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2012-01-28 03:17
中共黨史研究 2012年8期
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遺產建設

樊 銳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樊 銳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共十七大發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號召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新的文化發展理念逐步形成,文化建設的方向更加明確

中共十七大以來,黨在推動文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不斷增強文化自覺,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把握更加準確,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新要求。

中共十七大在黨代會報告中首次使用“文化軟實力”概念,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蔽幕泴嵙κ菄臆泴嵙Φ暮诵囊?,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就是提高國家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概念及其基本內容。中共十七大從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角度,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出進一步部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四個方面。十七屆六中全會更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稱為“興國之魂”。

十七屆六中全會重點研究文化改革發展問題,首次將我國的文化發展道路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并將其基本內涵概括為: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中共十七大還把“和諧文化”、“文化權益”、“文化生產力”等概念寫入大會報告。這一系列新的文化發展理念的提出,進一步系統回答了新時期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設的主要功能、發展路徑和動力,文化建設要遵循的方針和原則等重大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進一步指明了文化發展的方向。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穩步推進,營造提升全社會思想道德水平的良好氛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中共十七大以來,我們黨著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個方面。通過制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施綱要,回答七個“怎么看”,劃清“四個重大界限”等理論熱點問題,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方面,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取得新進展,做好《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寧專題文集》出版發行和宣傳推廣工作,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編制了一批新教材并投入使用。

在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方面,不斷加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和普及力度,推進學習型黨組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管用有效的學習制度。

在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方面,推進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活動,整體推進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成效顯著;紅色旅游全面開展;“愛國歌曲大家唱”群眾歌詠活動廣泛開展;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的評選深入人心,人民群眾的愛黨愛國意識不斷增強,向英雄學習的風氣日益濃厚。

在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方面,加強形勢政策教育,不斷加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形成全社會關心青少年成長的良好環境,廣大青少年的道德素養日益提升;進一步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文化科技“三下鄉”活動,推動“五個一工程”獲獎文藝作品進院線、進社區、進校園、進軍營;全國“道德模范基層巡講”活動影響深遠,在全社會形成了學習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圍。

三、文化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文化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

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就是要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充滿生機活力的文化發展體制機制,厘清政府和市場的職能,重構文化宏觀管理體制和微觀運行機制。

中共十六大報告首次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出區分,提出“抓緊制定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中共十七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并對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提出清晰的目標和任務。

中共十七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打破了長期束縛文化生產力的制度和體制藩籬。自2003年正式確定北京、上海等九地為文化體制改革綜合性試點地區以來,2006年決定在原有9個地區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開,2007年改革逐步向縱深拓展、向面上推開。2009年召開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經驗交流會后,文化體制改革進入全面鋪開階段,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的進展。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背景下,文化產業逆勢上揚,成為經濟增長中的一個新亮點。經營性文化事業轉企改制全面推進,截至2011年底,已有近1200家國有文藝院團、570余家國有出版社、1600多家報刊完成轉企改制。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基本實行了全員聘用制和崗位責任制,保留事業性質的文藝院團實行企業化管理,干部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進一步發揮。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進一步實現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現代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為新世紀以來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2005年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06年,我國出臺第一個專門部署文化建設的中長期規劃《“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齊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十七大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大財政投入。2010年,全國文化基建項目11983個,項目計劃總投資390.07億元,比2007年增長46.4%;建筑面積1243.46萬平方米,比2007年增長140.8%;竣工項目5260個,竣工面積315.53萬平方米,比2007年增長129.8%?!笆晃濉逼陂g,國家安排了中央預算內投資39.48億元,支持2.67萬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截至2011年底,需要中央補助投資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項目23748個 (不含黑龍江農墾項目)。堅持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積極開展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取得顯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具有便利性、基本性、均等性、普惠性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廣播電視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國共有廣播電視播出機構2600多個,已建成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有線、無線、衛星等多種手段并用的廣播電視網,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6.78%,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7.62%。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向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傾斜力度逐步加大。公共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逐步增強。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工作全面推進。2011年底前國家級、省級美術館全部向公眾免費開放;全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 (站)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全部免費開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2012年底前各級美術館將全部向公眾免費開放。文藝院團文化下鄉活動深入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農村和基層文化生活更加活躍。廣大人民群眾享受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加趨于均等化。

五、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整體規模和實力快速提升

2000年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文化產業”概念。十六大首次在黨的政治報告中把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相提并論。十七大進一步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十七屆六中全會對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深刻認識,提出“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并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作出全面部署。

中共十七大以來,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力度不斷加大,文化企業規模實力快速提升。一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逐步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基地和特色產業群建設加快推進。各類文化產品交易平臺日益健全,重大會展活動成功舉辦。多元化投資格局初步形成,所有制結構得到優化。演藝、娛樂、影視制作、新聞出版等傳統產業快速發展,動漫游戲、數字音樂、數字電影、網絡視頻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產業門類日益齊全。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逐步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據統計,2008年至2009年間,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文化產業仍繼續增長,其消耗少、污染低、容納就業多、附加值高等優勢得到進一步凸顯。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4年的1.94%提高到2010年的2.75%。電影產業迅速增長,2011年我國生產近700部電影,電影票房超過130億,其中國產電影票房連續8年超過進口影片,占據了票房的半壁江山。出版行業整合資源、改革體制,資產和產值雙雙過百億的大型企業集團已有江蘇鳳凰等4家,出版業的上市公司也從寥寥數家發展到目前的47家。文化市場主體的培育力度不斷加大,逐步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國際文化貿易逆差局面明顯改觀,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逆差逐步減少。

六、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十分活躍,精品不斷涌現、市場日益繁榮

文化產品主要是指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哲學社會科學產品。中共十七大以來,我們黨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優秀文化產品大量涌現,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十七大在十六大提出“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并重”的基礎上,強調“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對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作出戰略部署。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政策和措施。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把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一項重要內容,并作出新的部署。

國家通過設立繁榮文藝創作專項資金,開展文華獎、群星獎、百花獎、金雞獎、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等一系列評獎活動,組織中國藝術節、全國性比賽、展演等具有導向性的藝術活動,不斷加大對文藝創作的扶持和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銳意創新,文藝創作積極活躍,各個藝術門類百花競放、異彩紛呈,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藝術精品脫穎而出。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更好地發揮了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功能。

七、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優秀民族傳統文化進一步弘揚

保護文化遺產是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的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五年來,以《文物保護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為基礎的文化遺產保護法律體系不斷完善。2007年12月,我國《文物保護法》進行了第二次修正,與以往的文本相比,政策界定更為清晰嚴密,適應了不斷變化的新情況。2011年2月,為履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責任和義務,我國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根本依據,使經費投入、傳承人扶持等得到有效保障,有力地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科學水平。

在文化立法逐步完善的同時,2007年開始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新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40多萬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確定近56萬個項目,收集了珍貴實物和資料達26萬多件。國務院先后公布6批235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批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目前,我國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世界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雙遺產共41處,總數居世界第三;28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6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數位列世界第一。重要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得到加強。生產性保護取得突破,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整體性保護不斷推進,已設立1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文化遺產宣傳活動廣泛深入,社會各界的保護意識逐漸增強。

八、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華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明顯增強

2000年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第一次在經濟領域明確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近年來,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個國家、地區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各種文化之間加速影響和融合,文化的重要作用愈加凸顯。我國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在經濟領域提出“走出去”戰略不久,在文化領域也明確提出要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2005年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要加快實施文化產品‘走出去’戰略,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秉h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戰略任務,要求“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在這一部署下,我國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嶄新形象和我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目前,我國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良好的文化交流關系,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近800個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海外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我國已在海外設立360多所孔子學院。主流媒體國際傳播能力不斷提升,對外廣播和影視在播出語種、播出時間和發射功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節目和頻道在境外有效落地、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核心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快速增長,在歐美國家的市場占有率逐漸提高,出口規模不斷擴大。中國正以文明、開放、包容的新形象,行進在中華文化世界展示的征途上。與此同時,有序地引進國外優秀的文化藝術產品,豐富了我國群眾的文化生活。

中共十七大以來,文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其中,文化發展理念更加清晰,文化建設方向更加明確;“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覆蓋了兩個彼此互生互動的領域;“文化體制改革”是使這兩大領域在制度和法規層面上得到重構的重要保證;文化產品是文化建設的最直接的可見成果;保護文化遺產是保持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文化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文化“走出去”是根本任務和目標指向。上述方面構成緊密的邏輯關聯,體現出我國文化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推進。我國文化改革發展顯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顯著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仡櫄v史,我們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文化發展道路,面向未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已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副研究員 北京 100080)

(責任編輯 高遠戎)

猜你喜歡
文化產業文化遺產建設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與文化遺產相遇
傳承晉繡技藝 做大文化產業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活態文化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文化產業空心化隱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