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范式轉型

2010-04-07 02:03劉彥朝
理論導刊 2010年1期
關鍵詞:和諧革命

劉彥朝

摘要: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演進過程中始終內蘊著復雜矛盾體系;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張力為基本矛盾。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當二者之間的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時,革命將是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火車頭;當生產關系能夠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空間時。建構合理的社會歷史調節機制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將是歷史主體的自覺選擇。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革命;和諧;社會歷史調節機制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0)01-0028-03

社會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中的重要內容和構成要素。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石。從現實的人及其實踐活動出發。馬克思建構了完備的社會發展理論體系,包括社會的內在結構及其矛盾、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動力、模式、價值追求等內容,科學地解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體面貌和演進規律。然而,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發展理論,特別是社會發展范式的理論闡釋和實踐中,由于種種原因,曾出現教條主義的錯誤,造成了嚴重的挫折、失誤和后果。具體表現為,把唯物史觀的社會發展范式僅僅或者主要理解為革命這種單一的形式,革命的話語和實踐在一段歷史時期內占據著主導地位,最終造成經濟崩潰、社會失序。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來自于它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表現為它始終能夠根據人類社會文明的進程。把握時代的脈搏,對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作出理論上的回應。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時,表明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正經歷著一次深刻的范式轉型和發展機遇。

一、矛盾的永恒性: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觀

馬克思指出,“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界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比藦淖匀唤绲纳杉词巧鐣v史的開端。這種生成既經歷了自然界長期的進化和發展,又內含著人類超越于一般動物的質的規定性。而致使人類從自然界提升出來的決定性和根本性的因素則是以自然界為基礎的人的勞動——物質生產活動。這種活動方式表明人已經不同于其他生物直接占有對象,與生存環境之間只是簡單地維持著消極的直接同一關系,而是能夠明確意識到自身與外在環境的區別,借助于物的中介和社會生存方式,在逐漸認識到自身的本質力量和外在對象的客觀必然性的基礎上,有目的地實現對自然界的改造和重構,從而為自己建構一個滿足自身需要的日益豐富和復雜的對象化世界。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實現自身的更新和提升。人的歷史主體地位由此得以確立。

歷史主體生成的同時也為自身創造了客體世界——歷史客體。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認為,作為歷史客體的社會有機體是以生產關系為中軸的全部社會關系的內在結合。馬克思以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闡述了社會有機體的形成過程。首先,只要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就必然產生人與自然地關系,形成生產力即人認識、改造自然的現實物質力量。其次,只要進行物質生產活動,人與人之間必然結成以生產關系為中軸的復雜的社會關系,并置身于歷史賦予的社會關系網絡之中,接受社會關系的安排和塑造,構筑人的社會本質。最后,在進行物質生產活動時。具有明確的自我意識的人已經把自己同周圍世界區分開來,以“我”的身份出現,試圖清晰地認識自我的境遇、能力和目的,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以求達致自由自覺的存在,不斷實現自我的更新和提升,因此,歷史主體自身也成為自我反思的對象,納入到與“我”的關系之中。

正是在作為歷史主體的人從事滿足自身需要的物質生產活動的同時為自己創造了作為歷史客體的社會有機體。包括納入人的對象化活動范圍的自然界、社會和自身。歷史主體與歷史客體相互生成、互為規定、同質同構。然而,作為歷史主體對象化活動的歷史客體,一旦與歷史主體相互生成以后就獲得了自身的規定性和運演規律,成為一種客觀性的存在,構成歷史主體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成為歷史主體實踐活動不可脫離的約束和限制。同時,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認為,歷史主體作為社會歷史活動的發起者和承擔者,亦具有自身的必然性。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笫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庇纱丝梢?,需要是人類自身存在的必然性,對于現實存在的人來說,“他自己的實現表現為內在的必然性,表現為需要”?!斑@種需要的必然性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文明的積淀和人的本質力量性的增強會變得越來越豐富和多樣化,”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比说男枰趦热莺蛯哟紊喜粩嗟玫截S富和拓展,從簡單走向復雜、從生存走向發展、從物質領域走向精神領域。對人的全面發展程度和社會歷史進步程度的衡量也正是以人的需要必然性不斷得到滿足和提升為尺度的。

這樣,在歷史主體為滿足自身日益豐富的需要借助于對象化活動作用于歷史客體的同時,便造成二者之間始終蘊涵著無法擺脫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內在張力和永恒矛盾。其中。表征人的需要必然性實現程度的生產力與其借以實現自身的形式——生產關系之間的張力是基本矛盾。以生產關系為中軸而衍生的復雜的社會關系既是人的本質力量得以展開和實現的形式,同時,由于社會生活中各主體之間在生產關系中所處的地位的不同,必然造成利益上的沖突和矛盾,導致各主體分化為不同的階級與利益群體,從而限制人的全面發展。社會有機體由此進入現實的人的視域,成為認識和改造的對象,不斷注入人的本質力量,使其適合日益豐富的人的屬性。人類社會歷史的進步便是不斷改造社會有機體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滿足人的必然性的過程。

二、革命之發生學考察:社會歷史發展的特殊手段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石創立了自己的歷史哲學,揭示了社會發展的一般動力及其演進規律。然而,“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瘪R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并不止步于此,他們的目的在于改變世界。所謂“改變世界”,是指通過歷史主體有意識的努力而實現的對社會有機體的變革,最終建立“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

在各種“改變世界”的方式中,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賦予“革命”特殊重要的地位。馬克思把革命喻為社會歷史發展的火車頭,恩格斯則稱革命為社會進步和政治進步的強大推動力。顯然,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里,“革命”一詞具有特殊的指涉和涵義?!案锩币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的歷史哲學,然而直到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創立以前,它的含義是狹隘的,基本上是指政權與政體的更替,即“政治革命”,其中并不涵括經濟制度的變遷,更無社會形態在質的性質上演進之意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則認為,任何一個真正的革命,都不可能僅僅停

留在政權的更迭上,甚至也不會停留在政治制度變遷的層面上,它必然要影響到經濟制度、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只有把革命擴展到經濟制度、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的領域,才可能是徹底的革命。而經過如此擴展之后,革命已不再是單純的政治革命,而是涵括政治革命的社會革命了。因此“革命”一詞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語境下是指對社會整體包括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進行的根本性變革與改造,實現社會在質態上的提升,從而促進歷史主體更加趨向“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僅科學地闡釋了革命的涵義和

內容,而且揭示了革命的發生學——即社會革命的現實根源。這個根源要到生活實踐中去找尋。唯物史觀科學地說明了,隨著人的生成以及歷史主體與歷史客體的分化,在人類社會內部產生了極其復雜的矛盾和沖突,而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物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生產力作為一種自然的、客觀的物質力量,必然要有適當的外在形式即生產關系來容納和促進。當生產力經過長期的量的積累并持續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原有的生產關系由生產力發展的形式變成生產力發展的桎梏。二者之間的矛盾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馬克思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痹谶@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發現的社會革命發生的現實根源和客觀條件是:生產關系作為形式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無法運用其他方式進行化解與協調。反之,也可以說。如若生產力在現有生產關系中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則社會革命是不可能發生的。這時如果人為地制造革命,往往不會成功;即使實現了政權的更替,也不可能實現社會形態性質的變革,甚至可能帶來社會的動蕩、失序,破壞生產力的健康發展。社會革命只能是生產力同生產關系的矛盾發展到特定程度時的自然歷史的產物,所以,恩格斯說:“革命是一種與其說受平時決定社會發展的法則支配,不如說在更大程度上受物理定律支配的純自然現象?!睆鸟R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革命發生根源的論述中,可以邏輯地得出如下結論:一旦通過社會革命實現社會形態在質態上的飛躍,建構了符合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革命作為一種社會變革的手段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也就隨之宣告結束。因此,革命不是社會發展的常規性范式,而是特定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

從中國自身來看,中國自晚清以降被動地納入了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民族危機、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救亡圖存成為壓倒一切的歷史任務,實現社會變革的要求極其緊迫。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失敗切斷了通過改良方式達致目的的路徑。正是此時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進人國人的學習視野。在中國的特殊歷史境遇下,即實現救亡圖存、追求現代化的歷史任務,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文明所創造的成就和帶來的罪惡的雙重揭示,既滿足了當時國人學習西方先進文明的愿望,又可以規避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職是之故,在民族危機、社會動蕩、秩序崩潰的現實面前,以革命的手段實現社會的革新與進步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解決社會矛盾的革命范式為人們所接受與推崇也就順理成章了。

三、后革命時代:社會歷史調節機制的自覺建構

然而,社會主義革命成功以后,對唯物史觀的社會發展范式僅作革命的理解就顯示出其局限性。著名歷史學家克羅齊認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以往的歷史和思想,是為現實的社會實踐服務的,必須根據社會現實的發展邏輯來闡釋過去的思想資源。在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黨宣言》德文版所寫的序言中,在肯定宣言所闡述的一般原理的同時,也強調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要“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p>

后革命時代的人類生活實踐和歷史條件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資本主義的角度來看,當代資本主義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進一步提高了它的文明程度。由于歷史局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于資本主義實現自我調節的能力估計不足。在電子、信息等新興科學技術的推動下,通過吸收社會主義的因素,資本主義世界的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經濟結構、階級階層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生產關系得到重大調整,出現階層、利益群體多樣化的狀況,擴大了社會公平,有效遏止了兩極分化,緩和了社會矛盾。資本主義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使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與社會生產力保持了基本的適應性。從總體上看,資本主義在當今仍然是能夠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制度,將會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維持推動生產力發展和調整生產關系的能力,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還不會滅亡。從中國自身來看,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之后,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在我國已經消滅,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已不是主要矛盾,人民內部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如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中國社會生活的主題。從世界范圍來看,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的時代主題和根本追求,全球化成為當代世界的基本存在形式。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當代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在理解社會主義與外部世界特別是資本主義的關系上,突破了以往的對抗性模式,從世界的普遍聯系圖景中看到了相互之間互惠互利的合作性模式,認識到與資本主義長期共存、共同發展將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看來,無論在自然界還是在社會歷史中,“既包含和諧,也包含沖突,既包含斗爭,也包含合作?!币虼?,如果說在以往社會矛盾和沖突劇烈的歷史條件下,革命被彰顯為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主導范式,那么,在后革命時代的歷史情境中,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成為歷史目標時,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范式又該如何選擇呢?

從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的角度審視,由于社會歷史主、客體之間始終存在著內在張力和永恒矛盾,人類社會就始終面臨著一個基本問題:如何協調社會歷史主、客體之間的張力和沖突,以便構筑有序的人類社會生活和社會交往的基礎和前提?!皻v史表明,凡是在人類建立了政治或社會組織單位的地方,他們都曾力圖防止出現不可控制的混亂現象,也曾試圖確立某種適于生存的秩序形式。規則和秩序“對任何要擺脫單純偶然性或任意性而取得社會的固定性和獨立性的生產方式來說,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p>

作為歷史主體的人從自然界提升出來以后。就成為一種具有自覺意識的能動性存在,能夠在試圖改變和創造歷史客體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對自己的動機、行為、結果等作出反思性的認識、分析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對自身的活動作出相應的調整、修正和規范,以便選擇更加有利于自身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方式方法,這正是社會歷史調節機制產生的主觀動機和客觀基礎,化解矛盾的需要致使各種社會調節機制不斷被創造和建構。質言之,人類必須創造某種社會調節機制化解歷史主體與歷史客體之間存在的內在張力和永恒矛盾,以便滿足自身的需要,維持自身的生存、發展和完善。

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的視閾下,和諧社會決不是沒有矛盾和沖突的社會,而是歷史主、客體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各社會群體、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能夠得到合理協調和化解的社會,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穩定的秩序而不至于陷入混亂。由此,國家、法、道德、宗教等社會歷史調節機制便應運而生,獲得自身存在的現實基礎。在此意義上,國家、法、道德、宗教等社會調節機制都是人和人類社會得以維系、發展和完善的永恒紐帶和理性基礎。社會歷史調節機制也不僅僅局限于這些選擇。契約、寬容、妥協、公平正義的理念等都屬于這一范疇,隨著人類文明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社會歷史調節機制的范疇必將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拓展。

在歷史主體和歷史客體的永恒矛盾中,歷史主體始終處于積極的、能動的地位,而歷史客體則處在消極的、被動的地位。社會歷史調節機制是歷史主體根據自身的需要、利益、價值、經驗在與歷史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主動尋求與歷史客體現實狀態的合理結合點,以構筑有序的人類社會生活和社會交往的基礎和前提,為自身的屬人的自由實踐活動和本質力量的拓展確立的交往規范,在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之間尋求適當的平衡,表征著歷史主體的理性能力的選擇和構建,衡量著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程度。這樣,歷史主體依據自身的需要、利益、情感、意志、知識、經驗等本質力量,在遵循歷史客體的內在邏輯和規律的前提下,將自身的本質力量注入歷史客體,內化為歷史客體的有機構成部分,使歷史客體不斷得到更新和提升,向著更高級的形態,即有利于歷史主體的屬人方向發展。因此,后革命時代,如何建構適應歷史條件和時代特征的社會歷史調節機制以合理協調歷史主、客體之間以及歷史主體內部復雜的沖突和矛盾,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責任編輯:張亞茹

猜你喜歡
和諧革命
將革命進行到底(節選)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新課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體育課堂教學
跳動的精靈
對班主任管理的幾點看法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粉紅革命
讀《革命年代》遐思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