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的本義及其時代價值

2010-10-25 05:52孔憲峰
理論導刊 2010年9期
關鍵詞:中庸論語儒家

孔憲峰

(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沈陽110036)

“中庸”的本義及其時代價值

孔憲峰

(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沈陽110036)

長期以來,人們對“中庸”存在著些許誤讀,因而有必要從歷史文本的回歸中考察“中庸”作為哲學范疇和方法論的本真內涵,探究“中庸”致“和”的時代價值意蘊?!爸杏埂笔钱斚氯藗儗崿F身心之和、人際之和、人與自然之和、人與社會之和的可資借鑒的思想資源。我們在踐行“中庸”之道時,要遵循“中庸”自身的兩個基本原則,即“權變”與“時中”的原則,以利于我們立身處世、齊家興業和治國安邦。

中庸;和諧;孔子;禮;儒家

毛澤東曾說:“孔子的中庸是孔子的一大發現,一大功績,是哲學的重要范疇,值得很好地解釋一番?!盵1]在此,毛主席對中庸思想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盡管如此,在歷史上和現實中,在工作、生活與學術研究領域,仍有很多人誤讀中庸、不能現身說法地實踐中庸。在當下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中庸”作為儒家寶貴的文化遺產理應成為我們時人立身處世的重要思想引領。

一、何謂“中庸”

正本清源,才能呈現其歷史真面目。對于“中庸”的考察,既要針對長期以來人們對“中庸”的誤讀,又要回歸到歷史文本之中,以切實探究“中庸”的本真意蘊。

(一)“中庸”的誤讀

自20世紀以來的百年歷史風云中,儒家“中庸”之道一直遭受各種誤解甚至指責。從個體行為的角度,有人認為中庸就是沒有原則、沒有立場的調和或“和稀泥”,充當“和事佬”。如果是這樣的話,這種人就是孔子所說的“鄉愿”。子曰:“鄉愿,德之賊也?!边@是一些不講原則、言行不一的偽君子??鬃訉@樣的人提出了嚴厲的批判:“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下》)既然如此,孔子怎么會提倡這種“老好人”呢?這也正說明,中庸的本義不在于此。

從群體心理的角度,有人認為中庸就是折中主義、平均主義、妥協主義、庸碌主義、不徹底主義的代名詞,其不溫不火、不思進取的中間路線所逐漸形成的特有民族性格,導致了中國近代社會的落后。還有人認為“中庸”缺乏原動力,其不偏不倚、守正持中讓人圓滑處世,無助于生產力的提高和個體剛健清新精神面貌的塑造。[2]若此,兩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又怎么會領先于當時的歐美呢?所有這些,都是對儒家中庸思想的誤讀與曲解。

(二)“中庸”的本義

究竟何為“中庸”?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許慎《說文解字》說:“中,內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從用,從庚;庚,更事也”。[3]在此,“中庸”即“內用”,屬于人的意識行為。我們再回到相關歷史文本之中,在特定語境下探尋“中庸”的本義。子貢問:“師(顓孫師、即子張)與商(卜商,即子夏)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保ā墩撜Z·先進》)孔子言簡意賅地指出,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這就是對中庸思想的具體說明。

孔子的孫子子思在《中庸》中進一步發展了其祖父的中庸思想:“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梢哉f,個體情感與意志的恰切調控,決定著生命個體與群體、社會、自然的共生共榮。同時,《中庸》還以孔子的名義做了如是闡釋: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這里揭示的就是“執兩用中”的方法論?!皥獭本褪前盐?,“兩”就是統一體中對立的矛盾著的兩個方面。這種方法論主張把握事物中相互對立的方面或力量,運用無過無不及的中道原則行事。舜之所以成為萬世明君,就是依靠其大智慧,掌握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最終采納適中的用于老百姓。

考察主要原始文本之后,我們再結合歷代大儒的具體注疏來探究。鄭玄注《禮記·中庸》篇的解題中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编嵭⒌?章時說:“庸,常也。用中為常,道也?!蔽鳚h孔安國在訓解中指出:“言俱不得中也?!背套诱J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程子提示》)朱熹注云:“過則失中,不及則未至,故惟中庸之德為至?!瘪T友蘭先生曾引用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解釋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里所描繪的一位美女,身體和容貌都恰到好處。這就是儒家所謂的‘中’?!盵4]180-181徐復觀認為:“完全的說法,應該是所謂‘庸’者,乃指‘平常的行為’而言。所謂平常的行為,是指隨時隨地,為每一個人所應實踐,所能實現的行為?!盵5]龐樸認為:“公正地而不是徇私地聽取對立兩造的申訴,便能得‘中’。那么,這樣的‘中’,已經不是道德范疇,而屬于認識領域了。這就是說,‘中’不僅是善,而且也是真”。[6]李澤厚認為:“‘中庸’者,實用理性也,它著重在平常的生活實踐中建立起人間正道和不朽理則?!盵7]杜維明認為:“‘中庸’的意思,是要在一個復雜的社會、一個復雜的時空網絡中,取得最好的、最合情合理的選擇。就好像射箭要中的,也是在一個非常動蕩、非常不容易掌握的環境中,取得最好的擊中目標的時機。這就需要自強,需要自力,需要有自知之明,需要照察各種不同層面的矛盾?!盵8]

綜上,筆者認為,所謂的“中庸”即是哲學意義上的“度”,就是要求人們在待人待物時,堅持適度原則,把握分寸,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用這一客觀規律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協調矛盾,并最終指向身心關系、人際關系、天人關系以及人與社會關系的各要素內部及其相互間的和諧狀態?!爸杏埂笔怯伞岸Y”轉化而來,是禮的理論化和哲學化。這種禮不是制度規章繁文縟節,而是從人的心理結構中透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對人的基本要求。這意味著,中庸不是平庸和放縱,不是日常的放松和失度,而是用更高的合于“禮”的要求來約束自己,使人不要去追求過多的外在物質附加物。[9]135

二、“中庸”的時代價值

如上所述,“中庸”這一中正適度、機動靈活的處世原則的確已經成為我們特有的民族性格。我們為“中庸”正名,就是要讓當下的人們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樹立統籌兼顧、持續發展的宇宙觀和樂觀向上、進退自如的道德觀,切實將儒家中庸之道轉化為當代人們實現身心之和、人際之和、人與自然之和、人與社會之和的重要思想資源。

(一)本然價值

所謂“本然價值”,就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或所涵蓋的價值取向。就“中庸”這一哲學范疇而言,其本身涵有的價值就是直接指向宇宙萬物和人性道德,它是宏觀意義上的理想的價值訴求。

1.宇宙觀。我們這個民族認為,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一定是非常對稱、非常中正的。這是她的審美觀,她對世界、宇宙的看法,我們叫做宇宙觀。我們的民族認為有一條主軸,有對稱性、平衡性的這樣一個結構,可能是最穩定的結構。這就是所謂的中庸。[10]225中國哲人觀察宇宙人生,既著眼于天地人物我、人身人心都處在不同的系統或“場”之中,肯定各系統、要素之內外的相互依存,密切聯系。人體小宇宙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世界大宇宙也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人體小宇宙與世界大宇宙也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所以,《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边@即是說:“中”是天地萬物之根本,“和”是天地萬物所共同遵守的普遍準則。由此可見,我們整個星球之上的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個體的人,都應該樹立宇宙意識、胸懷全世界的共同發展,將中庸這一具有普世意義的思維理念、處世原則作為我們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引領。

2.道德觀。道德論層面上的中庸是指將理想的道德境界稱作“中庸”。[11]58什么是理想的道德境界呢?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保ā墩撜Z·雍也》)程子解釋說:“中庸天理也。不極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乎中庸。中庸乃高明之極耳,非二致也?!?《中庸·程子提示》)在此語境下,中庸是“至德”,是天理;因此,其道德實踐本身注定就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所以,孔子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保ā吨杏埂罚槭裁粗杏怪离y以做到呢?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保ā吨杏埂返谒恼拢┲祆渥ⅲ骸叭唠y而易,中庸易而難,此民之所以鮮能也?!闭J為中庸在人們中很難做到的原因就在這里。很難做到,并非高不可攀。在孔子眾弟子中,顏回就是一個能夠很好踐行中庸之德的賢人。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弗失之矣?!鳖伝刂t就是因為他能始終恪守中庸美德。這就告誡我們,道德范疇的中庸,就是要通過長期的修身養性、培養賢德,隨時檢視并訴諸自己的行為,漸進“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這注定是一個含著自身的修煉、踐行和再修煉、再提升的艱苦漫長的過程。

(二)實然價值

所謂“實然價值”,是指事物在現實世界中所能夠切實發揮的各種效用。西方著名文化學者湯因比說:“人類已經掌握了可以毀滅自己的高度技術文明手段,同時又處于極端的政治、意識形態的營壘,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諧?!边@是對中庸精神積極因素的極高評價。[12]馮友蘭先生認為:“各種不同成分之間,要有適當的比例,這就是‘中’,‘中’的作用則是達成‘和’?!盵4]182“中庸之道”原本就是“和之道”,它體現著“和”,又是達成“和”的方法和原則。[4]可見,“中庸”是實現和諧的手段,和諧是中庸追求的目的?!爸杏埂敝赖膶嵢粌r值就是指向和諧。

1.個體身心之和。在人與內在自我的關系上,中國傳統哲學家認為,個體生存的意義世界與個體人身心的涵養有很大的關系,可以幫助人在自身生命與心靈上都處于健康狀態。[10]222“和諧情感和和諧行為的基礎是最初的和諧,這種和諧被看作中心,即中。中的目的就是要識到深埋在人性中的那些東西,因為它們能產生情感和思想,因此,來自于人性深處以情感和思想形式出現的東西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道德意識,因為它的目的最終是與現實相合,與人生情境相一致,使人性獲得良好狀態,并得以實現,這就是中,或最初的善?!盵14]儒家提倡以中庸為遵循原則,通過內省、慎獨、改過、力行諸環節逐步實現身心之和。內?。嚎鬃诱f“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皟仁〔痪?,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篇》)所謂的“內省”就是一種內心的自我反省,是主觀自覺、自我分析、自我評價來調控自己的行為,使之遵循確定的目標。慎獨:《禮記·中庸》中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薄吧鳘殹敝傅氖侨藗冊趥€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以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改過:人一旦犯有過錯,不能文過飾非?!熬又^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保ā墩撜Z·子張》)內心和諧之人就應該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并力行改正錯誤。如果“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保ā墩撜Z·衛靈公篇》)在此,孔子向人們道出了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度。力行:《中庸》中說:“力行近乎仁”??鬃又亍靶小?,他考察一個人要“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要“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反對那種“巧言令色”的語言上的巨人;認為“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篇》),“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保ā墩撜Z·憲問篇》)作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語言上應少說、慎說,而在行動上應敏而躬行、親力親為。如此修身養性,勢必保持中正平和之心,理性面對外事外物。心理上,切實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行動上,始終恪守“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曰篇》)以中庸為行動引領,堅持在制約自我欲望中達成中和平衡,[2]159實現生命個體的身心和諧。

2.人際關系之和。中庸之道在處理人際關系問題上,應具體指向“和而不同”?!昂汀笔侵赣糜诓煌庖娀虿煌瑐€性中謀求一種“執中”或和諧的狀態之義,而“同”是指抹殺不同人的個性來謀求單一性的一致之義。因此,只有“和”而不是“同”才是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孔子才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篇》)??梢钥闯?,在人際關系處理上的尚和思想,正是中庸思想在人際交往中的具體體現和運用。[15]與此同時,在其他儒家經典中,也圍繞中庸的思想對人際關系之和作以闡釋。如《大學》:“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弊鰢?,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這些適度之舉,就能夠維系好君臣、父子等群體關系?!抖Y記·禮運》中指出:“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边@又從家庭關系、社會關系、國家關系強調了以中庸之法構建“大順”理想的重要。此外,孔子還主張“無適”、“無莫”、“周而不比”、“群而不黨”以及“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等接人待物的思想理念。

3.人與自然之和。恩格斯早在《自然辯證法》中對人類曾發出忠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盵16]1992年全世界1575名科學家發表了《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人類和自然正走上一條互相抵觸的道路?!边@意在說明,是人類的急功近利和膨脹貪欲致使大自然的環境日趨惡化,人類與自然正處于不和諧的狀態中。人為的環境破壞,這一行為及其帶來的結果本身是完全違背儒家中庸之道的。天、地、人、物不是各自獨立、相互對峙的系統,而是彼此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相互聯系的整體。它們同處于一個充滿生機的氣場或生命洪流之中。[10]217湯一介教授認為:“‘天’和‘人’之間存在著相即不離的內在關系,……‘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應擔當起合理利用自然,又負責任地保護自然的使命?!盵17]周桂鈿教授指出:“中國古人采取了許多具體措施,保護與自然的和諧。歸納起來,主要有兩條:一曰取之有制,二曰取之以時?!盵18]147前者是指要有節制地開發大自然,后者是指因時制宜利用大自然。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大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孔子在保護大自然方面堪稱楷模?!白俞灦痪V,弋不射宿?!保ā墩撜Z·述而篇》)“君賜生,必畜之?!睂Υ?,孔子深有體會:“丘聞之也,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凰不翔。何則?君子諱傷其類也。夫鳥獸之於不義也尚知辟之,而況乎丘哉!”(《孔子世家》)孔子還提出:“開蟄不殺當天道也,方長不折則恕也,恕當仁也?!保ā洞蟠鞫Y記·衛將軍文子》)“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保ā抖Y記·祭義》)只有對萬物生靈“取之有制”、“取之以時”,才能確保大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王岳川教授認為,天地萬物都可以欣欣向榮地生存,但互相不構成一種利害關系?!吨杏埂芳戎匾曁幵谔斓刂g的人的能動性,又重視人與自然的相生相合的和諧性,在維護天地自然的多樣性與整體性中,實現人與天地的和諧性和統一性。[9]149-150在這一文化氛圍下,我們提出,要想切實保護大自然,必須以實際行動真心地熱愛大自然、順應大自然。杜維明教授認為:“把自然當作家園的感覺使儒家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到終極的意義;發展出了一種重視規范、均衡與和諧的生活形態?!盵19]由“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的寄情山水之間的陶醉感,到“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篇》)的怡然自得,展現的就是人類對大自然本真的熱愛?!疤旌窝栽??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篇》)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人類就應以敬仰之心順應大自然,這也是對大自然的一種愛。能夠付諸對大自然由衷的愛,感受到大自然對人類自身生存的巨大價值,就會積極保護、合理利用大自然了。

4.社會發展之和。據國家統計局最近的權威發布:中國最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但他們的財產僅占國家經濟總額的4.7%,相反占總人口百分之二十的最富裕人口所持有的財富占國家經濟總額的50%;中國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年均收入差已達到3.3:1;上海的人類發展指數已經達到或超過部分歐洲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廣大西部地區部分省份的人類發展指數甚至比非洲最貧窮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還要低。這些數據表明,目前我國階層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依然很大,這將直接影響社會的長治久安??鬃诱f:“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對此,孔子提出治理天下的兩條路線:一是以刑政,一是以德禮。這兩種辦法都能治理,效果不同。以德禮治理的為禮治,以刑政治理的為法治。[18]154

第一,德治。儒家倡導的“德治”就是在全社會實行禮制。儒家圣賢從國泰民安的大局著眼,無不對“禮”予以高度重視?!岸Y者,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保ā蹲髠鳌る[公十五年》)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保ā抖Y記·經解》)荀子說:“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保ā盾髯印妵罚岸Y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岸Y”的本質就是社會的規范、秩序和法度,無論對于國家、社會,還是個人,“禮”都是不可缺少的?!岸Y”的主要作用是調整人際關系和維護社會秩序。[20]由此看來,對國民實行“禮治”是儒家倡導的第一治國良方?!岸Y”不僅是重要的,更是符合中庸之道的,所謂“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保ā抖Y記·仲尼燕居》)李澤厚認為,當時孔子看到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所存在的尖銳矛盾,他要求使矛盾的雙方處在和諧的統一中,每一方都不要片面地突出而壓倒另一方,雙方的發展都應有其適當的限度而不致破壞統一。所謂“中”,就是矛盾雙方互相依存,每一方都在自身所應有的適當限度內發展,沒有“過”與“不及”的毛病?!盵21]實行“禮治”,就能夠平衡協調好各個利益群體的關系,并最終趨向和諧?!岸Y之用,和為貴”,“禮”是手段和過程,“和”才是人們共同追求根本目標。在儒家的理論視野里,制禮的目的在于“治事”,在于規范世人的行為,從而使社會處于有序之中,使社會達致和諧的狀態。[11]143那么,在社會這一現實世界里,該如何實行禮治、實現社會之和呢?以“中庸之道”來把握“禮”,核心是怎樣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防止社會出現巨大的貧富分化。[13]推古及今,我們認為,一要在全社會營造“德治”的氛圍,“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ā墩撜Z·為政篇》)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暗乐缘?,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ㄍ希┛鬃诱J為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二要以“仁政”之舉關注民生、惠及百姓。這正是孔子提倡的“富之”、“教之”,就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一起抓。三要提升為政者的社會公信力。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保ā墩撜Z·顏淵篇》)孔子認為可以“去兵”、“去食”,但不能“去信”;因為,“民無信不立”(同上)。面向百姓樹立公信力,切實取信于民,這是為政之本。

第二,法治。禮與法、德與刑均對個人、社會和國家有著重要的規范作用,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二者不能偏廢、缺一不可?!抖Y記·樂記》中說:“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因為,“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彼?,“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參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言導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プ?,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于是乎用刑矣?!保ā犊鬃蛹艺Z·刑政》)所以,治理社會既要強調“德治”,也注重“法治”。只有依法治國,才能“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周易·蒙象》)。法治的范疇不僅體現著有法必依,還體現著違法必究。在周公所創立的《周禮》中規定:諸侯、公卿犯了罪,也要繩之以法——“亦惟君惟長,不能厥家人,越厥小臣外正。惟威惟虐,大放王命,乃非德用刈?!保ā渡袝た嫡a》)這是說上自諸侯,下至家族之長,如果不能以身作則,只是一味地作威作福,不奉行天子的旨意,作奸犯法,也都要加以法律制裁。諸葛亮主張“賞賜不避仇怨,諸罰不避親戚?!p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保ā吨T葛亮文集治國》)法律最能體現一個社會的公平正義。只有在法律的框架內規約每一個公民的行為及其結果,才能提升法律的社會效力,切實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歷史經驗表明,單講“德”勢必缺乏普遍適用性和應有的威嚴,單講“法”又勢必缺乏人文精神、令世人誠惶誠恐。這是治國安邦的“兩端”,而取其兩端之平衡點,便是“德法并舉”的“中”。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在治理社會中要始終貫徹“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做法。

三、“中庸”的原則

“中庸”本身是哲學的一個范疇,是人們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在社會實踐中,要想真正實行“中庸之道”,也得講一個踐行“中庸”的原則。對此,每一個社會成員除了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堅持恪守中庸的處世理念以外,還應該身體力行、靈活運用。

一是要注意“權變”?!皺唷本褪且罂紤]事物發展的具體情況,然后采取相應的措施?!翱膳c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保ā墩撜Z·子罕》)孔子認為能與之共同學習,不一定能與之抵達大道;能與之抵達大道的,不一定能與之堅守不移;能與之堅守不移的,不一定能與之通權達變。孟子進一步提出了“執中用權”的思想?!皥讨袩o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孟子認為,執中不能是簡單機械地在兩端間選一個中點,而是要機動靈活地權衡實際情況。他還運用了生動形象的比喻作出了說明,如“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孟子運用這個生動形象的比喻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庸”理念,特別強調了不同形勢之下應該有靈活應對的辦法。[22]在這里,“權變”是強調要把握好實行中庸的判斷力與應變力問題。

二是要注意“時中”。仲尼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中庸》)朱熹注說:“君子之所以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而處中?!薄吧w中無定體,隨時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本又灾杏?,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馮友蘭先生認為:“‘時中’的含義是懂得‘適當其時’、又‘恰如其分’地行事”。孟子稱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梢跃脛t久,可以速則速?!且虼?,所以孟子稱頌說:‘孔子,圣之時者也?!保ā睹献印とf章下》)[4]181孔子是“時中”的踐行者,能夠隨時節制,合于中道。儒家講“趣時更新”,即根據時勢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常規,采取適宜的措施。這是要與時遷移、與時偕行的。[10]227在這里,“時中”是強調要把握好實行中庸的時間或時機問題。

綜上所述,儒家的“中庸”之道同樣是一個大智慧,是我們立身處世、齊家興業、治國安邦的重要思維理念和原則方法,是我們實現身心之和、人際之和、人與自然之和、人與社會之和乃至國與國之和的最可資借鑒的思想資源。我們為“中庸”正名,不僅有著民族認同意義和時代價值取向,而且也有著一定的普世價值訴求。

[1]毛澤東.毛澤東哲學批注集[M].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364.

[2]王岳川.大學中庸講演錄[M].廣西師大學出版社,2008:91.

[3]許慎.說文解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28.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新世界出版社,2004.

[5]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70.

[6]龐樸.儒家辯證法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84:80.

[7]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186.

[8][美]杜維明.儒家傳統的現代轉換[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117.

[9]王岳川.“中庸”的超越性思想與普世性價值[J].社會科學戰線,2009,(5).

[10]郭齊勇.中國儒學之精神[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11]舒大剛,彭華.忠恕與禮讓:儒家的和諧世界[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12]李振宏.睿通孔子[M].九州出版社,2009.

[13]楊慶存.孔子“和”文化思想及現代啟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14]成中英.儒家和諧論—兼論全球和平的六層次[J].中國學術論壇,2007,(3).

[15]張延華,李厚剛.《論語》中心理和諧思想與大學生心理和諧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17]湯一介.儒學十論及外五篇[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8]周桂鈿.中國儒學講稿[M].中華書局,2008.

[19][美]杜維明.儒教[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0]荊惠民.中國人的美德:仁義禮智信[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1]李澤厚.中國美學史(第1卷)[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148.

[22]劉世團.孔子和諧教育思想與當代語文教學[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責任編輯∶閆生金]

B 222

A

1002-7408(2010)09-0028-05

孔憲峰(1969-),男,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中庸論語儒家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中庸自明
如何讀懂《論語》?
朱子《中庸章句》的詮釋特點與道統意識——以鄭玄《中庸注》為參照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半部《論語》治天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