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英文化翻譯中趨同意識探微
——艾克西拉文化專有項翻譯論的啟示

2010-11-06 07:19周愛琴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10年5期
關鍵詞:漢英譯者譯文

周愛琴,楊 波

(1.貴州安順學院外語系,貴州安順 561000;2.黃岡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黃岡 438000)

漢英文化翻譯中趨同意識探微
——艾克西拉文化專有項翻譯論的啟示

周愛琴1,楊 波2

(1.貴州安順學院外語系,貴州安順 561000;2.黃岡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黃岡 438000)

文化翻譯是對源文中各種文化信息進行處理。本文嘗試解讀西班牙翻譯者艾克西拉的文化專有項翻譯理論,運用其策略分析漢英文化翻譯中的一些現象,從而指出漢英文化翻譯過程中,譯者需有“趨同”意識,力求使翻譯文化無限靠近源語文化。

文化翻譯;文化專有項;翻譯文化;“趨同”意識

近三十年來,國內翻譯學界越來越注重文化因素在翻譯中的作用。王寧就當前中國漢英文化翻譯評論道:翻譯說到底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我們今天所提出的翻譯概念,已經不僅僅是從一種語言轉變成另外一種語言的純技術形式的翻譯,而且還是從一種文化形式轉化成另外一種文化形式的廣義的文化翻譯,它是通過語言作為媒介而實現的。既然有人認為 (把外國的東西)翻譯 (進來)曾為中國文化的“殖民化”起過推進作用,那么,我們今天呼吁翻譯路徑的轉向,即把翻譯的重點放在把中國的東西譯成外文,我們也就在進行一種文化的‘非殖民化’嘗試了。[1]這段話進一步闡明了文化與翻譯的關系,同時指出了漢英文化翻譯的重要性。

一、文化翻譯理論回顧

文化翻譯理論層出不窮,奈達和紐馬克的理論都面向源文 (source text-oriented)。紐馬克主張以源文的文本類型決定翻譯方法,比奈達理論更加趨同源文,因為奈達雖然只提倡一種翻譯原則 (等值原則),但這種原則會為不同的接受者制作不同的譯文,“而紐馬克只考慮源文類型,他的面向源文是‘義無反顧’的?!保?](P108)弗美爾認為:源文通常是為來源文化中的一個情景而制作的,也就是面向來源文化的,所以僅僅把源文“換碼”而制作的譯本,無論其預期功能是否與源文相同,都不可能達到目的……他認為在華人社會,“毫無意義的直譯”也相當常見……[2](P112)弗美爾面向譯入語,認為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需要不同譯文。諾德則認為:“譯文的功能并非由分析源文自動得出,而是由跨文化傳意的目的決定的?!保?](P114)她認為翻譯有兩種方法:工具性翻譯和文獻性翻譯。工具性翻譯大體上面向目標文化,而文獻性翻譯則是面向來源文化。后來出現的伊塔馬·埃文 -佐哈爾的多元系統論以及最近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文化理論,例如后結構主義、后殖民主義和女性主義等等,實質上是一種文化理論而不是翻譯理論。[2](P137)在文學和文化的研究中引起了巨大的變化。[3](P363)

以上翻譯理論都給文化翻譯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不難看出不同理論呈現出不同的趨同 (源文)意識;“大多譯者秉承‘忠實’原則,不由自主地盡力使譯文在意義、色彩、形象甚至是音韻與辭格等方面向源語靠攏,這就是譯者的‘趨同 (源語)’意識”。[4]不難發現,“趨同”意識與當今中國翻譯界一種相當有代表性的觀點一致:語言可以歸化,文化必須異化。[2](P200)換言之,翻譯文化必須最大程度趨同源語文化。本文采用艾克西拉的文化專有項 (Culture specific item)翻譯論,來分析漢英文化翻譯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強調譯者進行文化翻譯時必須具有“趨同”意識。

二、文化專有項

艾克西拉給文化專有項下的定義是:在文本中出現的某些項目,由于在目標讀者的文化系統中不存在對應項目或與該項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源文中的功能和含義轉移到譯文時發生翻譯困難……這就是說,凡是目標文化中的一般讀者或者任何當權者覺得在意識形態或文化上不可理解或接受的,就是文化專有項。[2](P189-190)

1996年,他提出了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策略分類法,旨在提供一個框架,以便迅速發現譯文的整體趨勢是要“讀起來像其原文”還是要“讀來像原文”。[6](P189-190)以下是這十一種策略:重復、轉換拼寫法,轉換字母系統或譯音、語言 (非文化)翻譯、文外解釋、文內解釋、使用同義詞、有限世界化、絕對世界化、同化、刪除、自創。

在以下第三部分,筆者嘗試解讀文化專有項的十一項翻譯策略中的所呈現的“趨同”意識。

三、文化專有項策略運用中的“趨同”意識

(一)重復,照抄原文 眾所周知,英語與漢語屬于不同語系。漢語屬漢藏語系 (Sino-Tibetan Family),英語屬印歐語系 (Indo-European Family)。漢字是表意文字 (Ideographical Script),英語是拼音文字 (Alphabetic Script)。這兩種語言分別在語音層面和詞匯層面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在漢英文化翻譯時,此策略并不適用。

(二)轉換拼寫法,轉換字母系統或譯音 譯音 (音譯)是漢英文化翻譯中使用越來越頻繁的策略。根據中國地名委員會等單位聯合發布的《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 (漢語地名部分)》,漢語地名中的專名一般音譯,按漢語拼音方案處理,首字母大寫且連寫 (但不需連接符),通名則一般意譯,人名派生的地名原則上也依其同名同譯。這是業內公認的地名翻譯總則。如今,不僅地名,而且人名、中藥名稱、中華食物名稱、擬聲詞、特有的文化現象等都可采用此種策略英譯。例如:

例 1:三焦 (sanjiao)(中醫上用來指小網膜、大網膜和腸系膜)、鴻門宴 (Hongmen feast)、西湖醋魚 (West Lake sauced fish)、屯堡文化 (Tunpu Culture)、氣功 (Qigong)、儺 戲 (Nuoxi)、旗袍(Qipao)。

有明顯語言和文化色彩的詞語通過譯音,充分利用了漢語拼音系統,使得譯文在形式上接近英語語系。同時,傳達出一個信息:此種譯語承載有英語語言中不存在的文化信息,保留了源文的思想和信息,要引發目標語讀者的好奇心,從而對語言背后的文化信息進行分析和探索。通常這些音譯文化詞負載著大量中國所特有的飲食、醫學、旅游、戲曲、休閑、服裝、建筑等文化信息。京劇被譯成Beijing Opera,是因為受歷史影響而約定俗成。但熟悉西方 Opera的人都清楚明白,西方Opera與中國戲劇表現形式、承載的文化信息和文化韻味相去甚遠。Hewson andMartin認為這種翻譯“令讀者離開原本的文化背景”,而且“原本的文化聯想不再起作用”,反而目標文化的“聯想無可避免的作用起來”,這就對源文造成“扭曲效果 ”了。[2](P248)

(三)語言 (非文化)翻譯:盡量保留原文的指示意義 詞有內延和外延之分,或者稱為“指示意義”(denotation)和“隱含意義”(connotation),Roger Bell在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一書中指出:Denotationrefers to meaningwhich is referential,objective and cognitive and hence,the shared property of the speech communitywhich uses the language ofwhich the word or sentences forms a part.[5]

中醫術語中以下幾個文化專有項的翻譯就是采用此策略。

例 2:腎虛 (kidney-empty);胃實 (stomachsolid);心火 (heart-fire);肝風 (liver-wind)

“西醫中有腎 (kidney)、胃 (stomach)、心(heart)、肝 (liver),也有虛 (empty/weak)、實 (solid/fact)、火 (fire)、風 (wind)等 ,但卻沒有中醫里的“腎虛 (kidney-empty)”、“胃實 (stomach-solid)”、“心火 (heart-fire)”、“肝風 (liver-wind)”等……應當在深刻領會中醫原理的基礎上,來加以詮釋、翻譯,而不是一味的比照西醫的符號系統?!保?]

再如下面一些例子。

例 3:剪彩 (the Ribbon-cutting Ceremony);虛步 (empty step;弓步 (bow step);鐵飯碗 (the iron rice-bowl);半邊天 (half the sky);紙老虎(paper tiger)。

直接翻譯“指示意義”,使譯文最大程度地趨同于原作 ,既傳達了作者的交際意圖 ,即傳達了原作的思想和“風味”,同時又為譯語讀者留有思考和判斷空間。上述譯例有 Chinglish之嫌,因為這種策略在漢英文化翻譯中的“趨同”意識具有相對性,并不是絕對的。如:

例 4:高校 High school(應譯為 university)休息室 Rest room(應譯為 waiting room)在漢英文化翻譯時,要好好把握“趨同”意識的度,以避免出現錯誤的表達。

(四)文外解釋 在運用前三種方法的同時加上解釋,但由于把解釋放在正文里不合法或者不方便,因此標明是解釋,例如:腳注、尾注、文內注、評論文字等等。楊憲益在翻譯《岳陽樓記》最后一句落款時即用此策略,如下所示:

例 5: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五)文內解釋 與前一種策略相同,但把解釋放在正文里面,以免打擾讀者。

例 6:諸葛亮 (Zhuge Liang):A great person in ancient Chinese and he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s martest people.

奈達的動態對等原則認為譯者無權添加“有趣的文化信息”或“從文本其他部分引出來的信息”,“只是改變信息傳遞的方式”“把與出現困難的一段很接近的上下文在語言中隱含的意思明晰化”。他認為“一般的、詳細的背景資料”、“當然可用腳注或邊注的形式附加”,但“不應納入正文”,否則就會造成“年代誤植”或者“讓人以為在原本的信息傳遞中就必需有這樣的解釋才能讓人明白”,因而“歪曲了原本的傳意情景”。[2]這樣,源語文化完整保留,通過不同形式傳達,翻譯文化就在意義和風格上無限“趨同”源語文化。但這種英譯文冗長,是漢英翻譯最大忌諱。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文外解釋”和“文內解釋”的界限有時未必清楚,因而未必能反映不同的操縱程度。假如源文本來就有文外解釋,那么譯者把自己附加的文外解釋混在原作者的文外解釋里,操縱程度應該大于把兩者區別開來。因此張南峰認為這個文 (the text)應定義為“源文”(the source text)。

(六)用同義詞 用不同方式來翻譯一個文化專有項以避免重復。

漢英翻譯中用得著這種策略,漢語喜歡重復,英語比漢語害怕重復。劉萬里的《軍嫂》譯文中,有以下兩句譯文:

例 7:部隊的首長熱情地接待了我們……

by the chief……

——首長說,說點帶刺激的。

——“Something more exhilarating than this!”demanded the senior officer.

第一次出現的部隊首長先譯作 chief,因為上下文已經交代很清楚,原文的部隊二字省譯更加簡潔。以后的首長譯成 the senior officer,聽起來更順耳些,更與這篇充滿感情的散文在情節與情感發展的高潮上一致。后者雖然不一定指唯一最高職位指揮官,但因為有首次出現的 chief限定,英語讀者誤會的機會接近零。[7]但是,不難看出這種翻譯策略是可以運用于非文化翻譯。

(七)有限世界化 選用譯文讀者較熟悉的來源文化專有項。

例 8:貴州屯堡村的每個角落無不散發著歷史的氣息。

——The western Zhou Village in Guizhou is filled with historical information.

中國江蘇周莊舉世聞名,但貴州安順屯堡村卻還未為廣大外國游客所熟悉。The western Zhou Village傳達給讀者濃濃的文化信息,也說明屯堡村在文化和旅游方面享有與周莊同等地位。

(八)絕對世界化 選用非文化專有項來翻譯文化專有項。

中國人重視形象思維,常以物表感、狀物言志。以下有三個例子供我們商榷:

例 9:端午節,人們以菖蒲、艾等插于門楣。

——On Dragon Boat Festival,all Chinese families used to decorate their doorswith fragrant herbs.

譯者使用 fragrant herbs代替 calamus and argy wormwood leaves就是使用非文化專有項來翻譯文化專有項,在菖蒲、艾中國習俗中被認為是能驅蟲辟邪的天然芳草。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這些植物卻引起不良聯想,例如害蟲、殺蟲劑等有害物質。選用非文化專有項,無法體現中國人思維習慣,文化傳統的底蘊,文化不傳真。這種爭議尤其體現在下例文化詞的翻譯上:

例 10:班門弄斧

1.teach old granny to suck eggs.

2. 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

譯文 1文化意識趨同目標語文化,而譯文 2則相反,趨同源文文化,體現中國人思維習慣,保留了文化傳統的底蘊。

以下實例不是選用非文化專有項,但卻使譯文文化與源文文化天然“趨同”。

例 11: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It is easy to dodge a spear thrust in the open,but difficult to guard against an arrow shot from hiding)、腳踩兩只船(straddle two boats;have a foot in either camp)、腳踏實地(have a down-to-earth manner).

(九)同化 選用目標文化專有項來翻譯來源文化專有項。

例 12:胸有成竹 to 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

例 1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He who keeps companywith the wolfwill learn to howl.

例 14:外甥打燈籠,照舅 (舊)back in the old routine。

例 15:人比人,氣死人。Comparison are odious.

只要在學習一種語言的過程中認真研究與該語言相關聯的文化,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可等值傳遞的,這就是有關兩種文化共性的東西。至于兩種文化的差異相聯的內容,它構成了翻譯中的難題,這種難題也是很多的,任何譯者都會經常遇到。大量閱讀圣經、伊索寓言、莎士比亞著作及其他西方文學作品,進行生活體驗,通過翻譯實踐積累經驗,有助于此項策略的運用。但譯者精力有限,一般來說這種文化聯想突兀,需要靈感。

(十)刪除 例 16:—老人湊近我道:“么煙?中華的?……沒有那年頭‘游泳’的香啊!”

—The old man leaned for ward me and said:“What brand?Zhonghua?Less fragrant than the cigarette in the old days!”

游泳牌香煙已經退出漢文化生活很久,目標語讀者對此文化專有項的深究毫無現實意義,因而可以刪除“游泳”這個文化專有項。

(十一)自創 引進源文所無的來源文化專有項。(或目標文化專有項)(略)

通過解讀艾克西拉的文化專有項翻譯理論,會發現:艾克西拉的分類法運用于漢英文化翻譯時,譯者呈現趨同 (源語)意識,雖然這種趨同意識是相對而不絕對。不難想象,隨著中國近現代文化的發展和中國對外文化的推廣,“在人類需要溝通、交流的全球化時代,(韋努蒂)渴望一種可讓翻譯穩定棲身的價值;他認為,翻譯從根本意義上說是種族中心的,因而絕對不可能是地位平等的雙方之間的一種交流?!彼宄貙ⅰ按娈悅惱怼倍x為“為本土文化帶來變化,改變那些占支配地位的本土意識形態和體制?!保?]中國文化雖然近百余年處于西方的下風,卻曾經歷數千年輝煌,具有悠久而且豐富的文學傳統,對亞洲各國的文化至今仍有很大的影響。[9](P19)譯入像中國這樣的弱勢文化,趨同 (源語)意識策略同樣可以理解為對目標文化的尊重。

[1]王寧.關于文學與文化翻譯的對話 [J].譯林,2003,(6).

[2]張南峰.中國譯學批評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Venuti,Lawrence. Unequal Developments:Current Trends in Translation Studies[M].Comparative Literature,1997a.(4).

[4]孟祥春.漢英短語翻譯中的“趨避”意識與翻譯策略探討 [J].中國翻譯,2009,(2).

[5]Roger T.Bell.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6]林巍.“哲學理念”與“科學概念”間的梳理與轉述 中醫翻譯的一種基本認識[J].中國翻譯,2009.(3).

[7]劉萬里.達意“優”“美”能傳神 [J].中國翻譯,2009,(1).

[8]劉亞猛.韋努蒂的“翻譯倫理”及其自我結構[J].中國翻譯,2005,(5).

[9]Chan,Leo Tak-hung.Changing the Terms of Cultural Trans mission(C)[M].University ofMontreal and Concordia University,1997.

H315.9

A

1003-8078(2010)05-099-04

2010-09-02

周愛琴 (1973-),女,湖北黃岡人,貴州安順學院外語系講師;楊 波 (1979-),男,湖南邵陽人,黃岡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張吉兵

猜你喜歡
漢英譯者譯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與選擇
譯文摘要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I Like Thinking
漢英倍數表達形式比較及其類型學考察
話題鏈在漢英篇章翻譯中的統攝作用
漢英文字的幽默修辭功能淺探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漢英機器翻譯中的意譯和直譯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