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緩速經濟的表象及其成因分析

2009-09-03 09:54歐秋生陳建宏殷小林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4期
關鍵詞:內需表象成因

歐秋生 陳建宏 殷小林

[摘要]通過對宏觀經濟進行觀察和分析,提出了中國緩速經濟的新命題。從中國生產者價格指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貨幣流動性、進出口、國家財政收入能力等表象,判斷現實存在的緩速經濟趨勢,指出資源環境基礎與經濟增長矛盾,保持經濟高增長的內生性能量逐漸衰退,全球金融危機蔓延,中國經濟周期性下降等是形成緩速經濟的主要原因;指出我國應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刺激居民最終消費,擴大有效內需。

[關鍵詞]緩速經濟;表象;成因;內需

[中圖分類號]K0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763(2009)04-0061-04

一引言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逐漸消減了貧困,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經濟長期的高速增長往往積累著巨大的風險。資源掠奪性開采、低成本浪費性消耗,對資源的威脅和環境的損害日益嚴重,導致資源供應、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劇,貧富差距日益懸殊,外部需求不斷下降和內部自生性需求增長乏力,只有通過經濟緩速、調整才能將風險釋放,為進入下一個持續發展周期而積聚能量。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將出現持續一個較長時間的平緩、低速的局面,緩速經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二中國呈現緩速經濟的表象

(一)中國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增速持續大幅回落

全球經濟放緩導致國際市場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PPI維持高位運行的原因逐漸消除。上游工業價格上漲壓力驟減,國內大宗商品價格回落,房地產投資大幅下降,自9月以來人民幣匯率升值近15%,有效需求下降,消費傾向萎縮。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PPI數據2008年PPI比上年上漲6.9%,從9月份下降1個百分點至9.1%以后,10月份為6.6%,再下降2.5個百分點,11月份為2.0%,12月同比繼續下降1.1%,PPI快速大幅回落,創下32個月新低,預計PPI在2009年很可能出現月度數據負增長。

(二)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下降

長達一年的糧食價格迅猛上漲和國際原油價格高企已發生轉折,主導CPI上漲的能量釋放完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CPI數據2008年上漲5.9%,從9月份開始步入平緩的下降通道,9月份CPI同比漲幅回落至4.6%,11月份同比上漲2.4%,比10月份下降O.8%,12月份同比上漲1.2%,連續8個月回落,創2008年新低,預計CPI還會繼續下行。

CPI和PPJ數據增速快速下滑,顯示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帶來的整體需求萎縮,未來通縮的可能性和經濟硬著陸的風險較大。

(三)貨幣流動性減少、定期化增速趨勢加快

國家統計局和央行公布的金融運行數據顯示,2008年貨幣凈投放3 844億元,比上年多投放541億元;主要是11月和12月集中投放增加844億元,1—10月份凈投放現金943億元,同比少投放303億元;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16.6萬億元,增長9.1%,回落12.0個百分點;而10月份15.72萬億,比上月末低0.58個百分點,連續6個月下滑,達到1997年3月以來的歷史第二低水平。由于市場貨幣流通量(M0)和企業活期存款構成了M1,年末M0余額為3.4萬億元,增長12.7%,加快O.6個百分點,企業活期存款增速下降幅度較大,下降趨勢明顯。2007年以來的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滯后效應影響開始顯現,廣義貨幣供應量(M2)連續5個月超過狹義貨幣供應量(M1),差額持續增大,存款定期化增速趨勢在加強,經濟下滑使企業出現流動性危機,流動性分布的差異性和不均衡性也加劇了這一趨勢。

(四)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和港口吞吐量放緩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物流信息中心等機構中國PMI數據顯示,2008年5月,PMI指數為53.3%,比4月份大幅下滑5.9個百分點,11月份只有38.8%,創下2005年1月該指數設立以來的新低,已經連續三個月低于50%,一般來說,PMI指數回落至50以下時,預示制造業整體規模萎縮開始出現。

2008年5月,全國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長12%,較前4個月累計增速下滑3.6個百分點;全國集裝箱吞吐量5月份增長14,8%,較前4個月累計增速低2.9個百分點,預示著外貿出口增速的放緩。

(五)進出口增長和利用外資的不確定性增強

海關總署進出口商品貿易數據顯示,2008年四季度進口同比下降8.8%,出口同比增長4.3%;11月,中國進出口總值1898.9億美元,同比下降9%。其中進口、出口增長速度分別從9月份的增長21.3%和21.5%、10月份的增長15.6%和19.2%,到11月份轉向,分別下降17.9%和2.2%;出口增速比上年同期減緩24個百分點,這是自2001年6月以來中國出口首次負增長;11月中國實現貿易順差為400.9億美元,連續4個月創出歷史新高;全年貿易順差2 955億美元,比上年增加328億美元。

商務部數據顯示,2008年,實際利用外資金額923.95億美元,同比增長23.58%;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7 514家,同比下降27.35%;2008年10月-12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連續三個月同比負增長,繼11月份當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和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分別下降36.52%和38.32%之后,12月份又分別同比下降5.73%和25.78%。

(六)企業盈利能力、國家財政收入能力下降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8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9%,增速比上年回落5.6個百分點;11月,同比增長5.4%,創下1994年以來的最低同比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9個百分點。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4 066億元,同比增長4.9%,同比明顯下降。1601份上市公司三季報(含已暫停上市的公司)顯示,前三季度有235家公司出現了虧損,虧損面達到14.7%,比上年同期增加2.8個百分點,累計虧損金額達285.3億元,同比增加154%。

財政部數字顯示,全國財政收入2008年上半年累計增長33.3%,第三季度增長10.5%,其中,7、8、9月分別增長16.5%、10.1%、3.1%。如果扣除4.6%的CPI因素,9月當月的財政收入出現了自2003年年底以來首次負增長,10月份當月財政收入同比下降O.3%,11月份增速再下滑至-3.1%。與稅收直接相關的宏觀經濟指標均出現轉向跡象,如企業利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外貿進出口、商品房銷售面積、汽車銷售量、證券業、保險業、房地產業和建筑安裝業營業收入等的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有的甚至出現負增長。

三形成中國緩速經濟的主要原因

(一)資源環境基礎與經濟增長矛盾日益尖銳

我國已經進入資源能源瓶頸時期,人口眾多帶來的巨大資源環境壓力在短期內難以緩解,未來20—30年將面臨總

人口、就業人口、老年人口三大人口高峰疊加的問題,人均資源量排世界第120位,對國外資源、能源等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很難擺脫受限于他國的影響,且由于缺乏定價權,我國將不得不被迫接受價格上漲導致財富大量流出。

1資源掠奪性開采

我國的資源與環境產權模糊,初次分配比較混亂,土地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等少數可以讓渡的產權,價格體系不合理,且常常出現尋租等行為。各種開采者在短期利益驅使下,對資源暴利開采、破壞性開采,造成資源的濫用、礦產開采效率低下和礦區及其周邊環境破壞嚴重;資源環境的核算制度和補償機制缺失,難以抑制破壞環境的行為,亦無法進行環境治理有效激勵。

2資源使用浪費嚴重

2006年,我國GDP占全球總量的5.5%,但能源、鋼材和水泥消耗分別占世界總量的15%、30%和54%;2008年上半年單位GDP能耗水平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8%。據中國再生資源利用協會統計,我國每年可以回收利用但沒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資源價值高達350億至400億美元,相當于一個中等規模的世界500強企業一年的銷售收入。

3能源消費結構矛盾突出

部門能源消費結構來看,2005年,全社會能源消耗中工業占71%,能耗較高的重工業實現總產值占工業的68%;類別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68.9%以上的份額,遠高于25.1%的世界平均水平。

4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惡化

由于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生態環境治理不足,污染排放量增加過快,污染物構成日趨復雜;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嚴重,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問題日趨嚴重。根據《中國環境經濟核算報告2005》核算結果,2005年根據污染損失法核算的環境退化成本為5 787.9億元,占地區合計GDP的20.93%,比上年增加669.6億元,增長13.1%。

(二)保持經濟高增長的內生性能量逐漸衰退

粗放型增長方式引起我國內外部結構嚴重失衡,加劇內需不足,進而導致整個國民經濟出現內生性收縮,制約了經濟可持續的發展。資源投入增加和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必然導致資源浪費、環境破壞,投資、消費比例失調、金融體系變得脆弱;而資源初級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驅動增長模式必然造成對外經濟利潤下降、貿易摩擦加劇以及由貨幣過量供應引致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的危險。

1投資和消費的總量和結構失衡

目前,主要表現為整個社會投資過度和消費不足,投資和消費的失衡偏離正常狀態。多年來,我國投資比重過大,占GDP達45%-50%,大大高于發達國家占比15%—20%、發展中國家投資占比20%一30%;投資結構失衡,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0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22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5%,增速加快0.7個百分點,大大快于經濟增長幅度;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1%,快于農村21.5%的增長幅度;第一產業投資增長54.5%,大大快于第二產業28.0%和第三產業24.1%的增長幅度;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5.5%,卻低于第二產業9.3%和第三產業9.5%的增長幅度。地方政府存在過度投資傾向,地方保護嚴重,房地產、汽車、重化等產業無序投資,造成重復投資、盲目投資、浪費嚴重和效率低下。

盡管社會消費絕對量有較大增長,但消費比重偏低。據中國社會科學院《2008年社會白皮書》顯示,2007年我國居民消費額占GDP的比重已下降到了36%,2007年比2000年的46%,跌了10個百分點。居民和企業稅負過重,國家稅收增速持續十年以上超過20%,達經濟增長的兩倍。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勞動者報酬占比由2000年的51.4%降低為2007年的39.7%;2008年1-9月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比上年同期回了5.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回落了3.8個百分點;2008年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比上年末提高0.2個百分點;收入分配不均導致貧富不均,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高中低收入階層之間的差距持續擴大,2006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達到3.3:1,如果再考慮到農民沒有享受到的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實際消費,城鄉之間差距更大。

財富越來越向高收入者集中,而高收入者消費傾向低,低收入者消費傾向雖然較高,但收入水平低,再加上社會保障水平不高、就業壓力大,導致個人收入與消費需求轉換率低,個人最終消費不能實現。

2區域、產業發展不平衡

由于國家經濟發展政策的傾斜,中西部地區以發展資源、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東部地區以加工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為主。中西部地區耗費了大量的環境資源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大多以極低的價格輸送到了東部,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較快,但中西部地區環境問題卻日益嚴重。三大地帶的人均GDP累積增速,東部地區明顯快于中西部地區,以1990年為基數,到2005年,東部地區人均GDP累積增長9.1倍,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增長7,2倍和6.7倍。2005年,東部地區人均投資9 836元,西部為4 905元,東部比西部多1倍。

我國帶動GDP高速增長的行業主要集中在能源采掘加工行業、資源消耗行業、房地產行業以及高壟斷行業,而傳統的工農業生產和消費增長并不明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第三產業比重和消費需求比重均低了30個百分點左右;中國社會科學院2007年《財經藍皮書》顯示,“十五”期間,我國服務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低于GDP增長速度,占GDP比重呈下降趨勢,由2002年的41.7%降為2007年不足40%。

3外部結構失衡問題日益突出

主要表現是國際收支失衡,即國際貿易和國際收支的雙順差、資本賬戶和經常賬戶“雙盈余”,外匯儲備積累大且增長快,從1994年的516.2億美元快速增加到2008年底的1.95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3%,增加了貨幣升值的壓力,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在改革開放初期,“雙缺口”實行吸引外資、鼓勵出口的政策,國際收支的結構性逐步失衡,加大了人民幣投機壓力,這種出口導向政策,如不能夠得到及時調整,將對抑制通貨膨脹產生巨大壓力,還會引發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三)中國經濟正處于周期性下降通道中

從1978年-2008年我國GDP總量和增長率走勢圖(見圖1)可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特征。第一輪周期為1981年至1990年,第二輪周期為i990年至1999年,第三輪周期從1999年經濟增長周期波谷開始,2007年,達到周期波峰,峰值為11.4%,從2007年三季度開始,經濟增長率已連續六個季度回落,2008年,一季度為10.6%,比去年同期回落1.1個百分點;上半年增長10.4%,同比回落1.8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增長9.9%,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第四季度增長6.8%,持續回落,全年增長9.0%,

比上年實際回落4個百分點。我國進入本輪經濟增長周期

(四)全球金融危機蔓延,經濟衰退的潛在風險加劇

美國次貸危機繼續向縱深發展,已經演化為全面金融危機,并開始影響實體經濟,世界五大投資銀行三家倒閉、兩家轉型,華爾街格局受到嚴重沖擊,美國面臨經濟短期滯脹和衰退風險。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個國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這場金融危機的影響,通過市場鏈、產業鏈、金融鏈等傳導機制,危機對世界經濟的拖累效應不斷擴散,將誘發全球一系列經濟動蕩。世界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在增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測由7月份的4.1%下調為3.9%,2009年增長預測由7月份的3.9%下調為3.7%。日益融入全球市場的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超過60%,外向度日益增高,美國經濟衰退、世界經濟整體增速下降,這對我國經濟發展將是嚴峻的考驗,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我國經濟的全球化融入速度和深度值得反思。

四緩速經濟下的政策思維

我國經濟活動的減弱信號明顯,經濟緩速是客觀存在的,增長速度放緩將持續一個較長的時間。但是,經濟急劇下滑或負增長有可能引發社會問題,經濟速度過慢會影響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人口轉移、收入、社會穩定問題和各項事業發展;過快造成煤電油運緊張,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價格上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物質基礎日益牢固,經濟體制活力逐步增強,潛在需求潛力巨大,資源整體調度能力強大,國民經濟已經具備長期平穩發展的基礎。我國應抓住這次全球金融風暴給世界經濟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造成不利局面的機遇,增強國家競爭優勢。深化結構性、體制性問題的改革,主動調整發展規模、經濟結構和發展速度,全面刺激國內居民的最終消費,擴大有效內需,遏制經濟陷入通貨緊縮。1)我國應建立綜合反映經濟增長、效益、福利、資源環境等狀況為內容的緩速經濟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指標體系;2)采取適度投資、刺激消費的內需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優先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大力發展中西部經濟和第三產業,抑制礦產資源、房地產、汽車、重化等產業無序發展;3)采取積極傾斜性宏觀經濟政策,實施減稅讓利的稅收政策、區別對待的財政政策和扶植中小企業的金融政策;4)完善讓利于民、共同富裕的收入福利政策,改革國家收入分配政策,穩步擴大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健全城鄉統一的公共福利體制,將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現在的11%-12%,逐步提高20%以上;5)節能減排,增強資源環境可持續保障能力,推進資源稅、環境稅改革,設立國家和地方綜合環境基金;6)加緊建立目家財富管理戰略機制,建設人民幣區域國際通貨,建立股市穩定機制,強化對國家貨幣和資源流動的監測和管制,提高對國家經濟安全的預測、調整、駕馭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欽禮,王新民,劉保衛.礦產資源評估學[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7.

[2]陳建宏.可視化集成采礦CAI系統研究[R].中南大學,2002.

[3]林毅夫.當前宏觀經濟條件下的改革和調控思路[N].人民日報.2007-08-22(01).

[4]周叔蓮,劉戒驕.工業發展中的資源和環境問題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集刊.2007,(3):3—13.

[5]吳敬璉.中國經濟未來關鍵要轉變發展模式[N].第一財經日報.2008—01—14(01).

[6]袁鋼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在惠及全體人民群眾[N]2006年第二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科學論壇,2006—12—26(2).

[7]課題組.中國商品市場的合成指數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1):90—95.

猜你喜歡
內需表象成因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內需拉動效應研究
垛田形態多樣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視角下相對貧困成因分析
表與里
表與里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校園欺凌成因及對策
羅素悖論的成因
羅素悖論的成因
透過表象看公式
中國高等教育的供給能力仍有欠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