

關鍵詞:循環經濟;經濟學難題;內外均衡;一體循環;物質經濟代謝市場

中圖分類號:F06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02(2009)02-0019-05

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給自然生態環境與人類生活環境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過程中,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根本原因在于以“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和低效率產出”為特征的線性經濟增長模式。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延續和深化,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我國將發展循環經濟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并進一步明確了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通過調整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資源、能源的節約與高效利用,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黨的十七大報告又進一步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指明了方向,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要從“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切入點,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那么,當前我國循環經濟研究中的薄弱環節是什么?比較公認的是理論研究方面。而理論研究方面的突出問題是循環經濟的經濟學研究不足,或者說是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經濟學難題。循環經濟是經濟發展、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相融合的一體化國家發展戰略,而僅僅出于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美好愿望來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全面闡釋循環經濟的經濟學機理,豐富循環經濟理論,加強對實踐的指導。

一、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學難題

1.無源之水——經濟學理論研究往往割裂經濟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過程,武斷地將其與傳統經濟學相對立。套用生態學、物理學等自然學科知識來指導經濟活動,缺乏對循環經濟的經濟學機理的研究。

2.政府獨奏——促使經濟行為主體主動參與循環經濟實踐的制度與政策環境尚不完善,依靠政府獨自的力量推行循環經濟實踐,不能實現生態真理與經濟現實的有機融合,從而使循環經濟缺乏內生化和自運行的動力,造成“有循環,無經濟”的現象。

3.調控乏術——單純追求物質技術上的循環鏈接,較少考慮社會經濟因素對經濟系統物質流動的影響,缺乏對循環經濟發展進行有效調控與管理的方法。

二、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學難題的破解

1.闡明循環經濟的經濟思想淵源,建立“內外均衡,一體循環”的循環經濟概念模型

同所有包括經濟理論在內的人類思想的創新發展一樣,循環經濟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有其歷史的客觀必然性,并非對以前經濟思想的簡單否定。循著“循環”這一脈絡來考察經濟思想演進的歷史軌跡,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圍繞著經濟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問題,經濟理論的發展同樣經歷了一個從“開放經濟系統——封閉經濟系統——開放經濟系統”的螺旋式“循環”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在對經濟過程的認識不斷深化和提高的同時,對通過經濟過程所反映出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體察也更為全面、深刻。

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末期的一百多年時間中,以魁奈“經濟表”為代表的重農學派的社會物質再生產循環思想、古典經濟學的“社會靜止狀態”思想以及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都直接或間接地提出,自然是財富的物質來源,自然力量對社會經濟生產具有限制作用。經濟過程首先被看作是一個物質財富的生產或創造過程,是借助于人力(勞動)和自然力使來自于自然界的物質轉化為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產品的過程,而經濟過程本身是不會憑空創造物質的。這與現代經濟學僅僅關注價值創造過程具有明顯的不同。大多數經濟學家堅持開放經濟系統的思想,外在于經濟系統的自然資源或自然力在財富或價值的創造中被賦予了重要的意義,經濟循環不僅是價值的不斷創造過程,而且也是被消耗或消費了的物質或自然力的不斷補償過程。將“自然是財富的物質源泉”作為社會再生產循環的前提與基礎,當人類社會財富增長達到地區、土壤、氣候以及制度環境等所允許的限度后。人類社會就會進入“靜止狀態”,如以土地為代表的自然力量對經濟生產的限制就像“一條橡皮筋”,愈靠近橡皮筋的極限,橡皮筋的壓力愈大。

自從19世紀70年代瓦爾拉斯提出一般均衡理論,并建立新古典經濟循環圖式以后,經濟學研究中就將經濟系統視為封閉的自我維持的循環系統,忽視經濟過程的自然物質基礎。經濟學研究由古典經濟學對于社會再生產循環過程的研究轉入到與之相關的經濟均衡問題的關注,經濟循環思想以一種新的面目出現,在對現實經濟過程及其規律的研究和分析中保持核心地位。按照一般均衡理論的解釋,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市場機制不僅能夠確保社會再生產過程持續進行所需的均衡狀態(通過均衡價格、產品數量)的實現,而且還提供了持續的動力(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新古典經濟循環圖式暗含著一個假定前提,即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的物質聯系是外生給定的,且隨時能夠調整以適應經濟系統內部再生產關系變動的要求。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益加劇的生態危機和環境污染問題,促使人們從不同角度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進行反思,也促使經濟學人重新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分化出若干與其相關的新方向、新學科。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等與可持續發展相關學科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嶄露頭角的,而循環經濟思想也隨之成為其核心思想。以“宇宙飛船經濟”思想為代表的循環經濟理念拓展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視野,將經濟系統看作是具有有限資源和環境容量的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開放子系統。經濟過程不再被看作是—個處于完全封閉的系統中動蕩于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循環性的鐘擺運動,而是要考慮經濟過程和物質環境之間存在的持續的相互作用;經濟過程是一個不完全的過程,它存在一個邊界,在這個邊界上它與周圍的物質世界進行著持續的物質和能量交流——從邊界外吸收低熵的物質和能量,通過經濟過程內部的消費變成高熵的廢物后,再將其源源不斷地排放出去。1970年提出的“穩態經濟”理論,不僅直接受到古典經濟學“靜止狀態”思想的影響,而且也是對“宇宙飛船經濟”

思想的系統化闡釋—-用“規?!钡母拍铌U釋了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均衡關系問題,保持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合理的規?!迸c主流經濟學所研究的“資源有效配置”和“產品的合理分配”并列成為生態經濟學研究的三大基本目標。

1989年,“循環經濟模型”向我們展示了更為系統、深刻的循環經濟思想——經濟循環是生態經濟大系統內部以物質的良性循環為載體,大系統結構和功能關系上的均衡與持續。該模型的理論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從人與自然在結構和功能上的相互依存性出發,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均衡和協調關系。把關注的重點從單純的“物質循環”轉向了以物質循環為基礎的“結構和功能的均衡與持續”,開辟了循環經濟理論研究的新視野。其重要意義在于,功能上的相互依存關系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而功能均衡則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根本要求。其二,明確指出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的均衡關系是經濟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傳統經濟理論僅僅關注經濟系統內部均衡(包括非均衡)問題,擴展到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標,對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均衡關系問題的關注。這就是“生存理論”(existence theorem)。

因此,循環經濟并不是要獨辟蹊徑,否定現有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它將經濟學中所關注的經濟系統內部再生產循環及其均衡關系問題,擴展到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物質良性循環為表征的生態經濟大系統的再生產循環及其均衡關系問題,其產生和發展是在人與自然關系的特定歷史背景下經濟理論創新和發展的趨勢。循環經濟的概念模型可以概括為“內外均衡,一體循環”?!皟韧饩狻本褪前逊从辰洕到y內部再生產關系的“內部均衡”,與反映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再生產關系的“外部均衡”緊密地結合起來?!耙惑w循環”包括兩個方面的意義:其一,從生態—經濟系統整體的高度出發,統籌經濟系統內部以及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的物質循環流動關系;其二,把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看作是一個功能上相互依存的統一的大系統,從大系統整體功能的再生產循環出發,來把握人類經濟的可持續性問題。

2.讓市場說出生態真理,使之成為循環經濟內生化和自運行的動力

循環經濟拓展傳統經濟學研究視野,從生態經濟大系統結構和功能關系上的均衡與可持續性出發,闡釋經濟增長的規模限制、經濟發展的效率與公平多重目標的辯證統一關系。生態真理則體現于,在生態系統對經濟系統的“規?!毕拗葡?,追求資源分配的代內與代際公平,以經濟與生態的雙重“效率”標準評價與引導經濟活動的水平,從而寓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于集體理性選擇中,讓市場說出生態真理,成為循環經濟內生化和自運行的動力。

生態真理是什么

在人類農業文明幾千年中,農產品是推動社會再生產循環的基礎,經濟系統只是進行簡單的原始生產活動。手工業與機器大工業革命使世界經濟呈指數快速增長,經濟總量急劇膨脹,這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自然資源代替原來的人造資本成為稀缺要素。經濟系統相對于自然生態系統承載力已經由農業文明時代的“空的世界”達到如今工業化時代的“滿的世界”,自然對經濟生產的限制_這條“橡皮筋”不再處于松弛狀態,而是逐漸拉開,直至繃緊,而傳統經濟學并沒有考慮到作為經濟系統存在的基本前提——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應該有一個適度的規模限制問題。要實現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使兩個系統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保持在自然資源與環境系統的承載力之內,這就是經濟系統活動必須遵循的“生態真理”。依據特定區域的生態環境承載力,即資源察賦和環境容量所能承載的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調整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結構布局等,以維持生態經濟大系統的整體均衡與功能持續。

生態真理與經濟現實的融合——效率與公平新解

生態規律屬于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范疇,人類經濟活動相對于自然生態系統要保持一個合理的規模,使人與自然之間保持一個和諧的關系,主要依賴于特定的社會價值選擇。經濟學中用帕累托最優來判定資源配置狀態的優劣,帕累托最優狀態又稱經濟效率。要達到帕累托最優,實現經濟效率,經濟體系需要同時達到商品在消費者之間的最優配置和生產要素在生產者之間的最優配置,經濟社會中所有的生產者在帕累托最優狀態下生產的商品恰好能滿足所有消費者在帕累托最優狀態下的需求。這種經濟效率概念將經濟系統作為一個封閉的系統,而并未體現自然生態環境承載力對經濟系統的規模限制。引入生態效率概念后,效率就不單純是一個價值產出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物質投入的問題:其一,用來表征效率的產出和投入是以貨幣化的價值來衡量的,而忽視了與產出和投入相關的物質形態與數量。應考慮將“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限制在其承載能力范圍內的基礎上,再以貨幣化的投入與產出比例衡量效率的高低。其二,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總量,而忽視了經濟增長的質量。應注重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環境的有效保護,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收益,使經濟規模不超過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和快速發展。

考慮到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循環經濟將公平問題由傳統經濟學對社會產品分配的關注進行拓席——關注自然資源的公平分配。一是對自然資源的公平分配,代內資源分配多是通過界定產權或劃定行政管理權。代際資源分配較為困難,因為人們總是會追求當前利益最大化。二是對對生產有間接影響的商品利潤的管理與分配(如環境稅),但難以從各種生產中剝離出其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程度,很難形成合理的環境稅收機制,且缺乏相應的監督管理體系。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部門和行業利用它們所支配的公共資源,為本部門、本行業謀利益,對社會公共資源的壟斷,造成對市場經濟體制公平分配原則的沖擊。

為什么讓市場說出生態真理

現階段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主要由政府來推動,而企業與公眾未主動改變自身選擇與行為方式,政府的政策與企業和公眾的行為之間存在著重重屏蔽,表現為:園區層面,產業共生程度不高,污染集聚效應明顯;企業層面,開展清潔生產動力不足;社會層面,較難推行可持續消費模式。根本原因在于,自然資源與環境容量具有公共物品性質,市場機制不能自動將其納入到配置中,生態環境承載力對經濟系統規模的限制不能直接影響經濟主體的行為。

市場如何說出生態真理

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運行機制,是在特定的資源、技術、組織制度等因素的激勵與約束下,根據一定的價值標準和經濟活動目標來組織、協調經濟活動。因此,市場說出生態真理的作用機制是——將“經濟系統的規模限制”這一理念寓于集體理性選擇當中,通過制度安排來形成激勵與約束,通過價格等經濟信號將自然稀缺變成經濟稀缺,并傳遞給經濟行為主體,由生態經濟效率決定的損益機會促成經濟主體的理性決策,形成循環經濟內生化與自運行的驅動力。

根據循環經濟概念模型,實現生態經濟大系統均

衡與功能維持持續的物理條件是控制經濟系統過程的物質通量,使資源開采速率小于資源再生速率,廢物排放量小于廢物消納能力。那么,為了將生態真理與經濟現實進行融合,循環經濟理論研究的重點是通過何種途徑讓這種物理條件約束影響經濟行為主體的決策,實踐落腳點就是自然資源開采與再生、廢物排放與治理的制度與政策——將生態環境限制轉化為引導和調節經濟行為的價格信號,建立自然資源、環境容量與商品的合理價格機制,一個靈活高效的價格系統能夠容許經濟活動在一個更高的水平上運行,同時仍然能夠保持一個可以接受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

規模決定了什么資源是稀缺的,分配決定了誰擁有稀缺資源,只有這兩個問題確定了,市場才能夠影響交換、決定價格,進而對稀缺資源進行有效配置。規模和分配反映的是特定條件下社會對于可持續性和分配公平問題的基本態度、價值取向、基本目標等,一旦這些成為激勵和約束市場行為的因素,就會通過市場價格反映出來,也就是使這些外部約束“內部化”。另外,考察自然資源的供給數量、自然特性,根據一定的社會經濟因素,界定稀缺資源的產權。產權對價格的影響有兩種情況:一是如果資源產權為既定的制度條件,資源的價格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產成本(稀缺租+開采等成本)的形式體現于商品價格中;二是如果將資源產權作為稀缺的商品進行交易(排污權交易等),則資源的價格體現于產權交易的價格。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循環經濟內生化與自運行的堅實保障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于循環經濟目標的實現來說,決定了它的實施既要按照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實現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又要按照生態規律的要求,通過政府和制度的力量來限制和引導市場活動的范圍和方向,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目標。作為現實經濟制度的主要提供者和監督者,政府在循環經濟中的作用總的來說可以歸結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建立實施限制和規范經濟參與者行為的政策制度;另一方面,是通過制定激勵性的政策措施和手段來引導經濟活動向著循環經濟的目標發展。而市場的作用在于在這種限制下。如何更有效地組織和協調經濟活動,按照生態效率的要求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利用。

結合循環經濟自身的內涵和目標特征,循環經濟實踐中市場與政府的作用關系主要集中于三個問題:一是政府通過采用一些強制性的環境法規和環境標準等制度安排為市場經濟活動劃定物理規?;蛘哒f生態邊界,如現在正在普遍推廣實施的各種總量控制下的環境使用權交易制度;二是政府通過制度安排對市場作用進行直接或者間接補充,如通過征收資源稅、廢棄物排放稅(費)、對循環經濟項目給予財政補貼或稅收優惠等手段,重新構建中國經濟的成本與價格形成機制,建立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利益驅動機制;三是政府提供信息、技術與資金等支持,為企業提供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提高市場運轉效率。

3.以融入社會經濟因素的物質經濟代謝為循環經濟的微觀分析基礎,以減物化為循環經濟的重要測度標準。對循環經濟發展進行有效管理與調控

物質流是連接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紐帶,對經濟系統的物質流的分析和調控,是循環經濟實施管理的重要內容。經濟系統的組織運行依賴于與周圍自然環境之間的交換關系,即依賴于由生物物理規律和經濟規律共同作用的“代謝”過程。從代謝的視角來認識經濟系統的物質流流動,融入社會經濟因素分析的物質經濟代謝分析是循環經濟理論的微觀分析基礎,包括物質經濟代謝通量分析、物質經濟代謝過程分析、物質經濟代謝調控與管理,主要應用于最優規模的調控與宏觀經濟調控目標的調整、物質經濟代謝路徑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以及代謝路徑替代與代謝路徑依賴等方面。同時,經濟系統生產與消費過程中的物質經濟代謝流通量最終來源于自然生態系統,因此,將減物化理念引入循環經濟評價體系,用于測度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評估過程中利用經濟系統物質經濟代謝通量測度區域物質代謝通量規模,并從物質消耗強度與物質消耗總量的變化關系上研究反彈效應規律,從而建立背景指標與特征指標相結合、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指標相結合的系統層次架構的循環經濟綜合評估體系。

責任編輯王之剛

猜你喜歡
循環經濟
淺析麗水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思路
循環經濟對建筑產業的影響及對策
循環經濟視角下交通運輸管理的優化策略探究
構建循環經濟下會計核算體系的路徑探究
黔東南州釩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研究
生態文明視閾下河北省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發展研究
我國電子垃圾資源化問題研究
淺析關于循環經濟下的旅游經濟管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