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文獻中治療狂癥方藥的統計分析

2011-09-12 02:28徐天朝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1年10期
關鍵詞:風藥平肝安神

徐天朝,蘇 晶

(1.大連解放軍第215醫院,大連 116041;2.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 100029)

為探討中醫古代文獻中治療狂癥的方藥配伍規律,推論與之相關的病因病機和證治規律,筆者結合文獻分析,將狂癥分為宋前、金元明、清3個歷史時期,對其治療癲癥的方藥進行數理統計學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所選文獻

本文所查閱的文獻上至《內經》,下至清末民國初年,文獻包括綜合性醫著、方書、本草、醫案、醫論、醫話、經驗醫籍等,總計參考古代相關著作252部。共收集治療“狂”的方劑391首,其中宋以前63首,占收集總數的16.11%,金元明185首,占收集總數的47.31%,清143首,約占收集總數的36.57%。

1.2 選擇標準

文獻中方劑主治癥及理論分析中含有“狂、狂疾、風狂、狂妄、狂病、狂證、狂妄、狂癥、癲狂、狂癲疾”等,癥狀符合狂證者,歸入狂癥。對于“如狂”、熱病“譫妄發狂”等,原則上不予錄用。

1.3 研究方法

用Epidata3.1軟件編輯程序,創建狂癥數據庫。導入公認的權威統計分析軟件“SPSS 13.0”,運用現代數理統計學方法,采用頻數分析(Frequencies)、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等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分析

2.1 宋以前方藥分析

2.1.1 頻數分析 藥物使用依次順序為:補虛藥187(19.79%),其中補氣藥 124(13.12%),補陰藥46(4.87%),補血藥 17(1.8%);清熱藥 157(16.61%),其中瀉火藥 52(5.5%),燥濕藥 48(5.08%),涼血藥 45(4.76%),解毒藥 12(1.27%);平肝息風藥 138(14.6%),其中息風藥81(8.57%),平肝藥 57(6.03%);安神藥 97(10.26%),其中重鎮藥 63(6.67%),養血藥 34(3.6%);解表藥 91(9.63%),其中發散風寒 56(5.93%),發散風熱 35(3.7%);開竅藥 84(8.89%);祛風濕藥 75(7.94%),活血化瘀藥 51(5.4%);溫里藥38(4.02%);化痰藥 15(1.59%);理氣藥6(0.63%);利水滲濕藥4(0.42%);瀉下藥2(0.21%)。高頻量出現的主要藥物如下:補虛藥:人參、甘草、麥冬、沙參、當歸;清熱藥:石膏、犀角、梔子、黃芩、黃連、白鮮皮;平肝息風藥:珍珠、牛黃、鐵落(粉)、牡蠣、僵蠶;開竅藥:冰片、麝香、石菖蒲;解表藥:防風、升麻;祛風濕藥:防己、獨活、秦艽;安神藥:朱砂、龍骨(齒)、茯神、金箔、遠志、酸棗仁;溫里藥:附子、桂心。

全部藥物中,補虛藥、清熱藥、平肝息風藥、安神藥、解表藥、開竅藥等藥物累計使用率達到79.78%,可視為用藥的主體部分,其中補虛藥、清熱藥、平肝息風藥三類藥的使用率就達到了51%。由此可以推理,在宋以前狂癥的治療方法主要以補虛、清熱瀉火、平肝降逆為主,輔以安神、解表、開竅藥。祛風濕藥主要是防己、秦艽,起祛風之功;若與解表藥合并,這樣解表祛風藥的用藥比例達到17.57%,反映出風邪外襲、火熱內擾、機體氣血虛弱是此時期對狂癥病因病機的主體認識。誠如《中藏經·風中有五生死論》:“有狂妄者,皆起于風也?!薄端貑枴ぶ琳嬉笳摗罚骸爸T躁狂越,皆屬于火?!毖a虛藥的大量應用,反映“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思想,也反映出當時治療上維護人體氣血的思路。

2.1.2 因子分析 采用因子分析,歸納出此期影響較大的6組藥物組成:F1:犀角、石膏、生地、知母;F2:鐵落(粉)、龍骨(齒)、金箔、牛黃;F3:防風、升麻、白鮮皮、梔子;F4:人參、當歸、甘草;F5:朱砂、茯神、酸棗仁、黃連;F6:石菖蒲、遠志、天竺黃。

F1為主要因子,主要由清熱藥組成,犀角清心火為主、清熱涼血、息風止痙,石膏清熱瀉火,生地、知母清熱滋陰;F2為排位第二的因子,由清熱平肝、鎮驚安神藥物組成,綜合 F1 F2,可見古人很早已經明確指出火熱內盛為狂癥的核心病機,其中尤以心之君火、肝之相火并夾肝氣上逆、化風為主。F3由祛風、解表、清熱藥物組成,F4有補氣、補血藥組成,提示氣血虛弱、風邪外襲、內生郁熱為這個時段狂癥的病因病機之一,也反映了這個時代的醫家注重護衛人體正氣。F5由安神、清熱藥組成,F6由開竅、安神、清心化痰藥組成。從 F5、F6上看,這個時代在治療上應注重安神與開竅。

從以上的頻數分析、因子分析可以推斷,唐宋以前對狂癥主要病因病機認識為氣血虛弱、火熱內盛、風邪外襲等,而痰濁閉竅、氣滯血瘀等尚未作為主要因素而被重視。顯然,這些組方用藥特點是在對狂癥因機辨證及治療原則與方法的確立和指導下而形成的。如宋·竇材《扁鵲心書·風狂》“此病由于心血不足……或風邪客之,故發風狂?!薄镀諠健r氣發狂》“熱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熱盛于身,故棄衣而走,狂言妄見聞,皆熱毒氣盛所為也”。

2.2 金元明方藥分析

2.2.1 頻數分析 藥物使用依次順序為:清熱藥389(21.03%),其中涼血藥 153(8.27%),燥濕藥125(6.76%),瀉火藥 103(5.57%),解毒藥 8(0.43%);平肝息風藥 318(17.19%),其中息風藥172(9.3%),平肝藥 146(7.89%);化痰藥 204(11.03%);補虛藥197(10.65%),其中補氣藥 114(6.16%),補陰藥 48(2.59%),補血藥 35(1.89%);安神藥 193(10.43%),其中重鎮安神103(5.57%),養血安神 90(4.86%);開竅藥 164(8.86%),活血化瘀藥 141(7.62%),解表藥 109(5.89%),瀉下藥 43(2.32%),理氣藥 37(2%),利水滲濕藥 35(1.89%),溫里藥 19(1.03%)。高頻量出現的主要藥物有清熱藥:石膏、犀角、梔子、黃芩、黃連、龍膽草、大青葉;平肝息風藥:羚羊角、珍珠、牛黃、鐵落(粉)、牡蠣、僵蠶;化痰藥:天(膽)南星、半夏、川貝母、礞石、皂莢、竹茹;補虛藥:人參、甘草、麥冬、沙參、當歸、大棗;安神藥:朱砂、龍骨(齒)、茯神、遠志、酸棗仁;開竅藥:石菖蒲、麝香、冰片。

全部藥物中,清熱藥、平肝息風藥、化痰藥、補虛藥、安神藥、開竅藥等幾種藥物累計使用率達到(79.19%),可視為用藥的主體部分,其中清熱藥、平肝息風藥、化痰藥三類藥的使用率就達到了49.25%。相較上一時段,排序與構成均發生了較大變化。清熱藥取代補虛藥,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同時化痰藥物廣泛使用,可以推理在金元明時期,狂癥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清熱瀉火、平肝降逆、化痰開結為主,輔以補虛、安神、開竅藥,反映出火熱內盛、痰火上擾是這個時期對狂癥病因病機的主流認識。正如明·張介賓《景岳全書·癲狂癡呆》所說:“凡狂病多因于火,此或以謀為失志,或以思慮郁結,屈無所伸,怒無所泄,以致肝膽氣逆,木火合邪?!泵鳌だ顥{《醫學入門·顛狂》云:“此心火獨盛,陽氣有余,神不守舍,痰火壅盛使然?!睆呐K腑的角度,明確狂癥的病位主要在心肝,即“心火獨盛,木火合邪”。

2.2.2 因子分析 采用因子分析,歸納出此期影響較大的 7組藥物組成:F1:石膏、黃芩、黃連;F2:羚羊角、生地、知母、牛黃、梔子、貫眾;F3:鐵落(粉)、礞石、天南星、貝母;F4:人參、石菖蒲、當歸、甘草;F5:朱砂、茯神、酸棗仁、白芍、白術;F6:遠志、天竺黃;F7:郁金、柴胡、桃仁。

F1為主要因子,主要由清熱藥組成,石膏清熱瀉火,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三藥共清上中焦之火,在前人火熱內擾為狂癥主要病因病機認識的基礎上,更加明確以上中焦之火為主。F2羚羊角、牛黃清熱解毒、平肝息風,生地、知母滋陰清熱,梔子、貫眾清三焦之熱。F1與F2主體上類似,均提示狂癥火熱攻心的病機特點,治療上采用清熱瀉火、息風定驚之品。F3鐵落平肝寧神,礞石、天南星、貝母均化痰,提示這個時段已將痰邪作為狂癥的主要病因病機來考慮。F4由補氣、補血、開竅藥組成,提示狂癥仍存在氣血虛弱的臨床特征,也反映了這個時代的醫家注重護衛人體正氣的思維特點。F5由安神、益氣養陰藥組成,F6由開竅,安神、化痰清心藥組成。綜合F5、F6表明,這個時段的醫家在治療上仍注重安神與開竅。F7由活血開郁藥組成,提示這個時段認識到氣滯血瘀的發狂病機,并在臨床上加以應用。

2.3 清代方藥分析癲狂

2.3.1 頻數分析 藥物使用依次順序為:清熱藥284(19.86%),其中涼血藥 105(7.34%),瀉火藥 89(6.22%),燥濕藥 87(6.08%),解毒藥 3(0.21%);平肝息風藥 214(14.97%),其中息風藥124(8.67%),平肝藥 90(6.29%);化痰藥 151(10.56%);補虛藥 150(10.49%),其中補氣藥 69(4.83%),補陰藥 47(3.29%),補血藥 34(2.38%);安神藥144(10.07%),其中重鎮安神 92(6.437%),養血安神52(3.64%);活血化瘀藥132(9.23%);溫里藥 95(6.64%);開竅藥 86(6.01%);瀉下藥 75(5.24%);化濕藥 51(3.57%);理氣藥 21(1.47%);解表藥 13(0.91%);利水滲濕藥11(0.77%)。高頻量出現的主要藥物有:清熱藥、黃芩、黃連、石膏、梔子、天花粉、生地、丹皮、青黛、連翹;平肝息風藥:鐵落(粉)、代赭石、羚羊角、珍珠、牛黃、牡蠣;化痰藥:半夏、天(膽)南星、礞石、川貝母、白芥子、海浮石;補虛藥:甘草、人參、麥冬、沙參、當歸、熟地;安神藥:朱砂、龍骨(齒)、茯神、遠志、酸棗仁;活血祛瘀藥:郁金、丹參、桃仁、紅花、蘇木;溫里藥:附子、干姜;開竅藥:石菖蒲、麝香。

全部藥物中,清熱藥、平肝息風藥、化痰藥、補虛藥、安神藥、活血化瘀藥、溫里藥、開竅藥等藥物累計使用率達到81.82%,可視為用藥的主體部分??梢钥闯鱿噍^上一時段,主體藥物的構成數量增大,使用頻率相對均衡,不像以前一些藥使用率高而其他使用率低,說明對疾病的認識上更復雜化,治療的方法更為豐富多樣。藥物頻率排序及構成均發生了一些變化,如活血化瘀藥與溫里藥的頻率上升,表明醫家更多地認識到瘀血發狂及陰寒發狂,并指導臨床實踐。

2.3.2 因子分析 采用因子分析,歸納出此期影響較大的6組藥物組成:F1:黃芩、黃連、石膏、天花粉;F2:羚羊角、珍珠、牛黃、梔子;F3:礞石、天南星、川貝母、橘紅、鐵落(粉)、天竺黃;F4:人參、白術、石菖蒲、遠志;F5:朱砂、茯神、酸棗仁、白芍;F6:郁金、柴胡、桃仁、白礬。

分析:F1由清熱藥組成,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連為清心火之要藥,石膏清熱瀉火,天花粉瀉火滋陰,提示邪火熾盛為狂癥的主要病因病機。F2羚羊角、牛黃清熱解毒、平肝息風,珍珠安神定驚,梔子清熱瀉火。F1、F2主體上類似,二者均提示狂癥火熱攻心的病機特點,尤以心肝之火為主。治療上,采用清熱瀉火、平肝息風之品。F3礞石、天南星、川貝母、天竺黃、橘紅,共奏清熱化痰之功;鐵落性寒、平肝降逆,提示痰火上擾的狂癥病機。F4由補益正氣、開竅醒志、養血安神藥組成,仍然強調正虛為狂癥的重要病機之一。F5由安神、養血藥組成,提示陰血內虛導致狂癥的病機變化;F6由活血開郁、化痰藥組成,提示痰瘀互結致狂的病機特點。

從以上的頻數分析、因子分析可以推斷,清代對狂癥的主要病因病機認識為火熱內盛、痰火攻心、氣血虛弱、氣滯血瘀、陰寒內盛等,較之金元明而言,論述上基本類似,但這個時代在治療上更注重降火祛痰,而且將活血祛瘀法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對陰寒發狂重視程度比以往更高。

2.4 各歷史時段主要用藥頻率比較(刻度為百分比)

從這些主要藥物頻率的對照圖示,總體可以看出,補虛藥在使用率上有下降趨勢,但統計學上差異不顯著(P>0.05);清熱藥、平肝息風藥、安神藥、開竅藥的使用率變化不大(P>0.05),解表祛風藥的使用率顯著下降(P<0.05);化痰藥的使用明、清兩代顯著大于宋前,活血化瘀藥的使用率3個時代并無統計學差異。溫里藥使用率金元明與其他時代間有顯著差異(P<0.05),而宋前與清代之間差異不顯著。各個時代對狂癥病因病機認識的各異,是導致各時代藥物應用不同的原因。這種差異也反映了狂癥臨床上有不同的證型。我們在臨床辨治狂癥時,需要充分注意區分熱、痰、瘀、寒方面的病機特點,同時在遣方用藥上,注重平肝息風、開竅安神藥物的使用。

猜你喜歡
風藥平肝安神
床頭掛香囊,安神又助眠
東垣倡風藥在脾胃病中的運用溯源
基于“開玄府,通絡脈”理論探討風藥泄濁化瘀在痛風性關節炎治療中的應用
分清安眠藥與安神藥
平肝滌痰通絡湯聯合常規治療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臨床療效
風藥在中醫外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溫脾平肝、化痰寧風法治療高血壓病62例臨床觀察
化痰活血平肝方聯合西藥治療頑固性高血壓的臨床效果
《蠢子醫》運用風藥特色研究?
溫腎安神方聯合針刺治療小兒遺尿癥34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