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人權思想的起點
——《博士論文》所蘊含的人權思想研究

2010-04-28 11:07孫強
理論導刊 2010年4期
關鍵詞:博士論文黑格爾原子

孫強

(山東警察學院法律部,濟南250014)

馬克思人權思想的起點
——《博士論文》所蘊含的人權思想研究

孫強

(山東警察學院法律部,濟南250014)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是馬克思整個人權思想的起點。通過比較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確立自我意識的最高神性;通過論述原子脫離直線而偏斜的運動,反映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平等性及人權實現的自律性;通過論述原子間的排斥運動,反映了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引申出了人類社會中的契約與友誼。論文處處表現出反映人的自由、人權實現的思想,是一份特殊形態的人權宣言。

馬克思;博士論文;人權思想

馬克思的人權思想極為豐富,但他的人權思想起點在何處一直以來存在不同理解。學者多關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人權思想的研究,將其視為馬克思人權思想的起點,而忽略了馬克思《博士論文》中所蘊含的人權思想,本文認為《博士論文》是馬克思第一次較為系統地論述人的權利問題的著作,也是馬克思整個人權思想的起點。論文的題目是《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表面看論文討論的是古希臘兩位哲學家的自然哲學的關系問題,而主題卻是通過對伊壁鳩魯自我意識哲學的闡釋,來確認人的崇高地位和權利自由,為反對封建專制主義構筑哲學基礎,其博士論文從本質上說就是一部特殊形態的人權宣言。

一、《博士論文》的寫作背景

1838年5月,隨著馬克思父親的去世,馬克思所得到的來自家庭的援助日益減少,選擇職業變得極為迫切,學術界似乎能夠提供一個立刻行之有效的前景。1839年初,馬克思出于取得大學哲學講師職位的考慮,決定著手寫作博士論文。當時馬克思是青年黑格爾派的成員,選擇這一題目是受到青年黑格爾派對亞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臘哲學共同關注的影響。有兩個原因可以解釋這一關注。首先在黑格爾的“總體哲學”之后,青年黑格爾派感到他們處在與亞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臘相同的情形,他們認為正生活在充滿危機、災難日益迫近的整體氛圍中,馬克思筆記中最有意義的段落是他論述的黑格爾的世界哲學之后的哲學氛圍。他宣稱,當前哲學已經到達了一個轉折點:“像普羅米修斯從天上盜來天火之后開始在地上蓋屋安家那樣,哲學把握了整個世界以后就起來反對現象世界?,F在黑格爾哲學正是這樣?!盵1]馬克思認為黑格爾哲學正是由于他的完整性和普遍性,從而具有非現實性,并且反對著這個正分裂的世界。以至于黑格爾之后的學術都籠罩在黑格爾哲學的思想光輝之下。因此,要在這個時代做到在思想上有所建樹,就需要對黑格爾哲學做出徹底的思想轉變。其次他們認為亞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學包含現代思想的本質要素,它們奠定了羅馬思想的哲學基礎,深刻影響了早期基督教道德,同時還包含18世紀啟蒙運動理性主義的顯著特征。正如馬克思在論文序言中提到的:“在正在向總體發展的柏拉圖哲學和亞里士多德哲學之后,出現了一些新的體系,它們不以這兩種豐富的精神形態為依據,而是進一步往上追溯到最簡單的學派;在物理方面轉向自然哲學家,在倫理方面轉向蘇格拉底學派,難道這不是值得注意的現象嗎?”[2]16-17所以討論亞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學是為了挖掘這些哲學思想中所蘊含的自由、理性精神,彰顯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確立人的權利。

從現實角度看,當時歐洲民族國家紛紛興起,普魯士王國正在崛起,基督教作為普魯士王國的國教,起到了維護王權的作用,而帶有基督教哲學氣息的黑格爾哲學被奉為官方哲學。在黑格爾那里,其哲學中的自我意識與宗教觀念是協調的,兩者都體現了絕對精神的運動,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就是上帝,青年黑格爾派將對絕對精神的批判與對基督教哲學的批判結合了起來,而宗教與普魯士國家是聯系在一起的。正如布魯諾·鮑威爾所指出的,基督教的恩典概念同政治特權具有相似性,如果恩典僅有效于一個選民,就不成其為真正的恩典,這種認識暗含的結論是,政治現實中的不平等現象是不合理的。[3]所以批判宗教也就間接批判了國家,而批判宗教不像直接批判國家那樣危險,批判的目的正是為了凸顯個人意識。批判封建專制所確認的不平等、不合理狀態。從這方面看,馬克思選擇此題目也具有很強的政治意義。他在1857年12月21日致拉薩爾的信中回顧自己撰寫博士論文時的情形說:“伊壁鳩魯(尤其是他)、斯多葛派和懷疑論者,[我]曾專門研究過,但與其說處于哲學的興趣,不如說出于[政治]的興趣?!盵4]所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是對政治現實、哲學、宗教批判三方面研究結合的產物。

二、確立人的自我意識為最高神性

在博士論文的序言中馬克思就提到哲學是絕對自由的,它反對不承認人的自我意識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不應該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識相并列。馬克思借助普羅米修斯的自白,喊出了“我痛恨所有的神”的口號,表達了馬克思徹底的無神論思想,同時也確立了自我意識的最高神性。自我意識是抽象的個別性形式,是主體。馬克思說:“在物質的形態下同抽象的物質作斗爭的抽象形式,就是自我意識本身?!盵2]61馬克思從自我意識的角度出發,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理解為一種為自我意識做論證的哲學。通過確立自我意識的最高神性,雖然表明青年時期的馬克思思想中還帶有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印記,但另一方面也說明馬克思繼承了西方傳統自由主義的精神,目的是為彰顯人的主體性和自由,這一觀點的論述是從比較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差異開始的。馬克思認為前人將兩者哲學簡單等同起來是困難的,因為兩者在一切方面,無論涉及這門科學的真理性、可靠性及其應用,還是涉及思想和現實的一般關系,他們都截然相反,最根本的體現在德謨克利特處處表現出對人的極度不信任,而伊壁鳩魯卻表現出對人的高度敬仰。

首先,在人類認識的真理性和可靠性判斷上,德謨克利特持懷疑主義的、不確定的和內部自相矛盾的觀點,他時而認為“感性現象是主觀的假象,”對于人來說“沒有東西是真實的,”“實際上,我們什么也不知道,因為真理隱藏在深淵里,”[2]21時而又認為感性現象“是唯一真實的課題,并且感性知覺就是理性?!盵2]22這些說明他對人的認知能力表現出極大懷疑,而伊壁鳩魯卻對人的認知表現出高度的信任,他說“哲人比大家高明之處,正在于他對自己的認識深信不疑,”“一切感官都是真實東西的報道者,沒有什么東西能夠駁倒感性知覺?!盵2]23他把人的感性知覺提高到至上的地位,把感性世界變成了客觀現象,感性知覺獲得了高度信任,以至于在他看來太陽約莫有兩英尺大,這種認識雖不科學,但它反映了伊壁鳩魯高度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尊重人的思想認知的觀點。

其次,在科學的可靠性和科學對象的真實性的理論見解上,德謨克利特認為現象是與“原則”相對立的概念,現象世界是感性知覺的世界,是實在和富有內容的,但卻是主觀假象的世界,而原則與現象相沖突,它“是不在現象中表現的、始終是沒有現實性和處于存在之外的?!盵2]23所以真實的世界是非感性的、人無法認識,而人所接觸的感性世界又是不真實的,所以“他認為是真實的那種知識是沒有內容的;而能夠向他提供內容的知識卻是沒有真實性的,”[2]24為此,他為了不讓感性的目光蒙蔽自己理智的敏銳甚至弄瞎了自己的雙眼。所以雖然德謨克利特知識淵博,經歷廣泛,但他對人的認知能力極度不信任,最終陷入絕望。而伊壁鳩魯重視哲學對完善人生的意義,他說,“凡是傾心降志地獻身于哲學的人,用不著久等,他立即就會獲得解放,因為服務于哲學本身就是自由?!盵2]24它立足于人的精神愉悅,將人的完善作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高度相信人的獨立自主能力,他最稱贊那些自學者,其他人在他看來都是二流人物。正是這種對人的高度關切和信賴,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這是人權思想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再次,對思想同存在的關系,德謨克利特把必然性看作現實性的反思形式,把一切都歸結為必然性,他說,“必然性是命運,是法,是天意,是世界的創造者?!盵2]25在這種觀點作用下,人的主觀能動性喪失了任何意義,成為必然性的奴隸,只能消極被動地接受命運安排。而伊壁鳩魯反對將人置身于必然性主宰之下,他說,“被某些人當作萬物主宰的必然性,并不存在,毋寧說有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則取決于我們的任意性…寧可聽信關于神靈的神話,也比當物理學家所說的命運的奴隸要好些,因為神話還留下一點希望,即由于敬神將會得到神的保佑,而命運卻是鐵面無情的必然性。應該承認偶然,而不是像眾人所認為的那樣承認神?!盵2]26這說明伊壁鳩魯要人們擺脫必然性、神靈這些人自身以外的主宰力量,徹底否定他們的存在,否定他們對人的威脅,承認偶然性并將其作為伊壁鳩魯哲學的重要特征。這就論證了事物是存在多種多樣的可能性的,為人自由自主的活動留下充分的空間。同時他把可能的東西理解為主體可以想象的東西,可能的東西會因主體的不同而不同,這種可能的東西也因此而具有了個體性,所以要尊重個體性的存在價值,對任何思想觀點都應采取平等和寬容的態度。因而通過馬克思的論述我們發現伊壁鳩魯否定必然性而承認偶然性和可能性是為了推崇個人的主體能動性以及對每一個個體的充分尊重性,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所以通過對兩者觀點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伊壁鳩魯強調自我意識的觀點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為自由、平等的人權觀念的確立提供了必備的條件。

三、原子偏斜運動的人權視角解讀

馬克思博士論文另一個重點內容是關于原子運動的研究,尤其著重論述了原子脫離直線而偏斜運動的意義。在馬克思看來,“原子誠然是自然界的實體,一切都由這種實體產生,一切也分解為這種實體?!盵2]49但是,究其實質,“原子不外是抽象的、個別的自我意識的自然形式”,“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對象化了的、經驗的、個別的自我意識?!盵2]54所以馬克思對原子世界的研究實際折射的是對自我意識和人的世界的研究。在伊壁鳩魯看來原子在虛空中有三種運動形式,即直線式下落運動、偏離直線的偏斜運動、原子之間的互相排斥運動。第一種和第三種運動是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所共同承認的,而是否承認原子偏斜運動成為區分二者的標準。

對直線式下落運動,馬克思認為它使原子喪失了獨立性,他指出,“正如點在線中被揚棄一樣,每一個下落的物體在它所劃出的直線中被揚棄?!恳粋€物體,就它處在下落運動中來看,不外是一個運動著的點,并且是一個沒有獨立性的點,一個在某種定在中—即在他自己所劃出的直線中—喪失了個別性的點?!盵2]32所以馬克思認為直線式下落運動是原子實現個性和獨立性的障礙,表達了追求主體個性的人權理念。而對于原子偏離直線的偏斜運動馬克思卻給予了高度關注,伊壁鳩魯認為直線運動給予了原子否定的定在,只是表述了原子的物質性,而偏斜運動才打破了這種束縛,實現了原子的形式規定,對此許多學者給予了否定和嘲笑,認為這是幼稚的虛構。而馬克思認為偏斜是原子“胸中能進行斗爭和對抗的某種東西,”“偏斜表述了原子的真實的靈魂即抽象個別性的概念?!盵2]34-35通過偏斜運動原子實現了對他物的一切關系的否定,實現了自身的獨立性。馬克思在這里著重指出原子的獨立是對一定他物的獨立,把這個他物當作“不是一個不同于他的存在”,就原子世界而言,不是別的東西,而是它本身,他說,“這種偏斜中所包含的東西——即原子對同他物的一切關系的否定——必須予以實現,必須以肯定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一點只有在下述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即與原子發生關系的定在不是什么別的東西,而是它本身,因而也同樣是一個原子,并且由于原子本身是直接地被規定的,所以就是眾多的原子?!盵2]36這表明原子世界中彼此之間不是一個不同于對方的存在,他們都是平等的,對原子世界的解釋是為了說明人的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平等的,“一個人,只有當他與之發生關系的他物不是一個不同于他的存在,相反,這個他物本身即使還不是精神,也是一個個別的人,這個人才不再是自然的產物?!盵2]37這就明確指出人要成為社會的產物,必須把與之發生關系的他人當作人,當作與自己有同等價值的個體,這是實現人權的首要前提。而為了實現把人作為人相互對待的理想,必須要打破“欲望的力量和純粹自然的力量”對主體的支配,因為這種力量與人的本質不相符,自律就成為克服這種力量的要求,可以使人真正不再是自然的產物。所以馬克思對人的權利的實現不僅設定了平等的前提,而且加入了自律的內涵,使人權實現更加具有了現實意義。

四、原子排斥運動的意義

原子的偏斜運動改變了原子的內部結構,實現了原子的獨立性和原子與原子之間的平等性。但原子概念的真正實現卻是通過原子的排斥運動完成的。雖然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都承認原子的排斥運動,但兩者對排斥運動意義的理解卻不相同,對德謨克利特而言,由于他不承認原子的偏斜運動,他把原子的排斥運動“變成一種強制的運動,一種盲目必然性的行為,…他把由原子的互相排斥和碰撞所產生的漩渦看作是必然性的實體??梢娝谂懦庵兄蛔⒁獾轿镔|方面,即分裂、變化,而沒有注意到觀念方面,按觀念方面來說,在排斥中一切同他物的關系都被否定了,而運動被設定為自我規定?!盵2]38由此可見德謨克利特只注意到排斥的物質表現,認為排斥是必然性作用的結果,沒有看到排斥對原子概念的意義。而伊壁鳩魯認為正是由于原子的偏斜運動導致了原子的沖擊碰撞,產生了原子的排斥運動,所以原子的排斥運動的發生要用原子的偏斜運動來解釋?;谇拔牡姆治?,首先原子具有獨立性和個別性,具有主體地位;其次原子脫離直線而偏斜運動,這兩個因素最終導致了原子排斥運動的發生。

“排斥是自我意識的最初形式;因此它是同那種把自己看作是直接存在的東西、抽象個別的東西的自我意識相適應的。所以,在排斥中,原子概念實現了?!盵2]37這句話表明了排斥是原子概念實現的形式,排斥本身有豐富的內涵。對排斥運動本身所包含的含義,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也做出了說明。首先馬克思把原子的排斥看作具有獨立性的原子基于自身的否定性而發生的碰撞、排斥,并由此導致了原子的離散和聚合。這種碰撞和排斥來自于主體的“自我規定”,是主體的自我否定性。所以在伊壁鳩魯的排斥理論中排斥的發生是主體自身所固有的性質使然,原子具有自由的權能,而德謨克利特只是把排斥理解為“強制的運動”和“盲目必然性的行為”。把排斥理解為消極的活動。從兩者對比中揭示地更深層次問題是馬克思看到了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把握了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并從這種相互作用中來認識原子的存在。其次,馬克思將排斥運動理解為正-反-合的結果,他說“在原子的排斥中,表現在直線下落中的原子的物質性和表現在偏斜中的原子的形式規定,都綜合地結合起來了?!盵2]37這里明顯體現了馬克思當時深受黑格爾哲學影響的印記。他將直線式下落運動理解為正題,它是原子的物質性的體現。偏斜運動是反題,是原子形式規定的體現,排斥運動是合題,通過排斥運動,原子實現了物質與形式的聚散離合,正是通過這種正-反-合的運動,原子概念實現,原子具有了主體性和能動性,所以排斥運動實現了原子概念的綜合,是理解原子概念的關鍵。馬克思對此做出了這樣的評價:“眾多原子的排斥,就是盧克萊修稱之為偏斜的那個‘原子規律’的必然實現?!盵2]37最后,排斥運動使世界得以產生和發展。正是由于原子經常發生偏斜運動,原子獲得了作為主體的自由,才實現了原子的排斥,使原子間產生沖擊和碰撞,世界才會產生和發展??梢哉f排斥運動不僅是原子概念實現的關鍵,也是世界得以產生和發展的根基。

所以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對原子排斥運動給予了高度關注,其核心價值仍然在強調原子的自由本性,在此基礎上,馬克思發現伊壁鳩魯并沒有把排斥理論局限于原子領域,而是把它推廣和應用到社會生活領域,去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他說:“我們還發現伊壁鳩魯應用了排斥的一些更具體的形式。在政治領域里,那就是契約,在社會領域里,那就是友誼,友誼被稱贊為最崇高的東西?!盵2]38這是因為在社會生活中,不同的人作為獨立的主體,其相互間也發生一定的沖擊、碰撞,這種作用關系與原子之間的聚散離合是相類似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一定形式發生的,在政治領域,人們是通過締結契約的形式而發生關系,契約的訂立使不同的社會個體發生相互作用,使社會權力得以合理配置,社會生活得到穩定。這正是近代西方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哲學觀點“社會契約論”的體現,所以馬克思在論及“社會契約論”的起源時,直接把它歸源于伊壁鳩魯哲學,認為“國家起源于人們相互間的契約,起源于socialcontract(社會契約),這一觀點就是伊壁鳩魯最先提出來的。[5]147而在社會領域人們是通過結成友誼關系等而發生相互作用的,友誼、契約都體現了獨立的社會主體之間發生沖擊、碰撞、聚散、離合的形式,與原子運動形式都是相類似的。

從原子排斥運動中引申出社會契約,目的是為了說明主體人的自由、人權的實現。人要獲取自由不能恣意妄為,通過契約的訂立才能實現,這意味著契約訂立的主體地位必須是平等的,保證公平協商,還意味著一旦契約訂立之后主體都要平等地接受契約的約束,這樣社會主體的自由才能真正實現。所以人們為了享受自由必須接受契約的約束,正如《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第二條所說的那樣,任何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動搖的權利。原子排斥理論與社會契約論具有密切的關聯,表達了人的基本權利實現的思想。

五、結語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高屋建瓴,從比較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入手,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理解為一種為自我意識做論證的哲學,通過確立自我意識的最高神性,彰顯了人的主體性和自由。然后重點討論了原子脫離直線而偏斜運動的意義,通過偏斜運動原子實現了對他物的一切關系的否定,實現了自身的獨立性,表明原子世界中彼此之間不是一個不同于對方的存在,他們都是平等的。通過此研究折射出的是對自我意識和人的世界的研究,說明人的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平等的,而且還加入了自律的內涵,使人權實現更加具有了現實意義。最后馬克思論述了原子間的排斥運動,通過排斥運動說明了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把握了主客體的相互作用,通過正反合模式說明了排斥運動實現了原子概念的綜合,是理解原子概念的關鍵,這種運動也是世界得以產生和發展的環節。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還從原子排斥運動中引申出社會契約和友誼,進一步說明了主體人的自由、人權實現的思想。所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是馬克思首次對其人權思想做的系統論述,是馬克思主義整個人權思想的起點,也是人權史上一份特殊形態的人權宣言。

[1][英]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傳[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魯路.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1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27.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47.

A81

A

1002-7408(2010)04-0036-04

孫強(1981-),男,山東淄博人,山東警察學院法律部講師,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從事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研究。

[責任編輯:閆生金]

猜你喜歡
博士論文黑格爾原子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原子究竟有多???
原子可以結合嗎?
帶你認識原子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簡述黑格爾的哲學史觀與方法論
博士論文寫鹵雞肉不??茖W
第三屆“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獲獎名單
論黑格爾的道德行為歸責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