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土地生態倫理的理論探索

2010-12-27 15:40蔡維森郭春華
理論導刊 2010年12期
關鍵詞:倫理原則土地

蔡維森,郭春華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南京210095)

對土地生態倫理的理論探索

蔡維森,郭春華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南京210095)

土地生態倫理是對土地問題的倫理思考,是生態倫理學在土地學科的具體應用,它引導人們從生態倫理的角度,重新審視和正確處理人地關系,并為人地系統健康協調發展和土地可持續利用提供理論支持。對我國古代土地生態倫理思想進行簡單的梳理,探討土地生態倫理的基本內容,我們認識到,在利用土地的實踐中必須遵循四個原則,即人地協同共生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公平原則與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則。

土地;生態倫理;倫理原則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然而在土地開發利用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的情況下,由于一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生態系統已遭到嚴重的破壞,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土地沙漠化、鹽漬化等土地生態安全問題的存在,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主要瓶頸。解決土地生態問題,僅僅依靠法律的強制性約束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充分發揮倫理道德的“軟約束”功能。本文通過對我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的梳理,對土地生態倫理進行理論上的考察,從而提出土地生態倫理的一些基本原則。

一、中國古代樸素的土地生態倫理思想

1.尊重土地、因地制宜。春秋時期,人們已經逐漸地認識到了土地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國家發展的重要影響?!兑捉洝分袑ν恋氐淖饔糜羞^較早的論述:“有天地,然后萬物生也?!边@一時期的五行學說中,對五行之一的“土”(即土地)也賦予了極其重要的地位。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對》中指出“五行莫貴于土,土之與四時無所命者”,同時指出“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天地之序也”,強調了土地在五行當中的重要地位。西漢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中,已經闡明了因地制宜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思想,他認為農業生產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強調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如對于不適宜種植五谷的丘陵地帶,必須種植竹木;二是要求根據土地等自然資源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安排生產,使“水處者漁,山處者木,谷處者牧,陸處者農,地宜共事”。

2.制定土地利用和生態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將生態保護視為“王道”,維護生態平衡?!吨芤輹の霓D解》中記載:“禹之禁,春三月,山林非時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边@被稱為中國最早的保護自然資源的法律規定。[1]先秦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齊國的管仲對生態保護方面的論述相當豐富,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理論認識,對中國漫長的農業文明社會對待自然環境問題有著深遠的影響。他指出:“陸、阜、陵、井、田、疇均,則民不憾?!盵2]提出了對土地合理使用。同時他還指出,國家應當制定法律,嚴格保護環境資源,做到“禁發有時”。他還強調,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是統治者取得并鞏固統治權利的必要前提,即“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山林沼澤,不可以王天下?!盵3]56荀況對管仲的自然資源保護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夭其生,不絕其長”是其自然資源保護思想的精髓,他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告訴人們應該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此外,秦《田律》中已經有了關于生態保護方面的明確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毒魚鱉,置阱罔,到七月而縱之。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獸及捕獸者,勿敢殺,其追獸及捕獸者,殺之?!盵3]57這說明秦王朝已經開始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生態的平衡。

3.強調建立和諧的人地關系。在古人看來,發展生產和保護環境并不像今天這樣截然對立,而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即所謂“協于天地之性,是以長久”。[4]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道家和儒家的重要理念,即“天人合一”的生態觀。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奔幢砻魅伺c自然的一致與相通。莊子指出:“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闭f明了“天”、“地”是萬物產生的基礎,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漢代大儒董仲舒將道家的天人觀念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他提出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成為兩千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宋代張載是中國古代第一個使用“天人合一”一詞的學者,他說:“儒者則因明至誠,因誠至明,故天人合一?!盵5]“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是自然規律與道德準則相結合的典范,它明確指出了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其一部分,人的生命存在與萬物的存在是統一的,而不是對立的,人與天地萬物的和諧交融,是保證宇宙生命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

二、土地生態倫理的理論要點

中國古代樸素的土地生態倫理思想,折射出光輝燦爛的倫理智慧,引導著我們對土地生態倫理的進一步思考。與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相伴而生的生態危機已經成為一種不爭的事實。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嚴重影響了我國人民的生產與生活。古今中外的一些事例也表明:土地利用倫理的缺失,最終將導致災難;合乎倫理規范的土地利用,是土地資源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今天,我們在規劃、使用土地的過程中,決不能將土地看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處處以征服者自居,而應該賦予土地一定的道德地位,給予土地一定的道德關懷,將土地視為人類道德的重要對象。

土地生態倫理是生態倫理學在土地學科的具體應用,它賦予土地以倫理價值,引導人們從生態倫理的角度,重新審視和正確處理人地關系,并為人地系統健康協調發展和土地可持續利用提供理論支持。本文從理論前提、出發點、基本要求、理論核心與現實路徑五個方面來探討、闡發土地生態倫理理論:

1.人與土地之間的倫理關系——土地生態倫理存在的理論前提。人與土地之間存在倫理關系嗎?在人類中心主義者看來,倫理關系只存在于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因為只有人才是能動的,才具有道德意識,因而也只有人類社會才具有倫理關系。非人類中心主義者認為將倫理關系僅僅局限于人與人之間是一種狹隘自私的倫理意識,因而主張將倫理的范圍擴展到人之外的一切生物、非生物與生態系統;生態中心主義則將生態系統作為一個道德共同體,從而將倫理道德拓展到整個生態系統,內在地賦予了自然生態系統以倫理價值。人與土地之間存在倫理關系,是由人與土地之間的主客體關系決定的。馬克思指出:“隨著對象性的現實在社會中對人來說到處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成為人的現實,因而成為人自己本質力量的現實,一切對象對他來說也就成為他自身的對象化,成為確證和實現他的個性的對象,成為他的對象,這就是說,對象成為他自身?!盵6]土地作為人類活動的對象,在人的實踐活動中,成為某種具有人的本質特征的對象存在物,也就是說,在這一過程中,只有通過土地,人的本質才能得以實現。于是,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也就外化為人與土地之間的倫理關系。

2.理性“生態人”假設——土地生態倫理的出發點。任何一種倫理學說,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設之上的,對人性合乎邏輯的假設,是研究倫理問題的出發點。李承宗教授在《和諧生態倫理學》一書中指出“生態人”是具有保護生態環境意識的道德人,其行為總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準則,追求的目標是人的生態性存在。[7]作者進而指出:“生態人”是當代理想的倫理人格模式?!吧鷳B人”也是具有理性的,他必須具備生態學方面的知識,又具有極高的生態倫理修養,其行為模式受到倫理道德規范的制約。在行為傾向上,“生態人”堅持整體主義的認識論指導,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時刻注重保持生態的安全。在生態倫理學科中,與“生態人”相對應的人格模式是亞當·斯密提出的“經濟人”,“經濟人”把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潤作為經濟活動的唯一目的。依據這種行為假設,“經濟人”十分自私,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的私欲什么都干。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土地生態危機,部分的原因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但更主要的是“經濟人”不擇手段地開發和利用土地造成的。生態問題因人而生,其解決的途徑也只能從“人”著手,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了“人”的問題,即從“經濟人”轉化為“生態人”,生態問題才能夠最終解決。正如徐嵩齡先生指出的那樣,“理性生態人對中國是極其重要的。如果他們能夠遍布于我國的政界、企業界、法律界、知識界、文化界,那么,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將不只是一種期望,而會是一個事實?!盵8]因此,“經濟人”向“生態人”的轉化,是構建土地生態倫理,解決土地生態問題的根本出發點。

3.合道德性——土地生態倫理的基本要求。構建土地生態倫理必須將合道德性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由于當今社會是法治的社會,人們在進行任何決策時,往往首先考慮的是合法性方面的要求,而不是倫理道德的約束,尤其是在“法無禁止即可為”這樣的思想指導下,重法輕德的現象隨處可見。在土地使用方面,由于我國的法規并不完善,一些人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想方設法鉆法律的空子,為獲得眼前的利益而濫用土地資源,結果給土地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土地倫理要求我們在決策時不僅要考慮到合法性與合理性的因素,而且要將合道德性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美國“生態學之父”、大地倫理的創始人利奧波德也指出:“導致土地道德形成的關鍵如下:不要再把土地利用僅僅看成經濟問題。每遇到一個問題都捫心自問:從道德和美學角度看是否正確,從經濟的角度看是否有意義?!盵9]212合乎道德性是人們利用土地時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也是構建土地倫理觀的基本要求。

4.土地的生態權利——土地生態倫理的理論核心。埃倫費爾德在1988年出版的《人道主義的僭妄》一書中說:“自然應當受到保護,因為它們存在,因為這種存在本身就代表了極其古老的、莊嚴的歷史延續過程……在大自然中長期存在,本身就包含了不可懷疑的繼續存在的權利?!币罁@一觀點,生態權利是指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如果存在,它就有按照生態學規律繼續存在下去的權利。生態權利的主體是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理應包含土地在內。承認土地具有生態權利,就是將土地視為與人類和其它生物平等的主體,這也是土地倫理觀的基本內容之所在。應該指出,土地所具有的生態權利只有通過人類才能夠體現出來,并最終得以實現。因此,與土地的生態權利相對應的應該是人類在對待土地時應盡到的生態義務,即必須尊重土地、熱愛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尋求人類與土地之間關系的和諧。

5.克服利己主義與實用主義——踐行土地生態倫理的現實路徑。土地生態危機的出現,是人類行為失范造成的,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人類價值訴求上的錯誤定位,可以說利己主義與實用主義價值觀是導致土地生態危機的癥結所在。要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問題,必須克服利己主義和實用主義兩種思想傾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用整體主義和科學主義的思想武裝我們的頭腦,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土地利用觀。具體而言,開發和使用土地者應該具備高度的責任義務意識,在開發和使用土地時,不能僅僅考慮土地給自己帶來的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用法律和道德的準則約束自己的行為,注重對土地資源的保護。政府相關部門更應該從大局出發,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去,不斷完善土地利用和保護方面的政策、法規。一些地方政府也必須舍棄地方保護主義的做法,從全局和整體的利益出發,科學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土地。

三、土地生態倫理的基本原則

土地生態倫理的構建為我們正確地認識人地關系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我們處理人地關系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基本的倫理框架。我們在利用土地的實踐中必須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1.從正確處理人地關系的層面看,應該堅持人地協同共生的原則。人地共存共生,這是一種生物學的事實,但是能否做到人地協同共生,就涉及到倫理道德的問題了。關鍵即在于“協同”上,也就是人類在注重自身類存在的同時,不能夠忽視土地的權利和價值,而應該給予土地一定的道德關懷,實現人與土地的協同發展,這是人類在自身進化發展過程中應該堅持的基本倫理道德原則。人地協同共生原則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和對待土地的價值,不僅重視其經濟價值,而且重視其社會和生態方面的價值。

2.從土地自身進化發展規律的層面來看,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從土地生態倫理的角度看,可持續發展決不只是關于人類生存發展的一種外在的發展觀,一種措施、方法或者手段,而是人與土地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道德關系問題??沙掷m性是土地生態倫理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三個方面,即生態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和社會可持續性。土地的生態可持續性是指維持正常的土地生態發展過程,保護好土地生態系統的功能,使整個系統處于一種良性的運行狀態。土地的社會可持續性是指對土地的利用符合社會正義的基本要求,能夠使人們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并能保證同代之間、代際之間在使用土地方面的公平。土地的經濟可持續性指的是對土地的利用應該控制在土地生態的承載極限的范圍內,不能超越土地承載力,以保持土地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平衡。對于土地的可持續利用來說,土地生態可持續性是基礎,土地的社會可持續性是關鍵,土地的經濟可持續性是手段,完整的土地可持續利用是這三個方面的內在統一。

3.從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層面來看,應該堅持公平原則。土地生態倫理的公平原則至少應該涵蓋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公平使用原則。土地生態倫理強調土地利用的政策和方案等必須考慮到社會的各個階級、階層和成員的利益,避免使處于社會低收入階層的人們經濟狀況惡化。第二,人地公平原則。必須將人類和土地看成是平等的主體,人類不能時時處處以征服者自居。利奧波德說:“我們蹂躪土地,是因為我們把它看成是一種屬于我們的物品。當我們把土地看成是一個我們隸屬于它的共同體時,我們可能就會帶著熱愛與尊敬來使用它?!薄巴恋貍惱碇皇菙U大了這個共同體的界限,它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動物,或者把他們概括起來:土地?!盵9]196第三,代際公平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在利用土地時,不僅僅要考慮到當代人的利益,而且要考慮到子孫后代的利益,絕不能用祖宗的地、斷子孫的路。

4.從土地利用的社會目標層面來看,應該堅持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則。只為改善少數人的利益和福利,忽視大多數公眾的利益和福利的土地利用行為被視為是缺乏倫理的。[10]土地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無論土地的所有權如何定位,在制定土地利用政策時,都不能僅僅考慮經濟因素,還必須經得起倫理道德的拷問。土地的使用應該遵循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具備整體主義的思維方式,不能夠為一些人的局部利益而損害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應該維護土地生態的動態平衡,避免掠奪式開發等不合理的利用方式,維護社會利益最大化原則,做到環境友好、生態安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于政府,土地生態倫理要求其約束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實現土地資源最大的公共利益。

[1]馬小紅.中國法律思想史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38.

[2]張嵐.試論土地倫理道德[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0,12(10):2.

[3]巨文明.中國古代的環保意識[J].甘肅教育,2008,(8).

[4]方修琦,等.中國古代土地開發的環境認知基礎和相關行為特征[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27.

[5]王正平.環境哲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8.

[6][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6.

[7]李承宗.和諧生態倫理學[M].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230.

[8]徐嵩齡.環境倫理學進展:評論與闡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423.

[9][美]奧爾多·利奧波德﹒原荒紀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10]歐名豪.試論土地倫理利用的基本原則[J]﹒中國土地科學,2000,14(5):25.

F321.1

A

1002-7408(2010)12-0074-03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農地非農化過程中的地方政府行為研究”(07SJD630049)。

蔡維森(1981-),男,河南固始人,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200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行政管理;郭春華(1963-),女,江蘇揚中人,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和制度史。

[責任編緝:孫巍]

猜你喜歡
倫理原則土地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我愛這土地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堅守原則,逐浪前行
無罪推定原則的理解與完善
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分土地
婚姻家庭法的倫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惹人喜愛的原則(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