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陜南綠色產業發展的條件與對策分析

2010-04-07 02:03
理論導刊 2010年1期
關鍵詞:陜南綠色發展

趙 路

(西安財經學院 管理學院,西安 710061)

新時期陜南綠色產業發展的條件與對策分析

趙 路

(西安財經學院 管理學院,西安 710061)

發展綠色產業對陜南實現突破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隨著交通瓶頸的解除,陜南綠色產業發展迎來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為加快陜南綠色產業發展,應從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創新投入扶持機制、促進區域合作、壯大龍頭企業、培養人才等五個方面制定相應對策。

陜南;綠色產業;資源優勢;問題;對策

陜南地區包括陜西南部的漢中、安康、商洛3個地級市,下轄28個縣,面積6.99萬平方千米,人口854萬,分別占全省的1/3和1/4多,其中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80%,農業人口占總人口83%以上。長期以來,陜南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在全省經濟總量份額明顯偏低。陜西省“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陜南突破發展”戰略,這是省委、省政府繼“關中率先發展”和“陜北跨越式發展”后提出的促進全省經濟社會整體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綠色產業作為一種新世紀導向型產業,因其對環境和人類健康不產生危害或少產生危害而備受全球推崇,具有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特性。它綜合性強,覆蓋面廣,不僅包括狹義的綠色農業、綠色食品業、環保產業,而且其外延在不斷地擴大,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調整機遇期,發展綠色產業有利于陜南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對于縮短陜南經濟發展的差距,實現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時期發展陜南綠色產業的條件和機遇

1.地理環境與資源優勢為發展綠色產業提供了基礎條件。陜南地處秦嶺、大巴山脈的崇山峻嶺之中,并由漢水谷地為核心的山間盆地和寬谷組成。秦嶺是中國地理和氣候的南北分界線,秦巴山地和漢水、丹江、嘉陵江所獨有的地貌水文植被特征,造就了陜南獨特的北亞熱帶生態景觀。當地水熱資源豐富,氣候溫暖濕潤,植被覆蓋率高、珍稀動植物多樣。據2004年統計,陜南地區森林覆蓋率達56%,其中佛坪、寧陜等縣高達70%,年開采量在5000公斤以上的經濟植物有3000多種,柑橘、板栗、核桃、漆樹、油桐、茶、桑、竹等植物較普遍。陜南素有秦巴山區“天然藥庫”之稱,盛產上千種馳名中外的名貴藥材,如杜仲、牛滕、天麻、黨參、黃連、麝香等;有野生動物580種,擁有享譽世界的朱 、大熊貓、金絲猴和羚牛等“國寶”級重點保護動物,具有極高的研究和開發價值。這些使陜南成為全省自然資源最集中、特色最突出的區域,對于陜南發展制藥業、生態旅游業等綠色產業提供了優越的資源條件。同時,陜南地處山區,工業發展相對落后,環境污染小,廣大的農村幾乎無污染。農業生產主要以傳統的生產方式為主,向土地投入較少,化肥、農藥等施用量低。因此,清潔的土地加上獨特的地形、充足的水熱資源等均優于中東部地區,這又為陜南開發綠色食品、生態農業等綠色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2.區位優勢明顯,尤其是高速公路通車給陜南綠色產業帶來突破發展機遇。從全國區位來看,陜南地處我國中心地帶,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便于與關中及周邊省區合作互動。陜南西部、中部的漢中、安康兩市,連接陜西與甘、川、渝、鄂等地,成為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經濟文化交往的橋梁和紐帶;陜南東部的商洛市,連通陜、豫、鄂三地,將作為關中-天水經濟區輻射圈的增長極,融入關中城市群,發揮服務西安的城市功能。從交通區位條件看,陜南地區已建成了通往區內外便捷的交通網線。陜南地區主要有陽安線、西康線、寶成線、襄渝線等鐵路線。公路線主要有210、108、312、316共4條國道;西漢和西康的高速公路,還有1條西安-商洛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航空線路方面,漢中和安康都與西安等城市有定期航班。近幾年,陜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步伐,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設突飛猛進,有助于加快陜南綠色產業開發的步伐,促進陜南經濟騰飛。

2007至今,西漢、西康高速公路相繼通車,而2011年西商高速也將建成通車。這3條高速公路的通車,對于陜南破解交通瓶頸的制約,解決對外交流和發展將產生非常重要的作用,陜南3市到西安的車程將縮短為2~4小時,大部分縣域將融入“西安半日經濟圈”,真正成為西安的“后花園”。同時,這3條高速公路連同十天(十堰-天水)高速公路,將構成陜西省溝通關中和陜南的四條高速公路大通道,進一步密切陜南和關中經濟圈、成渝經濟圈、武漢經濟圈的聯系,在更大范圍內給陜南綠色產業發展帶來機會,使之成為我國西部綠色產業基地和綠色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之一。而2010至2013年間,國家高速京昆線和包茂線安康至陜川界也將建成通車,將加速西安、成都、重慶“西三角”經濟區建設,為未來陜南的綠色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以高速公路為支撐,預計到2020年,陜南將形成“兩核一極”、“兩帶四軸”的城鎮立體空間體系,并作為陜西的綠色產業帶,服務于關中和陜西。這有助于發揮陜南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輻射功能,促進陜南城市群和高速公路產業帶的形成。因此,陜南地區綠色產業發展具備了良好的交通大環境和發展前景。

3.綠色消費觀念逐漸普及,為綠色產業創造了巨大市場需求。隨著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消費層次不斷提高,對環保和身體健康日益重視,這使綠色產業蘊藏著無限商機,并成為21世紀新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綠色產業的市場已超過3560億美元,而到本世紀末有可能達到6000億美元,其中,綠色食品產值在未來5年將從現在的110億美元增至1000億美元,許多國家的綠色食品消費量增幅明顯。在歐美發達國家,綠色食品的經濟效益比普通食品要高50%~150%,因此,綠色產品成為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動力。

2006年,我國人均GDP首次超過了2000美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階段。綠色消費在人們總消費中所占比重將逐漸增加。人們對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消費品最迫切的要求是“綠色、環保、無公害”?!盁o殘留農藥”的“放心米”大受歡迎,“未施化肥”的蔬菜水果身價倍增,肉禽蛋因飼料中含有“催長素”只能賤賣;親近山水、享受自然的生活方式正逐步成為一種時尚。適應大眾消費的這一變化,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稱的陜南,將成為都市人消費無公害綠色食品、特色農產品的最佳來源地,也將是全省乃至周邊省市休閑旅游的理想選擇。這些將為陜南綠色產業鏈的延伸和綠色市場的拓展帶來巨大的發展潛力。

二、陜南綠色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以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的陜南綠色產業發展至今,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從增長速度、運行質量以及整體社會經濟效益來看,還存在以下問題:

1.綠色產業基地的規模和質量有待提高。通過調研我們發現,陜南綠色產業基地建設總體質量欠佳。就生產能力和規模而言,綠色農產品基地規模小,缺少相對集中連片、配套設施齊全的規?;_發。大多農戶還處于各自為政、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生產格局,這嚴重阻礙了農產品產業化、市場化的進程。就質量和效益而言,基地標準化、規范化程度低,生產管理粗放,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認證和中藥材GAP認證率低。以綠色產業發展迅速的漢中為例,2005年以來,全市茶葉通過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的面積僅分別達3萬畝、3.5萬畝和2.6萬畝,僅占種植面積的6.9%、8%和5.9%,蔬菜僅通過了4800畝的無公害產品認證,中藥材只有兩個品目通過GAP認證。這極大影響了陜南茶葉、蔬菜和中藥材等綠色產品進入省內外及國際市場的范圍和步伐。同時,規模小、作業分散、管理不規范等傳統農業方式也導致農產品在市場中缺乏競爭力,抵御風險能力差,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干擾,直接影響了農民的收益和生產積極性。究其原因,主要是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持不夠。由于綠色產業是以高技術為支撐的新興產業,而以無公害、無污染為特點的綠色農業,從土壤選擇、良種選育、田間管理、合理施肥等各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要求,這其中需要運用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現代農業生產要素來組織生產,而這正是制約陜南綠色產業發展的瓶頸所在。

2.各地發展程度不均衡,信息不暢通,阻礙了綠色產業整體水平的提高。陜南經濟的發展不光與全省、全國的差距明顯,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也不平衡。2007年陜南地區生產總值615.39億元,僅占全省的11.3%,其中,發展最好的漢中市為292.41億元,安康市187.37億元,特別是商洛只有135.61億元,不足漢中的50%;2007年全省人均GDP為14607元,而陜南最高的漢中市只有8353元,占全省的57.2%,而商洛僅有569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全省2645元,漢中2393元,商洛只有1850元,各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十分明顯。具體來看,漢中市有一定的工業基礎,食品加工業和中藥業發展也相對較快,安康市在特色產品開發方面比較突出,商洛的無公害農產品開發和認證工作居于全省領先地位,三地間本應就各自優勢展開經驗交流與學習,以先進帶動后進,并通過有效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但就目前來看,三地之間的信息溝通與協調程度不足,相互合作的領域和空間還有待開發。

在發展綠色產業的戰略上,各地都提出了類似“打響綠色品牌,發展特色產業”的口號,但是,由于地理環境、交通以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等原因,各農戶間、村鎮間以及地區間缺乏有效的互動與交流,各市縣發展綠色產業的方向基本上都集中于豬、藥、茶、蔬果、林土特產等領域;養殖和種植的品種都以傳統型居多,而科技含量高的少。導致結構趨同、品種繁多、特色不鮮明等問題,也形成長期以來制約陜南綠色產業發展的有特色品種,無特色產品、品牌產品的尷尬境況。因此,陜南綠色產業難于做精、做深、做大,也難以形成規模和品牌效應。

3.農產品加工業水平低,產業鏈短,資源配置能力差。目前,陜南的農業產業化進程比較緩慢,這主要表現在:龍頭企業少,而且輻射面窄、帶動力不夠,與農戶和生產基地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健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總體上還停留在以初級產品加工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的層面。如漢中市農產品加工企業中,年產值達到3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僅占3.8%,年產值過億元的不足2%,而且多數企業小而散,這在蔬菜、茶葉等特色產品加工業中表現尤為突出。如漢中市從事蔬菜粗加工的僅城固“步步高食品有限公司”一家,而茶葉精制加工廠僅7家,初級加工廠多達300多家,平均加工能力僅為16噸。這主要是由于龍頭企業在資金、技術方面投入較少,因而產品在市場上競爭力不強,市場占有率低,企業難以與農戶和基地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現代企業觀念落后,與關中及省外大型企業的合作少,吸引和配置資金、技術、信息、市場等要素的能力差,也是陜南農產品加工企業難以上規模、市場競爭力弱的原因。

4.缺乏必要的宣傳與市場營銷手段。相對一些工業發達地區,陜南天然、綠色資源豐富,且無污染。這本應是陜南綠色產品的賣點和優勢,但是在具體的產品銷售和市場推廣中,陜南綠色產品卻存在市場知名度低,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比如陜南的茶葉,曾先后開發了紫陽毛尖、陜青茶以及午子仙毫、寧強雀舌、定軍茗眉等在當地很出名的茶葉品牌,但是能在全省乃至全國市場上叫得響的茶葉品牌卻寥寥無幾,這些茶葉在陜南以外的地區幾乎無人知曉,陜南以外的茶店里買不到,甚至連西安的茶店也難以買到。與此類同,陜南的中藥材、柑桔、優質稻米、富硒食品等特色產品都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但是在西安、成都、北京、上海等消費市場的市場占有率卻極低。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宣傳力度不夠,營銷手段單一,缺乏系統的營銷策劃和專業的營銷隊伍。其次,品牌管理混亂、市場信息和服務網絡沒有跟上,也阻礙著陜南綠色產業的發展速度。

三、加快陜南綠色產業發展的對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當前陜南綠色產業發展雖已具備一定的優勢條件,但是在規模、質量及產業化水平上還存在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加快陜南綠色產業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強化政府服務功能,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組織。一是提供技術支持。政府應整合區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人才優勢,組建政府級綠色產品科研團隊,通過培育適宜的優良品種,引導農戶合理種植、科學種植,以提高農作物畝產量和平均品質,并以此作為一種支農惠農的長效機制推行下去。二是提供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認證服務。通過質量監測系統,可向農戶大力推廣、宣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和規范,并配合認證服務和獎懲機制,幫助農戶樹立質量意識和市場準入觀念。三是提供信息服務。政府應發揮信息主渠道作用,全面收集和分析國內外有關市場信息及三地的綠色產業動態,及時向生產經營者和各級政府提供預測和報告,使各地了解市場供求動態,以指導生產、調整對策,并以此為依托建立統一開放的“陜南綠色產業信息中心”及網站,作為向外推介陜南的窗口和電子商務的平臺。最后還要為農業生產提供組織支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組織。鼓勵和引導農民建立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使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在尋找市場、回避價格風險、維護農民利益等方面為農戶服務。

2.創新投入扶持機制,拓寬投融資渠道。陜南綠色產業在擴大基地規模、新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等方面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僅靠地方財政有限的財力還遠不夠,必須創新投入扶持機制,多方籌集支農資金,不斷拓寬投融資渠道,形成政府、金融機構和市場有機結合的多元化投資體系。

首先,應改變財政支持資金以直接投入為主的方式,而實施以貼息、補助、以獎代補等間接投入方式為主,并積極利用WTO“綠箱”補貼政策,使有限的財政資金在發展綠色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其次,在爭取國家和省項目資金上需要提高項目實施成效和資金使用效率,改變財政扶持資金全部投入項目建設的方式,建立對投入項目建設和項目實施效果的全面考核與獎勵機制。再次,改革現行的銀行信貸管理體制,建立涉農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爭取更多的金融支持。同時,要運用市場機制,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投入機制。鼓勵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進行股份制改造,充分調動私人投資和社會投資的積極性,并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廣泛吸引外來資金向陜南聚集。

3.加快區域合作步伐,促進跨地區間企業的聯合和重組。陜南各地政府應緊抓交通瓶頸解除以及“關中-天水經濟區”、“西三角”經濟區建設的良好機遇,運用系統觀念,指導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管理。對內整合優勢,按照各地資源優勢,形成區域分工,避免產業結構的趨同??缧姓^的重大經濟舉措、重大戰略資源的開發、招商引資項目等,可以由上級政府有關人員與各行政區共同組成的跨區管理協調機構進行協調。如成立“陜南綠色產業辦公室”等專門聯絡機構,建立定期溝通機制,探討企業融資渠道、聯合招商,以及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合作機制,并以此構筑網絡平臺,相互交流本地商貿、市場需求及勞動力資源等信息,促進三地在一些重大項目上的合作,形成共同開發陜南綠色經濟的新格局。同時,加大產權制度改革力度,使企業樹立綠色產業中的主體地位,促進企業通過自發組織實現跨地區的聯合和重組。進一步完善企業自主經營的內在機制,大力培育區域市場,發展連鎖經營,并逐步實現統一的市場體系。對外擴大開放,以“陜南綠色產業辦公室”、“陜南綠色產業信息網”為窗口,運用“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模式,形成多渠道、跨地區、跨部門的大宣傳、大促銷網絡,對外宣傳推介陜南綠色產業成果,提升整體實力。

4.運用現代工業經營理念,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而要發展成實力強大的龍頭企業,離不開現代工業經營理念的運用和支撐。因此,對于轉型時期的陜南農產品加工企業來說,一是要學習和運用現代市場營銷理念,建立專業化營銷團隊,進行全面營銷策劃,擴大營銷網絡,大力開拓省內省外甚至國外這三個市場;二是運用規?;?、集約化經營理念,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以農業產業化帶動原料基地建設。推動企業發展訂單農業,使企業與農戶形成較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并通過在各地建立綠色產業協會,加以規范和引導。同時,通過股份制、合資、聯營等方式,引導企業快速成長。三是運用標準化、品牌化的經營理念,大力支持企業技術改造與升級,擴大農產品精深加工規模,推行質量標準認證和爭創名牌產品活動,并通過加強品牌規劃和管理,提升核心競爭力,以促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四是樹立創新思維,向市場找資金、謀項目、求發展,形成分工明確、配套協作的市場化生產體系,以吸納多種要素和資源。

5.重視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為改變陜南綠色產業發展總體上生產管理粗放,技術含量低,營銷能力有限的困境,陜南應重視培養和引進人才,并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培訓體系。首先應把培養農村人才作為加快綠色產業發展的基本任務。政府應通過綠色產業技術推廣、科技人員下鄉等活動把科學種植(養殖)、規范操作等技術要領教給農戶或生產從業人員,以提高綠色產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各地、縣也可依托當地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人才培訓講習班,或由農民自發組織開展經驗交流和探討,在農村培養一批實用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發揮領導和示范帶頭作用。為了彌補農村人力資源的短缺,還應鼓勵剛畢業的大學生參與綠色產業相關項目的開發。如讓畢業生參與當地“一村一品”計劃,并在其薪酬待遇方面給予高額補貼。高學歷人才的加入有助于推動陜南綠色產業向高層次發展。也可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到國內外發達地區觀摩、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并引進相關技術和人才。還要特別注重對市場營銷人員的培訓,并適當引進營銷人才,建立專業化的營銷隊伍??傊?,只有把農村人才的培養和高素質人才的引進相結合,才能造就一大批熟悉陜南資源優勢,并具有開拓與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

[1]陜西省統計局.陜西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2008.

[2]童文勝.關于陜南發展綠色產業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7,(8).

[3]曾建民.西方發達國家綠色產業的發展及其啟示[J].計劃與市場,2002,(2).

[4]劉南.高速公路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以浙江省杭甬高速公路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2,(11).

[5]支持區域經濟發展,努力促進農民增收[EB/OL].http://www.hanzhong.gov.cn/20051028/10136.html.

[6]陜南城鎮體系規劃走綠色發展之路[EB/OL].http://www.shaanxi j s.gov.cn/Web/Main/Show Detail.aspx.2008.9.

F327.41

A

1002-7408(2010)01-0069-03

西安財經學院省部級科研基地資助項目(09JD03)的部分研究成果。

趙路(1972-),女,陜西漢中人,碩士,西安財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責任編輯:黎 峰]

猜你喜歡
陜南綠色發展
綠色低碳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黨建地圖·陜南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陜南柑橘老果園改造關鍵技術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春帖的歷史記憶及其在關中、陜南的活態傳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