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人文價值與經濟價值的辯證關系

2010-12-27 15:40崔越峰
理論導刊 2010年12期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價值

崔越峰

(新鄉醫學院社科部,河南新鄉453003)

論人文價值與經濟價值的辯證關系

崔越峰

(新鄉醫學院社科部,河南新鄉453003)

哲學的價值范疇是人文價值,是人的應然存在在自己的對象性活動中的全面生成;而經濟學的價值范疇則僅僅是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的經濟價值,二者之間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既不能彼此分割,也不能互相替代。認真探討人文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對立統一關系,有助于消除因價值概念的混淆而帶來的思想混亂,矯正經濟活動中的價值論誤區。

人文價值;經濟價值;辯證關系

一、經濟價值的含義及其局限性

經濟價值直接與人的物質生活相聯系,因此,生產物質生活資料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盵1]79對于這樣用以創造經濟價值的生產勞動,馬克思曾經予以高度評價,認為它是一刻都不能停止的人的生存之根,“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它哪怕只中斷一年,……不僅在自然界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會很快就沒有了?!盵1]77可見,任何淡化或拒絕經濟價值的貌似“清高”,都是于人類生活無補的異想天開的理論懸設。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價值的基本形式是商品價值,商品價值是一定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商品中的凝結,或者換一種說法,商品的價值是對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吸納”。這樣一來,勞動也就被視為經濟價值的源泉。于是,經濟價值便取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首先,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次,該商品能夠用來交換到何種商品;最后,該商品及其等價物能夠用來滿足人的何種需要。

由于經濟價值直接與人的物質生活相聯系,是人的生活和生存不可須臾離開的基礎,所以它無疑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但是,經濟價值有其自身的適用范圍和限度,如果把經濟價值無限泛化,用以覆蓋一切價值領域,或用來代替哲學的人文價值,那就必然引起思想混亂和理論誤區。這是因為:

第一,勞動并不是創造價值或社會財富的唯一源泉。創造經濟價值或社會財富的不單有勞動這一要素,同時還有土地、設備、原材料等非勞動生產要素的重要作用,勞動和各種非勞動生產要素共同構成社會財富(經濟價值)的源泉。這就是說,創造經濟價值的主體不僅包括勞動的自為主體,而且包括自然界的對象主體,商品并不僅僅是對于勞動要素的“吸納”,它同時還“吸納”了勞動以外的其他要素。因此,馬克思曾經嚴肅地批判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哥達綱領》中關于“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錯誤論點,指出:“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脑慈?,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盵2]298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的來源除了勞動產品以外,還包括自然物品和服務產品。商品是在市場上通過交換而獲得的物品,其中有自然物品、勞動產品和服務產品,盡管商品絕大多數都來自于勞動產品,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人無論怎樣都不能憑空生產出勞動產品來。如果從源頭上說來,大多勞動產品都是取之于自然物品。例如,人們吃的糧食是農民通過耕種土地而獲得的勞動產品,糧食是莊稼結出的果實,莊稼是農民把種子種在土地里而生長的植物——這里就出現了諸如土地、肥料、種子、陽光、空氣、水和其他自然條件等等。

第二,人的勞動或對象性活動,并不只是限于向著經濟產品的投射,而同時投向人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審美生活的各個領域,其結果必將在超越經濟價值的意義上表現為人類生活的全面生成。近年來,英國學者皮爾斯等人在理論上系統地討論了環境資源經濟總量的構成問題。他認為,環境資源的經濟價值包括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其中,間接使用價值類似于生態的服務功能;選擇價值是人們為保護某種自然資源以備未來之用所預支的費用,類似于保險費;存在價值則意味著環境資產的價值評估,如原始森林由于具有很高的潛在性存在價值(其中包括環境價值和審美價值),所以,人們就愿意投資保護它。國內許多學者的論著已采納或吸取了這個觀點。資源經濟學將自然資源分為產出物和非產出物兩大類,與之相應的便有使用價值和非使用價值,前者指自然資源可直接用以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的經濟價值,如飼草,或其轉化物——肉、乳、毛、皮等,這部分價值還包括其他的使用效能,但它們并不直接用以生產過程或消費過程,不直接或不可能直接在市場上交換,屬于非使用價值,其價值只能間接地表現出來,甚至可以在人的心理生活、感情生活、文化生活和審美愉悅中得到體現,是人在經濟領域之外的價值目標的實現。這時候,人的活動的投射所生成的價值,并不是可以用來交換的有形商品。

第三,直接的經濟需要遠不是人的全部需要。誠然,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社會物質財富普遍匱乏的歷史條件下,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的經濟價值將是基本的或被人普遍關注的主要價值形式。但是,人的需要不限于經濟需要,在物質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礎上,人的需要旨向將隨之向其他的社會生活領域拓展,諸如社會交往的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審美愉悅的需要等等,而這些非物質、非實體的價值形式,是不能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品交換原則用貨幣去購買的。馬克思曾經意味深長地指出,如果勞動本身的目的僅僅在于增加財富,那就是有害的、造孽的。把勞動與創造財富相提并論不是馬克思的本意。一味追求財富而破壞自然環境的勞動創造出來的經濟價值,與它造成的環境損失相互抵消以后,對人類的總福利將會是一個負數;它所產生的“有害的、造孽的”效果不但使人的發展、社會發展、環境發展不可持續,甚至必將危及人類的生存。當一個社會的價值追求只是限于圍繞經濟價值的軸心運行時,不僅會導致經濟活動本身的不可持續,而且必將導致人本身的異化。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不僅消耗了自然物質,同時還降低了自然的質量,自然的生態系統因此就需要有一個休養生息和修復補償的過程。于是,人類要持續發展,必須依托于穩定、健全與持續發展的自然生態系統,這就要求人類必須對自然生態系統不斷地提供必要的補償,包括實物補償和價值補償。充實和發展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也就因此被提上了議程,即這種補償不能僅限于兩大部類之間的補償,還必須考慮對自然的補償。具體說來,就是在產品價格中必須追加環境損耗的成本。因此,當代人在確立自己的發展目標時,應盡量避免給后代人造成環境損失的后果,如果這些行為不可避免,就必須采取合適的“儲蓄”、“貼現”方式進行補償。

二、人文價值高于經濟價值

在人的全部生活需要中,物質生活需要一直居于基礎地位,因此,經濟價值就是最基礎的重要價值形式。但基礎并不等于一切,人的物質生活需要不能掩蓋和代替人的其他生活需要,否則,人的存在就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與人相異化的。

國內有關勞動價值論的討論中,一種頗有影響的觀點認為,在原始社會,價值的唯一源泉是勞動,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價值的生產要素相繼擴大到了土地、資本、經營管理和科學技術等等,勞動價值一元論就相應地擴展到生產要素多元論。但是,這種觀點對于拒絕將環境因素計入生產成本、普遍低估自然價值并突出地表現為在環境問題上的“市場失靈”現象,還不能作出有說服力的解釋。比如,馬克思指出:“在一個集體的、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里,生產者并不交換自己的產品;耗費在產品生產上的勞動,在這里也不表現為這些產品的價值,不表現為它們所具有的某種物的屬性,因為這時和資本主義社會相反,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為總勞動的構成部分存在著”[3]20。從經濟維度看來,在一個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社會里,沒有商品,勞動甚至也不表現為價值,自然就更無所謂有沒有價值了。但是,私有制關系的出現,使自然成為供人們占有的對象,而資本主義則把這種關系放大到了極致,使自然完全淪為工具性的經濟價值,資本原則作為絕對的普適原則驅動著整個社會的運轉。

其實,從經濟維度說來,“價值”通常表征著人的效益評價和主觀偏好,而環境價值的分類則是人們在與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不斷加深了對自然效用的認識,或者說不斷發現了自然的新的價值(包括自然的內在價值、使用價值和系統價值等)。在經濟領域,人們之所以“在觀念上和語言上”賦予自然以價值,是因為自然具備了滿足人們需要的屬性,“然后人們也在語言上把它們叫做它們在實際經驗中對人們來說已經是這樣的東西,即滿足自己需要的資料,使人們得到‘滿足’的物”[3]406。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人們對自然的需要層次不斷提升,為了讓自然更好地有序運行和全面滿足人自身的需要,人們的活動樣式也大大豐富了:不僅使自然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且還使其滿足人類發展、生命安全、美感愉悅等等的需要;不僅令其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且還使其滿足人類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當然,人們為此就必須學會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自身的的需要,學會尊重和善待自然。

近代以來的人們把自然過度地經濟化的實質,在于片面地突出了自然對人“有用”意義上的工具價值,相應地弱化和取消了自然的內在價值和系統價值。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類的大多數為了‘積累資本’而自己剝奪了自己。這樣,我們就應當相信,這種克己的狂熱本能必定會特別在殖民地最充分地表現出來,因為只有在那里才存在著能夠把一種社會契約從夢想變為現實的人和條件?!盵4]879在當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生態危機的根源已經遠遠超出了社會政治的或社會制度的領域,由于單純追求經濟目的而導致環境破壞和文化失落的生態危機,無論是在資本主義世界,還是在社會主義或其他社會制度的現實生活中,都普遍地存在并有繼續蔓延的趨勢。這即是說,當今生態危機的根源,不是單純的政治原因,而是社會的、經濟的和文化心理的綜合原因所致。

以贏利和生產為目的的經濟,其后果必然是浪費的經濟。工業文明時代的大生產造成了大消費,大消費又維持了大生產,從而導致經濟價值對于人本身的異化。美國女哲人哈娜·阿朗特早在1958年就曾這樣評價美國的經濟:“我們的整個經濟已變成一種浪費的經濟。在這種浪費經濟中,所有的東西都得飛快地吞掉或扔掉,幾乎跟這些東西問世一樣快,以便使這個過程本身不遭到一個災難性的停止?!盵5]304在這里,手段和目的神奇地發生了置換——生產不是為了消費,消費反而是為了生產。即使生產毀掉了整個生態環境,以至于使整個人類的生活難以為繼,它也仍然難以停頓下來。這里就發生了一個被舒馬赫所揭示的判斷幸福的不同標準問題:“近代的經濟學家總是以消費較多比消費較少的人‘生活要好’這樣的信條為出發點,根據每人每年消費總量來衡量人們的‘生活水平’。但佛教的經濟學家認為這種做法極不合理。因為他們認為消費只是實現人們幸福的一種手段,人們的目的應當是以最小限度的消費來獲得最大限度的幸福?!盵5]306那些在生產中仍在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人們,很有必要深思何為幸福的問題。

把環境價值單純經濟化、工具化的傾向,始終立足于或局限于勞動價值論的陣地,盡管它也承認馬克思的關于“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的論點,但是,由于過分地強調自然的經濟價值或工具價值,從而不能不忽略甚至排斥自然的內在價值、系統價值和人文價值,所以它就只能在真理的門檻以外徘徊,而難以走進真理的殿堂。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價值并不是任何預成的實然存在,而是主體選擇和創生的隨機生成的應然過程。并且,“滿足需要”的活動本身并不一定就有價值,因為主體的需要并非天然都是合理的,其中既有積極的需要,也有消極的需要;既有正面的需要,也有負面的需要;既有適度的需要,也有超度的、過分的、虛假的需要。當今世界范圍內普遍追求經濟發展的目標選擇,往往在不同程度上賭上了人文價值失落和生態環境破壞的沉重代價;并且,在生產類型上,仍然局限于傳統的兩種生產理論——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人類自身的生產,而把人的環境需要以及經濟以外的其他需要置于發展經濟的視野之外,無視人和人的生境的彼此統一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然而,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評說。經濟維度所關注的價值并不總是真正“合目的”的,并不必然導致實現主體應然存在的全面生成。假若與人和自然生態系統的應然生成相背離,那么,即使人在實踐活動中多么的轟轟烈烈、叱咤風云,在主觀上以為自己取得了空前絕后的偉大成就,也難免導致人和自然的雙重異化,從而終究是以經濟活動成功的外觀創造著負價值,虛度或扭曲人生。

長期以來,發展生產力、繁榮經濟被片面誤解為“物的發展”、“工具的改進”和“財富的增殖”,忽略了人的本質力量發展的實質,以偏概全地用經濟價值取代了人文價值,用物質生活需要淹沒了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和審美需要。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曾經深刻指出:“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對這種心理學人們至今還沒有從它同人的本質的聯系,而總是僅僅從外在的有用性這種關系來理解”[6]88。如果把發展生產力、繁榮經濟的意義僅僅局限于外在有用性的經驗價值層面,而忽略其中所蘊涵的人的全部本質的超經濟價值,忽略人的本質力量的全面發展和人生意義的文化價值,那就是用外在工具價值淹沒人自身全面發展的內在價值,用經濟價值取代人文價值。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

三、全面理解經濟價值與人文價值關系的當代意義

在全球生態危機依然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與持續發展的當今時代,全面理解經濟價值與人文價值的辯證關系,具有切實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首先,在堅持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同時,發展和完善馬克思的商品價值理論。按照歷史的辯證法則,一種理論在它創立時無論多么科學,隨著歷史的發展,在個別問題的解釋上都難免帶有歷史的局限性,因而需要不斷地完善與發展。例如,馬克思關于土地有價格無價值及其相關的商品價值的一些具體結論,是在當時人與自然矛盾尚不十分尖銳、作為商品交換的自然資源種類不足夠繁多(主要是土地、礦山)的條件下做出的(盡管這些具體結論至今仍具有一定程度的科學性)。如今,人與自然的矛盾已經上升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主要矛盾,人類所利用的自然資源基本上都已呈現嚴重匱乏的條件下,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自然資源價值理論,無疑將需要進一步地修正、充實、完善和發展。堅持完善和發展馬克思的商品價值理論,并將其拓展到自然價值論域,可以使我們對自然資源價值來源問題作出既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符合新的時代特點和生活現實的科學回答。

其次,確立全面的生態價值觀,矯正和協調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們逐步認識到,正是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和經濟價值觀念的支配下,人類采取了全面現代化、工業化的生產規模與發展模式,從而造成了全局性的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鑒于當代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資源匱乏與環境困擾,國際政治經濟關系都已深深地烙上了自然資源的特征。因此,傳統經濟學理論和經濟價值觀念,都必須按照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彼此協調模式,進行實事求是的更新發展。建立在勞動價值理論基礎上的自然資源價值理論,無疑將有利于促進新的經濟學理論的建立、完善和發展。

再次,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當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優化經濟發展模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與難點之一,就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資源價值理論以及更加完善的商品價值理論,有助于建立一套合理的以自然資源價格、采掘與種植業產品價格到工業加工品及消費品價格的價格體系、價格形式與運行管理機制;也有助于我們掌握價值規律,按照經濟發展與資源再生產、生態環境相互協調的生態法則,正確調節商品生產者之間、國家與勞動者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及再生產方面建立科學的調節機制??傊?,對自然資源價值理論的研究,將有助于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為全面滿足人的需要、防止人與自然的雙重異化、促使人的全面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在當代能否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能否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能否正確處理和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成為衡量社會制度和經濟體制是否合理的重要標準。如果一個社會一邊發展經濟,一邊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一邊滿足人的物質生活需要,一邊掩蓋或忽略人的精神文化需要,那它就必然導致人與自然的雙重異化??梢?,正確理解和處理經濟價值與人文價值的辯證關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重要的理論任務。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

[4]資本論(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04.

[5]河清.現代與后現代[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8.

[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B0

A

1002-7408(2010)12-0068-03

崔越峰(1977-),女,河南新鄉人,新鄉醫學院社科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黎峰]

猜你喜歡
馬克思勞動價值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熱愛勞動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小黑羊的價值
放大你的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