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經濟特區政治發展30年:進程與邏輯

2010-08-15 00:48陳家喜黃衛平
特區實踐與理論 2010年4期
關鍵詞:深圳經濟特區特區深圳

陳家喜 黃衛平

深圳經濟特區政治發展30年:進程與邏輯

陳家喜 黃衛平

現代化理論的一個基本預設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將經歷經濟、社會與政治的多維變化。其中,經濟發展以及社會變遷對于政治轉型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作為中國最大和最重要的經濟特區,深圳在過去的30年間不僅成功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急劇變革,而且也經歷了顯著的政治變遷?;仡櫳钲诮洕貐^30年政治發展的進程,梳理政治發展的內在規律,有助于把握中國改革開放的政治邏輯。

一、經濟改革的政治適應

作為最早開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試驗田”,深圳經濟特區率先進行市場經濟的改革,明確“四個為主”的經濟體制:建設資金以利用外資為主;經濟結構以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為主;特區的產品以出口外銷為主;經濟活動在國家計劃指導下以市場調節為主。在這一體制的導向下,深圳打破了計劃體制下的所有制結構、工資與分配體制,土地與住房、物價與供給等體制,大力吸收和引進外國資本投資。較為徹底的市場化改革,使深圳從一個邊陲小縣成長為我國舉足輕重的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在GDP、地方財政、稅收、進出口等指標上,都位列國內大中城市前列。

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也對政治領域的改革形成壓力,如政府機構和職能如何更好地適應新的經濟體制,干部思想和觀念如何跟上新的形勢,黨建工作如何“覆蓋”不斷擴大的外資經濟領域。為此,深圳經濟特區先后進行了行政體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及非公企業的黨建工作。

市場經濟改革最先沖擊的是與計劃體制對應的僵化陳舊的行政體制,因此行政體制改革在經濟特區率先開展。1981年8月進行的第一次行政改革,率先打破按行業設置政府經濟管理機構的舊模式,對政府機構進行大規模精簡和撤并;市政府直屬部門由65個減為18個,人員由2237人減為867人。同時,行政層級也得到精簡,撤銷區級政府,改設管理區,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隨后的1983年、1986年、1988年、1991年、2001年、2002年及2009年,深圳又連續進行了7次行政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管理經濟與社會的職能與方式。在2009年5月深圳進行的第8次行政改革,以大部制為導向,明確界分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邊界,同時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健全決策、執行、監督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經過這一輪機構改革,深圳市政府部門由46個減為31個,取消、調整、轉移284項行政審批事項。伴隨行政改革的進程,深圳還實施了“責任風暴”和“治庸計劃”,推行政府績效評估,完善官員問責體系等,加強對政府官員的監督,提高政府服務市場與社會的水平。

特區經濟改革的推進,不僅需要政府職能的相應調整,也需要大量專業性強,業務技能熟練的干部隊伍。特區成立伊始,特別是關于政府如何管理市場,如何開展國際交流,如何與外商談判等相關知識和才能的專業干部隊伍較為急缺。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深圳進行了多種形式的干部體制創新。從1980年開始,蛇口工業區率先開始打破傳統的干部任用調配制度,面向全國招聘各類干部,隨后在全市推廣。截止1988年底,深圳采取招調方式引進干部達4.8萬名。1986年,深圳又進行了公開選拔領導干部的探索,市審計局、勞動局、司法局等10個市直單位19名局級領導職位通過公選產生。參與選拔的干部需要經過自我推薦,筆試,考察,面試答辯,考評等多個競爭性環節。此后直至2008年,深圳市又先后進行了5次領導干部的公選改革。深圳對于公開招聘、民主評議和選舉、公開選拔等干部公選的系列實驗,為隨后全國其他地方開展類似實驗提供了借鑒。

此外,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圳經濟特區還是外來資本進入中國市場的橋頭堡,包括外資在內的各種非公有制經濟在特區內蓬勃發展。這些外資企業的進入,也形成了黨建工作的“飛地”。因此,深圳也率先面臨著如何加強非公企業黨建的迫切任務。1982年,深圳市委發布的《關于我市中外合營企業黨的工作的情況報告》中就明確提出,“特區要‘特’,特在獨資、合資企業中加強黨的建設”。為了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執政黨建設,深圳從1980年代即著手外資企業、私營企業和非公企業的黨建工作,截止1985年9月,深圳市405家涉外企業1742名黨員,共成立了2個黨委,3個黨總支,125個黨支部,14個黨小組。①在長期的非公企業黨建工作探索中,深圳形成了許多有效的經驗與方法,包括堅持精簡、高效、兼職的原則配備黨的干部,堅持業余、小型、分散、時效原則開展黨的活動,按“內外有別”原則改進黨組織的工作方法等等。②深圳還創新非公企業流動黨員管理方法,實行“屬地管理”,以流動黨員相對集中的鎮(街道)、村(居委會)以及工業區、住宅區、商業區等為基本單位建立黨組織等。2007年,深圳市建立外來流動黨員社區黨組織312個,管理外來流動黨員8000多名。

二、社會變遷的政治后果

深圳經濟特區快速的現代化進程,特別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化。在短短30年間,深圳從人口31萬的邊陲小縣發展至1400多萬的現代化大都市。大量來到特區創業和淘金的新移民,隨著經濟特區成長的步伐,獲得了較為可觀的收入,構成特區龐大的中產階層。這一中產階層具有更為自主的政治表達能力和更為強烈的政治效能感,從而形成較為顯著的公民自主政治參與現象,如業主維權、人大競選、網絡問政等。

從2000年以來,深圳城市業主維權行動不斷升溫。圍繞市政工程建設與拆遷、物業管理、房屋質量等住房產權問題,大批居民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業主維權行動,典型案例包括“瀅水山莊事件”、“鼎太風華事件”、“西部通道事件”等。作為一種中產階層的抗爭行動,維權業主領袖在與政府的博弈中體現出較強的理性,他們選擇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內爭取權益,援引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和政策條款;善于運用斗爭策略,聚合集體力量,募集維權經費,利用政治精英的社會關系網等。③

2003年深圳區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出現10多位自薦參選的候選人。與傳統組織提名推薦人選相比,這些自薦參選人是由普通選民聯名推薦產生,與組織提名候選人同臺競選。這些參選人的社會背景是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體制外社會精英,不依附于黨政機關及事業單位,而是在私營部門工作、或是自由職業者、或是離退休人員。借助于張貼海報、散發傳單、網上交流、訴諸媒體、開辦講座、法律訴訟等方式,他們努力擴大自己在選民中的影響,爭取選票支持。④盡管最終只有一位自主參選人成功當選,而其他參選人因各種因素落敗,但這一現象所展現出的公民自主政治參與的強烈愿望,也成為特區政治發展的重要標志。

2002年11月,一篇《深圳,你被誰拋棄?》的網文,通過對深圳的發展現狀、改革方向及如何保持競爭優勢等問題的思考,掀起網絡問政的熱潮。借助于網絡參政也成為眾多特區社會精英參政的渠道,典型的如2005年5月,有市民以自費方式在報紙上刊登“致深圳市第四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公開信”,希望通過廣告方式聯系到新一屆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以便請他們向人大、政協轉交有關政策建議。

深圳經濟特區的迅速發展孕育了一支龐大的社會中間階層,他們在經濟實力上升之后也具有了更強烈的維權意識和政治表達意愿。而由新移民組成的深圳特區,社會傳統和人際網絡淡薄,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新大陸”的社會背景。脫離社會傳統的遺產,人們為了維護公權(政治表達權)和私權(房產權)可以更為明確和自主地采取各種自主參與的政治行動。

三、經濟特區的“政治試驗”

作為經濟特區的代表,深圳不僅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市場經濟的“試驗田”,還被賦予了改革創新的“排頭兵”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示范區”?!靶率滦罗k、特事特辦”、“先行先試”不僅是中央賦予深圳改革創新的特殊權限,也成為深圳特區存續的內在要求。為了保持特區之“特”,深圳經濟特區的改革并不僅限于經濟層面,還進行了政治領域的改革嘗試。

1980年代初,蛇口工業區率先進行了基層民主選舉的實驗。1983年4月,工業區第一次進行了推選工業區管委會的改革。工業區所有機關干部、大專學歷以上及助理工程師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等在沒有指定候選人的情況下,“海推”產生工業區管委會班子成員。1984年4月,工業區機關干部及技術人員約300人又對工業區管委會進行年度信任投票,約有14%的公司領導因得不到半數票數而被調整工作直至解聘。1985年4月,蛇口工業區進行了范圍廣泛的直接選舉。所有工業區的正式干部職工均有權參與選舉,所有工業區機關干部、黨支部正副書記、協會負責人和工業區工會、團委委員等均享有被選舉權。工業區1174名選民經過候選人推薦和正式選舉兩個環節,產生新一屆管委會班子成員,第一屆管委會7名成員中有3人落選。盡管蛇口民主只是一個“試管”的實驗,但卻成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先進行的基層政權選舉實驗。

在經濟特區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農村行政建制存在時間較為短暫,然而深圳同樣探索了農村基層民主的實現形式。1993年,寶安區沙井鎮蠔二村實行“一張白紙選村干”,基層政府在村委會選舉過程中“不定調子、不制框子、不搞暗示”,不提候選人名單,候選人的提名與正式選舉交由該村村民完成,這是村委會“海選”的新嘗試。1998年10月,龍崗區在全區10個鎮中各選1個村探索村黨支部的“兩票制”選舉?!皟善薄奔疵褚馔扑]票和黨員選舉票?!皟善敝啤敝械牡谝黄笔敲褚馔扑]票,即廣泛發動黨員群眾參與村黨支部候選人的民意測評和推薦;第二票是產生村黨支部班子成員的正式投票,即召開黨員大會,由黨員從正式候選人中選舉黨支部委員,再由委員選舉黨支部書記、副書記。⑤在部分試點成功后,1999年深圳在全市農村黨(總)支部換屆選舉中全面推行“兩票制”。

在村級民主成功試驗的基礎上,深圳經濟特區在1999年試行“三輪兩票制”選舉鎮長,進行基層政權的民主選舉試驗。此次選舉的試點是龍崗區的大鵬鎮,選舉共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輪“公眾性民意票”,由全鎮全體選民投票推薦候選人;第二輪“代表性民意票”,由全鎮黨員、干部、職工和農戶代表在第一輪投票的基礎上,通過投票對候選人進行民主測評;第三輪“法定性選舉票”,由該鎮人大代表依法對經前兩輪選舉產生的唯一候選人進行正式選舉。盡管這一改革未能持續,但是改革本身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被視為“一種穩步推進基層民主政治的漸進策略”。⑥

深圳還探索黨內民主的有效實現形式。2005年到2008年,深圳先后在非公企業黨支部、社區黨組織、機關黨委等進行“公推直選”的試點。試點單位采取個人自薦、聯名推薦和組織推薦等多種方式推薦基層黨組織候選人;候選人通過與黨員見面,回答提問等方式,開展競選活動;黨員通過投票進行民主測評,篩選初步候選人;最后則由全體黨員或黨代表進行投票,差額競選產生基層黨組織班子成員。2010年4-5月,深圳又采取公推直選的方式,在包括光明新區在內的4個選舉單位,選出15名市黨代會代表。

此外,深圳還提出了許多未能付諸實踐的政治改革構想。1982年深圳提出實行“總督制”,總督直接對國務院負責而不用對省政府負責。⑦1989年深圳提出“三委分立”的設想,成立行政委員會、立法委員會和政務委員會,分別行使市一級的議事、政務咨詢和政治協商的職能。⑧2001年,深圳提出“行政三分制”的改革方案,方案將特區政府按照大行業、大系統分成決策、執行和監督三個“職能塊”。2008年,深圳又提出包括民主選舉、干部體制、人大與政協等一攬子的“政改草案”?!罢牟莅浮碧岢?,要探索試行區級人大代表直接競選制度,擴大基層黨組織負責人直選范圍,全面推行居委會直選制度,試行區長差額選舉,為條件成熟時進行市長差額選舉積累經驗。⑨盡管這些改革方案最終未能付諸實施,但卻發揮了“試溫計”的功能。在全國政治改革尚未開展之前,在改革的“試驗田”——深圳經濟特區率先提出這些政改方案,顯然有助于了解各方對于政治改革的態度和立場,進而為決策層提供參考。

四、經濟特區政治發展的邏輯審視

深圳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樣本之一。深圳經濟特區的政治發展也是認識中國改革開放的政治視角之一?;仡櫳钲谡伟l展的歷史進程,大體可以梳理出國家(中央政府)、國際(香港)和內部(特區的經濟與社會結構)三個制約因素。正是在這三種力量的作用下,形成了深圳經濟特區政治發展的特定空間。

(一)國家的視角:特區政治發展的宏觀背景

中央授權賦予深圳經濟特區特殊的政策環境。作為“試驗田”的優勢之一,深圳率先獲得了國家的各項優惠政策,被賦予了廣泛的改革權限。深圳從一個邊境縣(寶安縣,1979年2月)、省地共管的“市”(1979年3月),升格為地級市(1979年11月),副省級城市(1981年8月)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完成。此后,深圳還先后被授予計劃單列市(1988年10月)和地方立法權(1992年7月)以及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9年2月)等“頭銜”。正是有了這些改革的授權,深圳才可以“新事新辦,特事特辦”,得以在不同時期進行領先全國的各項政治試驗,如率先進行行政體制、基層選舉、干部體制,以及黨內民主的各種改革實踐,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

然而,國家給予深圳經濟特區改革特權的同時,也設定了深圳政治改革的可能與限度。中央在設立深圳經濟特區時就明確其經濟特區,而非“政治特區”的功能定位。經濟特區是堅持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經濟改革的特殊區域,發揮的是探索市場經濟的改革,而非政治領域的實驗。在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初期,這一定位有助于消除圍繞經濟特區屬性產生的各種意識形態爭執,是經濟特區順利建立與健康發展的“保護傘”,但它同時限定了特區政治改革的步伐。由于政治改革本質上意味著重新調整既有的權力與利益的格局,必然面臨較大的阻力和可能的社會不穩。因此,從國家層面來看,政治改革應相對滯后于經濟改革。深圳提出各種政治改革的構想,如“總督制”、“三委會制”、“行政三分制”,“08政改草案”等,都由于與宏觀政治改革的步調不一而被叫停。在中央集權體制下,地方領導人無法超越中央的宏觀精神,違背中央或者上級政府的意志而“單兵獨進”地進行政治改革。

(二)香港的影響:特區政治發展的外部借鑒

深圳擁有毗鄰港澳的特殊區位。1970年代末的逃港風潮以及香港回歸祖國的戰略實施,使深圳經濟特區的實驗具有了至關重要的正當性。也是出于同樣原因,香港成為深圳學習的榜樣、改革的參照,甚至超越的對象。這些學習不僅僅限于經濟、管理與技術層面,還擴展到政治架構與政府改革的層面。地理上的便利讓深圳特區初期的領導人可以便捷地了解香港的政治與行政體制,甚至直接到香港學習考察和現場觀摩。因此,深圳進行政治與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自然將香港作為改革的模板來加以仿效。

1980年代蛇口工業區的民主實驗,與工業區創辦人袁庚的香港工作經歷不無關系。他根據自己在香港工作的所見所聞,提出破除官本位,在蛇口“試管”內開展微觀民主的實驗,包括公開選拔、民主評議、直接選舉工業區領導。而此后深圳進行各項行政體制改革,如建立公務員制度、行政審批制改革、政府機構精簡、行政問責等,也充分借鑒香港的經驗。深圳還從香港政治體制中尋找改革的靈感,如1983年前后提出的“總督制”構想,就是希望學習香港的“總督制”,希望中央賦予深圳更多的行政自主權;1989年初步實踐的“三委會”體制,則明顯的參照了香港既有的政治架構;2003年“行政三分制”出臺之前,決策者曾多次赴香港學習考察。這些改革方案都帶有學習香港的明顯印記。

(三)內部視角:特區政治發展的經濟邏輯

特區30年,深圳經濟的迅速增長不僅推動了地方財政收入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帶來了重要的政治后果。特區政府主動改革行政體制,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公共服務以適應經濟改革的要求;經濟發展也改變了特區的社會結構,壯大了城市中產階層,這一階層在維護私權與公權的過程中,形成了日益活躍的公民參與現象。特區還進行了許多富有創新性的政治改革實踐,如蛇口民主選舉的試驗、寶安“海選”村委會、龍崗“三輪兩票制”直選鎮長,“公推直選”基層黨組織和黨代表等。

[本文系深圳市哲學社科項目“深圳經濟特區30年政治文明建設”(項目編號:115D008)及深圳大學團隊項目“中國經濟先發地區的政治發展與政府創新研究”(項目編號:09TDCX04)的階段成果。]

注釋:

①海天出版社:《深圳經濟特區組織人事制度改革實踐與探索》,深圳:海天出版社,1986年,第130~143頁。

②中共深圳市委組織部:《充分發揮外商投資企業黨組織的作用》,《黨建研究》1993年第2期。

③黃衛平、陳家喜:《城市運動中的地方政府》,《東南學術》2008年第6期。

④黃衛平、唐娟、鄒樹彬:《深圳市區級人大代表競選:過程、特點、意義及問題》,《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

⑤王樂夫:《“兩票制“對我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貢獻——以深圳市龍崗區為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

⑥俞可平:《增量民主:“三輪兩票”制鎮長選舉的政治學意義》,《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0年第3期。

⑦谷牧:《要研究和學習深圳的經驗》,中共深圳市委編:《前進中的深圳》,北京:紅旗出版社,1984年,第3頁。

⑧周溪舞:《我經歷深圳發展的幾件大事》,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經濟特區的建設》,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188~267頁。

⑨關于征求《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市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告示[W].深圳政府在線(http://wcm.sz.gov. cn/preview/szgov/yjzj/.)

(作者單位:深圳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所,陳家喜系副教授;黃衛平系所長、教授)

猜你喜歡
深圳經濟特區特區深圳
深圳歡樂海岸喜茶LAB店
深圳:無人機燈光秀精美絕倫
DC炫特區
深圳
深圳:特區醫改的苦辣酸甜
深圳醫改破與立
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獲通過
深圳“去編”激起千層浪
對《深圳經濟特區水資源管理條例》的修訂探討
《特區實踐與理論》2014年 總目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