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研究

2012-04-13 14:56燕,解
山西農業科學 2012年12期
關鍵詞:生產性現代農業服務業

何 燕,解 睿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隨著農業的發展和現代農業的升級,不斷衍生和強化對農業物流、農村金融、植保防疫、科技教育培訓、信息、農業產業鏈管理、農業投入品營銷等生產性服務的需求。作為“軟性”生產資料,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而且對現代農業的發展起著引領、支撐和帶動作用[1],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1 山西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狀況分析

1.1 農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發展

與2010年相比,2011年山西全省農業機械總動力為2 927.3萬kW,增長4.2%;機械耕地面積252.6萬hm2,下降1.3%;機械播種面積為230.7萬 hm2,機械收獲面積 130.7萬 hm2,分別增長5.8%和27.3%;山西全省農機化經營總收入107.4億元,增長10.0%。

截至2010年,山西省農村大中型農用拖拉機73 178臺,總功率261.25萬kW;小型農用拖拉機299 453臺,農用排灌動力機械156 780臺,農用水泵、聯合收割機、機動脫粒機、農用運輸車擁有量分別為139 517臺,12 771臺,60 629臺和965 199輛。農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主要生產性固定資產數分別為:汽車3.1輛、大中型拖拉機2.1臺、小型和手扶拖拉機13.71臺、機動脫粒機1.24臺、膠輪大車4.76臺、水泵6.67臺、役畜12.90頭。

1.2 農田水利條件明顯改善

“十一五”以來,山西著力加強以農田水利灌溉、飲水安全、灘涂開發和農田整治等工程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供了有力的水利保障。2010年末山西省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為 127.415萬hm2,較 2005年(108.859萬hm2)增長17%,機電排灌面積為96.19萬hm2,較2005年(94.639萬hm2)增長1.6%,農村機電井數量81 166眼,較2005年(83 103眼)略有減少;農村用電量為 811 763(kW·h),較2005年(669 390(kW·h))增長 21.3%,農村小型水電站72個,總裝機容量29 264 kW,較2005年(22 994 kW)增長27.3%。

1.3 農業生產化學化水平穩定增長

2010年山西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110.4萬t,較2005年(95.7萬t)增長15.4%,其中,氮肥施用量40.02萬t、磷肥施用量20萬t、鉀肥施用量8.5萬t、復合肥施用量41.8萬t,分別較2005年增長-2.5%,5.1%,24%和45.5%;2010年山西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為3.89萬t,比2005年增加16%,覆蓋農業新技術在全省蔬菜、瓜果以及各種農作物種植中的廣泛應用,大幅度地提高了農產品的產出水平和經濟效益。

1.4 農村電氣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

山西省先后于2006,2009年完成了鄉村電網的第1,2輪改造,2010年山西開始實施第3期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截至2011年9月,農網改造升級開工率達到95.4%,投運35 kV及以上主變壓器58臺、672.4兆伏安,10 kV及以上線路1 521 km,配變壓器496臺、98.176兆伏安,戶表改造25.6萬戶。到“十二五”期末,山西將全面完成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屆時農網供電可靠率達99.87%,綜合電壓合格率達98.46%,全面提升農業生產電氣化水平。

與此同時,山西農村信息化條件得到明顯改善。2010年山西農村通電話率提升到98%,全部鄉鎮實現了移動通信網覆蓋。截至2010年底,山西百戶農民家庭擁有移動電話107部;農戶家用電腦8.71臺,接入互聯網的家用電腦5.86臺。

山西省于2011年7月啟動了現代農業綜合信息全覆蓋工程。目前,全省有信息員2.9萬人,行政村覆蓋率為100%。已建設標準化的鄉鎮、村及綜合信息服務站417個,可利用3 179個大喇叭系統、548個顯示屏及時發布信息。計劃2012年底,實現全省農業綜合信息全覆蓋,確保全省所有建制村至少可有一種手段及時將涉農綜合信息傳遞給每一戶農戶。

1.5 農業科技隊伍日益擴大

截至2010年,山西全省共有農林牧漁業科研機構49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2 623人,較2005年(2 216人)增長18.4%。2010年山西省農業技術人員23 269人,占全部自然科學技術人員總數(426 966人)的5.4%,較2005年(20 191人)增長15.2%。農業科技隊伍的不斷壯大為全省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1.6 農業勞動力資源素質不斷提高

近年來,山西省農村勞動力資源不斷擴大,農村勞動力數量繼續增加。截至2010年,山西省農村共有694.42萬戶,農村人口2 393.83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為1 100.01萬人,較2005年(1 035.73萬人)增長6.2%。農村勞動力中農林牧漁業勞動力632.44萬人,占勞動力總量的57.5%,較2005年(637.44萬人)略有減少;工業勞動力148.36萬人,較2005年(141.94萬人)增長4.5%;建筑業勞動力86.31萬人,較2005年(62.67萬人)增長37.7%;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訊業勞動力、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及其他非農行業勞動力為232.9萬人,較2005年(193.68萬人)增長20.2%。農村勞動力資源充足,為山西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2 山西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存在問題

2.1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投入少

資金短缺是山西農業現代化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雖然中央和山西省政府對農業資金投入不斷加大,但是由于大部分縣級財政不寬裕,國家財政用于支持農業的經費嚴重不足;同時山西偏重的產業結構,財政對現代農業的投入結構不合理,更使得對山西農業投資的力度難有大的提高。山西農業投融資渠道也比較窄,可支配收入較少,農民無力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使得農村金融服務薄弱,生產發展后勁不足。此外,財稅政策的執行力度也制約著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2.2 基礎設施薄弱

山西地處我國中部地區,農業資源十分豐富,有些甚至是稀有特色資源,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價值。但是由于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一直制約著山西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以交通基礎設施為例:特色農產品參與市場競爭離不開交通運輸布局,而現有的交通運輸條件、運力、運費、跨距的長短都直接制約著資源產品的市場占有份額,影響到優勢資源的轉換和更多的技術和資金的引進,使得山西的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

2.3 產業鏈延伸范圍窄

近年來,山西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得到較快發展,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帶區逐步形成,在國家政策推動和企業自身努力下,其輻射帶動作用日趨凸顯。但是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少,發展速度慢,產業化組織程度低,加上缺乏集成組裝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特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率低,致使特色資源流失、產業鏈條不能縱深拓展。

2.4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服務層次低

山西省從事生產性服務業的企業多是中小型企業、分支結構或農民合作組織的形式,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服務層次低,無法形成規模效益,缺乏市場競爭力。民營科技公司多由3~5人組成,技術員1~2名,缺少資金和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難以開發新產品,導致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發展滯后,很難向生產、加工、營銷、消費全方位服務拓展。

2.5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市場化程度低

由于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專業合作在山西省起步較晚,市場與農民、市場與消費者、市場與市場的有效連接渠道和機制不夠完善,良種服務、農用物資供應服務、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檢驗檢疫服務、農技推廣、市場信息服務以及農業產業鏈條一體化經營管理服務等體系大都是由農業公共服務機構承擔,從而導致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規?;?、品牌化、集約化和市場化程度低[2]。

2.6 信息網絡建設滯后

國際先進的交換式信息和訂貨系統,電子化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協調聯運物流中心和農產品集成保鮮中心等,在山西還未見蹤跡,廣大農民無法得到及時、準確的供求信息;加之目前農業預測研究還相當薄弱,無法進行集中而又權威的農產品價格走勢指導,因此,大多數農民無法按照市場需求來安排生產。而盲目生產往往造成巨大損失,產業經營更難以形成氣候。

2.7 勞動者素質低

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多為“3860部隊”,即婦女和老人[3],文化素質低,思想觀念落后,對新事物的認識能力差,科技種植的意識不強,接受高新科技的能力不高;而且現有的農業基礎服務人員知識結構單一、缺乏知識更新和培訓,農技推廣人員不斷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3 加快山西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思路

3.1 強化對農業生產性服務的資金支持

現行的金融體制、政策與農村經濟發展需求差距還很大。一是積極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多層次農村金融服務新體系,以解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投融資的難題。二是探索和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的原則,建立完善農業保險體系。三是加大對基層農業公共服務資金的支持,發揮農村信用社支農主力軍作用,使其有足夠的經費進行科研、技術宣傳和推廣活動。四是穩定和擴大對現代農業的財政資金直接補貼,規范引導民間借貸組織的組建和發展[4]。

3.2 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模式

健全和完善市、縣、鄉、村4級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在加強以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為主導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和扶持經營性農技服務,逐步形成由政府涉農部門、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經紀人隊伍以及社會各方面共同組成的多元化、多形式、多層次、廣覆蓋、重實效的新型農技服務體系[5],以產業鏈為基礎、價值鏈為核心、組織鏈為保障,推動農業生產性服務走向社會化[6],有效帶動全省農民增收。

3.3 創新體制機制,構建農業集約化的增長平臺

一是要推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發展,農戶可以通過創新土地制度加快土地流轉,使土地集中,或者通過契約合同方式聯合經營,擴大農業經營規模,變單純的農產品生產集聚為生產與服務的產業鏈集聚,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增加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數量和提高需求層次[7];二是全力推進運城、晉中、大同3大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把各項政策和要素集聚到“一村一品、一縣一業”上來[8],提高特色優勢農產品聚集度,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三是圍繞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利用城市服務業的示范帶動作用,支持城鄉生產性服務對接,促進農村服務業的業態更新,促進農業集約、可持續發展。

3.4 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

一是加強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重點建設農產品物流基地、保鮮冷藏和信息平臺等基礎設施,著力改善公路、鐵路、航空、航海等與農產品流通密切相關的交通運輸條件;二是積極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推進農產品營銷經紀人隊伍建設,建立現代農業營銷組織,加強農產品營銷、促銷服務;三是發展現代流通方式,鼓勵和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批發市場和大型農產品經銷企業積極發展連鎖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方式,建立多層次網狀分布的農產品流通渠道[9];四是加大物流科研投入力度,抓住全省5大物流園區建設契機,成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以儲運技術、包裝技術等專業技術為支撐的農業現代化物流技術體系,進一步提高山西省農產品物流技術的專業化水平[10]。

3.5 全面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

隨著生產性服務領域向產前和產后延伸,物流、市場咨詢、經營管理等服務需求日益增加,需要一批懂技術、會管理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目前,山西真正懂技術、會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還比較缺乏,急需培育新型農民,造就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11]。一要加強各類職業培訓機構設施條件建設,建立專項培訓基金,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對農村基層公共服務從業者進行培訓,更新知識,培養新型農民;二要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建立一支與農業生產性服務需求相匹配的人才隊伍,加強農村勞動力的組織、引導和技能培訓,逐步提高農民職業技能,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和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1]吳宏偉.傳統農業區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現狀、問題和發展思路:以安徽省為例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2011(9):44-47.

[2]梁華,任鳳志,劉振軍,等.對突泉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思考[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1(2):90-91.

[3]郭長青,牛迷書.晉城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4]黃學群,史佳林,牛高華.加快天津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措施[J].天津農業科學,2011,17(4):77-81.

[5]景麗,蘇永濤.新時期我國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構建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12):117-119.

[6]姜長云.著力發展面向農業的生產性服務業[J].宏觀經濟管理,2010(9):38-39.

[7]熊瑛.湖南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研究 [J].經營管理者,2012(6):145.

[8]潘云,張文麗,黃樺.山西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思考[J].山西農經,2010(6):3-8.

[9]王淑清.河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研究 [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3):99-101.

[10]孫蕓.發展農產品物流的對策研究 [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4):19-20.

[11]賀光華,郭芳芳.山西省“一村一品”發展模式的初步探討[J].河北農業科學,2011,15(7):68-71.

猜你喜歡
生產性現代農業服務業
“用好現代農業科技,多種糧、種好糧”
現代農業離不開化肥
砥礪奮進 打造現代農業強市
現代農業
自動化正悄然無聲地重塑服務業
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知識生產性保護研究
服務業:從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礦工人生產性粉塵對身體健康影響的研究
基于生態的京津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探討
新媒體時代的生產性受眾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