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10-04-28 11:07李炳林楊永庚
理論導刊 2010年4期
關鍵詞:中國國情國情現實

李炳林,楊永庚

(西安文理學院法政系,西安710065)

國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李炳林,楊永庚

(西安文理學院法政系,西安710065)

中國社會發展是在歷史形成的國情基礎上所開展的現實運動,用以指導中國社會變革的科學理論必須以對中國現實國情的正確認識為直接依據,并體現對現實國情的要求與改造,國情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國情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內涵十分豐富,是多種因素的統一體。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國情;出發點;落腳點

中國社會發展是在歷史形成的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所開展的現實運動,用以指導中國社會變革的科學理論必須以對中國現實國情的正確認識為直接依據,必須建之于中國國情這一客觀本體之上,其基本理論觀點必定生成于中國現實國情對社會發展的規定與制約之中,并體現發展規律對現實國情的要求與改造。由于國情之不同,才呈現出各個方面的“特色”,由于國情之變化,才需要理論不斷創新,國情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

任何國家的存在都必然內生出一定的科學理論,而科學理論是無法脫離相應的本國國情從而得到獨立自足的解釋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后,必須和中國的國情相結合。雖然早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康有為、孫中山都注意國情問題,但是康有為注意中國國情,強調中國國情的特殊性,卻得出了中國只能實行君主立憲,不能“躐等”的結論;孫中山注意國情,強調國情,卻得出了必須立即進行民主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國的結論;在中國共產黨籌建及成立的初期,陳獨秀也講中國國情的特點,但是他從中國國情的所謂特點出發,卻得出了中國民主革命只能由資產階級領導的結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結果呢?原因是要真正得出科學的理論,不但要注意國情,而且要對國情有科學的,也就是深入的全面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分析。

國情是對一個國家的特點的描述和分析,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它是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確定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的根本依據,是克服落后或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錯誤主張的重要條件,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原因。我們認為,認清國情,主要內涵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生產力水平。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力具有客觀現實性和社會歷史性。深入理解國情,需要把握生產力的水平、性質、狀況和發展要求等重要方面。生產力的水平是生產力的量的規定性,表現為生產發展的現實程度;生產力的性質是生產力的質的規定性,它取決于生產的物質技術性質、主要是勞動資料的性質;生產力狀況是這二者的統一,表現為生產力的運行狀態或發展態勢。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與生產力上述三個方面的規定性緊密聯系在一起,認清和把握它,就能夠判斷一個國家的社會形態和所處的發展階段,明確現實的生產力獲得不斷解放和發展的基本要求。

2.人民的構成。人民是一個政治利益共同體,也是一個經濟利益共同體。事實上,政治利益的共同與不同,一致與相悖,其根源還在于經濟利益之中。人們之所以具有一致的政治傾向,結成時而這樣、時而那樣的不同的政治利益共同體,其實質還是為了根本的物質的和經濟的利益,為了這種利益,人們在政治上發生各種矛盾和斗爭。但是,這種相同的或不同的經濟利益乃是間接地反映在人們的政治傾向之中的,人民的構成成分的不同,直接地是由政治利益決定的,并且主要是表現在國家的政治和政治斗爭之中的。在一個社會里,社會階級和階層構成不同的經濟利益共同體,這些利益共同體之間既存在著聯系,又存在著區別。在一切社會制度下,社會總是不得不承認階級的客觀劃分,甚至要保護這種劃分的現實存在。但是在政治上則往往要使幾個階級具有共同的取向,保持基本一致的利益,以便結合成一個較為廣泛和穩定的社會政治基礎。

3.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性質及其主要任務。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這些規律決定了社會形態的更替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但是,由于社會發展的復雜性和曲折性,以及各國歷史和文化傳統等特殊情況,各國的主要矛盾表現不同,這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社會性質和主要任務。

總之,現當代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每一個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策略等都是緊緊圍繞以上三個方面國情這個基本規定而展開的理論化的、哲學化的思想探索和論證。因此,江澤民在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認識中國國情最重要的是認識對中國革命和建設有重大影響的一切有利和不利的現實因素,特別是中國社會的性質和發展階段,認識社會主要矛盾和它的變化。如果沒有正確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們黨就不可能正確回答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也就不可能形成中國特色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我們黨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道路的探索也就不可能如此順利。

(二)

把國情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可以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的著作和講話,以及黨的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找到理論根據,也被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事實所證實。

在民主革命時期,大革命的失敗和土地革命戰爭的嚴重挫折,與那時黨的主要領導人對中國的實際國情缺乏深入的認識,以及對中國社會各階級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正確地加以分析和把握有密切關系。這樣,中國革命的性質與特點、發展規律和前途、革命的領導力量、依靠和團結力量,以及革命的對象等一系列根本問題都不能得到正確解決。中國共產黨人在經歷了革命成功與失敗、正確與錯誤的長期反復交替后,開始深刻認識到,“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只有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才能認清中國革命的對象、中國革命的任務、中國革命的動力、中國革命的性質、中國革命的前途和轉變。所以,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根據?!盵1]633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與中國革命實際結合起來,正確分析中國的國情,觀察國家的命運,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以實踐精神去理解和把握中國革命的前途和命運,認清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動力以及發展方向,創立了具有中國革命特色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并基于實踐而引起國情的變化不斷發展這個學說。

在革命戰爭年代要正確認識中國國情,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建設時期還要對中國國情進行再認識。在現代化建設時期,雖然各方面的條件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們“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F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2]163這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新中國成立后的頭7年和上個世紀60年代前期的糾“左”是對國情認識比較清醒的時候,因而國家的發展比較順利。50年代后期連續3年的“大躍進”和10年“文化大革命”兩次全局性的嚴重失誤,都與不能正確認識中國國情有密切關系。正因為如此,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對黨的思想政治路線撥亂反正之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十分強調重新認識中國國情。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我國的基本國情作了理論提升,明確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黨的十三大闡發鄧小平的思想,對我國國情進行全面分析,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最大的國情。10年之后,十五大在深入總結建國近半個世紀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特別是近20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明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隨著世情、國情和黨情的變化,在黨的十六大上,江澤民進一步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2007年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再次強調:“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盵3]14這樣,基于對中國國情再認識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成為了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三)

在認識與把握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對國情的認識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但是國情只是立足的基礎,是改造的對象,而不是遵循的標尺。中國國情具有許多特征,要認清和把握它無疑是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觀察中國問題,一定要認識中國問題的復雜性?!盵4]200在上個世紀80年代,鄧小平就指出,“我們要冷靜地分析中國的現實”,胡錦濤也說,強調認清國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于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3]14,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第一,國情是歷史與現實的統一?!敖裉斓闹袊菤v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盵5]534如果不搞清楚歷史的中國,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今天的中國。當然,如果缺乏對今天的中國的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樣也不可能真正懂得歷史的中國。既要考察今天的中國亦即中國的現實的國情,也要考察歷史的中國亦即中國的歷史上的國情,要注重歷史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將二者有機統一于對中國國情的認識過程中,國情不是凝固不變的,對它的認識更不可能一勞永逸,隨著國情的變化和認識的深化,后人會不斷地突破前人,與時俱進。

第二,國情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對現實國情的認識僅僅是前提和出發點,在此基礎上,要通過確立正確的發展觀來解決怎樣發展的問題,不斷實現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前進運動。理論不只是一個認知國情現實的過程,而且是一個超越現實國情的社會理想的實現過程,不只是對現實的一種描述,而且要揭示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后果,從理論上為中國的社會現實實踐進行歷史定位,確立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是可欲之事和可行之事的統一,能夠為它們之間的張力安排可能的現實通路。因此,掌握認識國情的基本要領的最終目的是,在對紛繁復雜的國情的總體進行細致分析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和側面高度抽象和概括出國情的基本特點,“據以正確決定我們的長遠規劃的原則”[2]356,從而把對國情的認識上升到應有的理論高度,在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和技術裝備基礎上,通過實踐,同實踐對象一道轉化成一定的物質結果。

第三,國情是靜態與動態的統一。國情能夠表征一個國家在特定歷史階段中的相對穩定的整體狀況,但同時它本身又在不斷發生著極其復雜的變化。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甚至同一歷史發展階段的不同時期,國情的內容和特點都會有所不同。當今中國國情,與民主革命時期就有著本質的不同,與改革開放以前也有相當大的區別。國情既有靜態結構,也有動態結構,因此,我們既要靜態地觀察國情,總結不同歷史階段產生的歷史成果和基本經驗,以便確定較長時期的戰略方針和基本政策,又要在動態中觀察國情,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增添時代內涵,時刻關注已經變化或正在發生的變化甚至預測未來有可能發生變化的環境和客觀條件,并根據這些變化來不斷修正、調整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方案,以便及時了解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第四,國情是內在國情與外在世情的統一。一個國家的國情是這個國家所獨有的具體情況,這一具體情況既有它形成和發展的內在原因和條件,又有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外部原因和條件,它應當是內部條件與外部條件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結果的表現。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后,面對資本主義在政治上試圖進行“和平演變”、在經濟上力圖維持“中心”與“邊緣”的關系、在意識形態上力圖用資本主義價值觀替代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情況下,世情對我國國情的影響更大,因此,中國國情既包含當代中國的具體情況,也包含當今世界情況對我國的影響,我國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等,它是中國國情與當代世情的辯證統一。我們要把世情所引起的中國國情的復雜而特殊的變化納入到對中國國情的考察范圍內,并注重中外國情的對比分析,才能更準確、更廣泛地把握中國的國情。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A81

A

1002-7408(2010)04-0008-02

李炳林(1964-),男,陜西戶縣人,西安文理學院法政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楊永庚(1965-),男,甘肅正寧人,西安文理學院法政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國家哲學。

[責任編輯:黎峰]

猜你喜歡
中國國情國情現實
中國國情國力
中國國情國力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實交互App的開發
地理國情監測知識支持庫初步設計
現實的困惑
特定國情教情中的中小學校自主權
從虛擬走到現實,有多遠?
結合中國國情的養老住宅初步研究及實例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