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園春·長沙》案例分析

2012-01-29 11:36寧小艷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2年1期
關鍵詞:沁園春·長沙全詞首詞

寧小艷

1 教材分析

從這首詞中可以感受到毛澤東詩詞博大、生動、雄渾的意境。本課以詞的上闋為教學的主要內容。這部分里,作者將生機勃勃、景色怡人的秋景和昂揚、奮發的革命精神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通過本課時的教學,力求讓學生體會到一個偉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廣的胸懷和精湛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對意象的感悟能力??梢越柚@首詞對學生的鑒賞進行必要的指導,本篇主要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意境,體會意境美而又把它具體描述出來,也即把詩歌的意境從概念變成一種可望、可述的境界。

2 學生分析

學生生源質量不高,基礎差,對詩歌談不上什么鑒賞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從詩歌的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詩詞,于不斷的反復誦讀中理清全詞的思路,進而感受詩詞宏闊的意境,體會詩人變革社會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從而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為理想而不懈努力的情感。

3 教學內容設計理由

在這節課中,筆者使用多媒體教學,把優美生動的湘江秋景圖片和悅耳的音樂穿插其中,在示范配樂朗誦中讓學生感受到詩詞筆下所描繪的意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渲染了課堂氣氛,更利于詩歌教學。

4 教學環節設計理由

筆者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注重在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全詞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全面理解全詞,理清詞的思路,并進而感受本詞的宏闊意境,體會詩人改造世界、變革社會的偉大抱負。

5 教法選擇原因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闭Z文教學尤其是詩歌教學中離不開誦讀,讓學生于反復的誦讀中理清思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是詩歌教學的不二法門。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賞析全詞,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并進行討論,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6 教學效果分析

這節課上課過程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漲,反復誦讀全詞,再加上多媒體課件中圖片和音樂的巨大感染力,使學生對賞析這首詞有了極大的興趣。整節課中,學生反應積極,學習主動性強,討論熱烈,課堂氣氛活躍。作為教師,筆者感覺到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磥?,降低起點,結合學生實際,采用適合詩歌教學的誦讀教學是正確的,這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層面:理清本首詞的寫作思路,掌握本首詞的誦讀要領,熟練誦讀全詞。過程與方法層面:通過多次誦讀,感受詩詞宏闊的意境,品味詩詞的語言,把握本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體會詩人變革社會的革命壯志,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為理想不懈努力的情感。

8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于詩人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中,感受本詞宏闊的意境,體會詩人博大的情懷和崇高的革命壯志。難點:品味詩詞的語言,鑒賞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9 教學設想

毛澤東詩詞達到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由于現代的學生對詩詞創作的背景不熟悉,會導致對意境的理解流于表面,而使用資料圖片創設情景能激發學習興趣,堂上評點學生課前繪畫的意境圖,能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本詞的意境凝造離不開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在電腦板書上簡要指點詞的章法,對重點詞語作形象的標示和提點,能幫助學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詩詞的規律。感性的錄音范讀能渲染課堂氣氛,讓學生反復誦讀能具體深入地感受詩詞的意境。

10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在我國的詩史上,第一個大量描繪自然美,并把對自然美的描繪與對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的關切結合起來的詩人是屈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優良傳統。毛澤東的詩詞繼承了這個優良傳統,他善于把自然美與社會美融為一體,通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藝術形象,表現出社會美的內容。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鑒賞他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詞:《沁園春·長沙》。

2)反復誦讀,整體感知。反復誦讀,是品味一首詩歌的重要方法。我們說詩言志,詩人的志隱藏在詩句之中,只有通過我們反復的誦讀,才能領會。

3)教師范讀。教師播放多媒體,配合圖片、音樂,有感情地誦讀全詞。

4)學生自讀、范讀。自讀過程中,要求學生結合注釋,給生字、生詞分別注音、解釋,掃清文字障礙。學生自讀,整體感知全詞后,教師讓一名學生范讀,然后和大家一起點評讀音、感情等方面的不足之處。

5)教師領讀。教師帶領學生有感情地逐句讀完全詞,有助于把握全詞的感情基調,領會誦讀要領。

6)鑒賞全詞。

①鑒賞題目。題目“沁園春·長沙”包含兩個部分,其中“沁園春”是詞牌,規定了整首詞的形式,是雙調,共114個字,分為上下兩闕;“長沙”是題目,體現了詞的內容。長沙是毛澤東的家鄉,是他早年學習和工作的地方。這首詞是毛澤東于1925年途經長沙游覽橘子洲時所寫。

②鑒賞上闋。開頭前三句交代了什么?人物、時令、地點。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這三句的場景:深秋時節,我獨自一人站在橘子洲頭,看湘江水向北滾滾流去。這三句為下面寫景奠定基礎。在讀這三句的時候,要注意讀出詩人卓然而立的姿態,要讀得深沉、有力。下面七句的統領字是哪一個?管到哪一句?“看”,管到“萬類霜天競自由”。這部分描繪了什么樣的景物?有什么特點?遠看山林一片火紅,湘江水碧綠清澈,船只競相往來;鷹在高空翱翔,魚在水底翔游,萬物都在競相生長,蓬勃發展。這是一幅有動有靜、有遠有近、富有生機與活力、絢爛多姿的壯麗秋景圖。這部分誦讀時應注意什么?要比前三句節奏快一些,有抑揚,有層次,激昂一些?!翱础弊?,要讀得有力度。

③鑒賞下闋。前兩句,這兩句和上闋在結構上有何關系?這兩句對比、呼應上闋,承上啟下,起過渡作用。誦讀這兩句時應注意什么?作者觸景生情,引發自己對昔日求學生活的回憶,所以在朗誦時要讀得慢一些,要讀出深沉的情緒。中間七句,“恰”在這兒有什么作用?統領下面七句,是領字。那么這七句寫了什么內容?毛澤東和他的一些同學,在求學時代參加了一些革命活動。討論從這部分可以看出這是一群什么樣的青年形象。才華橫溢、胸懷遠大、立志改造中國的熱血青年。這七句誦讀時應注意什么?要讀得緊湊,激情洋溢。最后三句,請用自己的話解釋這三句的意思。還記得嗎,我們曾在水流最急的江中心搏擊風浪,把快速行駛的小船都擋住了。這三句寫出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這些革命青年的壯志豪情,誦讀時要讀得豪邁,讀得鏗鏘有力。

④總結全詞。請同學們朗誦全詞時,看看能不能用幾個字來把整首詞串起來。上闋是“立”“看”“問”,下闋是“憶”“恰”“記”。這首詞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結構嚴謹,上闋以寫景為主,觸景生情,發出“誰主沉浮”的感慨;下闋先是“憶”,然后回憶和同學的戰斗生活,最后一個“記”字概括全文,回答了上闋的問題。整首詞結構嚴謹,上下呼應。這首詞的詞眼是什么?問蒼茫大地,誰主沉???這首詞抒發了毛澤東怎樣的一種志向?主宰世界,改造生活,以天下為己任的一種壯志豪情。請大家想一想在我們革命先輩中,有哪些人還有這樣的豪情壯志?魯迅19歲寫下“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詩句,表達了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獻給國家的報國之情。我們也要學習革命前輩的這種愛國精神,為振興我們的國家而努力學習。

11 教學反思

調動學生,真正達到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在師生交流中感受詩歌,在師生交流中完成教學任務。備課認真,整節課的每一個環節在筆者的胸中都已經合理安排,講課時就可以自由發揮,眼睛看著學生的反應,結合學生的每一個答案講課,這是真正地啟發他們而不是筆者的灌輸。

猜你喜歡
沁園春·長沙全詞首詞
神回復
不吹不黑
宋高宗的眼力
《沁園春·長沙》“誰”主沉浮之質疑
以《沁園春·長沙》教學為例培養中職生的社會參與素養
解讀《沁園春·長沙》中的“獨”
《沁園春·長沙》的詩意化預言
我記得,我記得
月人《元詞六十首選評》出版
梅花引?荊溪阻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