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疆文化旅游開發與文化安全

2010-07-27 08:40張春霞
理論導刊 2010年7期
關鍵詞:少數民族主體民族

張春霞

(新疆財經大學,烏魯木齊830012)

邊疆文化旅游開發與文化安全

張春霞

(新疆財經大學,烏魯木齊830012)

從文化哲學的視角看,文化安全包含四重維度。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旅游開發對民族文化主體、民族個體主體、國家主體和類主體(人類社會)的文化安全都帶來了挑戰,對此,應從培養少數民族主體文化創新人才,保護民族文化生態環境,處理好開發利益分配和加強多學科實證研究等方面化解之,以期促進邊疆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

邊疆文化旅游;文化安全;國家文化安全戰略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有著特殊的歷史文化特征、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但卻又常與經濟貧困融為一體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在新一輪的文化旅游開發中迎來了新的曙光,使當地政府和旅游者看到了發展、繁榮、擺脫貧困的便捷路徑。因此,以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為首選的民族旅游發展已然成為邊疆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亮點。伴隨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熱潮的是來自學術界的理性反思。自上世紀80年代始,國內不少經濟學、人類學、旅游學、社會學專家學者便開始從正反兩個方面關注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對旅游目的地的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影響,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為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旅游開發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政策性建議。但是,這些研究很少上升到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高度。因此,本文嘗試從文化哲學的視角研究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對我國文化安全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安全的影響。

一、文化安全的主體維度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國家文化安全日益成為時代的課題,也成為學術界關注和探討的熱點,而對于文化安全概念的界定則是文化安全研究的邏輯基礎??v觀這些年學者關于文化安全概念的界定,大都是從國家文化安全的角度界定這一命題的。

賈磊磊和肖慶從文化戰略角度提出對我國國家文化安全的考慮應兼及時間與空間的雙重向度,認為應該從廣義文化,即文化新陳代謝的歷史規律和歷史進程中的人為因素去考慮,文化安全是一直存在于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內在的基本問題,它不僅指現代民族國家面臨外來文化影響下的文化安全形勢,還指民族文化在歷史進程中表現出來的斷層與消亡[1]。嚴興文在《試論國家文化安全的內涵、特點和作用》中把不同學者的研究角度歸結為三類:一是外部沖擊論;二是文化安全內涵泛化論;三是文化安全純潔論。最后得出國家文化安全應該從內部和外部因素考察主權國家文化體系安全[2]。李金齊在《文化安全釋義》中從哲學的角度對文化安全進行了界定,“文化安全是指對文化主體(包括人類、民族、國家、個人等)生存權利、生存方式(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及其文化成果的認同、尊重和保護,從而使文化主體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威脅、危機和危險?!盵3]筆者認為這一文化安全的概念涵蓋了不同的文化主體所面臨的不同的文化安全現狀與境遇,是比較全面的。

根據馬克思主義觀點,廣義文化即是“人化”?!叭嘶笔邱R克思主義哲學對文化本質的最高度抽象的界定,它包括“人化”和“化人”兩個互相作用的過程,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和存在狀態,涵蓋了屬人的一切現象、過程和結果,具有很廣闊的外延,包含了一切文化形式。當前大家所公認的文化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而從文化的主體看,不僅包括類主體、國家主體、民族(族群)主體,還包括個體主體。廣義的文化安全就應該是涵蓋以上四類主體所擁有的生存方式(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文化成果以及各種文化表征受到認同、尊重和保護,尤其是其核心價值體系不受外來思想的侵害、消解與侵蝕,能夠沿著文化主體的自主文化選擇得到穩定健康發展的狀態。那么相應的,關于文化安全的研究應該從以上四個維度考察。從類主體的角度看,文化安全是指族群或民族文化消亡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影響,它體現的是國家文化戰略的高度;從國家主體看,文化安全是指現代多民族國家多元一體格局面臨的危機現狀,它體現的是國家文化戰略視角;從民族(族群)主體看,文化安全直接涉及到民族(族群)的存亡,它從屬于國家文化戰略層次;從個體主體看,文化安全指涉個體靈魂的安放與自我文化身份的構建。

二、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帶來的文化危機

“在文化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條件下,古樸的少數民族文化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資源,它以奇異風格的‘他者’身份被吸納到當代審美文化的再生產過程中,服務于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及其運作,對這種文化資源的投資與運作不僅僅關系到文化的豐富性問題,而且關系到該族群文化表征機制的命運,也就是說,這種文化資源的開發是有風險的?!盵4]而從邊疆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時代背景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看,文化旅游發展中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開發無疑是造成其文化危機的直接動因。

1.從邊疆少數民族文化主體看,民族文化旅游的開發帶來少數民族文化本身的文化安全問題。民族文化是在特定的民族群體生活環境中形成的,并為該民族成員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總和,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并有形或無形地影響共同體中個體的認知、思維及行為。而這些獨特的、有形或無形的傳統與習俗恰恰是不同于他文化的異質性所在,從而成為旅游發展的賣點。但是,相對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而言,特色民族文化只是潛在的旅游資源,它不能被市場所直接消費。因此,它必須根據消費者的審美、求新、求異的消費心理,經歷開發、設計和加工等轉化過程,使其商品化,變成文化產品和體驗,才能成為旅游吸引物。在此過程中,必然引發民族文化安全問題。

其一,民族特色文化的生態環境被破壞或改變?;A設施的改變是民族文化旅游開展的物質基礎,如大型的現代賓館、娛樂設施等的建立,這一過程往往伴隨傳統文化賴以存在的文化生態基礎的徹底顛覆與改變。而文化生態則是一個民族文化不竭的生命力來源,是民族文化的根。根據文化生態學的基本觀點:文化和生命體一樣,都有自己的生態特征。文化現象也有自己的內在的秩序與規律,即文化是人與其生存環境互動的產物,原生文化的存在、延續和發展必須要有原生的文化生態環境。無根的傳統文化很容易在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下走向消亡。

其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各個層面的變異。伴隨著大量游客到來的多元、異質的高勢能文化不同程度的改變和當地民族文化的原生形態,并逐步解構,促使其瓦解或流失?!皞鹘y社會中相對的文化自主性和原生的單純性遭遇到威脅,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在本土語境中的‘旅行’?!盵5]來自游客的高勢能文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生強烈的沖擊與示范效應,并引導著少數民族的消費方式和模式,瓦解了當地文化的傳統根基,加速著少數民族文化從物質(衣食住行的各個層面)到制度層面的變遷,促使少數民族文化主體成員逐步放棄自己的文化特色,放棄自己民族的語言與文字。而共享的價值觀念、信仰、準則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格,是維護一個民族可持續認同、民族文化同質性、內聚力的必備因素。

其三,民族特色文化被肢解、“碎片化”和“符碼化”。針對旅游者的獵奇心理,當地旅游開發商只能對游客感興趣的少數民族文化成分進行揀選,從而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碎片”式開發。而這種斷章取義式或碎片式從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中截取的文化成分可能是對旅游者最有價值的,但是卻不一定是當地所珍視的文化成分。尤其是脫離文化生態的文化運作,如把民間藝術變成舞臺化的文化演出,實質上變相的加速了特色文化的消亡。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變異了,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根基也就動搖了,旅游業發展的潛能也就消失了?!爱斢下糜握呷の抖鴮ψ陨砦幕哪承┏煞诌M行揀選時,這些被揀選出來的文化成分往往具有文化身份的象征意義。以至它們在被作為特定旅游符號的同時,也被作為了某種文化的符號。如孔雀舞之于傣族文化,蠟染之于苗族文化,十二木卡姆之于維吾爾族文化等。當其象征被其族群普遍接受的時候,它們就構成另一種文化身份的認證?!盵6]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被迅速“符碼化”。

其四,特色文化資源被庸俗化、被嫁接,甚至被偽造,產生許多“偽文化”。偽文化的存在使得民族文化變形、變味,失去其本真性,對下一代少數民族成員產生巨大負影響。因為人作為文化的人,是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文化氛圍中浸潤,潛移默化的具備該民族的文化人格的,偽文化的產生使其不能產生相應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豪感。當少數民族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獨特性、完整性、相對穩定性和創造性消失,即文化本身的自我更新和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地被強大的外來力量削弱,文化即喪失了其民族特質,而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性,是一個民族、族群的“根”。如果這條“根”萎縮,那么這個民族、族群的文化很可能就消亡了。

2.從文化個體的角度看,失根的民族會產生沒有精神寄托的個體主體,從而導致個體認同焦慮。民族是一種歸屬感,一種位置感。而文化及其表征則成為民族文化認同的邊界。建立在共同歷史傳統,共同的思維方式,共同的音樂及熟悉的語言、聲音等認同基礎上的歸屬感是民族個體存在的文化根基。伴隨大量游客的涌入及相應文化生態的改變,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的血緣關系和社區紐帶被破壞,出現了民族文化商品化、世俗化、失真化、碎片化。經過旅游文化產業化的民族特色文化在脫離了支撐其文化存在的文化基礎后,變成一種純舞臺表演性質的、與原生態文化“形似神不似”的文化形態,民族文化主體本身也變成這種新的文化形態“他者”,原有文化形態的文化認同功能極大削弱。對于民族成員個體而言,個體正是從從小到大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中不斷社會化,不斷掌握該社會環境中的各種道德準則、規范、習俗、禮儀等,從而建構起對整個民族、社會的認同,并對自己的身體和言行進行符合社會規范的管控,獲取信任,建立自尊、自信等,獲取自己的榮辱感、道德感、安全感和方向感。隨著文化旅游開發帶來的文化沖擊,本民族文化的急劇萎縮與消亡,文化的認同功能以及為個體提供“主體性安全感”的功能衰退,從而使民族個體成員處于對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的無意識狀態或者焦慮狀態,從而引起民族個體行為的失范?!懊總€民族的道德準則都是他們的生活條件決定的。倘若我們把另一種道德反復灌輸給他們,不管這種道德高尚到什么地步,這個民族都會土崩瓦解,所有個人也會痛苦地感受到這種混亂的狀況?!盵7]隨著民族地區原有社會結構的內部凝聚力下降,各種各樣物質的和精神的“家園”消失,原有文化的認同維系功能逐步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失根感、焦慮感和危機感。

3.從國家文化安全戰略和國家建構角度看,少數民族文化面臨的危機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文化格局面臨的危機,同時也給中華民族及其文化認同帶來深遠影響。認同是多層次性的。少數民族的認同具有雙重性:一是對本(民族)族群及其文化的認同,二是對中華民族及中華文化的認同。而族群認同與民族認同并不都是重合的,如果兩者出現此長彼消的現象,國家認同建構的凝聚力就會受損。以旅游為目的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全面開發易導致傳統文化各個層面及文化生態的變異,導致民族個體文化認同的危機:一方面,一部分人找到了快速致富的手段而無視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而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人則在大眾文化、流行文化等極具誘惑力的強勢文化面前產生了深深的文化自卑,對自己的文化傳統和文化身份失去興趣或者拒絕接受。文化斷裂導致民族認同穩定性的根基被抽空。另一方面,伴隨外來文化沖擊少數民族文化主體意識的覺醒、對本民族文化消亡的擔憂以及對本民族被同化的憂慮,都會導致強烈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甚至引起強烈的文化對抗。整體上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處于文化的斷裂過程中,舊的認同面臨危機,新的認同尚未建立。一面是認同的危機,另一面是對危機的反應——認同的強化。這種文化危機應激反應下的族群內部的認同的增強不僅不利于中華民族認同及文化認同的建構,而且也成為影響邊疆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心理因素。因此,保持和維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對少數民族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同時保持少數民族文化的特色與創造力也是保持“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需要。因為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是中華文化軟實力提升的根基,同時也是中華文化創造力的不竭源泉。

4.從類主體角度看,少數民族文化面臨的消亡危機就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危機。2001年《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這種多樣性的具體表現是構成人類的各群體和各社會的特性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從當代和子孫后代的利益予以承認和肯定?!盵8]相對于世界民族文化的花園而言,任何一個民族的特色文化都是無可替代的財產,對于維持整個世界文化花園的文化生態平衡,保持文化的交流、革新與創新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通過對不同特色的民族的研究我們獲得了“從外部觀察我們自身文化的觀點和視角”[9],這是民族乃至人類文化不斷進步,實現文化超越的思想根源。同時,人類也正是在保持相對獨立性、完整性基礎上交流與溝通實現文化創新的。因此,文化多樣性是創新的源泉,更是我們解決當前人類面臨的很多共同問題的智慧之源。

三、確保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安全的幾點建議

思想上,各級各類政府在少數民族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要從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高度,充分考慮到文化旅游開發對各類文化主體帶來的危機,從根本上處理好民族文化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實現在開發中保護、保護中開發。邊疆區域文化的異化與變遷主要是受旅游者影響的。游客的文化品位低及其審美情趣膚淺化,根源于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無知和盲目的文化優越感與自負。對此,政府可以適當加大邊疆文化旅游宣傳力度,建立專門的網站,詳細介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使游客提前有一定的了解,并引導游客尊重異域異質文化。同時注重導游民族文化知識內涵的提升與培訓,并禁止低俗文化產品的開發與宣介。注重少數民族文化精髓的開發與優秀作品的創新,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提升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自信,避免強烈文化落差的出現。

1.注重文化旅游過程中的少數民族文化主體創新人才培養,喚起并引導民族文化主體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豪感。資金與人才是制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從當前民族文化開發的主體性質來看,主要是政府主導性質的,其目的是為了發展經濟,提高G D P。而多數的文化開發主體就是政府或者文化企業。雖然也有民族文化主體成員參與文化產品的開發以及銷售,但是畢竟是少數。以追逐利潤為目的的文化企業和追求政績的政府為開發主體的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往往不能夠切實地執行保護民族文化,實現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愿望,更談不上尊重少數民族的意愿。因此,我們要著力培養一批少數民族的文化旅游產品研發人才和學者,使兩者能夠實現良性的互補,根據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選擇真正標志民族象征的文化成分,并在開發中實現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創新。

2.要合理開發特色民族文化,并注意保護民族文化的文化生態環境。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在全球化背景和漢族文化的高勢能影響下,其本質上是脆弱的和異變的。如果不假思索地、不知深淺地全部開發,無疑會產生災難性的后果。因此,我們要合理、適度開發。同時要注意保護少數民族文化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因為那才是少數民族文化得以存活、沿襲,不斷發展的文化土壤。由于我國文化旅游開發發展的不均衡性,文化旅游開發相對較早和較成熟的地區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后發地區學習和借鑒。如麗江古城開發的經驗和教訓是后發少數民族地區在文化開發中應認真思考、借鑒的。

3.處理好民族文化旅游開發中出現的利益分配問題,加強少數民族中華文化認同的建構。由于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方的地緣政治地位及在國家能源戰略、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其穩定與團結一直是邊疆社會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境內外反華勢力不斷進行滲透、顛覆的重點區域。如果不能很好的處理民族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導致的利益分配不均衡問題,民族文化勢微、消亡帶來的少數民族文化認同危機等問題,就會給分裂分子以口實和機會,就會在認同層面及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方面出現問題。認同是一種建構?!霸诮^大多數情況下,i d e n t i t y都是構建起來的。人們是在程度不等的壓力、誘因或自由選擇的情況下,決定自己的i d e n t i t y的?!盵10]現實利益也是人們選擇認同的重要因素。由于文化旅游開發直接導致的少數民族文化危機的出現,不僅會影響族群認同問題,而且直接影響到國家認同問題。無根感、不安全感和沒有方向感的產生,恰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沒有在少數民族地區牢牢建構起來的一個反映。在當前日益嚴峻的文化軟實力競爭和意識形態斗爭中我們一定要堅定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不斷建構少數民族地區的“四個認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4.加強對文化旅游開發帶來的文化安全問題的多學科、多視角實證研究。事實上,少數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引起的文化變遷是多方面的,對文化安全的研究視角也是多元的。旅游學、統計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性、社會學、民族學等學科都應該參與進來,相互協作。本文只是從文化哲學的角度予以分析,但是,它更需要實證科學去證實:旅游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文化安全?旅游文化開發行為及過程與國家文化安全、少數民族文化及個人文化認同危機之間到底有多大相關性……這是我們和實證科學應聯手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只有各學科協同合作,理論結合實際,定性和定量研究相互結合互證,才能從根源上管控文化旅游開發對邊疆地區文化安全所造成的影響。

[1]賈磊磊,肖慶.中國國家文化安全的歷史境遇及現實問題[C]//.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6-37.

[2]嚴興文.試論國家文化安全的內涵、特點和作用[J].韶關學院學報,2007,(2).

[3]李金齊.文化安全釋義[J].思想戰線,2007,(3).

[4]王杰.民歌與當代大眾文化——全球化語境中的民族文化認同的危機及其重構[C]//周憲,包兆會.中國文學與文化的認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8.

[5]周憲,包兆會.中國文學與文化的認同[C].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4.

[6]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象[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71.

[7]克里斯蒡娃.從同一性到他者[C]//閻嘉.文學理論精粹讀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6:326-345.

[8]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R].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2001年11月12日在巴黎舉行的第三十一屆會議上通過.

[9]克拉克·威斯勒[美].人與文化[M].商務印書館,2004:7.

[10]李友梅,肖瑛,黃曉春.社會認同:一種結構視野的分析——以美德日本國為例[M].上海出版社,2007:4-5.

[責任編輯:張亞茹]

F592

A

1002-7408(2010)07-0035-04

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文化旅游開發中的新疆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傳承與保護研究》(07 X MZ 023)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馬克思文化觀視域中的新疆綠洲少數民族文化轉型》(09 X Z X 016)階段性成果。

張春霞(1978-),女,新疆伊犁人,新疆財經大學馬列部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發展。

猜你喜歡
少數民族主體民族
我們的民族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多元民族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翻譯“主體間性”的辯證理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