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策略分析

2011-06-22 10:33劉建民索瑞芳
經濟師 2011年6期
關鍵詞:公共產品體制農村

劉建民 索瑞芳

摘 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為農民提供其所需的公共產品服務是發展農村社會的重要內容。針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需要從經濟發展、決策機制、供給結構等方面改進,以建立新型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

關鍵詞:農村 公共產品 體制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6-035-02

在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時期,要推動我國農村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必須改革與創新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體制,這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野下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任務,這是黨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一項不但惠及億萬農民、而且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是我們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擔負和完成的一項重要使命。社會和諧離不開廣闊農村的社會和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關系總體是健康、穩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更好地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當然,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新農村的建設打開了一塊巨大的消費市場,為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提供了改革的契機。

公共產品(Public good)是私人產品的稱謂,在西方經濟學用語中也常稱為公共財貨、公共物品,是指農村地域范圍內用于滿足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公共需要的社會產品。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非競爭性。一部分人對某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該產品的消費,一些人從這一產品中受益不會影響其他人從這一產品中受益,受益對象之間不存在利益沖突。二是非排他性。是指產品在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利益不能為某個人或某些人所專有,要將一些人排斥在消費過程之外,不讓他們享受這一產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農村公共產品按排他性、競爭性程度分為純農村公共產品和準農村公共產品。純公共產品是在消費過程中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是任何一個人對該產品的消費都不減少別人對它進行同樣消費的物品與勞務。純公共產品不僅包括物質產品,同時還包括各種公共服務。也就是說,廣義的公共產品既包括物質方面的公共產品,又包括精神方面的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通常只具備上述兩個特性的一個,而另一個則表現為不充分。如教育文化、廣播電視、公路運輸、農林技術推廣等事業單位,其向社會提供的就屬于準公共產品。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就是加快農村公共事業的建設,加大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變革力度,搞好農村公共事業的建設,提高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水平,建立適合經濟社會要求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

二、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現狀分析

(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總量不足

毋庸諱言,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還不高,城鄉二元的經濟結構還沒有徹底轉變,這也就決定了公共產品的供給也是城鄉二元結構下的非均衡供給的結構。這種氛圍下的財政體制一大特點是向城市傾斜,也就是說財政預算支出中用于城市公共產品供給的比例偏重,用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比重偏輕。而我國的農業本來就屬于弱質產業,其發展需要國家的大力扶持。從我國財政支農支出來看,雖然絕對額逐年增長,但是從相對額來看,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農業財政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遠低于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正是由于國家財政支農比重的不足,導致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總量與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的實際需要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影響了農民正常的生產生活,對新農村建設的制約作用不容忽視。

(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失衡

根據公共選擇理論,政治領域中的人同經濟市場的人一樣,都是以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這就使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一定的“自上而下”的強制性特征。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大多由各級政府按照相關的政策來提供,較少調查研究,農民缺少實質性的參與。這種方式直接導致了供給與需求的脫節,嚴重影響了供給效益,使公共產品的供給常常不能反映農民的真正需要。

基層政府出于對政績的追求,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常偏重一些時間短、見效快的公共項目,而對一些期限長、見效慢或社會福利型的項目不夠重視,如在農村醫療保障方面,農民成為最大的自費醫療群體,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屢見不鮮。而政府對農村衛生防疫投入不足以及現有醫療衛生防疫能力的局限,導致農民身體素質下降,影響了農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顯然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是不相符的。這樣,一方面存在著農村急需的大生產性公共產品及服務供給嚴重不足,另一方面農村不需要的或較少需求的公共產品供給相對過剩,本來有限的投入常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使得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導致供給結構失衡。

(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滯后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不合理,從根本上影響著新農村建設的開展。目前,我國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即由上級政府以計劃或行政命令的方式來決定和安排,這種方式帶有很強的指令性與強制性。作為農村公共產品需求主體的農民,由于受文化素質的局限以及組織化程度的欠缺,而對自身所擁有的合法權益認識不足,未能建立起對農村公共產品需求的有效表達機制,使得農村公共產品的決策方面不能反映他們的真實需要。這種不合理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機制造成了公共資金的極大浪費,從而背離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宗旨。

三、創新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對策分析

針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提出了三大改進策略:

(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及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一直滯后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尤其在公共產品供給方面,農村得到的財政支持遠遠不夠。只有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才能實現社會的協調發展;只有根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進行統籌,城鄉分割消除后,生產要素的流動順暢了,才能明確財政體制和投融資體制的改革方向,使較多的資金投向農村教育、衛生、環境保護等領域,使城鄉居民的教育和醫療保健條件更為平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更為牢固。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有利于農民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改善,有利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有利于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城鄉統一的新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

(二)推行“自下而上”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

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如何客觀、真實地反映農民的意愿,不僅僅是一個公共決策問題,更是一個關系到農民根本利益的政治性問題。為解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率低下的問題,增加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就必須建立民主、科學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和需求表達機制,使多數村民的需求意愿能夠得以如實的體現,以保障他們的根本利益。從長遠角度來看,必須建立一種能夠準確反映農民需求的表述機制,在尊重大多數農民意愿的基礎上,鼓勵農民參與到農村公共產品決策的制定與執行過程中,形成政府與農民共同決策的模式,在制度上保證依據農民、農村的內部需求來決定公共產品投資范圍及方向,保證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由此,實現供給決策程序向“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轉變,逐步建立起現代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

(三)調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

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方面,國家財力有限決定了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要分階段、分區域的安排,所以必須深入了解農村公共產品的真實需求。通過調查農村的實際情況,發現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重點需求集中在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上。因此,公共產品供給結構的調整應遵循:先保證純公共產品,保障農村的社會穩定和農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然后提供準公共產品,創造條件促進農村發展。政府應該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出臺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舉措,通過優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為我國經濟的良性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鮑德威,威迪遜.公共部門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李燕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效率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2.麻雪峰.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的現狀·創新與發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7(30)

4.陳昕.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問題思考[J].改革與戰略,2009(6)

(作者簡介:劉建民,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講師,博士,從事經濟理論的教研工作;索瑞芳,石家莊市第六中學教研人員 河北石家莊 050000)(責編:若佳)

猜你喜歡
公共產品體制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試論烏俄案對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
論“一帶一路”戰略的全球公共產品性質
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問題研究
建立“大健康”體制是當務之急
為“三醫聯動”提供體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辦醫體制
贊農村“五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