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政治參與價值分析

2010-07-27 08:40黃蜺郝亞芬
理論導刊 2010年7期
關鍵詞:民眾政治

黃蜺,郝亞芬

(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西安710064)

網絡政治參與價值分析

黃蜺,郝亞芬

(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西安710064)

互聯網作為現代生活中的一個新的傳播媒介,影響著人們的政治生活。網絡政治參與作為民眾政治參與的新的方式,一方面影響著社會政治生活,成為政治參與主體行使民主權利、促進政治發展和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網絡政治參與本身的特點,也會形成數字鴻溝,出現網絡政治參與的無序狀態等。因此有必要從提高民眾網絡政治參與的熱情,拓展民眾網絡政治參與的途徑入手,對這一新的政治參與方式加以管理和優化。

政治參與;網絡政治參與;價值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絡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工具。網絡也在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傳統的政治參與模式,網絡政治參與正在成為一種新型的政治參與形式,給現實社會政治生活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稱,“中國互聯網成為匯集民意新通道”。胡錦濤同志2008年6月在人民網與網友進行的在線交流,標志著網絡政治參與時代的到來;2009年2月溫家寶總理在“兩會”期間通過中國政府網與新華網與網友在線交流,再一次引起了海內外的高度關注。當前對網絡政治參與進行分析已成為現代政治生活中需要關注的現實課題,因為它有助于促進現代政治文明健康有序的發展。

一、網絡政治參與的內涵

傳統的政治參與作為政治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是社會成員影響政治活動、獲得政治利益的主要途徑,被歷代統治者和廣大政治學學者所關注。政治參與是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加政治生活,并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則和政策過程的行為。它是政治關系中政治權利得以實現的重要方式,反映著公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選擇范圍,體現著政治關系的本質。從政治參與的主體來看,政治參與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為;從其本質上來看,政治參與是公民對于國家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關系;從政治參與的外延來看,政治參與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響政府的活動,而不包括非法的行為;從政治參與的目標與對象來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決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間接同政府活動相關的公共政治生活。

網絡政治參與的概念,來自于對一般意義上政治參與的延伸。它主要是指在網絡時代,發生在網絡空間,目標指向現實社會政治體系,并以網絡為載體和途徑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一切行為,特指利用互聯網進行網絡選舉、網絡對話和討論、與政黨及政界人士和政府進行政治接觸以及網絡政治動員等一系列政治參與活動。我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網絡上的政治參與”、“利用網絡進行政治參與”、“網絡被用于政治參與”,或者簡言之“網絡參政”。

二、網絡政治參與的特點

網絡政治參與不同于傳統的政治參與,它以網絡作為政治參與的一種方式,具有鮮明的特點。

從網絡政治參與的主體看,網絡政治參與主體的內涵發生了變化,從傳統意義上的“公民”轉變為身份內涵復雜的“網民”。從社會學意義上來看,眾多網民的聚集正在形成一種新的社會力量,即“第五權”,也就是由互聯網或網民所組成、對社會甚至政府的網絡監察,其代表了不被“較狹窄、單向領域的第四權傳播媒體”所包含的一種新社會大眾媒體。

從網絡政治參與的目標來看,不僅僅局限于“決策”,而在于社會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虛擬空間的“政治生活”。傳統的政治參與是一種決策化的政治參與,而網絡政治參與更強調的是一種對于社會政治生活各個方面都有所涉及的政治參與。

從網絡政治參與的方式來看,網絡政治參與的方式具有便捷性、多樣性、直接性、隱匿性。網絡成為人們政治參與的一個平臺,簡易的操作方式使得網絡政治參與成為一種可能。網絡政治參與方式的多樣性主要體現在,網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參與,網站或者虛擬社區的論壇、新聞組、個人網頁、專門的政治網站、博客等,都可以成為參與政治的一種途徑。直接性主要是網絡政治參與突破了傳統民主地理上的局限、信息溝通方式和信息獲取途徑的局限,實現了公民的直接參政議政。在網上,人們可以不再需要由別人來代表自己,通過電子郵件、B B S、聊天室等,人們可以直接對政府的政策和議案發表自己的意見,傳播自己的觀點和理念。由于網絡本身所具有的隱蔽性,因此網絡政治參與的隱匿性主要體現在網民在網絡政治參與中身份的隱蔽性。

從網絡政治參與的過程來看,網絡政治參與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參與。傳統的政治參與是一種依靠政黨、人民代表大會等形式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參與,而網絡這一特殊的傳播媒介,使得網絡政治參與成為一種自下而上的參與。網民在政治參與過程中,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與執政者形成一種直接對話。

網絡政治參與有不同于傳統政治參與的鮮明特點,提高了網民參與政治的熱情,有利于政治民主的進一步推進。

三、網絡政治參與的價值

價值作為描述客體屬性的概念,是“客體中所存在的對于滿足主體需要、實現主體欲望、達成主體目的具有效用的屬性”,即“客體對于主體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1]網絡政治參與的價值也就是網絡政治參與主體選擇網絡這種形式來完成自己的需要、實現自己的欲望,達成一定的目的而體現出來的效用。公眾利用網絡進行政治參與,在網絡中為自身的利益訴求找到合適的途徑,希望通過網絡這一媒體來傳達自身利益,最終表達自己的需要;政府通過網絡來了解民意、民眾的需求,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來完成對于社會、民眾的管理,從而樹立政府良好的形象。在網絡政治參與的過程中,由于各方利益需求的不同、政府處理方式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價值。網絡政治參與一方面可以成為民眾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促進民主政治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網絡政治參與本身的特點,也會形成數字鴻溝、出現網絡政治參與的無序狀態等。

(一)網絡政治參與的正面價值

隨著互聯網進入人們的政治生活,人們的政治參與渠道得到拓展,以前習慣的集權式的政治模式合法性降低。它為人們獲得各種政治信息提供了方便,也為人們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提供了可能,還保護了少數派的權力。這些對民主政治體制的構建和完善有一定的作用。

1.網絡政治參與打破了信息的集權狀態。在互聯網出現以前,大型計算機及其對信息的壟斷處理方式,是權威、組織乃至技術精英統治的有力象征。而網絡的出現使這種權力出現了分化,也就是說網絡政治參與打破了信息的集權狀態。網絡作為一種全新的媒介,引發了傳播從單向到交互的質變,人們既可以自由傳播信息,也可以通過網絡在開放而且豐富的資訊中很容易地查找、訂閱或點播自己渴望知曉的商業、文化和政治信息。網絡政治參與加強了民眾溝通的能力。由于信息成網絡狀擴散,使公民可以同不同群體、階層交流,一方面公民可以在政府可知可控的電子論壇上提出政治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政府對其決策和行政行為加以修正,這充分顯示出公民具有政治表達的自由。

2.網絡成為民眾參與政治的一個途徑。網絡作為新的政治參與手段無疑更具威力,當電腦被廣泛應用于當前政治,它必然推動政府與公民、官員的直接對話,提高民意在政府行政過程中的分量,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未來的政治生活方式。網絡這種能夠使信息傳遞不受時空阻礙乃至政治控制的互動的媒介方式從某些方面提高了人們參與政治的興趣。近幾年來,國內外幾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在網絡上引起強烈的反響和激烈的辯論。人民網的“觀點頻道”和“強國論壇”,新華網的“新華言論”和“發展論壇”、國際在線的“管窺天下”,千龍網的“千龍評論”,東方網的“東方評論”,中青在線的“青年話題”以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網站的新聞跟帖中,都有民眾對當下熱點問題或重大問題的評論和討論,有的討論還相當深入。它們形成強大的輿論影響和壓力,影響著政治體系的政治決策和公共政策制定。

網絡政治參與作為一種自下而上的對話渠道,網絡民意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極大增強了政治信息的傳導和反饋系統,日益影響政治決策和高層思考。通過網絡形成定期的、制度化的良性互動,會讓民眾如實反映社情與民意,也讓政治精英充分了解民意,政府的有關決策就會越來越合理。

3.網絡政治參與有利于保護少數派的權力。馬克斯·韋伯將對權力的定義為:“一個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會活動中,甚至是在不顧其他參與這種行動的人進行抵抗的情況下實現自己意志的可能性?!盵2]權力所存在的領域是非常廣泛的。傳統的政治參與是一種多數人同意的政治參與,而從網絡政治參與的民眾來看,主要集中在網絡精英層面。隨著電子政務的發展,網絡政治參與有利于保護少數派的權力。在多數人難以形成共識的信息社會背景下,整合嚴密的少數派權力就會被充分凸顯出來。少數派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優先權,對于信息進行加工,通過網絡這一便利的渠道,來發表自己對于某些事件的看法,從而達到表達自己思想的目的,實現自己的政治訴求。這樣一種與眾不同甚至于異僻的政治參與方式,如果在沒有干涉別人的權利或利益的情況下,應當給予支持。

4.網絡政治參與有利于政治環境的和諧發展。傳統的社會監督是一種間接監督,公民在參與政治中時會有時間的拖延和信息量的損耗,這就勢必影響公民參與政治的熱情,同時也使得政治參與的效力得不到有效發揮。傳統的政治參與總是依賴于一定的中介組織和渠道來完成,而網絡政治參與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監督形式即網上監督。在網絡中公民無需中間環節的干擾直接對政府、社會中的事件進行監督,這既有利于公民對政府、社會的行為方式及方針政策進行監督,也有利于一個公正、公開的社會形態的形成和政治環境的和諧發展。

(二)網絡政治參與的負面價值

雖然網絡政治參與可以有諸如上述的正面的價值,但是網絡政治參與作為一個新興的政治參與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點也會給政治參與帶來負面的價值。

1.網絡政治參與會出現信息鴻溝。網絡政治參與是在網絡中參與政治的一種行為,顯然那些不具備網絡知識的、不懂得網絡操作的人員就被排除在網絡政治參與之外,而所謂的知識精英們卻是網絡中政治參與的活躍者。由于他們本身所具有的信息的強度不同,這也就使得網絡政治參與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具有不平等性,也就是說在網絡的政治參與中的信息會出現偏差。網絡政治參與是偏好于網絡的人參與政治的一種方式,而不偏好上網的人對于網絡中信息的控制權就很少。下層階級與主流社會之間的鴻溝實際是隨著新的傳媒系統的普及而擴大了,而信息鴻溝最終也會威脅到民主。

2.網絡政治參與是一個有限的政治參與。網絡社會與前網絡社會的不同之處即在于人民參與政治具有了較強的直接性,這種直接性表現在溝通、對話的雙向性,公民可以與領導進行溝通,或者通過網絡論壇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然而,這些都只能間接影響決策,作為行政決策主體的行政組織是否采納公民的建議,決定權在行政決策者。就決策者自身而言,決策者有權決定向社會公開哪些信息、何時公開,而作為“經濟人”,特別是現有的政治體制中真正的決策者不可能事必躬親,在信息的選擇上很可能依靠技術人員,當技術人員面臨自身和團體利益時,很可能出現偏差,這時就出現了技術官僚。所以,由于利益驅動的存在,行政機構不全面、不真實、不及時地公開信息和決策的偏差在所難免,公眾的參與權流于形式。

3.網絡政治參與有可能導致非法政治參與成分擴大。網絡政治參與可以帶給公眾參與政治的便捷,同時也有可能帶來非法的政治參與。在網絡政治參與中,公眾可以采用隱蔽的身份進行網絡政治參與,也可以采用真實的身份進行參與。而公眾以隱蔽的身份進行政治參與可大大降低現實政治參與中的不安全感,這是網絡政治參與的一大優勢,但同時也導致網絡政治參與的不可控性,有一些民眾容易受到一些非法組織的影響,從事一些非法參與行為,這些會影響到政治、社會的和諧發展。

4.網絡政治參與易出現無序狀態?;ヂ摼W本身具有的局限性決定了其在政治參與中無序性的特征?;ヂ摼W完全是一個虛擬的社會,網絡成員身份被數字化、電子化、虛擬化了。匿名性和隱蔽性被有效地結合起來,使得網民能以“隱形人”的身份在網上自由操作,大大減少了其政治參與的不安全感。一些持不同政見者、恐怖組織甚至叛國集團已經開始在互聯網上大擺講壇,并且獲得了比以往嚴格控制時多得多的支持。由于密碼技術的發展,以破壞國家安全為目的的罪惡計劃可以在更大的規模上策劃、組織和實施。更讓政府頭疼的是一些電子公民把個人的自由看得高于國家安全和政府權威,計算機黑客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們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華,屢屢以侵入甚至破壞政府信息系統為樂趣。還有少數民眾在網絡政治參與中散布一些虛假信息,而這些帶有欺騙性的政治參與不僅會使執政黨和政府無法從網民們的意見和建議中及時提煉出真正屬于大多數人的真實意愿和想法,而且會造成黨的政策不能及時得到群眾的支持與理解,會使一些群眾受到信息蒙蔽,影響政府政策的實施和貫徹。

面對民眾日益高漲的網絡政治參與熱情,我們一方面要繼續發揮網絡政治參與正面價值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應進一步采取措施,完善網絡政治參與政策、法規等方面的建設,促進其良性發展。

四、促進網絡政治參與良性發展的對策

網絡政治參與作為一種新興的政治參與方式,還處于初級階段,為了更好地促進其發展,促進社會政治文明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有必要從提高民眾網絡政治參與的熱情,拓展民眾網絡政治參與的途徑入手,對這一新興的政治參與方式加以管理和優化。

(一)注重培養公眾的政治參與素質

公眾是網絡政治參與的直接參與者,公眾的政治參與的素質,直接影響著網絡政治參與的效力的發揮。公眾應當提高自己參與的意識,提高自身參與的立場、方法,不能被別有用心的組織或個人利用,從事非法的政治參與活動。這也就要求公眾了解國家、社會的方針政策,在這樣的前提下,公眾還要有較高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在政治參與當中有正確的立場,同時還要增強自身政治責任感,培養民主思維,進而培養自身的民主習慣。這也就是說,公眾在網絡政治參與中要懂得自律,用嚴格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到有序參與網絡政治。

(二)加強電子政務的建設

電子政務是在互聯網環境中依托實體化的政府組織和資源,利用虛擬的政務渠道運行實際政務的構造。目前在我國實施電子政務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從電子政務系統構成的角度看,電子政務的構成主要包括政務領域的政府職能的重新定位、政務流程重組,技術層面的政府專網、內網、外網的建設,政府內部辦公自動化系統。盡管如此,我國電子政務的建設仍然是一件任重道遠的艱巨事業。理由在于:電子政務的建設本質上是某種形式的“政府再造”而絕對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設備和技術條件的“更新換代”。因此電子政務的建設盡管包含了很多技術的部分,但其根本卻是政府管理觀念的革新。如果沒有政府管理理念的更新,而僅僅停留在技術和設備的層面上建設電子政務,那么中國的電子政務建設將會是一場巨大的浪費。因此更新觀念、改革體制、理順關系、重塑流程,以社會公眾對政府服務的實際需求為導向發展電子政務,對電子政務的建設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三)建立網絡政治參與的監督機制

監督機制對于網絡政治參與是必不可少的。網絡政治參與需要有法律上的保障、倫理上的保障和道德上的保障。通過立法的手段對于網絡中政治參與的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有了立法上的監督制約作用外,還需要社會倫理道德對于公眾的網絡政治參與行為進行制約,在網絡中形成一種良性的網絡政治參與的文化??梢岳脗鹘y文化當中的關于倫理方面的知識進行監督制約。當然這需要網絡民眾的倫理自律性。注重宣傳,開展網絡倫理教育,使得公眾從他律走向自律。對于網絡的道德監督機制,要建立文明的網絡政治參與的環境,建立專門的政治參與的文明活動。還要對網絡中的信息進行篩選,凈化網絡政治參與的環境,為公眾網絡政治參與的有序化提供保障。

(四)促進網絡政治參與的有序發展

在我國網絡政治參與還處于初級階段,在運行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也就要求進一步規范網絡政治參與,促進網絡政治參與的有序發展。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當中提出:要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3]中國互聯網絡中心已經就如何規范網絡中的行為采取相應的舉措,但是對于網絡中的行為的監管約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網絡參與者應當自覺地約束規范自己的行為,使得自身行為不違反國家的法令法規,使得政治參與在一個有序的環境中進行。

(五)加大網絡建設,擴大民眾參與范圍

加大網絡的建設,使更多的民眾參與到網絡中,縮小網絡在技術上所產生的差距。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9年7月的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38億人,普及率達到25.5%。網民規模較2008年底年增長4000萬人,半年增長率為13.4%,中國網民規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長之勢。[4]這些數據進一步說明中國互聯網事業已經取得快速的發展,這一快速發展的趨勢也必然會帶給社會民眾更多政治參與的機會,使得民眾在最基本的層面上有了基本的保證。這也就要求進一步加大網絡建設,使更多的民眾參與到網絡當中。

(六)重視網絡政治參與,提高民眾參與熱情

對于網絡中的政治參與的言論給予重視,給予相應的回應。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回應回復網絡中公眾的問題,并給予及時的解決,從而提高網民的政治參與熱情。對于網絡中的過激言論應當給予正確的疏導,對于網絡中所出現的不理性、不理智的言論應當給以正視。注重利用疏導的方法來有效管理網絡政治參與。

[1]王海明.倫理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1.

[2]迪爾克·克斯勒.馬克思·韋伯的生平、著述及影響[M].郭峰,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94.

[3]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Z].2007-10-15.

[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09.

[5]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劉吉發.政治學新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7]陳戈寒.試論中國網絡政治參與[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 2008,(04).

[8]李斌.論網絡政治參與的發展趨勢[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8,(02).

[9]李祥.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影響及對策[J].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信息技術部,2009,(01).

[10]張方華.政治的價值性與政治倫理訴求[J].政治學,2009,(5).

[責任編輯:陳合營]

D621.5

A

1002-7408(2010)07-0044-04

黃蜺(1971-),女,福建南安人,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網絡政治學研究;郝亞芬(1985-),女,陜西臨潼人,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民眾政治
兌現“將青瓦臺還給民眾”的承諾
政治呵護只盯“短處”?——乾 縣“政治呵護”重在政治激勵
烏克蘭當地民眾撤離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政治攀附”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政府幫民眾排解孤獨感
宋維:重新取得民眾的信任
十八屆三中全會民眾怎么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